此時,幽州牧劉虞已經到任。
關張二人前來向劉虞赴命。
各郡太守全部在此。
包括老相識蕭讓,如今也以樂浪太守之名,在此點卯。
沒看到劉昊,但是在首席空位的後麵,趙雲站在那裏,應該在後院了。
劉虞還沒出場,大家正在閑聊。
公孫瓚見二人進來,其實,打心裏看不起這兩個出身卑微的人。
但這一次,借兩人的光,自己也得到升遷,朝二人走來。
二人不打話說,本來就不熟,向他抱拳施了一禮。
公孫瓚:“二位太守,玄德何在?”
“青州。”
“不是我說,你們的大哥,也太不厚道,怎地有難了來投奔於我,走了連句招唿都不打一聲。”
這件事情,確實理虧,當時大哥是痛恨公孫瓚不義氣,同窗一場,卻把大哥置於危險當中。
見二人仍然連句客氣話都不說一聲:
“怎地,老夫好心為你二人多多表功,並全力保舉,如今高升太守之職,便開始目中無人了?”
關羽抱拳:“原來是托公孫太守之福,既已知曉,他日必當重謝。”
張飛:“俺也一樣。”
之前安樂王也說了,他們的功勞跟公孫瓚談論。
如此說來,惡意中傷大哥的人,也必然是此賊!
“好說好說。”
二人看向蕭讓。
蕭讓痛恨他們三兄弟,把老子的錢給坑沒了。
冷哼一聲,不予搭話。
這時,劉昊跟劉虞走出。
劉昊的爵位高,劉虞的權力大,兩人相讓一通,最終劉虞坐到主位。
主要宣布,往後朝廷不再向幽州,提供大量錢糧,幽州需要自給自足。
決定開關,放流民入幽州,墾荒種田。
如今叛軍已滅,草原人望風歸降,不再需要那麽多兵馬。
為了減輕財政壓力,決定大力裁軍。
把公孫瓚的人馬,裁減到一萬人,鎮守右北平郡。
遼西遼東樂浪三郡,最多隻允許擁兵一萬。
劉昊的安樂國,也可擁兵一萬,劉昊自願裁軍五千,有五千精兵足夠了。
安樂國沒有那麽多人口來支撐一萬精兵。
…………
會議散去,關張二人,立刻追上劉昊。
關羽施了一禮:“此番,承蒙殿下關照,我二人無以言表,來日方長。”
“哪裏哪裏,這是陛下念及你二人的功勞,再者,你們該感謝的是公孫將軍,而非寡人,是公孫將軍為你們表的功勞。”
劉昊不需要在他們麵前邀功,帶他們立功這一條,就足夠了。
“總之,若非殿下,我二人也絕無可能有今日,他日定當重謝。”
一旁的公孫瓚,這安樂王能處,不搶奪別人的功勞。
關張二人麵對公孫瓚,心情無比複雜。
照這樣說來,已經斷定,大哥有此境遇,必是公孫瓚所為。
而二人能夠榮升五馬,也拜此人之功。
既有仇,又有恩,叫二人不知該如何麵對他。
隻得默然再向他抱拳。
公孫瓚也懶得搭理兩個出身卑微的人。
“殿下打算何時動身?末將也好前去接防土垠。”
土垠城現在還在蕭讓手裏。
“朝廷委派給安樂國的官員還未到,不急於一時,右北平諸城,你跟文成說一聲,直接派人入駐即可。”
“如此,那末將多謝殿下了。”
“哪裏哪裏,你本就是陛下親命的右北平太守,本就是你的。”
張飛知道,劉昊的戰馬還屯在肥如孤竹兩城。
那裏歸遼西管轄,劉昊不迴去,他去也接管不了。
於是跟關張二人,在此逗留幾天。
等了三天,朝廷委派到安樂國的官員,才一同抵達薊縣。
荀彧、荀攸、田豐、張遼、郭嘉、周泰。
郭嘉是劉昊差人給荀彧送信,讓他去封書信,把穎川陽翟的郭嘉征召過來。
周泰則是讓趙雲派人去九江下蔡,沿著淮河找此人,沒想到真給找到了。
就是沒想到,此時的張遼、郭嘉這麽的年輕。
當時在麵見漢靈帝時,劉宏也沒想到,破天舉薦的中尉人選,竟如此年輕。
跟趙雲同歲,虛歲20。
在雁門郡擔任小小部曲,掌管200兵馬。
那點小小的威名,放在皇帝麵前,完全不夠看。
這樣擔任安樂國主將,劉宏十分放心。
而郭嘉,今年虛歲才19。
眾人也是沒料到,小王爺竟也如此年輕。
因為嘴上沒毛,讓人誤以為跟郭嘉差不多大。
怎麽看,他那小身段,都不如張遼趙雲壯實,也不像能夠率領百人,直取賊首的戰神。
“參見安樂王殿下。”
“免禮,你們總算是到了,你們各自的官職,朝廷都安排妥當了吧?”
荀彧:“迴殿下,臣蒙陛下信賴,敕為安樂國相。”
荀彧今年26,荀攸32。
荀攸被封為國傅,田豐禦史大夫,張遼中尉,朝廷隻管這四個主要官職。
其餘兩人屬於安樂國征召來的。
“幼平就暫做士衛長一職吧,奉孝暫做議郎。”
“謝殿下。”
“那麽接下來,寡人就把安樂國交給你們了,是好是壞,就看你們的本事了。”
“臣等定當盡心竭力,輔左殿下將安樂國治理好。”
“嗯,寡人相信你們有這能力;前幾天,劉幽州已經就幽州接下來的布置,安排妥當,具體章程,寡人記性不好,也無心政事,全都忘記了,荀相可再去向劉幽州問問。”
“諾,臣迴頭便去。”
“那麽子龍。”
“在。”
“命人多宰幾隻羊,好好的給他們接風洗塵,也好早些趕迴安樂國。”
“諾。”
隻讓他們在此休息半天,第二天一早,一行人等,便向東而去。
隻有趙雲路過真定時,衣錦還鄉後,出山半年,就立下大功,得以封侯。
吸引了一大批十裏八鄉的青壯,前來投奔。
共計800多人。
把中尉封給別人,肯定要幫趙雲撈個爵位,捐了一個新亭侯給他。
張遼帶來一百來同鄉。
周泰光杆而來。
二荀帶著書童,幾名家丁。
再加上關張二人的三十來名隨從,蕭讓的部眾,一行人等,抵達肥如城。
之前留下的3萬匹戰馬,劉昊留1萬5千;
給蕭讓1萬,畢竟他在這裏守著,要多分一點,心理才平衡。
給關張二人,各分了兩千五百匹。
關張二人前來向劉虞赴命。
各郡太守全部在此。
包括老相識蕭讓,如今也以樂浪太守之名,在此點卯。
沒看到劉昊,但是在首席空位的後麵,趙雲站在那裏,應該在後院了。
劉虞還沒出場,大家正在閑聊。
公孫瓚見二人進來,其實,打心裏看不起這兩個出身卑微的人。
但這一次,借兩人的光,自己也得到升遷,朝二人走來。
二人不打話說,本來就不熟,向他抱拳施了一禮。
公孫瓚:“二位太守,玄德何在?”
“青州。”
“不是我說,你們的大哥,也太不厚道,怎地有難了來投奔於我,走了連句招唿都不打一聲。”
這件事情,確實理虧,當時大哥是痛恨公孫瓚不義氣,同窗一場,卻把大哥置於危險當中。
見二人仍然連句客氣話都不說一聲:
“怎地,老夫好心為你二人多多表功,並全力保舉,如今高升太守之職,便開始目中無人了?”
關羽抱拳:“原來是托公孫太守之福,既已知曉,他日必當重謝。”
張飛:“俺也一樣。”
之前安樂王也說了,他們的功勞跟公孫瓚談論。
如此說來,惡意中傷大哥的人,也必然是此賊!
“好說好說。”
二人看向蕭讓。
蕭讓痛恨他們三兄弟,把老子的錢給坑沒了。
冷哼一聲,不予搭話。
這時,劉昊跟劉虞走出。
劉昊的爵位高,劉虞的權力大,兩人相讓一通,最終劉虞坐到主位。
主要宣布,往後朝廷不再向幽州,提供大量錢糧,幽州需要自給自足。
決定開關,放流民入幽州,墾荒種田。
如今叛軍已滅,草原人望風歸降,不再需要那麽多兵馬。
為了減輕財政壓力,決定大力裁軍。
把公孫瓚的人馬,裁減到一萬人,鎮守右北平郡。
遼西遼東樂浪三郡,最多隻允許擁兵一萬。
劉昊的安樂國,也可擁兵一萬,劉昊自願裁軍五千,有五千精兵足夠了。
安樂國沒有那麽多人口來支撐一萬精兵。
…………
會議散去,關張二人,立刻追上劉昊。
關羽施了一禮:“此番,承蒙殿下關照,我二人無以言表,來日方長。”
“哪裏哪裏,這是陛下念及你二人的功勞,再者,你們該感謝的是公孫將軍,而非寡人,是公孫將軍為你們表的功勞。”
劉昊不需要在他們麵前邀功,帶他們立功這一條,就足夠了。
“總之,若非殿下,我二人也絕無可能有今日,他日定當重謝。”
一旁的公孫瓚,這安樂王能處,不搶奪別人的功勞。
關張二人麵對公孫瓚,心情無比複雜。
照這樣說來,已經斷定,大哥有此境遇,必是公孫瓚所為。
而二人能夠榮升五馬,也拜此人之功。
既有仇,又有恩,叫二人不知該如何麵對他。
隻得默然再向他抱拳。
公孫瓚也懶得搭理兩個出身卑微的人。
“殿下打算何時動身?末將也好前去接防土垠。”
土垠城現在還在蕭讓手裏。
“朝廷委派給安樂國的官員還未到,不急於一時,右北平諸城,你跟文成說一聲,直接派人入駐即可。”
“如此,那末將多謝殿下了。”
“哪裏哪裏,你本就是陛下親命的右北平太守,本就是你的。”
張飛知道,劉昊的戰馬還屯在肥如孤竹兩城。
那裏歸遼西管轄,劉昊不迴去,他去也接管不了。
於是跟關張二人,在此逗留幾天。
等了三天,朝廷委派到安樂國的官員,才一同抵達薊縣。
荀彧、荀攸、田豐、張遼、郭嘉、周泰。
郭嘉是劉昊差人給荀彧送信,讓他去封書信,把穎川陽翟的郭嘉征召過來。
周泰則是讓趙雲派人去九江下蔡,沿著淮河找此人,沒想到真給找到了。
就是沒想到,此時的張遼、郭嘉這麽的年輕。
當時在麵見漢靈帝時,劉宏也沒想到,破天舉薦的中尉人選,竟如此年輕。
跟趙雲同歲,虛歲20。
在雁門郡擔任小小部曲,掌管200兵馬。
那點小小的威名,放在皇帝麵前,完全不夠看。
這樣擔任安樂國主將,劉宏十分放心。
而郭嘉,今年虛歲才19。
眾人也是沒料到,小王爺竟也如此年輕。
因為嘴上沒毛,讓人誤以為跟郭嘉差不多大。
怎麽看,他那小身段,都不如張遼趙雲壯實,也不像能夠率領百人,直取賊首的戰神。
“參見安樂王殿下。”
“免禮,你們總算是到了,你們各自的官職,朝廷都安排妥當了吧?”
荀彧:“迴殿下,臣蒙陛下信賴,敕為安樂國相。”
荀彧今年26,荀攸32。
荀攸被封為國傅,田豐禦史大夫,張遼中尉,朝廷隻管這四個主要官職。
其餘兩人屬於安樂國征召來的。
“幼平就暫做士衛長一職吧,奉孝暫做議郎。”
“謝殿下。”
“那麽接下來,寡人就把安樂國交給你們了,是好是壞,就看你們的本事了。”
“臣等定當盡心竭力,輔左殿下將安樂國治理好。”
“嗯,寡人相信你們有這能力;前幾天,劉幽州已經就幽州接下來的布置,安排妥當,具體章程,寡人記性不好,也無心政事,全都忘記了,荀相可再去向劉幽州問問。”
“諾,臣迴頭便去。”
“那麽子龍。”
“在。”
“命人多宰幾隻羊,好好的給他們接風洗塵,也好早些趕迴安樂國。”
“諾。”
隻讓他們在此休息半天,第二天一早,一行人等,便向東而去。
隻有趙雲路過真定時,衣錦還鄉後,出山半年,就立下大功,得以封侯。
吸引了一大批十裏八鄉的青壯,前來投奔。
共計800多人。
把中尉封給別人,肯定要幫趙雲撈個爵位,捐了一個新亭侯給他。
張遼帶來一百來同鄉。
周泰光杆而來。
二荀帶著書童,幾名家丁。
再加上關張二人的三十來名隨從,蕭讓的部眾,一行人等,抵達肥如城。
之前留下的3萬匹戰馬,劉昊留1萬5千;
給蕭讓1萬,畢竟他在這裏守著,要多分一點,心理才平衡。
給關張二人,各分了兩千五百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