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韋:“殿下,那些馬匹,已盡歸殿下所有,又何需再使錢購買?”
劉昊一本正經的胡咧咧:
“我等乃正義之師,王者之師,興師乃為討伐不義,替草原各族的兄弟姐妹們報不平,若見財起異,我等不就成了打劫的了?豈不被天下人恥笑?”
荀攸:你可真能扯犢子,你把人家的大小王殺的殺,趕跑的趕跑;
把人家的金錢財寶,牛羊馬匹,能搜刮的全部搜刮到一起。
現在又恬個大臉,說不是來打劫的了?
草原雖然很窮,但那些大小可汗們,一個個可是富的流油,藏了不少值錢貨。
“殿下打算如何處置?”
劉昊知道,他問的這個如何處置,包含了整個草原的所有一切。
“首先,本王興王者之師,討伐不義,”
“就是看不得草原各族的兄弟姐妹們,世代為奴,永世不得翻身,”
“所以,特地為了解放草原各族同胞,翻身農奴把歌唱而戰;”
“所以諸位不必擔心,本王率眾前來,就是來解放你們的。”
荀攸秒懂,殿下這是想把草原,正式納入到安樂國版圖,想把草原,像治理安樂國那樣治理的。
可你知不知道,草原跟東遼不同,遼東活野千裏,有無數可耕之田,地裏是能生金的。
草原窮的隻剩下草,隻能蓄養牛羊馬匹,做不得其他。
還麵積巨大,治理起來,投入巨大,就是個無底洞。
正因如此,大漢攻下草原後,才隻在各地設置長史府,由校尉帶兵鎮守之,而無法像農耕區那樣開發治理。
荀攸剛想開口,一群懂漢語的人,“撲通”跪倒,“咣咣”向劉昊磕頭。
“求王爺開恩,小的們願生生世世做王爺最忠實的奴才,替王爺放牛養馬,小的們隻想做王爺的奴才,不願做其他,求王爺開恩,就讓小的們做王爺的奴才吧。”
“嗯?這是為何?難道你們不想擁有自己的草場,放牧自己的牛羊馬匹,過富足的日子嗎?”
“小的們隻知,哪怕做王爺的俘虜,都是一日三餐吃的飽睡的暖,更何況做王爺的奴才,給王爺幹活了,隻有做王爺的奴才,才沒人敢欺負我等。”
這群人倒是聰明,知道抱大腿要挑最粗的那條抱。
荀攸:“殿下三思,草原就是無底洞,有多少錢財也填不滿草原。”
劉昊能夠理解古人的想法,他們無法通過科技手段,發現埋藏在地下的寶藏,也不知道如何解決草原上的自然災害。
草原上一場暴風雪,或是一場瘟疫,就能損失無數牛羊,變得一窮二白。
所以家財萬貫,帶毛的不算。
“公達所言,不無道理,但草原關係到中原的長治久安,”
“若不納版圖加以治理,今天趕跑了古羌,明天又有戎狄崛起,”
“後天又有東胡,大後天又有匈奴,烏丸,鮮卑,等等等等,沒完沒了,”
“一遇到災害,為了活命,就隻能對中原進行擄掠,使中原百姓深受其害,苦不堪言,”
“所以,必須先把草原,納入到安樂國版圖,等到大漢複興後,再交還給大漢。”
荀攸:“天災不可與之相抗,非為力所能改變,即便納入版圖,仍避免不了天災,草原人仍舊無法活命,平時還要花無數錢財治理。”
“所謂天災,無外乎牛羊疫病,暴雪旱災這幾種,防治疫病用藥來治;”
“防治暴雪,多蓋結實的牛羊棚子;
“夏季多備草料,冬天再進些糧食,圈養飼喂即可;”
“防治旱災,多多打深井,遇到問題解決問題,辦法總比困難多嘛。”
趙雲:“可如安樂國那般,建幾處磚瓦窯,用以防治雪災;打井對殿下來說,更加容易。”
趙雲想的是,油井都能打到兩千米深,打個水井還不容易。
他不知道的是,打水井,根本用不到那麽大的設備,幾萬塊錢就能買到鑽百八十米的機器。
荀攸豁然明白了,殿下為何說,是來買馬的,並且一個子不少的要花錢買。
這是想把這些買馬的錢,投入到草原上,用於開發治理草原。
“殿下之聖明,令臣望塵莫及也,想來,有殿下在,定能將草原治理成如安樂國那般昌盛。”
劉昊:
“先不說這些有的沒的,你們都先起來吧,”
“這片草原,是安樂國上下一心,齊力打下來的,”
“那麽往後這草原,就是安樂國的草原,”
“你們願意領安樂國戶籍,做我大漢子民的,”
“允許你們承包安樂國的草場,本王親自給你們分草場,”
“按照人頭,每口人,無論老幼婦孺,至多可承包千畝草場,無需繳納一分地租,”
“並且,本王親自給你們分牛羊;大漢子民,無罪不得為奴,”
“至於你們所擔心的安全問題,本王承諾,”
“對內,一切依大漢律法行事,殺人者償命,傷人及盜者抵罪;”
“對外,爾等以為漢民,本王絕不容許有人進犯大漢子民;”
“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沒有人生來甘願為奴的,都是生活所迫。
若真能如王爺所說,誰不想有自己的草場,蓄養自己的牛羊馬匹。
但這對於草原人來說,這是全新的概念。
無比期待,又很怕是一場夢,空歡喜一場。
但很快,這種擔憂就轉化成欣喜若狂。
劉昊雷厲風行的,先把草原命名為“鯤州”,鯤之大,一鍋燉不下那個鯤,畢竟草原很大嘛。
又給劃分成:以烏丸山命名的“烏丸郡”;
以南匈奴單於庭(烏蘭察布)命名的“單於庭郡”;
大漠以北的“狼居胥郡”;
原丁零人居住的“北海郡”;
大鮮卑山周圍的“興安”郡。
就從狼居胥郡開始,把水草豐美之地,承包給想要居住在這裏的人。
必須先把水草豐美之地給占了,這樣才能越來越興旺。
有一半的人,遷往這幾個郡的核心區域。
另一半人,沿著之前打造好的木寨,給大家分草場,分牛羊。
那些原意留在草原上的三地之民,也給他們分草場,分牛羊,主要居住在木寨裏,以保障生命線的暢通。
馬匹由於大部分被跑路的人帶走,隻剩下23萬餘匹。
帶走10萬匹,剩下13萬匹,分到一些熟知養馬的牧民手中代養。
草原上還有成群的野馬,很容易把馬群壯大起來。
劉昊一本正經的胡咧咧:
“我等乃正義之師,王者之師,興師乃為討伐不義,替草原各族的兄弟姐妹們報不平,若見財起異,我等不就成了打劫的了?豈不被天下人恥笑?”
荀攸:你可真能扯犢子,你把人家的大小王殺的殺,趕跑的趕跑;
把人家的金錢財寶,牛羊馬匹,能搜刮的全部搜刮到一起。
現在又恬個大臉,說不是來打劫的了?
草原雖然很窮,但那些大小可汗們,一個個可是富的流油,藏了不少值錢貨。
“殿下打算如何處置?”
劉昊知道,他問的這個如何處置,包含了整個草原的所有一切。
“首先,本王興王者之師,討伐不義,”
“就是看不得草原各族的兄弟姐妹們,世代為奴,永世不得翻身,”
“所以,特地為了解放草原各族同胞,翻身農奴把歌唱而戰;”
“所以諸位不必擔心,本王率眾前來,就是來解放你們的。”
荀攸秒懂,殿下這是想把草原,正式納入到安樂國版圖,想把草原,像治理安樂國那樣治理的。
可你知不知道,草原跟東遼不同,遼東活野千裏,有無數可耕之田,地裏是能生金的。
草原窮的隻剩下草,隻能蓄養牛羊馬匹,做不得其他。
還麵積巨大,治理起來,投入巨大,就是個無底洞。
正因如此,大漢攻下草原後,才隻在各地設置長史府,由校尉帶兵鎮守之,而無法像農耕區那樣開發治理。
荀攸剛想開口,一群懂漢語的人,“撲通”跪倒,“咣咣”向劉昊磕頭。
“求王爺開恩,小的們願生生世世做王爺最忠實的奴才,替王爺放牛養馬,小的們隻想做王爺的奴才,不願做其他,求王爺開恩,就讓小的們做王爺的奴才吧。”
“嗯?這是為何?難道你們不想擁有自己的草場,放牧自己的牛羊馬匹,過富足的日子嗎?”
“小的們隻知,哪怕做王爺的俘虜,都是一日三餐吃的飽睡的暖,更何況做王爺的奴才,給王爺幹活了,隻有做王爺的奴才,才沒人敢欺負我等。”
這群人倒是聰明,知道抱大腿要挑最粗的那條抱。
荀攸:“殿下三思,草原就是無底洞,有多少錢財也填不滿草原。”
劉昊能夠理解古人的想法,他們無法通過科技手段,發現埋藏在地下的寶藏,也不知道如何解決草原上的自然災害。
草原上一場暴風雪,或是一場瘟疫,就能損失無數牛羊,變得一窮二白。
所以家財萬貫,帶毛的不算。
“公達所言,不無道理,但草原關係到中原的長治久安,”
“若不納版圖加以治理,今天趕跑了古羌,明天又有戎狄崛起,”
“後天又有東胡,大後天又有匈奴,烏丸,鮮卑,等等等等,沒完沒了,”
“一遇到災害,為了活命,就隻能對中原進行擄掠,使中原百姓深受其害,苦不堪言,”
“所以,必須先把草原,納入到安樂國版圖,等到大漢複興後,再交還給大漢。”
荀攸:“天災不可與之相抗,非為力所能改變,即便納入版圖,仍避免不了天災,草原人仍舊無法活命,平時還要花無數錢財治理。”
“所謂天災,無外乎牛羊疫病,暴雪旱災這幾種,防治疫病用藥來治;”
“防治暴雪,多蓋結實的牛羊棚子;
“夏季多備草料,冬天再進些糧食,圈養飼喂即可;”
“防治旱災,多多打深井,遇到問題解決問題,辦法總比困難多嘛。”
趙雲:“可如安樂國那般,建幾處磚瓦窯,用以防治雪災;打井對殿下來說,更加容易。”
趙雲想的是,油井都能打到兩千米深,打個水井還不容易。
他不知道的是,打水井,根本用不到那麽大的設備,幾萬塊錢就能買到鑽百八十米的機器。
荀攸豁然明白了,殿下為何說,是來買馬的,並且一個子不少的要花錢買。
這是想把這些買馬的錢,投入到草原上,用於開發治理草原。
“殿下之聖明,令臣望塵莫及也,想來,有殿下在,定能將草原治理成如安樂國那般昌盛。”
劉昊:
“先不說這些有的沒的,你們都先起來吧,”
“這片草原,是安樂國上下一心,齊力打下來的,”
“那麽往後這草原,就是安樂國的草原,”
“你們願意領安樂國戶籍,做我大漢子民的,”
“允許你們承包安樂國的草場,本王親自給你們分草場,”
“按照人頭,每口人,無論老幼婦孺,至多可承包千畝草場,無需繳納一分地租,”
“並且,本王親自給你們分牛羊;大漢子民,無罪不得為奴,”
“至於你們所擔心的安全問題,本王承諾,”
“對內,一切依大漢律法行事,殺人者償命,傷人及盜者抵罪;”
“對外,爾等以為漢民,本王絕不容許有人進犯大漢子民;”
“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沒有人生來甘願為奴的,都是生活所迫。
若真能如王爺所說,誰不想有自己的草場,蓄養自己的牛羊馬匹。
但這對於草原人來說,這是全新的概念。
無比期待,又很怕是一場夢,空歡喜一場。
但很快,這種擔憂就轉化成欣喜若狂。
劉昊雷厲風行的,先把草原命名為“鯤州”,鯤之大,一鍋燉不下那個鯤,畢竟草原很大嘛。
又給劃分成:以烏丸山命名的“烏丸郡”;
以南匈奴單於庭(烏蘭察布)命名的“單於庭郡”;
大漠以北的“狼居胥郡”;
原丁零人居住的“北海郡”;
大鮮卑山周圍的“興安”郡。
就從狼居胥郡開始,把水草豐美之地,承包給想要居住在這裏的人。
必須先把水草豐美之地給占了,這樣才能越來越興旺。
有一半的人,遷往這幾個郡的核心區域。
另一半人,沿著之前打造好的木寨,給大家分草場,分牛羊。
那些原意留在草原上的三地之民,也給他們分草場,分牛羊,主要居住在木寨裏,以保障生命線的暢通。
馬匹由於大部分被跑路的人帶走,隻剩下23萬餘匹。
帶走10萬匹,剩下13萬匹,分到一些熟知養馬的牧民手中代養。
草原上還有成群的野馬,很容易把馬群壯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