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三造大漢!
從西漢開始,建立千年世家 作者:魚白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十七世遼東王劉倦,見過各位叔伯。”
男孩微微拱手,對一眾村民行禮。
遼東王的名號威震天下,匈奴聞之肝膽欲碎,漢民聞之敬如神明,然而這村落裏的眾人聽之卻麵不改色。
“你便是當世的遼東王?”
一眾村民當中,走出來了一位白發老者,他身著布衣,手持木杖,目光如炬地打量著眼前的男孩。
“正是。”劉倦不卑不亢,稚嫩的麵容上透著一絲沉穩。
白發老者微微皺眉,問道:“可有佐證?”
劉倦看向了曹操,而對方則點了點頭,取出了一塊被錦布包裹的物件。
錦布被拆開以後,裏麵所裹之物赫然是一枚金印。
白發老人在看到那枚金印後麵色微變:“遼東王璽?”
遼東王璽,乃是高祖所賜,由曆代的遼東王執掌,傳承至今已十餘世。
論尊貴,王璽雖不如那塊由皇帝執掌的傳國玉璽。但執掌遼東王璽的人,往往能決定該由誰來執掌傳國玉璽。
“有王璽在,老夫便也能相信閣下是貨真價實的遼東王了。”
白發老者微微頷首,又帶著疑惑的詢問道,“隻是不知,遼東王不在洛陽輔佐漢帝,為何要來此尋找我等,莫非漢室已經到了生死存亡之際嗎?”
他們這支靖祖的旁係血脈久居遼東,很少與外界接觸,隻是跟洛陽的嫡係血脈每隔兩三年會有信件往來。
而他們也一直遵循著祖訓,除非萬不得已否則絕不出山。
“唉...此事一言難盡。”
劉倦歎息了一聲,道,“不知這一代我族在遼東的分支族長是誰,我能否與其相談一番?”
白發老者猶豫了一下,還是點了點頭:“請隨我來。”
劉倦與曹操跟隨白發老者穿過村落,沿途的村民雖仍沉默不語,但目光中已隱隱透出幾分審視。
雖然他們隻是旁係,但他們並未因為劉倦是嫡係的遼東王而感到自卑。
靖祖的後人不分尊卑,誰對漢室的功績更大,誰便會得到其他後人的尊重。
若是對漢室無功,即便貴為遼東王,也難以得到其他靖祖後人的認可。
……
村中央是一座古樸的祠堂,簷下懸著一塊斑駁的木匾,上書“祖廟”二字。
白發老者推門而入,屋內燭火搖曳,供奉著曆代遼東王的牌位,最上方的便是“靖祖烈皇帝之神位”。
在靖祖的神位前麵,正有一位身著布衣的年輕人整理香火。
“族長,當代的遼東王來了。”白發老者恭敬的說道。
年輕人轉過身來,他雖身著素衣,卻天然有著一絲貴氣,眉目如劍,鼻梁高挺,一雙鳳眼深邃如寒潭,不怒自威。
他審視著隨白發老者一同而來的劉倦,皺眉問道:“這一代的遼東王不是劉寒嗎,怎會如此年幼?”
劉倦微微拱手,道:“廣宗之戰,為討伐黃巾叛軍,第十六世遼東王劉寒死戰殉國,洛陽的靖祖後人嫡係也盡數死絕。我是第十七世遼東王,劉倦。”
“原來是這樣嗎...”
年輕族長歎息了一聲,眼神中略顯哀傷,“蒙叔,請為第十六世遼東王也準備一塊神牌,供奉在這祖廟之中吧。”
白發老者點了點頭:“我這邊去準備。”
年輕人沉默片刻,目光重新落在劉倦身上。
他們二人分別是靖祖旁係與嫡係血脈的傳人,都是從本係血脈當中脫穎而出之人,此刻在正麵相對,無形中便形成了鋒芒相對的碰撞。
祖廟中安靜了許久,曹操總覺得自己待在這裏感覺渾身不適,便對劉倦說道:“王上,臣先去外麵候著了,您有事盡可吩咐在下。”
劉倦點了點頭,揮手示意曹操自行離去。
當曹操走後,祖廟中便隻剩下了劉倦與那年輕族長二人。
最終還是年輕族長開口打破了沉默,他緩緩說道:“在下是遼東旁係當代的族長,劉玉。你我都是靖祖的後人,我年齡應該比你大些,你稱唿我為兄長即可。”
劉倦微微頷首,目光沉靜地注視著劉玉:“兄長。”
而劉玉則依舊眼神淡然:“你來此,可是欲與我共論天下大勢?”
“朝堂上官宦爭權奪利,朝堂外天災連綿不絕,我大漢自光武中興以來,二百年中從未像現在這般衰弱。”
遼東王劉倦歎道,“若是再不尋找破局之法,大漢恐怕真的要亡國了...”
劉玉淡然說道:“既然如此,那何不坐視其滅亡?”
“嗯?”
遼東王的麵色冷了下來,“汝此言何意?你我皆是靖祖的後人,匡扶漢室是流淌在我們血脈中的使命。凡靖祖之後,雖死不敢亡匡漢之責!”
麵對遼東王的鋒芒,劉玉卻表現的依舊平靜。
他淡淡的說道:“我從未忘記血脈裏匡扶漢室的使命,但我認為,匡扶不如複漢。”
“我久隱於遼東,不如你那般了解如今的天下大勢,但我隻從你的言語中便可得知,如今的大漢已經病入膏肓不可救藥,若非如此你也不會遠赴遼東尋求靖祖旁係的幫助。”
“大漢就像是一株參天的大樹,在他繁榮昌盛之際,就算是有些疾病,也可以將蛀蟲揪出來,達到治療的目的。”
“可如今這株大樹已經腐朽至極,枝葉枯萎,甚至連根脈都已經斷絕。就算把那些爬在樹身上吸吮養分的蛀蟲全部揪出,大漢也注定會走向滅亡。”
“時也、運也、命也,大漢將亡,此乃天命,想憑一己之力扭轉大局,實乃癡人說夢。”
“若要拯救大漢,唯一的正確選擇便是效仿當年光武中興之事,重造大漢!”
聞言,遼東王劉倦久久無言。
他用深邃的眼眸看著麵前的年輕族兄,對方的這番言語也讓他明白,二人的信念雖然一致,但理念卻是不同的。
作為靖祖的後人,他們的信念都是匡扶漢室。
但遼東王劉倦的理念是,輔佐漢帝整治朝堂,效仿當年的靖祖,替大漢掃除惡疾,複興漢室。
而旁係族長劉玉的理念是,任由現在的大漢滅亡,然後再重新擁立一位漢室宗親,重建大漢!
他所求,乃是三造大漢!
男孩微微拱手,對一眾村民行禮。
遼東王的名號威震天下,匈奴聞之肝膽欲碎,漢民聞之敬如神明,然而這村落裏的眾人聽之卻麵不改色。
“你便是當世的遼東王?”
一眾村民當中,走出來了一位白發老者,他身著布衣,手持木杖,目光如炬地打量著眼前的男孩。
“正是。”劉倦不卑不亢,稚嫩的麵容上透著一絲沉穩。
白發老者微微皺眉,問道:“可有佐證?”
劉倦看向了曹操,而對方則點了點頭,取出了一塊被錦布包裹的物件。
錦布被拆開以後,裏麵所裹之物赫然是一枚金印。
白發老人在看到那枚金印後麵色微變:“遼東王璽?”
遼東王璽,乃是高祖所賜,由曆代的遼東王執掌,傳承至今已十餘世。
論尊貴,王璽雖不如那塊由皇帝執掌的傳國玉璽。但執掌遼東王璽的人,往往能決定該由誰來執掌傳國玉璽。
“有王璽在,老夫便也能相信閣下是貨真價實的遼東王了。”
白發老者微微頷首,又帶著疑惑的詢問道,“隻是不知,遼東王不在洛陽輔佐漢帝,為何要來此尋找我等,莫非漢室已經到了生死存亡之際嗎?”
他們這支靖祖的旁係血脈久居遼東,很少與外界接觸,隻是跟洛陽的嫡係血脈每隔兩三年會有信件往來。
而他們也一直遵循著祖訓,除非萬不得已否則絕不出山。
“唉...此事一言難盡。”
劉倦歎息了一聲,道,“不知這一代我族在遼東的分支族長是誰,我能否與其相談一番?”
白發老者猶豫了一下,還是點了點頭:“請隨我來。”
劉倦與曹操跟隨白發老者穿過村落,沿途的村民雖仍沉默不語,但目光中已隱隱透出幾分審視。
雖然他們隻是旁係,但他們並未因為劉倦是嫡係的遼東王而感到自卑。
靖祖的後人不分尊卑,誰對漢室的功績更大,誰便會得到其他後人的尊重。
若是對漢室無功,即便貴為遼東王,也難以得到其他靖祖後人的認可。
……
村中央是一座古樸的祠堂,簷下懸著一塊斑駁的木匾,上書“祖廟”二字。
白發老者推門而入,屋內燭火搖曳,供奉著曆代遼東王的牌位,最上方的便是“靖祖烈皇帝之神位”。
在靖祖的神位前麵,正有一位身著布衣的年輕人整理香火。
“族長,當代的遼東王來了。”白發老者恭敬的說道。
年輕人轉過身來,他雖身著素衣,卻天然有著一絲貴氣,眉目如劍,鼻梁高挺,一雙鳳眼深邃如寒潭,不怒自威。
他審視著隨白發老者一同而來的劉倦,皺眉問道:“這一代的遼東王不是劉寒嗎,怎會如此年幼?”
劉倦微微拱手,道:“廣宗之戰,為討伐黃巾叛軍,第十六世遼東王劉寒死戰殉國,洛陽的靖祖後人嫡係也盡數死絕。我是第十七世遼東王,劉倦。”
“原來是這樣嗎...”
年輕族長歎息了一聲,眼神中略顯哀傷,“蒙叔,請為第十六世遼東王也準備一塊神牌,供奉在這祖廟之中吧。”
白發老者點了點頭:“我這邊去準備。”
年輕人沉默片刻,目光重新落在劉倦身上。
他們二人分別是靖祖旁係與嫡係血脈的傳人,都是從本係血脈當中脫穎而出之人,此刻在正麵相對,無形中便形成了鋒芒相對的碰撞。
祖廟中安靜了許久,曹操總覺得自己待在這裏感覺渾身不適,便對劉倦說道:“王上,臣先去外麵候著了,您有事盡可吩咐在下。”
劉倦點了點頭,揮手示意曹操自行離去。
當曹操走後,祖廟中便隻剩下了劉倦與那年輕族長二人。
最終還是年輕族長開口打破了沉默,他緩緩說道:“在下是遼東旁係當代的族長,劉玉。你我都是靖祖的後人,我年齡應該比你大些,你稱唿我為兄長即可。”
劉倦微微頷首,目光沉靜地注視著劉玉:“兄長。”
而劉玉則依舊眼神淡然:“你來此,可是欲與我共論天下大勢?”
“朝堂上官宦爭權奪利,朝堂外天災連綿不絕,我大漢自光武中興以來,二百年中從未像現在這般衰弱。”
遼東王劉倦歎道,“若是再不尋找破局之法,大漢恐怕真的要亡國了...”
劉玉淡然說道:“既然如此,那何不坐視其滅亡?”
“嗯?”
遼東王的麵色冷了下來,“汝此言何意?你我皆是靖祖的後人,匡扶漢室是流淌在我們血脈中的使命。凡靖祖之後,雖死不敢亡匡漢之責!”
麵對遼東王的鋒芒,劉玉卻表現的依舊平靜。
他淡淡的說道:“我從未忘記血脈裏匡扶漢室的使命,但我認為,匡扶不如複漢。”
“我久隱於遼東,不如你那般了解如今的天下大勢,但我隻從你的言語中便可得知,如今的大漢已經病入膏肓不可救藥,若非如此你也不會遠赴遼東尋求靖祖旁係的幫助。”
“大漢就像是一株參天的大樹,在他繁榮昌盛之際,就算是有些疾病,也可以將蛀蟲揪出來,達到治療的目的。”
“可如今這株大樹已經腐朽至極,枝葉枯萎,甚至連根脈都已經斷絕。就算把那些爬在樹身上吸吮養分的蛀蟲全部揪出,大漢也注定會走向滅亡。”
“時也、運也、命也,大漢將亡,此乃天命,想憑一己之力扭轉大局,實乃癡人說夢。”
“若要拯救大漢,唯一的正確選擇便是效仿當年光武中興之事,重造大漢!”
聞言,遼東王劉倦久久無言。
他用深邃的眼眸看著麵前的年輕族兄,對方的這番言語也讓他明白,二人的信念雖然一致,但理念卻是不同的。
作為靖祖的後人,他們的信念都是匡扶漢室。
但遼東王劉倦的理念是,輔佐漢帝整治朝堂,效仿當年的靖祖,替大漢掃除惡疾,複興漢室。
而旁係族長劉玉的理念是,任由現在的大漢滅亡,然後再重新擁立一位漢室宗親,重建大漢!
他所求,乃是三造大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