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祈願的是我忘記的事情,掌握主神殿的辦法,以及糾纏我的因果·····”
“上次是方小溪,是與我有關的,可以算是糾纏我的因果,那麽這一次呢?”
“是我忘記的事情,還是掌握住主神殿的辦法?或者這裏還有因果?”
林正陽陷入了沉默。
周圍大風唿嘯,到處都是撲倒在地的屍體。
血流形成一個個大大小小的水窪,幾乎淹到鞋底,這是一雙耐穿的草鞋。
“漢末三國時期,最著名的無非是黃巾起義,太平道的中黃太一·······太一,太一神!”
好似是一道驚雷,在心頭閃過。
他知道是什麽讓他來到這裏了。
“是了,要說在這個時代誰跟我有因果,那肯定是曾經闖入主神殿的天帝太一。”
盡管主神殿全稱是三十三天造化神殿,但是林正陽還是習慣於稱唿它為主神殿。
“我此身不可能是張道陵,因為張道陵是白日飛升,不是陽神飛升,也不是屍解轉世,沒有遺蛻留下,這必然是個衣冠塚。”
所謂衣冠塚,就是沒有屍體,將隨身物品葬入棺槨,權做紀念。
當然,也有前輩仙人,自家在棺槨裏放經書的,都是類似的意思。
“這應該就是我在漢朝的那一世,隻是我印象裏沒有而已。”
梳理了下思路,他覺得,很可能就是這樣。
“主神殿送我來這裏做什麽呢?”
“黃巾起義是失敗的,黃天太一沒有勝利,後世幾乎沒怎麽聽聞太一的名號了,唯有昊天是正統。”
在整個中國,因為曆史實在是太久遠,期間並沒有一個公認的神係。
非要說一個公認的至高神,那就昊天。
昊天上帝是針對華夏文明,針對漢族來講的至高天神(需區分神話時代,在殷商時期是帝嚳)作為華夏文明統治者的正典祭祀對象。
需要注意的是昊天不依托於某一宗教存在,他是民族神話信仰。
需要區別的一點是,玉皇大帝是神霄派在宋朝加工出的神祇,屬於道教內部以及民間祭祀的至高神。
換言之,昊天是對上天、天、世界、宇宙的崇拜而誕生的信仰對象,一般是國家正祀。
玉皇大帝就是道教內部的二次設定,隻有道教承認,國家祭祀時不承認,實際上屬於淫祀(不被國家承認就是淫祀)。
距離現在最近,也最公認最強的至高神,就是昊天。
儒教神靈,有以下幾類:第一,天神。以“昊天上帝”為主,日月星辰諸神為輔。“昊天上帝”是儒教的至上神,是宇宙世界的創造者和萬物的主宰。第二,以社稷為代表的諸物百神。“社者,土也;稷者,百穀之主”。社稷神是儒教大神,位格僅次於昊天上帝。第三,以孔子為代表的儒教聖賢神靈。依儒教經義,孔子為儒教大神,位格僅次於昊天上帝,與社稷同格。第四,以黃帝為代表的民族先王神靈,包括黃帝、伏羲、神農、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等。第五,家族祖先神靈。第六,曆史上有功德於民者。如:殉國殉道的忠烈之士,節義之士,各行各業有創業垂統之大功者,均列為祀典,成為儒教神靈。
“幾千年下來,儒教神係幾乎沒怎麽變動過,幾乎都是國家正祀,是以儒教神係最強,天帝毫無疑問是昊天,一直到後世,幾乎沒有對手。”
“太一也是天帝,是至高神,在先秦南方楚神話中,太一神是作為最高天神出現的。《史記》《易緯》《九歌》中都有記載。”
“天神貴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就是出自《史記》。”
“也有說法是太一就是伏羲,這個觀點是建立在太一是東君的說法上。因為很多人認為伏羲其實就是東方青帝,而東君也在東方。也有人認為太一其實是祝融。”
“三皇五帝之說出現在戰國時期,在秦朝統一後,隻有四帝之說。同時,也有五色帝說。到了西漢初,高祖劉邦增加了赤帝,五方天帝說形成。到了漢武帝時期,太一神成為了當時官方宗教的最高天神,成為了主宰宇宙一切神。”
從漢武帝始,中國官方開始祭祀太一、後土兩位神明。據史記封禪書和漢書郊祀誌記載,當時政府將太一神作為至高無上的上帝崇拜,“天神貴者泰一,泰一佐曰五帝。”
不久,漢武帝又在河東汾陰建後土祠,“上親望拜,如上帝禮。”二神儼然就是天地神明的最高代表。
王莽之時,“謹與太師光、大司徒宮、羲和歆等八十九人議,皆曰:天子父事天,母事地。今稱天神曰皇天上帝泰一,兆曰泰畤,而稱地祇曰後土,與中央黃靈同,又兆北郊,未有尊稱。宜令地祇稱皇地後祇,兆曰廣畤。”
“昊天取代太一,成為一直延續到後世的天帝,是在漢末之後。”
“漢朝滅亡後,太一神淡出了信仰體係。仙話在晉代也發展了起來。”
“這個由盛轉衰的關鍵時間點,就在於漢末三國時期,那麽這個時候發生了什麽大事件?”
黃巾起義!
“太平道,為什麽要宣傳蒼天已死黃天當立?”
一般來說,“蒼天”指漢王朝,漢代官員軍隊的衣服以蒼青色為主,“黃天”是指黃巾起義軍。
但是,太平道祭祀的主神是誰?中黃太一。
太平軍信奉太平道,奉中黃太一為唯一尊神,自然崇尚黃色。
這就有點意思了。
被漢朝人捧到天帝位置上的太一,卻被太平道打著祂的旗號反漢朝········
“當真是有趣,不知道黃巾失敗後,太一作何感想?”
林正陽笑了。
想來那太一神的臉色一定很好看。
從後世太一幾乎逐漸淡出信仰體係,甚至被佛道兩家在野派收編,多次被貶低神格來看,這次漢末變革,對其打擊不是一般地大·········
甚至,考慮到林正陽出現在這裏的話·········
“或許後世不聞太一,隻有東王公,也與我出現在這裏的緣故。”
華夏曆史幾十萬年,若說最近五千年璀璨文明,那麽後世成形的神係不過儒道佛三家。
儒教神係千年一係,始終沒有太多變動,可視為最穩定的執政黨,神位含金量最大,因此到近代,昊天地位已經不可取代。
而佛道兩家起起落落,終究是成了氣候。
盡管內部也是山頭林立,神係不斷變化,含金量不足,但是相對於其他各種曇花一現的小教派乃至於民家野生巫師、淫祀來講,已經是最大的在野黨。
佛道兩家內部的神位還是有點地位的。
太一從漢朝時皇天上帝太一神,跌落帝位,淡出信仰體係,到被多次貶落神格,降為東王公,何其淒涼?
看似尊崇,實際上已經從執政黨(儒教)領袖(至高神)淪落到在野黨之一(道教)之中編製,這樣可能不夠直觀······
那麽類比成從國家一把手到了作家協會當了個高級幹部·········天地之差,雲泥之別,這神格毫無疑問被貶低了大半。
“漢武帝於長安東南太乙宮祭祀太一,位於終南山腳下·········我要去那裏看看。”
“上次是方小溪,是與我有關的,可以算是糾纏我的因果,那麽這一次呢?”
“是我忘記的事情,還是掌握住主神殿的辦法?或者這裏還有因果?”
林正陽陷入了沉默。
周圍大風唿嘯,到處都是撲倒在地的屍體。
血流形成一個個大大小小的水窪,幾乎淹到鞋底,這是一雙耐穿的草鞋。
“漢末三國時期,最著名的無非是黃巾起義,太平道的中黃太一·······太一,太一神!”
好似是一道驚雷,在心頭閃過。
他知道是什麽讓他來到這裏了。
“是了,要說在這個時代誰跟我有因果,那肯定是曾經闖入主神殿的天帝太一。”
盡管主神殿全稱是三十三天造化神殿,但是林正陽還是習慣於稱唿它為主神殿。
“我此身不可能是張道陵,因為張道陵是白日飛升,不是陽神飛升,也不是屍解轉世,沒有遺蛻留下,這必然是個衣冠塚。”
所謂衣冠塚,就是沒有屍體,將隨身物品葬入棺槨,權做紀念。
當然,也有前輩仙人,自家在棺槨裏放經書的,都是類似的意思。
“這應該就是我在漢朝的那一世,隻是我印象裏沒有而已。”
梳理了下思路,他覺得,很可能就是這樣。
“主神殿送我來這裏做什麽呢?”
“黃巾起義是失敗的,黃天太一沒有勝利,後世幾乎沒怎麽聽聞太一的名號了,唯有昊天是正統。”
在整個中國,因為曆史實在是太久遠,期間並沒有一個公認的神係。
非要說一個公認的至高神,那就昊天。
昊天上帝是針對華夏文明,針對漢族來講的至高天神(需區分神話時代,在殷商時期是帝嚳)作為華夏文明統治者的正典祭祀對象。
需要注意的是昊天不依托於某一宗教存在,他是民族神話信仰。
需要區別的一點是,玉皇大帝是神霄派在宋朝加工出的神祇,屬於道教內部以及民間祭祀的至高神。
換言之,昊天是對上天、天、世界、宇宙的崇拜而誕生的信仰對象,一般是國家正祀。
玉皇大帝就是道教內部的二次設定,隻有道教承認,國家祭祀時不承認,實際上屬於淫祀(不被國家承認就是淫祀)。
距離現在最近,也最公認最強的至高神,就是昊天。
儒教神靈,有以下幾類:第一,天神。以“昊天上帝”為主,日月星辰諸神為輔。“昊天上帝”是儒教的至上神,是宇宙世界的創造者和萬物的主宰。第二,以社稷為代表的諸物百神。“社者,土也;稷者,百穀之主”。社稷神是儒教大神,位格僅次於昊天上帝。第三,以孔子為代表的儒教聖賢神靈。依儒教經義,孔子為儒教大神,位格僅次於昊天上帝,與社稷同格。第四,以黃帝為代表的民族先王神靈,包括黃帝、伏羲、神農、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等。第五,家族祖先神靈。第六,曆史上有功德於民者。如:殉國殉道的忠烈之士,節義之士,各行各業有創業垂統之大功者,均列為祀典,成為儒教神靈。
“幾千年下來,儒教神係幾乎沒怎麽變動過,幾乎都是國家正祀,是以儒教神係最強,天帝毫無疑問是昊天,一直到後世,幾乎沒有對手。”
“太一也是天帝,是至高神,在先秦南方楚神話中,太一神是作為最高天神出現的。《史記》《易緯》《九歌》中都有記載。”
“天神貴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就是出自《史記》。”
“也有說法是太一就是伏羲,這個觀點是建立在太一是東君的說法上。因為很多人認為伏羲其實就是東方青帝,而東君也在東方。也有人認為太一其實是祝融。”
“三皇五帝之說出現在戰國時期,在秦朝統一後,隻有四帝之說。同時,也有五色帝說。到了西漢初,高祖劉邦增加了赤帝,五方天帝說形成。到了漢武帝時期,太一神成為了當時官方宗教的最高天神,成為了主宰宇宙一切神。”
從漢武帝始,中國官方開始祭祀太一、後土兩位神明。據史記封禪書和漢書郊祀誌記載,當時政府將太一神作為至高無上的上帝崇拜,“天神貴者泰一,泰一佐曰五帝。”
不久,漢武帝又在河東汾陰建後土祠,“上親望拜,如上帝禮。”二神儼然就是天地神明的最高代表。
王莽之時,“謹與太師光、大司徒宮、羲和歆等八十九人議,皆曰:天子父事天,母事地。今稱天神曰皇天上帝泰一,兆曰泰畤,而稱地祇曰後土,與中央黃靈同,又兆北郊,未有尊稱。宜令地祇稱皇地後祇,兆曰廣畤。”
“昊天取代太一,成為一直延續到後世的天帝,是在漢末之後。”
“漢朝滅亡後,太一神淡出了信仰體係。仙話在晉代也發展了起來。”
“這個由盛轉衰的關鍵時間點,就在於漢末三國時期,那麽這個時候發生了什麽大事件?”
黃巾起義!
“太平道,為什麽要宣傳蒼天已死黃天當立?”
一般來說,“蒼天”指漢王朝,漢代官員軍隊的衣服以蒼青色為主,“黃天”是指黃巾起義軍。
但是,太平道祭祀的主神是誰?中黃太一。
太平軍信奉太平道,奉中黃太一為唯一尊神,自然崇尚黃色。
這就有點意思了。
被漢朝人捧到天帝位置上的太一,卻被太平道打著祂的旗號反漢朝········
“當真是有趣,不知道黃巾失敗後,太一作何感想?”
林正陽笑了。
想來那太一神的臉色一定很好看。
從後世太一幾乎逐漸淡出信仰體係,甚至被佛道兩家在野派收編,多次被貶低神格來看,這次漢末變革,對其打擊不是一般地大·········
甚至,考慮到林正陽出現在這裏的話·········
“或許後世不聞太一,隻有東王公,也與我出現在這裏的緣故。”
華夏曆史幾十萬年,若說最近五千年璀璨文明,那麽後世成形的神係不過儒道佛三家。
儒教神係千年一係,始終沒有太多變動,可視為最穩定的執政黨,神位含金量最大,因此到近代,昊天地位已經不可取代。
而佛道兩家起起落落,終究是成了氣候。
盡管內部也是山頭林立,神係不斷變化,含金量不足,但是相對於其他各種曇花一現的小教派乃至於民家野生巫師、淫祀來講,已經是最大的在野黨。
佛道兩家內部的神位還是有點地位的。
太一從漢朝時皇天上帝太一神,跌落帝位,淡出信仰體係,到被多次貶落神格,降為東王公,何其淒涼?
看似尊崇,實際上已經從執政黨(儒教)領袖(至高神)淪落到在野黨之一(道教)之中編製,這樣可能不夠直觀······
那麽類比成從國家一把手到了作家協會當了個高級幹部·········天地之差,雲泥之別,這神格毫無疑問被貶低了大半。
“漢武帝於長安東南太乙宮祭祀太一,位於終南山腳下·········我要去那裏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