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劾的奏疏如同雪片一樣飛去了垂拱殿,趙構不由眉頭大皺。
不管怎麽說,收複淮南失地都該是高興的事情,本來還想加以慶賀的,結果被文臣們弄成了這副模樣。
尷尬!
趙構難免也有點惱火。
但文官們向來如此,能有什麽辦法?仔細說起來,徐還…如果能做的更為妥當些,也不至於如此。
徐還的所做作為,從法理的角度沒有過錯,有天子劍在手,殺幾個消極怠工,作戰不力的將官還不行嗎?
畢竟天子劍代表的他這個皇帝的威嚴。
至於楚州之失,也不是什麽大問題,相比於收複淮南,簡直不值一提,拿這些事怪罪徐還說不過去。
但是呢,趙構還是覺得徐還有些莽撞了……殺文官,大肆殺降,這些舉動終究有些出閣,有些草率。
這個妹夫是個能幹的人才,也頗為忠誠,但而今看來還是有些太年輕了,還需多加曆練才是。
是的,皇帝趙構隻是覺得徐還年輕莽撞,並未有其他猜忌……至於彈劾之時,也冷處理了。
有人覺得皇帝陛下有些包庇駙馬,但也有認為,這是按程序辦事。出征的將領尚未班師迴朝,豈能不論功先論罪?
拋開所謂的彈劾,在另一件事上趙構倒十分積極,那就是對趙立的追封追諡。
誓死堅守楚州,力戰殉國,這樣的忠烈之臣在任何朝代都是受到尊敬的,尤其如今大宋處在一個危亡時刻,很需要樹立一個榜樣。
接到徐還的奏疏,趙構與宰相略加討論之後,當即下旨,追封趙立奉國節度使,淮陰縣開國伯。
當然了,這個爵位自然而然由年幼的英烈遺孤趙破虜承襲。
與此同時,趙立輩賜諡“忠烈”,毫無疑問是個很高的評價。趙構下旨設靈,宰相呂頤浩代天子前往祭奠。
厚葬自然也少不了,考慮到趙立臨死仍舊北望,矢誌報國,趙構著司天監前往建康紫金山,勘探吉地,安葬英烈。
這份安排,算是準了徐還所請,朝野上下沒有半分反對之聲,盡數表示讚成。
英雄,理當有這份殊榮。
消息傳到楚州,徐還長舒一口氣。
總算給英雄一個榮耀的待遇,可惜他已經享受不到,上好木材打造了棺槨,厚重的陪葬品,以及徒有虛名的官職,於一個死人而言有什麽意義呢?
這一切,都不如照顧好英烈遺孤來的實在。
楚州之事算是告一段落,徐還安排李彥先和酈瓊留下來整頓淮水防線,然後自己帶著兵馬班師迴朝。
戰事結束,該迴去交差了。
至於朝野的彈劾,以及各種風言風語,他自然有所耳聞,裴元衍那邊已經傳來消息,讓自己小心。
不過徐還並未放在心上,彈劾不是什麽大事,反正在這件事上自己沒有犯什麽原則性錯誤,趙構不會拿自己怎麽樣。
在朝為臣,偶爾犯點所謂的錯誤,被彈劾一下反而是好事。一個臣子風評太好,能力還不弱,皇帝怎麽能安心呢?
尤其是趙構這號心胸本就不怎寬廣的皇帝,以及大宋當前特殊的局勢……
說到底,自己不過是個二十出頭的年輕人,還有莽撞的權力。
渡江南歸,第一站自然是鎮江。
與劉光世自然要有個交接,淮南已經收複,大宋的北部防線已經推進到了淮水沿岸。
李彥先和酈瓊兩個人的資曆太淺,難以擔當這樣的大任,必然需要一位位高權重的大將坐鎮。
不出意外的話,這份差事肯定會落到劉光世身上,在原本曆史上,他曾駐守淮西多年。
再次見到徐還,劉光世滿麵含笑,表麵上那是相當客氣。
雖說徐還出發之時曾給了他很大難堪,但徐還是駙馬,身份本就高貴,何況此戰還大獲全勝,謝大捷之威而歸,氣勢更非同小可。
楚州失守之時,在劉光世看來完全不值一提,畢竟是為了收複整個淮南。
劉光世不理解,也不忿那些文官的彈劾,簡直是莫名其妙,不懂卻添亂。畢竟他也是武將,也曾有這樣的煩勞。
再者,楚州陷落即便要追責,首當其衝的也不是徐還,而是他這個前次救援不利的統帥。在這一點上,他與徐還同仇敵愾。
徐還心裏明白,出發時那般狐假虎威震懾劉光世是迫不得已,如今得勝而歸,自然要有所改觀,過分得罪一位柱國大將總歸不是什麽好事。
而且辛讚告訴他,不知道從哪裏起來一股謠言,說徐還降職王德,實際是為了羞辱劉光世。
傳言有模有樣,還有個說得過去的原因,聲稱他與柔福帝姬大婚之日,臨安潛入金國刺客。乃是劉光世江防不嚴所致,故而對其懷恨在心,如今尋機公報私仇。
對於這樣的說辭,徐還也是無奈,真不知是什麽人這般小人之心,空口造謠?
不過固然是謠言,也不得不防,流言蜚語有時候也很有殺傷力。也不知劉太尉是否聽入耳中?
思來想去,徐還不僅對劉光世客客氣氣,並以王德此戰為先鋒立功頗多為名,恢複期官職,算是給足了劉太尉麵子。
至於劉光世買不買賬,那就不得而知了。
表麵上一團和氣算不錯了,至於內心……徐還無意探尋,也不甚在乎,畢竟心長在別人肚子裏。
在鎮江留駐兩日,與劉光世交接好江淮軍務之後,徐還啟程前往建康。
司天監已經在紫金山選了一塊風水寶地,安葬趙立,葬禮徐還自然是要去的,而且是以駙馬之尊親自護靈。
此舉或許有點不合禮數,但徐還堅持如此,算是對英雄最大的尊敬。何況他還要在葬禮後,將趙破虜帶迴府中撫養。
如此情形,落在趙立舊部與江淮兵卒眼中,都感慨不已。
瞧瞧,跟著徐駙馬作戰賣命,即便是陣亡,也死得榮耀啊!不僅身後殊榮,家眷子也得到很好的照應,在天之靈也能瞑目安心。
自此,徐還在將士們心目中的形象開始有所不同。
……
離開鎮江,經過焦山,座船溯江駛向建康。
徐還並未注意到,當此之時一葉扁舟與自己擦肩而過,從焦山對麵的河口,駛入了江南運河。
扁舟之上,一對中年夫婦滿腹感慨,滿心忐忑……
不管怎麽說,收複淮南失地都該是高興的事情,本來還想加以慶賀的,結果被文臣們弄成了這副模樣。
尷尬!
趙構難免也有點惱火。
但文官們向來如此,能有什麽辦法?仔細說起來,徐還…如果能做的更為妥當些,也不至於如此。
徐還的所做作為,從法理的角度沒有過錯,有天子劍在手,殺幾個消極怠工,作戰不力的將官還不行嗎?
畢竟天子劍代表的他這個皇帝的威嚴。
至於楚州之失,也不是什麽大問題,相比於收複淮南,簡直不值一提,拿這些事怪罪徐還說不過去。
但是呢,趙構還是覺得徐還有些莽撞了……殺文官,大肆殺降,這些舉動終究有些出閣,有些草率。
這個妹夫是個能幹的人才,也頗為忠誠,但而今看來還是有些太年輕了,還需多加曆練才是。
是的,皇帝趙構隻是覺得徐還年輕莽撞,並未有其他猜忌……至於彈劾之時,也冷處理了。
有人覺得皇帝陛下有些包庇駙馬,但也有認為,這是按程序辦事。出征的將領尚未班師迴朝,豈能不論功先論罪?
拋開所謂的彈劾,在另一件事上趙構倒十分積極,那就是對趙立的追封追諡。
誓死堅守楚州,力戰殉國,這樣的忠烈之臣在任何朝代都是受到尊敬的,尤其如今大宋處在一個危亡時刻,很需要樹立一個榜樣。
接到徐還的奏疏,趙構與宰相略加討論之後,當即下旨,追封趙立奉國節度使,淮陰縣開國伯。
當然了,這個爵位自然而然由年幼的英烈遺孤趙破虜承襲。
與此同時,趙立輩賜諡“忠烈”,毫無疑問是個很高的評價。趙構下旨設靈,宰相呂頤浩代天子前往祭奠。
厚葬自然也少不了,考慮到趙立臨死仍舊北望,矢誌報國,趙構著司天監前往建康紫金山,勘探吉地,安葬英烈。
這份安排,算是準了徐還所請,朝野上下沒有半分反對之聲,盡數表示讚成。
英雄,理當有這份殊榮。
消息傳到楚州,徐還長舒一口氣。
總算給英雄一個榮耀的待遇,可惜他已經享受不到,上好木材打造了棺槨,厚重的陪葬品,以及徒有虛名的官職,於一個死人而言有什麽意義呢?
這一切,都不如照顧好英烈遺孤來的實在。
楚州之事算是告一段落,徐還安排李彥先和酈瓊留下來整頓淮水防線,然後自己帶著兵馬班師迴朝。
戰事結束,該迴去交差了。
至於朝野的彈劾,以及各種風言風語,他自然有所耳聞,裴元衍那邊已經傳來消息,讓自己小心。
不過徐還並未放在心上,彈劾不是什麽大事,反正在這件事上自己沒有犯什麽原則性錯誤,趙構不會拿自己怎麽樣。
在朝為臣,偶爾犯點所謂的錯誤,被彈劾一下反而是好事。一個臣子風評太好,能力還不弱,皇帝怎麽能安心呢?
尤其是趙構這號心胸本就不怎寬廣的皇帝,以及大宋當前特殊的局勢……
說到底,自己不過是個二十出頭的年輕人,還有莽撞的權力。
渡江南歸,第一站自然是鎮江。
與劉光世自然要有個交接,淮南已經收複,大宋的北部防線已經推進到了淮水沿岸。
李彥先和酈瓊兩個人的資曆太淺,難以擔當這樣的大任,必然需要一位位高權重的大將坐鎮。
不出意外的話,這份差事肯定會落到劉光世身上,在原本曆史上,他曾駐守淮西多年。
再次見到徐還,劉光世滿麵含笑,表麵上那是相當客氣。
雖說徐還出發之時曾給了他很大難堪,但徐還是駙馬,身份本就高貴,何況此戰還大獲全勝,謝大捷之威而歸,氣勢更非同小可。
楚州失守之時,在劉光世看來完全不值一提,畢竟是為了收複整個淮南。
劉光世不理解,也不忿那些文官的彈劾,簡直是莫名其妙,不懂卻添亂。畢竟他也是武將,也曾有這樣的煩勞。
再者,楚州陷落即便要追責,首當其衝的也不是徐還,而是他這個前次救援不利的統帥。在這一點上,他與徐還同仇敵愾。
徐還心裏明白,出發時那般狐假虎威震懾劉光世是迫不得已,如今得勝而歸,自然要有所改觀,過分得罪一位柱國大將總歸不是什麽好事。
而且辛讚告訴他,不知道從哪裏起來一股謠言,說徐還降職王德,實際是為了羞辱劉光世。
傳言有模有樣,還有個說得過去的原因,聲稱他與柔福帝姬大婚之日,臨安潛入金國刺客。乃是劉光世江防不嚴所致,故而對其懷恨在心,如今尋機公報私仇。
對於這樣的說辭,徐還也是無奈,真不知是什麽人這般小人之心,空口造謠?
不過固然是謠言,也不得不防,流言蜚語有時候也很有殺傷力。也不知劉太尉是否聽入耳中?
思來想去,徐還不僅對劉光世客客氣氣,並以王德此戰為先鋒立功頗多為名,恢複期官職,算是給足了劉太尉麵子。
至於劉光世買不買賬,那就不得而知了。
表麵上一團和氣算不錯了,至於內心……徐還無意探尋,也不甚在乎,畢竟心長在別人肚子裏。
在鎮江留駐兩日,與劉光世交接好江淮軍務之後,徐還啟程前往建康。
司天監已經在紫金山選了一塊風水寶地,安葬趙立,葬禮徐還自然是要去的,而且是以駙馬之尊親自護靈。
此舉或許有點不合禮數,但徐還堅持如此,算是對英雄最大的尊敬。何況他還要在葬禮後,將趙破虜帶迴府中撫養。
如此情形,落在趙立舊部與江淮兵卒眼中,都感慨不已。
瞧瞧,跟著徐駙馬作戰賣命,即便是陣亡,也死得榮耀啊!不僅身後殊榮,家眷子也得到很好的照應,在天之靈也能瞑目安心。
自此,徐還在將士們心目中的形象開始有所不同。
……
離開鎮江,經過焦山,座船溯江駛向建康。
徐還並未注意到,當此之時一葉扁舟與自己擦肩而過,從焦山對麵的河口,駛入了江南運河。
扁舟之上,一對中年夫婦滿腹感慨,滿心忐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