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他告密不及時,被自己搶先奪門。
但尋常邏輯裏不會考慮這樣的巧合,尤其是說到最後,秦檜聲音嗚咽,眼眶濕潤,高超的演技越發贏得信任。
死無對證的事情,能說什麽呢?
“是嗎?”徐還冷笑道:“可是太行山下,我與長公主再次發現,你隨金軍一道圍捕我等……”
“駙馬切莫誤會。”秦檜當即頓首,惶恐道:“因我在潞縣見過您,金賊將我押赴太行山,意圖讓我隨軍指認駙馬。
但我什麽都不曾做,還曾故意誤導金賊……最終幸得長公主與您吉人天相,安然逃離。”
“這麽說,我還得謝你?”徐還連聲冷聲。
秦檜連忙道:“豈敢,駙馬折煞老臣了。後來駙馬與長公主一路南歸,金賊多次意欲設法攔截。老臣因識得駙馬,被金賊一路押著一路南行,這才有機會來到淮水之濱。
也幸得駙馬圍攻楚州,金軍大亂,我才有機會襲殺守衛,逃迴故國。如此說來,該是老臣謝過駙馬才是!”
謝我?哼哼!
徐還心中冷笑,恨不得上去掐死這個奸臣。
南下的問題似乎勉強說得過去,但還是有不少人質疑道:“秦檜,你一介書生,能襲殺守衛?”
“當時金軍敗於駙馬大軍,倉皇逃遁,守衛鬆懈。適逢過淮水,船工孫靖乃是一名義士,與我一道將兩名金兵推落水中,趁亂乘船逃生…”
範宗尹道:“已經審問過那船夫,確實如此。”
確實如此?難道船工就不能是他一夥的,配合演戲?
徐還真的很好奇,這個範宗尹到底是什麽心態?究竟知不知道秦檜的作為?
若是被欺騙蒙蔽也就罷了,隻能說他愚蠢;若是知情卻仍舊如此,那就居心叵測,不可饒恕。
有人繼續質疑道:“你給金賊做文書,誰知是虛以為蛇,還是真心降敵?憑什麽你說什麽就是什麽?”
“也是!”秦檜歎道:“當時我該抵死不從的,可又想著留在撻懶身邊,或許能發覺什麽機密,傳迴大宋,以報國恩……”
“秦中丞真是一片苦心啊,那你可曾發現什麽機密,傳迴了什麽?”有人出言譏諷。
“隻有一件!”
“哦?說來聽聽。”
秦檜抬頭看了一眼徐還,低聲問道:“敢問駙馬,您與長公主大婚之日,臨安府可曾收到過一封提示金賊行刺的信函……”
什麽?
徐還腦中轟的一下,呆立當場。
這一次,禦座上的趙構率先訝然道:“秦檜,那信函是你送迴的?”
“是!”秦檜躬身道:“臣在金營,驚聞金賊意欲派刺客,於長公主出降當日行刺,憂心如焚。
後來覓得機會,著義士孫靖設法將消息送出,遞交臨安府。後來聽到消息,數十名金賊刺客被擒殺,想來消息還算及時。
當然,陛下英明睿智,駙馬驍勇機敏,想來早有防備,臣即便不送消息,想來也能化險為夷,安然無恙。”
“果真是你送的消息?”百官多少都曾聽聞此事,不免頗為好奇。
樞密副使李迴道:“陛下,此事稍加驗證便知真偽。既是秦中丞傳書,那麽信函內容他肯定知曉……那信函,想必的臨安府有存檔,取來對照便知。”
“嗯!”
趙構一點頭,有人取來筆墨紙硯,命秦檜書寫內容。杭州知州康允之當即前往臨安府,親自取來信函存檔。
“八月十二,長公主厘降,有金賊入臨安,意圖行刺,請知悉,務請早做防備。”
秦檜所書,墨跡未幹之時,康允之已經返迴,當殿對照,內容一般無二,似乎足以說明問題。
康允之道:“內容相同,字跡不同。對了,秦中丞,既然傳訊,為何不讓人麵見本官,卻要差個乞索兒來送信,本人卻不露麵呢?”
“康知州容稟!”秦檜道:“檜身在金營,難免憂心信函難以傳出,被金賊截獲,若是我的字跡,檜焉能活到今日?
至於不曾麵見……最後傳信之人乃是受人之托,拿錢辦事,不願沾染是非,更怕被官府當作奸細,或過多查問…當時往來江南江北之人,或多或少有些不幹淨,想來康知州也知曉。”
最後的疑問也解釋清楚了,合情合理。
一件實事,勝過萬千說辭,秦檜忍辱負重,忠君報國,逃遁返國漸成事實,逐漸被人們接受。
當然了,有些人心中或許還是有疑慮,但證據在前,一時間也不好再過多質疑。
“如此說來,秦中丞確是我大宋的忠臣。”樞密副使李迴的支持,認同的人越發多了。
範宗尹則笑道:“如此一來,秦中丞與徐駙馬算是相互幫助,那麽…也就不用再彼此客套道謝了吧?哈哈!”
自始至終,徐還始終一言不發。
他緊握著拳頭,頭皮發麻,心中更是翻江倒海。
自從秦檜提到那封書信的時候,他便知道不妙,驗證隻是走過場而已,用腳趾頭便能想到結果。
秦檜真的轉了性子?以此向自己示好,達成和解?
不,徐還絕不相信。
江山易改,稟性難移。
何況茂德帝姬之死,太行山之仇,可謂不共戴天,秦檜憑什麽相信自己會原諒他?
這等奸佞小人,是絕對不會冒險,他的奸臣本質不會改變。
至於那封提醒的信函,當時就覺得蹊蹺,而今看來果不其然。
徐還甚至有個大膽的推測,當時或許行刺是假,信函才是金人的真實目的。
從那時候金賊就在給秦檜南歸鋪路,給自己,給大宋朝廷挖了一個天大的陷阱。
犧牲八十多個刺客為代價,在宋庭安插一個為金國代言的奸臣,一點都不虧!
不!
也許刺客是真的,是兀術所派,但被撻懶出賣,如此既可以為秦檜南歸埋下伏筆,也可以削弱兀術。
自己殺那八十多個刺客,將人頭送給兀術,即便並非撻懶所料,想必也正中下懷。
正是此舉激怒兀術,從而幫他圍攻楚州。更為巧合,兀術大軍在城南,宋軍馳援猛攻,損失慘重,短時間難有實力與他爭權。
陰謀,天大的陰謀!
完顏撻懶,又名彀英,果然人如其名,一手好算計,宋金兩國自詡或人稱的“英雄”,全都落到他的彀中……
但尋常邏輯裏不會考慮這樣的巧合,尤其是說到最後,秦檜聲音嗚咽,眼眶濕潤,高超的演技越發贏得信任。
死無對證的事情,能說什麽呢?
“是嗎?”徐還冷笑道:“可是太行山下,我與長公主再次發現,你隨金軍一道圍捕我等……”
“駙馬切莫誤會。”秦檜當即頓首,惶恐道:“因我在潞縣見過您,金賊將我押赴太行山,意圖讓我隨軍指認駙馬。
但我什麽都不曾做,還曾故意誤導金賊……最終幸得長公主與您吉人天相,安然逃離。”
“這麽說,我還得謝你?”徐還連聲冷聲。
秦檜連忙道:“豈敢,駙馬折煞老臣了。後來駙馬與長公主一路南歸,金賊多次意欲設法攔截。老臣因識得駙馬,被金賊一路押著一路南行,這才有機會來到淮水之濱。
也幸得駙馬圍攻楚州,金軍大亂,我才有機會襲殺守衛,逃迴故國。如此說來,該是老臣謝過駙馬才是!”
謝我?哼哼!
徐還心中冷笑,恨不得上去掐死這個奸臣。
南下的問題似乎勉強說得過去,但還是有不少人質疑道:“秦檜,你一介書生,能襲殺守衛?”
“當時金軍敗於駙馬大軍,倉皇逃遁,守衛鬆懈。適逢過淮水,船工孫靖乃是一名義士,與我一道將兩名金兵推落水中,趁亂乘船逃生…”
範宗尹道:“已經審問過那船夫,確實如此。”
確實如此?難道船工就不能是他一夥的,配合演戲?
徐還真的很好奇,這個範宗尹到底是什麽心態?究竟知不知道秦檜的作為?
若是被欺騙蒙蔽也就罷了,隻能說他愚蠢;若是知情卻仍舊如此,那就居心叵測,不可饒恕。
有人繼續質疑道:“你給金賊做文書,誰知是虛以為蛇,還是真心降敵?憑什麽你說什麽就是什麽?”
“也是!”秦檜歎道:“當時我該抵死不從的,可又想著留在撻懶身邊,或許能發覺什麽機密,傳迴大宋,以報國恩……”
“秦中丞真是一片苦心啊,那你可曾發現什麽機密,傳迴了什麽?”有人出言譏諷。
“隻有一件!”
“哦?說來聽聽。”
秦檜抬頭看了一眼徐還,低聲問道:“敢問駙馬,您與長公主大婚之日,臨安府可曾收到過一封提示金賊行刺的信函……”
什麽?
徐還腦中轟的一下,呆立當場。
這一次,禦座上的趙構率先訝然道:“秦檜,那信函是你送迴的?”
“是!”秦檜躬身道:“臣在金營,驚聞金賊意欲派刺客,於長公主出降當日行刺,憂心如焚。
後來覓得機會,著義士孫靖設法將消息送出,遞交臨安府。後來聽到消息,數十名金賊刺客被擒殺,想來消息還算及時。
當然,陛下英明睿智,駙馬驍勇機敏,想來早有防備,臣即便不送消息,想來也能化險為夷,安然無恙。”
“果真是你送的消息?”百官多少都曾聽聞此事,不免頗為好奇。
樞密副使李迴道:“陛下,此事稍加驗證便知真偽。既是秦中丞傳書,那麽信函內容他肯定知曉……那信函,想必的臨安府有存檔,取來對照便知。”
“嗯!”
趙構一點頭,有人取來筆墨紙硯,命秦檜書寫內容。杭州知州康允之當即前往臨安府,親自取來信函存檔。
“八月十二,長公主厘降,有金賊入臨安,意圖行刺,請知悉,務請早做防備。”
秦檜所書,墨跡未幹之時,康允之已經返迴,當殿對照,內容一般無二,似乎足以說明問題。
康允之道:“內容相同,字跡不同。對了,秦中丞,既然傳訊,為何不讓人麵見本官,卻要差個乞索兒來送信,本人卻不露麵呢?”
“康知州容稟!”秦檜道:“檜身在金營,難免憂心信函難以傳出,被金賊截獲,若是我的字跡,檜焉能活到今日?
至於不曾麵見……最後傳信之人乃是受人之托,拿錢辦事,不願沾染是非,更怕被官府當作奸細,或過多查問…當時往來江南江北之人,或多或少有些不幹淨,想來康知州也知曉。”
最後的疑問也解釋清楚了,合情合理。
一件實事,勝過萬千說辭,秦檜忍辱負重,忠君報國,逃遁返國漸成事實,逐漸被人們接受。
當然了,有些人心中或許還是有疑慮,但證據在前,一時間也不好再過多質疑。
“如此說來,秦中丞確是我大宋的忠臣。”樞密副使李迴的支持,認同的人越發多了。
範宗尹則笑道:“如此一來,秦中丞與徐駙馬算是相互幫助,那麽…也就不用再彼此客套道謝了吧?哈哈!”
自始至終,徐還始終一言不發。
他緊握著拳頭,頭皮發麻,心中更是翻江倒海。
自從秦檜提到那封書信的時候,他便知道不妙,驗證隻是走過場而已,用腳趾頭便能想到結果。
秦檜真的轉了性子?以此向自己示好,達成和解?
不,徐還絕不相信。
江山易改,稟性難移。
何況茂德帝姬之死,太行山之仇,可謂不共戴天,秦檜憑什麽相信自己會原諒他?
這等奸佞小人,是絕對不會冒險,他的奸臣本質不會改變。
至於那封提醒的信函,當時就覺得蹊蹺,而今看來果不其然。
徐還甚至有個大膽的推測,當時或許行刺是假,信函才是金人的真實目的。
從那時候金賊就在給秦檜南歸鋪路,給自己,給大宋朝廷挖了一個天大的陷阱。
犧牲八十多個刺客為代價,在宋庭安插一個為金國代言的奸臣,一點都不虧!
不!
也許刺客是真的,是兀術所派,但被撻懶出賣,如此既可以為秦檜南歸埋下伏筆,也可以削弱兀術。
自己殺那八十多個刺客,將人頭送給兀術,即便並非撻懶所料,想必也正中下懷。
正是此舉激怒兀術,從而幫他圍攻楚州。更為巧合,兀術大軍在城南,宋軍馳援猛攻,損失慘重,短時間難有實力與他爭權。
陰謀,天大的陰謀!
完顏撻懶,又名彀英,果然人如其名,一手好算計,宋金兩國自詡或人稱的“英雄”,全都落到他的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