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利州,再北行不久便到了陽平關。
此處地勢險要,北邊是秦嶺,南邊是巴山、米倉山,嘉陵江從中穿過,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
東漢三國,趙子龍曾在此練兵,夏侯淵於此鏖戰,無論是北伐關中,還是南征蜀地,都繞不開此地。
過了陽平關,也算正是進入興元府地界。
司馬靖已經介紹過,興元府夾在秦隴巴蜀山間,看起來貌似偏僻,卻是大宋最為富庶的州府之一。
漢水從秦巴山間流過,中間是富庶的穀地,魚米之鄉,農桑興旺,也是著名的茶鄉。
再加上漢江水運之便,由此往來於西北東南之間甚是便利,興元府的商業十分繁榮,商稅僅次於東京與成都府。
若非如此,早年間太祖也不會讓皇子趙德芳遙領興元尹一職。
在原本的曆史上,因為宋金紹興和議,西端以大散關為界,關中之地盡數淪喪。
興元府也便從內陸魚米之鄉,變成了抗金的最前線,陸遊便曾在此參與抗金之戰,並且留下過不少詩篇。
徐還不希望這樣的悲劇重演,而今大散關還在宋軍手中,北邊還有“飛地”府州,以及盟友契丹人。
大軍正在北上,奪迴關中,收複失地義不容辭,絕不能讓悲劇重演。
進入興元府境內,建立兵工廠的計劃自然也就該提上日程,辛讚早就得了徐還的吩咐,在興元府秘密買房置地。
地點就選在興州,距離關中前線最近的地方,此處乃是軍中重鎮,便於控製。
而且是沿著嘉陵江的山區,其中製造秘密基地,旁人無從得知,更利於保密。
黃若彤在這裏留了下來,她一個柔弱女子恐怕難以打開局麵,徐還特意將辛讚留了下來,打好基礎,妥善安頓。
至於徐還近身隨侍,掌管文書的事情則交給虞允文,涉及重要機密的則是徐還自己親自處理。
人才!
依舊很缺乏,不夠用啊!
關中自古出人才,西軍兵將更是名揚天下,定要好好發掘一些為我所用才行。
大概安置好黃若彤之後,徐還準備率軍動身,北上大散關,卻被司馬靖攔住了。
“國公準備這麽直接過去嗎?”
“嗯?先生的意思是?”徐還微微錯愕。
司馬靖悠悠道:“若國公打算堅守大散關,現有的兵力足夠了,甚至有多餘;
倘若國公打算主動出擊,前往大散關,就意味著要在渭水畔的平地上與金賊的騎兵正麵交鋒。”
不用再多說什麽,徐還已經明白是什麽意思!
自己麾下的兵馬從荊湖而來,適應山地平原野戰還需要時間,最重要的是缺少騎兵,是硬傷。
大宋自從立國以來,因為失去了燕雲和西北牧馬之地,騎兵一直就是短板,從而在對遼、夏的戰事中始終處於下風。
而今對金軍作戰也是如此,關中平原之上,如果野戰,以騎兵見長的金軍無疑占有很大優勢。
張浚、牛皋、吳玠聯手幹掉翰魯古隻是偶然,是先設伏,後利用對方的輕敵驕縱引入其入彀。
能夠成功,本就有僥幸,而今前車之鑒在那,金軍肯定不會再上第二次當。
單純以步兵對抗金軍的騎兵,無疑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徐還很早就料到了這一點,著急建軍火作坊,生產火器也正是這個原因。
沒有對等的騎兵前,唯有火器才能有效克製金軍騎兵。
可一切剛剛開始,尚需實驗、生產、運輸、裝備,這個過程需要不少時間。
而且,徐還不想過早暴露這個大殺器。
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發揮最大價值才好,若是讓金賊提前察覺,有了防備,效果無疑會大打折扣。
毫無疑問,這是徐還現如今麵臨的一個尷尬問題,而且顯然不止這一個。
“國公此番北上,要對付的不止是金賊。”
司馬靖續道:“且不說關中周遭還有黨項、羌人虎視眈眈,隻說西北宋軍,恐怕也未必會對國公心服口服。”
徐還深以為然,這是個不可否認的問題。
自己雖有身份,也有幾分薄名,但主要限於東南。西北兵將素來彪悍,未必知曉,更未必輕易服氣,乖乖聽命行事。
有道是強龍不壓地頭蛇,自古以來便是個道理,軍中尤其是如此。
徐還之所以先派牛皋前去,目的就是為了與西北兵將接觸,提前了解溝通,如果能打成一片最好不過。
牛皋也算不辱使命,一到大散關便與張浚、吳玠聯手打了場勝仗,算是開了個好頭。
不過司馬靖似乎並不以為然“伯遠是將,與兵將並肩作戰,那是袍澤之情。國公是帥,需以上禦下,統率全軍,是上下之分。
要使三軍信服,除了賞罰分明之外,最重要的便是威望,讓兵將看得見,心服口服的威望。
就好比黃天蕩、楚州那般,兩戰之後,東南之地,朝野上下再未有人質疑國公。而今在西北,也需要這麽一個手。”
徐還點點頭:“明白了,先生是讓我先給西北將士先放個炮仗?”
司馬靖笑道:“是呢,先聲奪人,先奪人心。如此國公方能在西北徹底立足,做到上下一心,令行禁止,往後才有可能……”
不必在說下去,徐還心裏明白:“如此說來,我不能立即前往大散關,更不能空著手去嘍。”
司馬靖點頭道:“嗯,最好帶點東西,讓西北兵將見識一下國公的手段與風采。”
徐還深以為然,司馬靖提到的這兩個問題,無疑正好說到了點子上,是極重要的關鍵之處。
“先生能提出問題,想必胸中早有謀劃,已有對策了吧?”
謀主的存在是為了拾遺補缺,更是為料敵預先,出謀劃策,說話從來不會無的放矢。
“嗬嗬,得國公器重日久,尚無所建樹,靖心中有愧啊!”
司馬靖笑道:“此番有個想法,國公或可考慮。”
“請先生教我!”
“韓信故計。”
徐還凝眉道:“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沒錯,依樣畫葫蘆。”
此處地勢險要,北邊是秦嶺,南邊是巴山、米倉山,嘉陵江從中穿過,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
東漢三國,趙子龍曾在此練兵,夏侯淵於此鏖戰,無論是北伐關中,還是南征蜀地,都繞不開此地。
過了陽平關,也算正是進入興元府地界。
司馬靖已經介紹過,興元府夾在秦隴巴蜀山間,看起來貌似偏僻,卻是大宋最為富庶的州府之一。
漢水從秦巴山間流過,中間是富庶的穀地,魚米之鄉,農桑興旺,也是著名的茶鄉。
再加上漢江水運之便,由此往來於西北東南之間甚是便利,興元府的商業十分繁榮,商稅僅次於東京與成都府。
若非如此,早年間太祖也不會讓皇子趙德芳遙領興元尹一職。
在原本的曆史上,因為宋金紹興和議,西端以大散關為界,關中之地盡數淪喪。
興元府也便從內陸魚米之鄉,變成了抗金的最前線,陸遊便曾在此參與抗金之戰,並且留下過不少詩篇。
徐還不希望這樣的悲劇重演,而今大散關還在宋軍手中,北邊還有“飛地”府州,以及盟友契丹人。
大軍正在北上,奪迴關中,收複失地義不容辭,絕不能讓悲劇重演。
進入興元府境內,建立兵工廠的計劃自然也就該提上日程,辛讚早就得了徐還的吩咐,在興元府秘密買房置地。
地點就選在興州,距離關中前線最近的地方,此處乃是軍中重鎮,便於控製。
而且是沿著嘉陵江的山區,其中製造秘密基地,旁人無從得知,更利於保密。
黃若彤在這裏留了下來,她一個柔弱女子恐怕難以打開局麵,徐還特意將辛讚留了下來,打好基礎,妥善安頓。
至於徐還近身隨侍,掌管文書的事情則交給虞允文,涉及重要機密的則是徐還自己親自處理。
人才!
依舊很缺乏,不夠用啊!
關中自古出人才,西軍兵將更是名揚天下,定要好好發掘一些為我所用才行。
大概安置好黃若彤之後,徐還準備率軍動身,北上大散關,卻被司馬靖攔住了。
“國公準備這麽直接過去嗎?”
“嗯?先生的意思是?”徐還微微錯愕。
司馬靖悠悠道:“若國公打算堅守大散關,現有的兵力足夠了,甚至有多餘;
倘若國公打算主動出擊,前往大散關,就意味著要在渭水畔的平地上與金賊的騎兵正麵交鋒。”
不用再多說什麽,徐還已經明白是什麽意思!
自己麾下的兵馬從荊湖而來,適應山地平原野戰還需要時間,最重要的是缺少騎兵,是硬傷。
大宋自從立國以來,因為失去了燕雲和西北牧馬之地,騎兵一直就是短板,從而在對遼、夏的戰事中始終處於下風。
而今對金軍作戰也是如此,關中平原之上,如果野戰,以騎兵見長的金軍無疑占有很大優勢。
張浚、牛皋、吳玠聯手幹掉翰魯古隻是偶然,是先設伏,後利用對方的輕敵驕縱引入其入彀。
能夠成功,本就有僥幸,而今前車之鑒在那,金軍肯定不會再上第二次當。
單純以步兵對抗金軍的騎兵,無疑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徐還很早就料到了這一點,著急建軍火作坊,生產火器也正是這個原因。
沒有對等的騎兵前,唯有火器才能有效克製金軍騎兵。
可一切剛剛開始,尚需實驗、生產、運輸、裝備,這個過程需要不少時間。
而且,徐還不想過早暴露這個大殺器。
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發揮最大價值才好,若是讓金賊提前察覺,有了防備,效果無疑會大打折扣。
毫無疑問,這是徐還現如今麵臨的一個尷尬問題,而且顯然不止這一個。
“國公此番北上,要對付的不止是金賊。”
司馬靖續道:“且不說關中周遭還有黨項、羌人虎視眈眈,隻說西北宋軍,恐怕也未必會對國公心服口服。”
徐還深以為然,這是個不可否認的問題。
自己雖有身份,也有幾分薄名,但主要限於東南。西北兵將素來彪悍,未必知曉,更未必輕易服氣,乖乖聽命行事。
有道是強龍不壓地頭蛇,自古以來便是個道理,軍中尤其是如此。
徐還之所以先派牛皋前去,目的就是為了與西北兵將接觸,提前了解溝通,如果能打成一片最好不過。
牛皋也算不辱使命,一到大散關便與張浚、吳玠聯手打了場勝仗,算是開了個好頭。
不過司馬靖似乎並不以為然“伯遠是將,與兵將並肩作戰,那是袍澤之情。國公是帥,需以上禦下,統率全軍,是上下之分。
要使三軍信服,除了賞罰分明之外,最重要的便是威望,讓兵將看得見,心服口服的威望。
就好比黃天蕩、楚州那般,兩戰之後,東南之地,朝野上下再未有人質疑國公。而今在西北,也需要這麽一個手。”
徐還點點頭:“明白了,先生是讓我先給西北將士先放個炮仗?”
司馬靖笑道:“是呢,先聲奪人,先奪人心。如此國公方能在西北徹底立足,做到上下一心,令行禁止,往後才有可能……”
不必在說下去,徐還心裏明白:“如此說來,我不能立即前往大散關,更不能空著手去嘍。”
司馬靖點頭道:“嗯,最好帶點東西,讓西北兵將見識一下國公的手段與風采。”
徐還深以為然,司馬靖提到的這兩個問題,無疑正好說到了點子上,是極重要的關鍵之處。
“先生能提出問題,想必胸中早有謀劃,已有對策了吧?”
謀主的存在是為了拾遺補缺,更是為料敵預先,出謀劃策,說話從來不會無的放矢。
“嗬嗬,得國公器重日久,尚無所建樹,靖心中有愧啊!”
司馬靖笑道:“此番有個想法,國公或可考慮。”
“請先生教我!”
“韓信故計。”
徐還凝眉道:“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沒錯,依樣畫葫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