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時機是個漫長的過程。
整個紹興二年,宋、金、夏三國各自忙碌內政,邊疆安寧,沒有絲毫衝突,自然也就沒有機會可言。
徐還一直賦閑在家,除了暗地裏悄然進行一些布局之外,整日裏無所事事。
不過悠閑也並非全無壞處,一年之中,徐家倒是添了好幾樁喜事。
紹興二年四月,黃若彤懷胎十月,瓜熟蒂落,產下一子。
次子誕生,徐還格外高興,欣然給小兒子取名徐承業,從臨安往鳳翔府送去的大量的滋補品,衣服鞋襪玩具,小家夥到會打醬油之前的用品基本不缺了。
這些都是柔福帝姬親自打理,對側室夫人與庶出子嗣一視同仁,多有關照。
孩子出生之前,眉山蘇家專門派去了些許穩婆、乳母,生產之時得以母子平安,徐家二公子一落地便被妥帖照顧,讓人放心不少。
黃若彤是皇帝聖旨賜婚的,兼之徐還身份,宮中孟太後與官家趙構都有賞賜,還因父母功勞,賞了小家夥長安縣男的爵位。
相熟各家也都紛紛送來賀禮,一切看似很隆重,可徐還卻高興不起來,多有無奈。
次子與長子情況相同,出生時自己都不在身邊,無法陪伴,看不上一眼,讓人多有無奈與遺憾。
入宮探望之時,孟太後也多有感慨,稱等到了合適時間,早日將黃若彤母子接來臨安。
徐還以黃若彤產後虛弱,孩子尚幼經不起旅途勞頓為由婉拒了。
鳳翔府是極為重要的根據地,徐承業自出生開始,就有其特殊意義與責任,留在西北才是正經。
臨安是行在,江南繁華之地,可對徐家子嗣而言,弄不好就會成為危機四伏的金絲籠,徐還可不想兩個兒子都成為籠中雀。
不久之後,徐家再有喜訊,五月裏,柔福帝姬診出喜脈,懷上二胎。
自徐還歸來之後,夫妻如膠似漆,再孕是遲早的事情,若非先前有意采取一些避免措施,肚子早就大了。
得聞喜訊,孟太後格外高興,雖說柔福帝姬生有嫡長子,但側室生子某種程度是一種威脅,“女兒”此時再度有孕最好不過。
不過趙構和後妃們卻是另一種心情,一方麵欣然恭賀駙馬夫婦,另方麵心裏則格外不是滋味。
後宮之中一直沒有喜訊,自元懿太子趙旉病逝之後,趙構膝下一直空空。
朝野本就有國本之慮,福國長公主懷上二胎成為明顯反襯,此事不免被趁機再度被提及,有臣子上疏請求官家遴選宗子養於宮中。
不過這次朝臣們學乖巧了,措辭格外嚴謹,無人再提及仁宗收養英宗之例,而是讓官家效仿真宗。
昔年宋真宗幾位皇子夭折,曾將侄子趙允讓養於宮中,幾年之後皇子趙禎(宋仁宗)誕生,再以簫韶部樂送還府邸。
朝臣們言下之意,民間有養子招弟的說法,皇家也可以學學嘛!
沒有人質疑官家的生育能力,隻是養個侄子在宮裏,暫時不用定名分。說不定能給皇家帶來子嗣也未可知,將來後妃們生下皇子送迴去就是了。
如果實在不巧,膝下無子,也有個備選之人,朝野和天下也能安心。
各讓一步,權宜之計,趙構雖不大樂意,但為了安定朝野,加之孟太後也要類似的態度,不得不答允。
和朝臣們可以建議立太子,但不能輕易建議立誰為太子一個道理,遴選哪一位宗子入宮,大臣們都三緘其口,完全是聽憑聖裁。
不過大臣們都有感覺,不出所料應該是在慶國公府,或是秉義郎趙子彥諸子中擇一。
這幾位可是太祖嫡係子孫,這兩年宮中但凡宴請宗室,這兩家都在列,幾家的孩子也時常入宮在太後膝下承歡。
徐還曾見過那幾個孩子,但不大確定原本曆史上的宋孝宗到底是哪一個。不過如今這局勢,無論選哪一個,似乎都無所謂。
最終的抉擇是在一場宮宴上,也許趙構是想要現場考察,慶國公府和趙子彥家的幾個孩子都在場。
與任得敬之女訂婚的是慶國公長孫趙伯圭已經七歲,壓根不在趙構的考慮範圍內。
競爭者主要是慶國公之子趙子偁的次子趙伯琮,秉義郎趙子彥的兒子趙伯玖,都是兩三歲的稚子。
趙構欣然向兩個孩童招手,結果趙伯玖不知什麽緣故,關鍵時刻竟然哭鬧起來,自然也就與皇位失之交臂。
反倒是趙伯琮乖巧可愛,欣然對著趙構發笑,會笑的孩子自然也就有福氣,被趙構抱起的那一刻,他距離大宋的皇位是那麽的近。
趙構沒有介意慶國公的身份和影響,選中其次孫趙伯琮養於宮中。
宗子入宮自然也就要有人撫養,趙構將後宮有位次的嬪妃找來,與趙伯琮初見,看看與誰人有緣。
元懿太子生母潘賢妃自兒子死後,精神失落,熱情不高。其他嬪妃則是使出了渾身解數,想要討好這個小家夥,其中以吳皇後為甚。
紹興和議時,從金國得到消息,趙構的原配邢皇後已經去世,吳貴妃順理成章被冊封為後宮之主。
坐了上後位,但吳皇後卻沒有多少安全感,蓋因無子。
她很清楚,趙構的病大概沒有希望了,守一輩子活寡已然是不可避免之事,雖然悲慘,隻能認了。
說到底,宮闈裏的女人,子嗣才是關鍵,今日選趙伯琮入宮,其實就是來日儲君。
官家竟然沒有直接交給自己這個皇後撫養,吳氏難免有些緊張,可謂使勁渾身解數,想要將趙伯琮哄到身邊。
誰知小家夥竟不為所動,倒是張婕妤招了招手,小家夥便邁著蹣跚腳步,笑盈盈地跑了過去。
趙構見狀,欣然發笑,認定趙伯琮與張婕妤有緣,自然也就由其撫養。
張婕妤喜從天降,驚喜不已,連連保證會照顧好侄子,當即將趙伯琮抱在懷裏,寵愛非常。
這可是將來的天子,有這份養育之恩在,後半輩子就完全不愁了。
然而此情此景落在吳皇後眼中,卻是滿心的不快與不甘……
整個紹興二年,宋、金、夏三國各自忙碌內政,邊疆安寧,沒有絲毫衝突,自然也就沒有機會可言。
徐還一直賦閑在家,除了暗地裏悄然進行一些布局之外,整日裏無所事事。
不過悠閑也並非全無壞處,一年之中,徐家倒是添了好幾樁喜事。
紹興二年四月,黃若彤懷胎十月,瓜熟蒂落,產下一子。
次子誕生,徐還格外高興,欣然給小兒子取名徐承業,從臨安往鳳翔府送去的大量的滋補品,衣服鞋襪玩具,小家夥到會打醬油之前的用品基本不缺了。
這些都是柔福帝姬親自打理,對側室夫人與庶出子嗣一視同仁,多有關照。
孩子出生之前,眉山蘇家專門派去了些許穩婆、乳母,生產之時得以母子平安,徐家二公子一落地便被妥帖照顧,讓人放心不少。
黃若彤是皇帝聖旨賜婚的,兼之徐還身份,宮中孟太後與官家趙構都有賞賜,還因父母功勞,賞了小家夥長安縣男的爵位。
相熟各家也都紛紛送來賀禮,一切看似很隆重,可徐還卻高興不起來,多有無奈。
次子與長子情況相同,出生時自己都不在身邊,無法陪伴,看不上一眼,讓人多有無奈與遺憾。
入宮探望之時,孟太後也多有感慨,稱等到了合適時間,早日將黃若彤母子接來臨安。
徐還以黃若彤產後虛弱,孩子尚幼經不起旅途勞頓為由婉拒了。
鳳翔府是極為重要的根據地,徐承業自出生開始,就有其特殊意義與責任,留在西北才是正經。
臨安是行在,江南繁華之地,可對徐家子嗣而言,弄不好就會成為危機四伏的金絲籠,徐還可不想兩個兒子都成為籠中雀。
不久之後,徐家再有喜訊,五月裏,柔福帝姬診出喜脈,懷上二胎。
自徐還歸來之後,夫妻如膠似漆,再孕是遲早的事情,若非先前有意采取一些避免措施,肚子早就大了。
得聞喜訊,孟太後格外高興,雖說柔福帝姬生有嫡長子,但側室生子某種程度是一種威脅,“女兒”此時再度有孕最好不過。
不過趙構和後妃們卻是另一種心情,一方麵欣然恭賀駙馬夫婦,另方麵心裏則格外不是滋味。
後宮之中一直沒有喜訊,自元懿太子趙旉病逝之後,趙構膝下一直空空。
朝野本就有國本之慮,福國長公主懷上二胎成為明顯反襯,此事不免被趁機再度被提及,有臣子上疏請求官家遴選宗子養於宮中。
不過這次朝臣們學乖巧了,措辭格外嚴謹,無人再提及仁宗收養英宗之例,而是讓官家效仿真宗。
昔年宋真宗幾位皇子夭折,曾將侄子趙允讓養於宮中,幾年之後皇子趙禎(宋仁宗)誕生,再以簫韶部樂送還府邸。
朝臣們言下之意,民間有養子招弟的說法,皇家也可以學學嘛!
沒有人質疑官家的生育能力,隻是養個侄子在宮裏,暫時不用定名分。說不定能給皇家帶來子嗣也未可知,將來後妃們生下皇子送迴去就是了。
如果實在不巧,膝下無子,也有個備選之人,朝野和天下也能安心。
各讓一步,權宜之計,趙構雖不大樂意,但為了安定朝野,加之孟太後也要類似的態度,不得不答允。
和朝臣們可以建議立太子,但不能輕易建議立誰為太子一個道理,遴選哪一位宗子入宮,大臣們都三緘其口,完全是聽憑聖裁。
不過大臣們都有感覺,不出所料應該是在慶國公府,或是秉義郎趙子彥諸子中擇一。
這幾位可是太祖嫡係子孫,這兩年宮中但凡宴請宗室,這兩家都在列,幾家的孩子也時常入宮在太後膝下承歡。
徐還曾見過那幾個孩子,但不大確定原本曆史上的宋孝宗到底是哪一個。不過如今這局勢,無論選哪一個,似乎都無所謂。
最終的抉擇是在一場宮宴上,也許趙構是想要現場考察,慶國公府和趙子彥家的幾個孩子都在場。
與任得敬之女訂婚的是慶國公長孫趙伯圭已經七歲,壓根不在趙構的考慮範圍內。
競爭者主要是慶國公之子趙子偁的次子趙伯琮,秉義郎趙子彥的兒子趙伯玖,都是兩三歲的稚子。
趙構欣然向兩個孩童招手,結果趙伯玖不知什麽緣故,關鍵時刻竟然哭鬧起來,自然也就與皇位失之交臂。
反倒是趙伯琮乖巧可愛,欣然對著趙構發笑,會笑的孩子自然也就有福氣,被趙構抱起的那一刻,他距離大宋的皇位是那麽的近。
趙構沒有介意慶國公的身份和影響,選中其次孫趙伯琮養於宮中。
宗子入宮自然也就要有人撫養,趙構將後宮有位次的嬪妃找來,與趙伯琮初見,看看與誰人有緣。
元懿太子生母潘賢妃自兒子死後,精神失落,熱情不高。其他嬪妃則是使出了渾身解數,想要討好這個小家夥,其中以吳皇後為甚。
紹興和議時,從金國得到消息,趙構的原配邢皇後已經去世,吳貴妃順理成章被冊封為後宮之主。
坐了上後位,但吳皇後卻沒有多少安全感,蓋因無子。
她很清楚,趙構的病大概沒有希望了,守一輩子活寡已然是不可避免之事,雖然悲慘,隻能認了。
說到底,宮闈裏的女人,子嗣才是關鍵,今日選趙伯琮入宮,其實就是來日儲君。
官家竟然沒有直接交給自己這個皇後撫養,吳氏難免有些緊張,可謂使勁渾身解數,想要將趙伯琮哄到身邊。
誰知小家夥竟不為所動,倒是張婕妤招了招手,小家夥便邁著蹣跚腳步,笑盈盈地跑了過去。
趙構見狀,欣然發笑,認定趙伯琮與張婕妤有緣,自然也就由其撫養。
張婕妤喜從天降,驚喜不已,連連保證會照顧好侄子,當即將趙伯琮抱在懷裏,寵愛非常。
這可是將來的天子,有這份養育之恩在,後半輩子就完全不愁了。
然而此情此景落在吳皇後眼中,卻是滿心的不快與不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