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拱殿的禦案上,一疊厚厚的奏疏,都是請戰的。
出乎意料,此番上疏之人很多都是文官,他們竟然一改往日避戰畏敵的做派,可謂是一反常態。
原因何在?
趙構當然明白,大宋官員們無法容忍偽齊劉豫的羞辱,至於出兵能否收複疆土或許還在其次,找迴顏麵才是關鍵。
樹要皮,人要臉。
讀書人尤其講究這個,朝廷、皇家更不例外。
可是他們卻能在金國異族入侵,國土淪喪之時,甘願做縮頭烏龜,不為所動,甚至簽下那等喪權辱國的和約。
說白了,欺軟怕硬。
趙構完全明白,卻也陷入為難之中。
他當然想要教訓劉豫,抱商州倒戈之仇,可是貿然出兵,會是什麽結果?
對付一個劉豫,他還是很有信心的,可他擔心因此惹怒了金國了,戰爭規模如果擴大,很可能一發不可收拾。
再者,好不容易才有機會限製武將,如果開戰,豈非再次放權給他們?
趙構有顧慮,但麵對來勢洶洶的請命又不能不為所動。
皇帝要是不要臉了,朝廷體麵何在?往後還有什麽資格說什麽主辱臣死,要求臣子為社稷拚命?
難題!
趙構煩惱的時候,派人將秦檜請到了宮裏。
這兩年,秦檜在身邊辦事一直妥帖,深得聖心。而且趙構有種感覺,秦檜很貼心,辦事從來首選考慮的是他這個皇帝的利益與感受。
封建時代,朕即國家。
但事實上,很多時候國家與皇帝還是有區別的,很多朝臣張口閉口是天下興亡,社稷福祉。
這沒有錯,但很多時候卻讓皇帝不痛快,多有為難。
秦檜在這方麵卻不同,雖然也扯著天下、社稷這些大旗,但具體辦事的時候,很顧慮他這個官家的感受。
這兩年下來,為趙構化解了不少麻煩。
其實這是逢迎君主之舉,在封建時代是遭到唾棄的奸佞之舉,但趙構喜歡,秦檜又做的不著痕跡。
於是乎,君臣順利狼狽為奸。
此番群臣請戰討伐劉豫,秦檜竟然也上疏讚同,趙構覺得他有被迫的意味,畢竟整體氛圍如此。
但趙構覺得,按照過往的慣例,秦檜說不定已經有對策。
接到趙構的傳召,秦檜匆匆入宮,欣然而來。
“拜見官家。”
“會之,群臣請戰之事,你怎麽看?”趙構開門見山,直奔主題。
秦檜對此並不意外,入宮之時他便已經猜到了趙構的意圖,心中早就有一番謀劃。
“迴官家,群臣所請,眾望所歸。”
言下之意,不能拒絕。
“可是……”
“官家所慮金賊也,其實無妨,金國諳班勃極烈雖立,但朝野依舊紛亂,未必能協力南下。”
秦檜低聲道:“故而這是個不錯的機會,如果能收複淮北,甚至兩京,無疑是一件大喜事,對官家而言是不世之功,必定臣民恭賀,彪炳史冊。”
趙構微微有些意動,秦檜這幾句話對他有不小的吸引力。
他能當上皇帝,說到底是個巧合。
並非正常帝位傳承,不過是因為大宋皇子隻有他一人在外,撿了個便宜而已。
仔細說起來,有點得位不正,這些年詬病的人不少,苗劉之變時便是如此。
“得位不正”,想要證明合法性,得到臣民擁戴,坐穩皇位,就需要震懾天下,萬民拜服的功績。
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個極好的例子,玄武門之變弑兄殺弟,逼父退位是不爭的卑劣事實。
但李世民勵精圖治,開創貞觀之治後,後世誰人不稱其為明君?成為與秦皇漢武並列的帝王典範。
對趙構而言,如果能收複兩京,中興大宋,便足夠了。
東京城破是在父兄為帝之時,過錯在他們,自己力挽狂瀾,收複失地說明什麽?
至少可以證明一點,自己比那個不成器,喪土亡國的大哥強嘛!
那麽即便來日淵聖(宋欽宗)歸來,又有什麽資格與自己爭皇位呢?
出於這個考慮,征討劉豫確有必要。
秦檜小心觀察著趙構的表情變化,嘴角露出一絲不可察覺的笑意,不失時機補充一句。
“官家,此戰…還有另一個好處。”
“哦?”趙構眉頭一動,頗有興致。
“官家,朝廷製度,賞罰分明,武將打了勝仗理當封賞,但有失誤也當懲罰。”
秦檜道:“而且一旦開戰,調兵部屬在朝廷,在樞密院,沿淮乃至襄漢的將領可重新安排。”
說法頗為隱晦,但趙構聽懂的。
淮水沿線的兵馬主要分屬嶽飛和劉光世,麾下兵將對這兩位甚是篤信尊奉,言聽計從,朝廷調令反倒不那麽好使。
這是趙構一直忌憚之事,調迴徐還和嶽飛都是這個目的。
關中還好,隻有少數幾個武將出自徐還麾下,趙構反倒並不十分擔心。
倒是襄漢、淮水,嶽飛雖然走了,但駐守襄陽的張憲等人對他仍舊死心塌地。
淮西問題就更嚴重了,劉光世依靠麾下的酈瓊、王德兩員大將,將兵馬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號稱“太尉兵”。
大宋竟然有私兵!
趙構甚為忌憚,奈何正是用人之際,淮西防務嚴峻,離不開劉光世和這支讓人厭惡的“太尉兵”。
秦檜一番話倒是提醒他了,趁著出兵討伐劉豫,無論是刻意消耗劉光世所部的力量,還是尋個錯誤斥責懲治或奪其兵權,都是個不錯機會。
如此一來,算是一舉兩得。
至於風險,似乎並不是很大,兩載豐收,幾戰勝利,趙構還是有些底氣的。
即便真的挑起和金國的戰事,也不至於一敗塗地。
趙構其實也不傻,他也明白紹興和議是有時效性的,狼子野心的異族豈能放棄亡我之心?
“會之所言有理,隻是這調兵遣將,人員安排……頗為棘手。”
秦檜心中一笑,不著痕跡道:“官家,臣是文臣,隻有些許粗陋之見,具體布置還需樞密院商討才是。”
趙構擺手道:“會之是平章事,軍國大事自有置喙之權,何況此間唯有你我君臣,但說無妨。”
“遵旨!”
秦檜欣然上前,壓低了聲音,道出了早就打好腹稿的一番話。
出乎意料,此番上疏之人很多都是文官,他們竟然一改往日避戰畏敵的做派,可謂是一反常態。
原因何在?
趙構當然明白,大宋官員們無法容忍偽齊劉豫的羞辱,至於出兵能否收複疆土或許還在其次,找迴顏麵才是關鍵。
樹要皮,人要臉。
讀書人尤其講究這個,朝廷、皇家更不例外。
可是他們卻能在金國異族入侵,國土淪喪之時,甘願做縮頭烏龜,不為所動,甚至簽下那等喪權辱國的和約。
說白了,欺軟怕硬。
趙構完全明白,卻也陷入為難之中。
他當然想要教訓劉豫,抱商州倒戈之仇,可是貿然出兵,會是什麽結果?
對付一個劉豫,他還是很有信心的,可他擔心因此惹怒了金國了,戰爭規模如果擴大,很可能一發不可收拾。
再者,好不容易才有機會限製武將,如果開戰,豈非再次放權給他們?
趙構有顧慮,但麵對來勢洶洶的請命又不能不為所動。
皇帝要是不要臉了,朝廷體麵何在?往後還有什麽資格說什麽主辱臣死,要求臣子為社稷拚命?
難題!
趙構煩惱的時候,派人將秦檜請到了宮裏。
這兩年,秦檜在身邊辦事一直妥帖,深得聖心。而且趙構有種感覺,秦檜很貼心,辦事從來首選考慮的是他這個皇帝的利益與感受。
封建時代,朕即國家。
但事實上,很多時候國家與皇帝還是有區別的,很多朝臣張口閉口是天下興亡,社稷福祉。
這沒有錯,但很多時候卻讓皇帝不痛快,多有為難。
秦檜在這方麵卻不同,雖然也扯著天下、社稷這些大旗,但具體辦事的時候,很顧慮他這個官家的感受。
這兩年下來,為趙構化解了不少麻煩。
其實這是逢迎君主之舉,在封建時代是遭到唾棄的奸佞之舉,但趙構喜歡,秦檜又做的不著痕跡。
於是乎,君臣順利狼狽為奸。
此番群臣請戰討伐劉豫,秦檜竟然也上疏讚同,趙構覺得他有被迫的意味,畢竟整體氛圍如此。
但趙構覺得,按照過往的慣例,秦檜說不定已經有對策。
接到趙構的傳召,秦檜匆匆入宮,欣然而來。
“拜見官家。”
“會之,群臣請戰之事,你怎麽看?”趙構開門見山,直奔主題。
秦檜對此並不意外,入宮之時他便已經猜到了趙構的意圖,心中早就有一番謀劃。
“迴官家,群臣所請,眾望所歸。”
言下之意,不能拒絕。
“可是……”
“官家所慮金賊也,其實無妨,金國諳班勃極烈雖立,但朝野依舊紛亂,未必能協力南下。”
秦檜低聲道:“故而這是個不錯的機會,如果能收複淮北,甚至兩京,無疑是一件大喜事,對官家而言是不世之功,必定臣民恭賀,彪炳史冊。”
趙構微微有些意動,秦檜這幾句話對他有不小的吸引力。
他能當上皇帝,說到底是個巧合。
並非正常帝位傳承,不過是因為大宋皇子隻有他一人在外,撿了個便宜而已。
仔細說起來,有點得位不正,這些年詬病的人不少,苗劉之變時便是如此。
“得位不正”,想要證明合法性,得到臣民擁戴,坐穩皇位,就需要震懾天下,萬民拜服的功績。
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個極好的例子,玄武門之變弑兄殺弟,逼父退位是不爭的卑劣事實。
但李世民勵精圖治,開創貞觀之治後,後世誰人不稱其為明君?成為與秦皇漢武並列的帝王典範。
對趙構而言,如果能收複兩京,中興大宋,便足夠了。
東京城破是在父兄為帝之時,過錯在他們,自己力挽狂瀾,收複失地說明什麽?
至少可以證明一點,自己比那個不成器,喪土亡國的大哥強嘛!
那麽即便來日淵聖(宋欽宗)歸來,又有什麽資格與自己爭皇位呢?
出於這個考慮,征討劉豫確有必要。
秦檜小心觀察著趙構的表情變化,嘴角露出一絲不可察覺的笑意,不失時機補充一句。
“官家,此戰…還有另一個好處。”
“哦?”趙構眉頭一動,頗有興致。
“官家,朝廷製度,賞罰分明,武將打了勝仗理當封賞,但有失誤也當懲罰。”
秦檜道:“而且一旦開戰,調兵部屬在朝廷,在樞密院,沿淮乃至襄漢的將領可重新安排。”
說法頗為隱晦,但趙構聽懂的。
淮水沿線的兵馬主要分屬嶽飛和劉光世,麾下兵將對這兩位甚是篤信尊奉,言聽計從,朝廷調令反倒不那麽好使。
這是趙構一直忌憚之事,調迴徐還和嶽飛都是這個目的。
關中還好,隻有少數幾個武將出自徐還麾下,趙構反倒並不十分擔心。
倒是襄漢、淮水,嶽飛雖然走了,但駐守襄陽的張憲等人對他仍舊死心塌地。
淮西問題就更嚴重了,劉光世依靠麾下的酈瓊、王德兩員大將,將兵馬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號稱“太尉兵”。
大宋竟然有私兵!
趙構甚為忌憚,奈何正是用人之際,淮西防務嚴峻,離不開劉光世和這支讓人厭惡的“太尉兵”。
秦檜一番話倒是提醒他了,趁著出兵討伐劉豫,無論是刻意消耗劉光世所部的力量,還是尋個錯誤斥責懲治或奪其兵權,都是個不錯機會。
如此一來,算是一舉兩得。
至於風險,似乎並不是很大,兩載豐收,幾戰勝利,趙構還是有些底氣的。
即便真的挑起和金國的戰事,也不至於一敗塗地。
趙構其實也不傻,他也明白紹興和議是有時效性的,狼子野心的異族豈能放棄亡我之心?
“會之所言有理,隻是這調兵遣將,人員安排……頗為棘手。”
秦檜心中一笑,不著痕跡道:“官家,臣是文臣,隻有些許粗陋之見,具體布置還需樞密院商討才是。”
趙構擺手道:“會之是平章事,軍國大事自有置喙之權,何況此間唯有你我君臣,但說無妨。”
“遵旨!”
秦檜欣然上前,壓低了聲音,道出了早就打好腹稿的一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