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見!
蕭百發站在西湖邊,有些愕然。
徐公子竟然不見他們,是為避嫌,還是不願意趟渾水?
也是,他如今是宋國駙馬,有什麽理由為契丹人考慮那麽多?
如果徐公子都不願幫忙,那麽此番臨安之行無疑……
蕭百發悵然若失,他捏了捏懷中一個火漆密封的竹筒,這是臨走前秋荻夫人親手交給他的。
並且叮囑,到了緊急關頭,將此物交給徐還,他一定會鼎力相助。
如果一切還算順利,能夠達成目標,則將竹筒原物帶迴。
蕭百發不知道竹筒裏裝著什麽,但既然秋荻夫人信誓旦旦,自然有道理。
如今算不算緊急關頭?
今日前來他帶著竹筒,但如果談的順利,他不打算使用這個殺手鐧。
誰曾想,連秦國公府的大門都沒能進,更別提交東西。
該怎麽辦?
今日求見不得,那改日呢?秘密求見可否?
……
蕭百發走了,徐還站在孤山高處的樓上,甚至能看到他黯然離開的背影。
故人到訪,拒不相見。
這個做法無疑有些不近人情。
已經頻臨滅亡的契丹人,是被自己的一手扶持,得以有喘息之間,如今還有複蘇跡象。
當初離開雲中時,也信誓旦旦約定,將來南北唿應,相互合作夾擊金國。
對付西夏時,需要他們從旁牽製,契丹人也毫無怨言,欣然應允。
現如今他們有難,自己豈能袖手旁觀?
無論是當初在北地協同作戰,共患難的情分,還是大局為重,都不能坐視不理的。
但蕭百發作為契丹使臣,自己卻不能見。
外使未曾麵聖,見過宰相,卻先與一個大將見麵,這是大忌。
徐還相信蕭百發並非不懂,他隻是太著急了,也從另一個側麵證實,河套的情勢十分緊迫。
趙構和秦檜,乃至滿朝文武實在讓人捉急,讓人無語,偏生自己又不能先開口。
蕭百發今日雖然未能進門,其實目的已經達到了。
到了這個地步,趙構要是還不接見契丹使臣就顯得太過小氣,不合禮數了。
果然,蕭百發迴到禮賓院不久,鴻臚寺就派人前來通知,次日上殿麵君。
峰迴路轉,蕭百發輕輕鬆了口氣。
他不由在想,是徐還在暗中幫忙嗎?他終究沒有拋棄契丹人。
雖說終於有機會見到宋國皇帝、宰相,但是……明日才是真正要緊的時候。
……
“遼國使臣蕭百發拜見大宋皇帝陛下。”
“遼國?這世上還有遼國嗎?”
話音落地,站班的宋臣裏不知誰冷哼了一句,諷刺意味十足。
禦座上的趙構對這等君前失儀之舉無動於衷,可見他是知情默許的。
早就料到南下會被各種為難,畢竟今日的契丹已經不是昔日的遼國,蕭百發早有心理準備,故而並不急躁。
“此話從何說起,遼國使臣好端端站在此處,閣下看不見嗎?”
“遼國五京淪喪,宗廟傾覆,且已無帝王,還能稱之為國嗎?”
蕭百發反問道:“宋國東西兩京亦淪陷,宗廟之地被賊人所拒,難道就不是國了?”
“無禮,我大宋陛下繼位於南京(應天府),遷宗廟於臨安行在,大軍操練,遲早會光複兩京。”
“原來貴國還有意北伐,光複兩京,甚好。”
蕭百發笑道:“巧得很,金賊入寇,我大遼退守雲內州,亦遷宗廟與陰山之下,亦準備光複五京。”
“宗廟?遼國帝係斷了根脈,已無人祭祀。國之大事,在戎再祀,契丹徒有殘部,焉能稱之為國?”
“我大遼蜀國公主乃是先帝之女,正欲登基複國,討伐金賊,收複故土。”
“女子焉能為帝?”
蕭百發早有應對之詞:“女子為何不能稱帝?中原曾有武瞾身為女子而等九五之尊,早有先例。
何況蜀國公主乃先帝之女,大遼皇族正統,百姓心之所向,登基複國有何不可?”
“武瞾篡權,牝雞司晨,焉能為先例?”
“武瞾是篡權,然我國公主卻是承繼父位,而且臣民擁戴,乃是正統。”
蕭百發道:“實不相瞞,本使此番前來,就是為了依照宋遼《澶淵之盟》,前來告知宋國。並邀請宋國共伐金賊。”
話鋒一轉,出使宋國的目的變了,不是來求援的,而是來結盟的。
“共伐金國?眼下粘罕西進,契丹岌岌可危,何談伐金?”一直沉默的秦檜出聲了,宰相的話自然也代表了大宋朝廷的態度。
“粘罕西進雲內州,我契丹勇士奮勇抗之,金賊無尺寸之進。本使奉公主之命前來,邀約宋軍與攻金賊於雲中。”
蕭百發道:“如若能滅粘罕於雲中,於宋遼皆有好處,至少能拖住金國主力。
屆時大宋兵馬便可北上,光複中原,甚至渡河收複河北,如此對兩國皆有好處之事,想必貴國不會拒絕吧!”
“求援就求援,竟說的如此冠冕堂皇。”
“這話可不對,宋遼約為兄弟之國已近百年,我國公主對貴國陛下這位兄長甚是愛戴尊崇。”
蕭百發道:“求援倒也不假,小妹遇難,向兄長求救不是理所應當嗎?”
“澶淵之盟,老黃曆了。”
秦檜冷哼一聲:“如今,我大宋與金國有盟約在先,豈能相助你等。”
“哦?宋國與金議和難道不是權宜之計?難道真要與金國約為伯侄之國?”
蕭百發反問一聲:“宋遼乃兄弟之國,倘若如此,豈非……金賊欺人太甚,奇恥大辱,遼國絕不答應。”
此言出口,群臣立即微微有些臉紅,趙構也經不住有些尷尬。
伯侄之國,確實丟人。
蕭百發正色道:“怎麽會呢?想來大宋是效仿勾踐的權宜之計,眼下正是良機,貴我兩國可以聯合抗金。
眼下我國率先與金賊交戰,若宋軍不出,我國恐獨木難支。但中原有句古話,唇亡齒寒,倘若雲中有失。
金賊南下陝西路如入無人之境,貴國耗費無數錢糧,兵卒性命,拚死收複的關中還能保得住嗎?
到了那時候,黃河以北的兀術還會繼續按兵不動嗎?屆時金賊全線出動,貴國也就成為一棵獨木了……”
蕭百發站在西湖邊,有些愕然。
徐公子竟然不見他們,是為避嫌,還是不願意趟渾水?
也是,他如今是宋國駙馬,有什麽理由為契丹人考慮那麽多?
如果徐公子都不願幫忙,那麽此番臨安之行無疑……
蕭百發悵然若失,他捏了捏懷中一個火漆密封的竹筒,這是臨走前秋荻夫人親手交給他的。
並且叮囑,到了緊急關頭,將此物交給徐還,他一定會鼎力相助。
如果一切還算順利,能夠達成目標,則將竹筒原物帶迴。
蕭百發不知道竹筒裏裝著什麽,但既然秋荻夫人信誓旦旦,自然有道理。
如今算不算緊急關頭?
今日前來他帶著竹筒,但如果談的順利,他不打算使用這個殺手鐧。
誰曾想,連秦國公府的大門都沒能進,更別提交東西。
該怎麽辦?
今日求見不得,那改日呢?秘密求見可否?
……
蕭百發走了,徐還站在孤山高處的樓上,甚至能看到他黯然離開的背影。
故人到訪,拒不相見。
這個做法無疑有些不近人情。
已經頻臨滅亡的契丹人,是被自己的一手扶持,得以有喘息之間,如今還有複蘇跡象。
當初離開雲中時,也信誓旦旦約定,將來南北唿應,相互合作夾擊金國。
對付西夏時,需要他們從旁牽製,契丹人也毫無怨言,欣然應允。
現如今他們有難,自己豈能袖手旁觀?
無論是當初在北地協同作戰,共患難的情分,還是大局為重,都不能坐視不理的。
但蕭百發作為契丹使臣,自己卻不能見。
外使未曾麵聖,見過宰相,卻先與一個大將見麵,這是大忌。
徐還相信蕭百發並非不懂,他隻是太著急了,也從另一個側麵證實,河套的情勢十分緊迫。
趙構和秦檜,乃至滿朝文武實在讓人捉急,讓人無語,偏生自己又不能先開口。
蕭百發今日雖然未能進門,其實目的已經達到了。
到了這個地步,趙構要是還不接見契丹使臣就顯得太過小氣,不合禮數了。
果然,蕭百發迴到禮賓院不久,鴻臚寺就派人前來通知,次日上殿麵君。
峰迴路轉,蕭百發輕輕鬆了口氣。
他不由在想,是徐還在暗中幫忙嗎?他終究沒有拋棄契丹人。
雖說終於有機會見到宋國皇帝、宰相,但是……明日才是真正要緊的時候。
……
“遼國使臣蕭百發拜見大宋皇帝陛下。”
“遼國?這世上還有遼國嗎?”
話音落地,站班的宋臣裏不知誰冷哼了一句,諷刺意味十足。
禦座上的趙構對這等君前失儀之舉無動於衷,可見他是知情默許的。
早就料到南下會被各種為難,畢竟今日的契丹已經不是昔日的遼國,蕭百發早有心理準備,故而並不急躁。
“此話從何說起,遼國使臣好端端站在此處,閣下看不見嗎?”
“遼國五京淪喪,宗廟傾覆,且已無帝王,還能稱之為國嗎?”
蕭百發反問道:“宋國東西兩京亦淪陷,宗廟之地被賊人所拒,難道就不是國了?”
“無禮,我大宋陛下繼位於南京(應天府),遷宗廟於臨安行在,大軍操練,遲早會光複兩京。”
“原來貴國還有意北伐,光複兩京,甚好。”
蕭百發笑道:“巧得很,金賊入寇,我大遼退守雲內州,亦遷宗廟與陰山之下,亦準備光複五京。”
“宗廟?遼國帝係斷了根脈,已無人祭祀。國之大事,在戎再祀,契丹徒有殘部,焉能稱之為國?”
“我大遼蜀國公主乃是先帝之女,正欲登基複國,討伐金賊,收複故土。”
“女子焉能為帝?”
蕭百發早有應對之詞:“女子為何不能稱帝?中原曾有武瞾身為女子而等九五之尊,早有先例。
何況蜀國公主乃先帝之女,大遼皇族正統,百姓心之所向,登基複國有何不可?”
“武瞾篡權,牝雞司晨,焉能為先例?”
“武瞾是篡權,然我國公主卻是承繼父位,而且臣民擁戴,乃是正統。”
蕭百發道:“實不相瞞,本使此番前來,就是為了依照宋遼《澶淵之盟》,前來告知宋國。並邀請宋國共伐金賊。”
話鋒一轉,出使宋國的目的變了,不是來求援的,而是來結盟的。
“共伐金國?眼下粘罕西進,契丹岌岌可危,何談伐金?”一直沉默的秦檜出聲了,宰相的話自然也代表了大宋朝廷的態度。
“粘罕西進雲內州,我契丹勇士奮勇抗之,金賊無尺寸之進。本使奉公主之命前來,邀約宋軍與攻金賊於雲中。”
蕭百發道:“如若能滅粘罕於雲中,於宋遼皆有好處,至少能拖住金國主力。
屆時大宋兵馬便可北上,光複中原,甚至渡河收複河北,如此對兩國皆有好處之事,想必貴國不會拒絕吧!”
“求援就求援,竟說的如此冠冕堂皇。”
“這話可不對,宋遼約為兄弟之國已近百年,我國公主對貴國陛下這位兄長甚是愛戴尊崇。”
蕭百發道:“求援倒也不假,小妹遇難,向兄長求救不是理所應當嗎?”
“澶淵之盟,老黃曆了。”
秦檜冷哼一聲:“如今,我大宋與金國有盟約在先,豈能相助你等。”
“哦?宋國與金議和難道不是權宜之計?難道真要與金國約為伯侄之國?”
蕭百發反問一聲:“宋遼乃兄弟之國,倘若如此,豈非……金賊欺人太甚,奇恥大辱,遼國絕不答應。”
此言出口,群臣立即微微有些臉紅,趙構也經不住有些尷尬。
伯侄之國,確實丟人。
蕭百發正色道:“怎麽會呢?想來大宋是效仿勾踐的權宜之計,眼下正是良機,貴我兩國可以聯合抗金。
眼下我國率先與金賊交戰,若宋軍不出,我國恐獨木難支。但中原有句古話,唇亡齒寒,倘若雲中有失。
金賊南下陝西路如入無人之境,貴國耗費無數錢糧,兵卒性命,拚死收複的關中還能保得住嗎?
到了那時候,黃河以北的兀術還會繼續按兵不動嗎?屆時金賊全線出動,貴國也就成為一棵獨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