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王德從亳州、宿州撤軍自然是秦檜在背後搗鬼。
自從兀術南征開始,就給他下達了任務,想盡辦法配合,阻撓宋軍,為金軍南征提供便利。
秦檜自己也樂見其成,徐還和嶽飛的壯大對他沒有任何好處。
徐還遠在西北,他鞭長莫及,但襄漢、淮西的嶽飛,以及其他各路兵馬卻在眼皮子底下,完全受他影響。
調動節製兵馬要經過樞密院,呂頤浩和趙鼎等人態度堅決,哪怕有皇帝趙構為後盾,秦檜也輕易難有作為。
如今的大宋朝,他秦檜雖然是宰相,但遠遠沒有達到權傾朝野,一手遮天的地步,與原本曆史上的情況有很大差距。
無法明著調動兵馬,但可以有很多種影響方式。
有道是三軍未動糧草先行,身為宰相,管理政務,把控三司和各路轉運使並非難事。
隻需要稍微動點手腳,亳州和宿州兵馬的糧草供應就跟不上了。
無可奈何,隻得暫時撤軍。
加之早年間那次江南兵禍,讓皇帝和滿朝文武大臣都嚇怕了,江南沒有重兵鎮守,他們總是惶惶不安。
是以隻需略施小計,稍有風吹草動,便能借力打力,這些人在朝野各個部司衙門都擔任要職,稍微拖拉延誤,對前線的影響便不言而喻。
如果前線將領堅持,樞密院或許還能出麵。但張俊和秦檜關係匪淺,得了暗示,自然很願意配合秦相公演雙簧。
淮西兵變時,王德雖然沒有謀反,但遭到牽連,好不容易起複,哪裏多嘴得罪秦相公和炙手可熱的張俊。
秦檜的目的很明確,那就是拖延嶽飛的進軍速度,最好是讓其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這一遭的效果便非常好,張俊和王德撤軍之後,嶽飛在潁昌府陷入了孤軍深入的局麵,要麽撤軍,否則就隻能……
兀術的大軍已經在向郾城集結,嶽飛手上那些人馬,能是對手嗎?
戰敗多半必死,即便是逃出來,朝廷也少不得興師問罪。
倘若嶽飛撤退,那前半年的戰果就煙消雲散,犧牲了那麽多兵卒,花費了朝廷大量錢糧。
沒有成果,敗退而歸,該如何向朝廷交代?
到時候,少不了要興師問罪,嶽飛絕對逃不掉。
可惜了,徐還那裏,他迫切想要染指,卻始終鞭長莫及。
西北秦隴兩地都不說了,已經完全是徐還的私人領地,外人根本沒機會插手其中。
甚至連蜀中,成都府路的官員們似乎都心向徐還,對他這個宰相不冷不熱,對朝廷的態度似乎也好感有限。
本來打算在秦隴後花園好好做做文章,影響並控製蜀中,從而影響徐還的糧道,做到殺人於無形。
可蜀中官場卻自成一體,好似一個鐵桶一般,即便他身為宰相,也輕易無法插不進手。
再度領略徐還的厲害,秦檜少不得多有無奈。
對徐還恨的咬牙切齒,卻麽有絲毫辦法,唯一能指望的便是徐還在西北犯錯。
不負所望,徐還似乎真的犯錯了。
接到徐還從西平府撤軍,親率五千兵馬馳援雲內州的消息時,秦檜曾忍不住竊喜。
主帥擅離職守已經是個跑不掉的大罪過,但當此之時,樞密院以沒搞清楚狀況,戰事緊急為理由,反對立即懲處。
對此秦檜並沒有著急催促,不顧大局這種名聲,他是不願意承擔的。
早幾日晚幾日又有什麽關係呢?反正徐還的錯誤已經犯下,是怎麽也抹殺不掉的。
再者,秦檜最希望的還是徐還輕敵冒進,進入雲內州後倒在金軍手下。
五千兵馬真的不多,哪怕都是精銳騎兵。
可真要說到騎兵,宋軍哪裏能與馬背上長大,稱雄北方的女真人相比?
尤其是在兵馬數量處於絕對劣勢情況下,取勝完全是癡人說夢。
秦檜甚至已經做好了聽聞徐還陣亡“喜訊”的準備。
可是左等右等,不見報喪噩耗,反倒接到了銀術可的死訊。
徐還安然無恙,大破銀術可,全殲其麾下金軍,甚至還調動兵馬前去收複河東。
一連串的結果讓秦檜無言以對,到底是徐還能耐太大?
還是老天爺保佑,給了他這麽好的運氣?
朝野的官員向來都是隻看結果,不問過程,哪怕徐還中途之舉匪夷所思,非常冒險,也都可以美其名曰運籌帷幄,妙計無雙。
更可恨的是,每每徐還有勝利,士林與民間就開始各種吹捧,徐還的名聲和威望越來越高。
至於輕敵冒進,擅離職守,恐怕是很難問罪了,徐還那邊肯定已經編好了滴水不漏的應對說辭。
現在唯一能指望的便是攻伐河東不順利,或者西平府戰敗或失利。
任有一個由頭便可借題發揮,秦檜相信官家趙構也會樂見其成,甚至也盼望著這樣一個契機。
至於攻伐黨項,收複西夏這等不世奇功,趙構或許還有些糾結奢望,秦檜卻全無興趣,一門心思隻惦記著徐還的威脅。
之所以各種辦法配合協助兀術,就是希望他能盡快擊敗嶽飛,能夠迴師救援河東,絕不能任由徐還收複太原府。
哪怕有契丹人幫忙拿下城池,隻要兀術搶在徐還大軍從西線迴撤之前反攻,還是大有希望。
若是遲了,迴天乏術。
西平府那邊,想必李乾順已經聽聞消息,但願黨項人不要浪費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否則他們就是活該。
鞭長莫及,隻能暗暗祈禱徐還兵敗如山倒。
一連串的“噩耗”,卻也是有好消息的,宮中孟太後重病臥床。
官家趙構衣不解帶侍候疾患,柔福帝姬也每日進宮請安侍疾,但藥石之效與皇帝、公主的孝心似乎並無多大作用。
孟太後沉屙日重,如今已經起不來榻,照此估計,說不定熬不過這個冬天。
太後一旦薨了,那可就是國喪,宗親朝臣們還不得奔喪吊唁,徐還這個“女婿”又豈能例外?
孝道!
這可是比收複河山更要緊的事情,也是天下人與百姓最看重的一座大山,徐還若敢有違……
哼哼!
再者,宮中失去了這座靠山,徐還與柔福帝姬的腰杆還能這麽硬?還能這麽從容嗎?
自從兀術南征開始,就給他下達了任務,想盡辦法配合,阻撓宋軍,為金軍南征提供便利。
秦檜自己也樂見其成,徐還和嶽飛的壯大對他沒有任何好處。
徐還遠在西北,他鞭長莫及,但襄漢、淮西的嶽飛,以及其他各路兵馬卻在眼皮子底下,完全受他影響。
調動節製兵馬要經過樞密院,呂頤浩和趙鼎等人態度堅決,哪怕有皇帝趙構為後盾,秦檜也輕易難有作為。
如今的大宋朝,他秦檜雖然是宰相,但遠遠沒有達到權傾朝野,一手遮天的地步,與原本曆史上的情況有很大差距。
無法明著調動兵馬,但可以有很多種影響方式。
有道是三軍未動糧草先行,身為宰相,管理政務,把控三司和各路轉運使並非難事。
隻需要稍微動點手腳,亳州和宿州兵馬的糧草供應就跟不上了。
無可奈何,隻得暫時撤軍。
加之早年間那次江南兵禍,讓皇帝和滿朝文武大臣都嚇怕了,江南沒有重兵鎮守,他們總是惶惶不安。
是以隻需略施小計,稍有風吹草動,便能借力打力,這些人在朝野各個部司衙門都擔任要職,稍微拖拉延誤,對前線的影響便不言而喻。
如果前線將領堅持,樞密院或許還能出麵。但張俊和秦檜關係匪淺,得了暗示,自然很願意配合秦相公演雙簧。
淮西兵變時,王德雖然沒有謀反,但遭到牽連,好不容易起複,哪裏多嘴得罪秦相公和炙手可熱的張俊。
秦檜的目的很明確,那就是拖延嶽飛的進軍速度,最好是讓其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這一遭的效果便非常好,張俊和王德撤軍之後,嶽飛在潁昌府陷入了孤軍深入的局麵,要麽撤軍,否則就隻能……
兀術的大軍已經在向郾城集結,嶽飛手上那些人馬,能是對手嗎?
戰敗多半必死,即便是逃出來,朝廷也少不得興師問罪。
倘若嶽飛撤退,那前半年的戰果就煙消雲散,犧牲了那麽多兵卒,花費了朝廷大量錢糧。
沒有成果,敗退而歸,該如何向朝廷交代?
到時候,少不了要興師問罪,嶽飛絕對逃不掉。
可惜了,徐還那裏,他迫切想要染指,卻始終鞭長莫及。
西北秦隴兩地都不說了,已經完全是徐還的私人領地,外人根本沒機會插手其中。
甚至連蜀中,成都府路的官員們似乎都心向徐還,對他這個宰相不冷不熱,對朝廷的態度似乎也好感有限。
本來打算在秦隴後花園好好做做文章,影響並控製蜀中,從而影響徐還的糧道,做到殺人於無形。
可蜀中官場卻自成一體,好似一個鐵桶一般,即便他身為宰相,也輕易無法插不進手。
再度領略徐還的厲害,秦檜少不得多有無奈。
對徐還恨的咬牙切齒,卻麽有絲毫辦法,唯一能指望的便是徐還在西北犯錯。
不負所望,徐還似乎真的犯錯了。
接到徐還從西平府撤軍,親率五千兵馬馳援雲內州的消息時,秦檜曾忍不住竊喜。
主帥擅離職守已經是個跑不掉的大罪過,但當此之時,樞密院以沒搞清楚狀況,戰事緊急為理由,反對立即懲處。
對此秦檜並沒有著急催促,不顧大局這種名聲,他是不願意承擔的。
早幾日晚幾日又有什麽關係呢?反正徐還的錯誤已經犯下,是怎麽也抹殺不掉的。
再者,秦檜最希望的還是徐還輕敵冒進,進入雲內州後倒在金軍手下。
五千兵馬真的不多,哪怕都是精銳騎兵。
可真要說到騎兵,宋軍哪裏能與馬背上長大,稱雄北方的女真人相比?
尤其是在兵馬數量處於絕對劣勢情況下,取勝完全是癡人說夢。
秦檜甚至已經做好了聽聞徐還陣亡“喜訊”的準備。
可是左等右等,不見報喪噩耗,反倒接到了銀術可的死訊。
徐還安然無恙,大破銀術可,全殲其麾下金軍,甚至還調動兵馬前去收複河東。
一連串的結果讓秦檜無言以對,到底是徐還能耐太大?
還是老天爺保佑,給了他這麽好的運氣?
朝野的官員向來都是隻看結果,不問過程,哪怕徐還中途之舉匪夷所思,非常冒險,也都可以美其名曰運籌帷幄,妙計無雙。
更可恨的是,每每徐還有勝利,士林與民間就開始各種吹捧,徐還的名聲和威望越來越高。
至於輕敵冒進,擅離職守,恐怕是很難問罪了,徐還那邊肯定已經編好了滴水不漏的應對說辭。
現在唯一能指望的便是攻伐河東不順利,或者西平府戰敗或失利。
任有一個由頭便可借題發揮,秦檜相信官家趙構也會樂見其成,甚至也盼望著這樣一個契機。
至於攻伐黨項,收複西夏這等不世奇功,趙構或許還有些糾結奢望,秦檜卻全無興趣,一門心思隻惦記著徐還的威脅。
之所以各種辦法配合協助兀術,就是希望他能盡快擊敗嶽飛,能夠迴師救援河東,絕不能任由徐還收複太原府。
哪怕有契丹人幫忙拿下城池,隻要兀術搶在徐還大軍從西線迴撤之前反攻,還是大有希望。
若是遲了,迴天乏術。
西平府那邊,想必李乾順已經聽聞消息,但願黨項人不要浪費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否則他們就是活該。
鞭長莫及,隻能暗暗祈禱徐還兵敗如山倒。
一連串的“噩耗”,卻也是有好消息的,宮中孟太後重病臥床。
官家趙構衣不解帶侍候疾患,柔福帝姬也每日進宮請安侍疾,但藥石之效與皇帝、公主的孝心似乎並無多大作用。
孟太後沉屙日重,如今已經起不來榻,照此估計,說不定熬不過這個冬天。
太後一旦薨了,那可就是國喪,宗親朝臣們還不得奔喪吊唁,徐還這個“女婿”又豈能例外?
孝道!
這可是比收複河山更要緊的事情,也是天下人與百姓最看重的一座大山,徐還若敢有違……
哼哼!
再者,宮中失去了這座靠山,徐還與柔福帝姬的腰杆還能這麽硬?還能這麽從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