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憲的提議,嶽飛隻同意了一半。
留下嶽雲在朱仙鎮,帶著嶽翻同迴臨安。
嶽翻心裏是一千個,一萬個不樂意,在他看來,臨安現在就是火坑,就是龍潭虎穴,迴去就是送死。
“大兄,你莫迴去,我也不必……”
“你和我都迴去。”
嶽飛明白張憲如此提議的深意,但仍舊態度堅決,並非是他偏愛兒子,不顧念兄弟,而是一種大公無私的態度,或者說一種美好的願望。
嶽雲隻有十五歲,留下朱仙鎮是個象征,代表嶽家,但不足以掌控大軍,如此雖然亦有違朝廷旨意,但已經誠意十足,十分坦誠,官家不至於有過多猜忌。
至於嶽翻,他到底年長些,久在軍中,雖也不足以掌控整個嶽家軍,倘若不迴臨安,在朝廷眼中,難免會有猜疑忌憚。
他更擔心,嶽翻性命急躁,容易衝動,眼下又是如此態度。讓他留在朱仙鎮,保不齊不冷靜,弄出亂子。
也許本來可以解釋清楚的誤會,屆時反而百口莫辯。無論臨安之行結果如何,嶽家的清譽不能有損。
哪怕君上猜疑,誓死都要做忠臣,決不能有亂臣賊子的嫌疑,更不能貽人口實,被人詬病。
嶽飛叮囑道:“我走之後,軍務暫且交由張憲、王貴二位將軍主持……”
“國公,我們定然輔佐好少將軍,整頓兵馬,堅守中原,等候國公歸來。”
張憲和王貴二人態度明確,紛紛表示要奉嶽雲為主,隻是從旁輔佐。
“說哪裏話,此乃朝廷兵馬,並我嶽家私軍,況雲兒不過十五,年少稚嫩,有何能耐掌軍?”
嶽飛搖頭道:“大軍在外,還得靠你們,掌管好兵馬,等候朝廷詔令便是。”
“是!”
張憲嘴上答應了,但心底裏卻憂慮不已。
嶽家軍到今天這個地步,是朝廷的兵馬沒錯,但嶽家烙印已經十分明確,是輕易抹殺不掉的?
嶽雲留在固然是好,但確實太過稚嫩了,未來難以服眾,嶽飛的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若是嶽飛在臨安有所閃失,朝廷在派人前來肢解嶽家軍,天知道會是什麽結果。
當務之急,保護嶽飛的安全乃是第一要務。
自己是無能為力的,但張憲相信,徐還會有辦法。
柔福帝姬還留在臨安,高陽王府手段高明,人力物力充沛,且徐還本人謀算擘畫明白,想來早有準備。
他既然能派人前去勸阻,想必也是願意施以援手,但願能夠保障嶽飛安全。
沒有絲毫停留,張憲快步前去尋找蘇澤……
……
得知嶽飛的決定,蘇澤也是愕然沉默。
說了半天,終究全無用處,嶽飛終究還是要迴臨安。
王爺交代的差事沒能辦好,蘇澤不免有些失落。但他也知道,茲事體大,不是他動動嘴唇就能做到的。
好在張憲勸說,讓嶽雲留下了,也算是不枉此行。當務之急是返迴長安,將消息盡快稟報高陽王,安排營救嶽飛事宜。
……
朱仙鎮到長安,距離略遙遠。
蘇澤快馬加鞭,尚未趕迴之時,飛禽已經先一步將消息送到高陽王府。
看到虞允文呈上的密信,徐還良久無語。
失敗了!
沒能攔住嶽飛!
他不禁有些後悔,也許自己該親自前去朱仙鎮勸說的。
當然,也隻是個美好的願望,如今他身份尊貴,牽涉到的人很多,已經容不得而他輕易冒險。
嶽飛兄弟迴了臨安,會是什麽下場?
風波亭,莫須有……
一想到這些,徐還心裏就有些不是滋味。
身為穿越者,他有著未卜先知的能耐,這些年也一點一滴地改變了天下格局,他以為自己很有能耐。
但是為何,不能左右嶽飛的命運呢?
突然之間,徐還有種深深的無力感和失落感。
司馬靖雖不完全明白徐還的心情,但多少有一些體會。
“王爺,不必介懷,若能輕易勸說,嶽飛也就不是嶽飛了。”
“沒錯!”
徐還沉吟片刻,悵然道:“這樣才是真正嶽飛。”
司馬靖勸說道:“王爺,現如今隻能在臨安那邊,安排營救?”
虞允文道:“既然是有人在中間蒙蔽聖聽,隻要查明此事……鄂國公至少能得保周全吧?”
“彬甫,你想簡單了,此事是有人蒙蔽聖聽沒錯,但十二道詔書卻是皇帝下的。難道他要向天下承認自己識人不明,昏聵庸懦,遭人蒙蔽,冤枉忠臣,累及前線戰事功虧一簣嗎?”
“這……”
虞允文頓時無言以對,想想讀過的那些史書,皇帝犯錯,向來都是一錯到底的。
在天子威嚴麵前,真相一點都不重要,臣子的性命乃至國家利益也無足輕重,一切都可以犧牲。
徐還低聲道:“我了解咱這位官家,坐在皇位之上本就如同驚弓之鳥,生性多疑,心胸狹隘。
現如今這般情勢,即便他知曉真相,或許會惱恨那些蒙蔽他的奸佞小人,卻也隻會將錯就錯。
嶽飛不說則以,若是執意強調自己遭人陷害,恐怕會適得其反……正好予人口實,落下罪名。”
虞允文隻覺後背冷汗淋漓,在權謀麵前,一位柱國大將,甚至朝廷清明,乃是國家前程都成了犧牲品。
忠臣良將不得好死,奸佞小人反倒是風生水起,這世道……
司馬靖悠悠道:“看到了吧,這就是大宋朝廷,腐朽不堪,已經爛透了。”
虞允文失望歎道:“這般朝廷,著實沒有什麽值得效忠的……”
“彬甫,慎言。”
司馬靖嘴角拂過一絲笑意,叮囑道:“有些事情不能宣之於口,尤其如今你是王爺的心腹親隨,一言一行當需格外謹慎。”
虞允文趕忙道:“是,謹遵先生教誨。”
“注意就好,眼下還是想辦法營救嶽將軍。”
“嗯!”
徐還心裏相當始終是這件事,一直眉頭緊皺,沉吟道:“經此一事,即便是誤會,官家也會覺得與嶽飛之間生出了裂痕和嫌隙。
鵬舉兄或許並不在意,但是官家卻未必再有這個容人之量,再難信任,加之本就有殺心……
此事,幾乎是必死之局。”
留下嶽雲在朱仙鎮,帶著嶽翻同迴臨安。
嶽翻心裏是一千個,一萬個不樂意,在他看來,臨安現在就是火坑,就是龍潭虎穴,迴去就是送死。
“大兄,你莫迴去,我也不必……”
“你和我都迴去。”
嶽飛明白張憲如此提議的深意,但仍舊態度堅決,並非是他偏愛兒子,不顧念兄弟,而是一種大公無私的態度,或者說一種美好的願望。
嶽雲隻有十五歲,留下朱仙鎮是個象征,代表嶽家,但不足以掌控大軍,如此雖然亦有違朝廷旨意,但已經誠意十足,十分坦誠,官家不至於有過多猜忌。
至於嶽翻,他到底年長些,久在軍中,雖也不足以掌控整個嶽家軍,倘若不迴臨安,在朝廷眼中,難免會有猜疑忌憚。
他更擔心,嶽翻性命急躁,容易衝動,眼下又是如此態度。讓他留在朱仙鎮,保不齊不冷靜,弄出亂子。
也許本來可以解釋清楚的誤會,屆時反而百口莫辯。無論臨安之行結果如何,嶽家的清譽不能有損。
哪怕君上猜疑,誓死都要做忠臣,決不能有亂臣賊子的嫌疑,更不能貽人口實,被人詬病。
嶽飛叮囑道:“我走之後,軍務暫且交由張憲、王貴二位將軍主持……”
“國公,我們定然輔佐好少將軍,整頓兵馬,堅守中原,等候國公歸來。”
張憲和王貴二人態度明確,紛紛表示要奉嶽雲為主,隻是從旁輔佐。
“說哪裏話,此乃朝廷兵馬,並我嶽家私軍,況雲兒不過十五,年少稚嫩,有何能耐掌軍?”
嶽飛搖頭道:“大軍在外,還得靠你們,掌管好兵馬,等候朝廷詔令便是。”
“是!”
張憲嘴上答應了,但心底裏卻憂慮不已。
嶽家軍到今天這個地步,是朝廷的兵馬沒錯,但嶽家烙印已經十分明確,是輕易抹殺不掉的?
嶽雲留在固然是好,但確實太過稚嫩了,未來難以服眾,嶽飛的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若是嶽飛在臨安有所閃失,朝廷在派人前來肢解嶽家軍,天知道會是什麽結果。
當務之急,保護嶽飛的安全乃是第一要務。
自己是無能為力的,但張憲相信,徐還會有辦法。
柔福帝姬還留在臨安,高陽王府手段高明,人力物力充沛,且徐還本人謀算擘畫明白,想來早有準備。
他既然能派人前去勸阻,想必也是願意施以援手,但願能夠保障嶽飛安全。
沒有絲毫停留,張憲快步前去尋找蘇澤……
……
得知嶽飛的決定,蘇澤也是愕然沉默。
說了半天,終究全無用處,嶽飛終究還是要迴臨安。
王爺交代的差事沒能辦好,蘇澤不免有些失落。但他也知道,茲事體大,不是他動動嘴唇就能做到的。
好在張憲勸說,讓嶽雲留下了,也算是不枉此行。當務之急是返迴長安,將消息盡快稟報高陽王,安排營救嶽飛事宜。
……
朱仙鎮到長安,距離略遙遠。
蘇澤快馬加鞭,尚未趕迴之時,飛禽已經先一步將消息送到高陽王府。
看到虞允文呈上的密信,徐還良久無語。
失敗了!
沒能攔住嶽飛!
他不禁有些後悔,也許自己該親自前去朱仙鎮勸說的。
當然,也隻是個美好的願望,如今他身份尊貴,牽涉到的人很多,已經容不得而他輕易冒險。
嶽飛兄弟迴了臨安,會是什麽下場?
風波亭,莫須有……
一想到這些,徐還心裏就有些不是滋味。
身為穿越者,他有著未卜先知的能耐,這些年也一點一滴地改變了天下格局,他以為自己很有能耐。
但是為何,不能左右嶽飛的命運呢?
突然之間,徐還有種深深的無力感和失落感。
司馬靖雖不完全明白徐還的心情,但多少有一些體會。
“王爺,不必介懷,若能輕易勸說,嶽飛也就不是嶽飛了。”
“沒錯!”
徐還沉吟片刻,悵然道:“這樣才是真正嶽飛。”
司馬靖勸說道:“王爺,現如今隻能在臨安那邊,安排營救?”
虞允文道:“既然是有人在中間蒙蔽聖聽,隻要查明此事……鄂國公至少能得保周全吧?”
“彬甫,你想簡單了,此事是有人蒙蔽聖聽沒錯,但十二道詔書卻是皇帝下的。難道他要向天下承認自己識人不明,昏聵庸懦,遭人蒙蔽,冤枉忠臣,累及前線戰事功虧一簣嗎?”
“這……”
虞允文頓時無言以對,想想讀過的那些史書,皇帝犯錯,向來都是一錯到底的。
在天子威嚴麵前,真相一點都不重要,臣子的性命乃至國家利益也無足輕重,一切都可以犧牲。
徐還低聲道:“我了解咱這位官家,坐在皇位之上本就如同驚弓之鳥,生性多疑,心胸狹隘。
現如今這般情勢,即便他知曉真相,或許會惱恨那些蒙蔽他的奸佞小人,卻也隻會將錯就錯。
嶽飛不說則以,若是執意強調自己遭人陷害,恐怕會適得其反……正好予人口實,落下罪名。”
虞允文隻覺後背冷汗淋漓,在權謀麵前,一位柱國大將,甚至朝廷清明,乃是國家前程都成了犧牲品。
忠臣良將不得好死,奸佞小人反倒是風生水起,這世道……
司馬靖悠悠道:“看到了吧,這就是大宋朝廷,腐朽不堪,已經爛透了。”
虞允文失望歎道:“這般朝廷,著實沒有什麽值得效忠的……”
“彬甫,慎言。”
司馬靖嘴角拂過一絲笑意,叮囑道:“有些事情不能宣之於口,尤其如今你是王爺的心腹親隨,一言一行當需格外謹慎。”
虞允文趕忙道:“是,謹遵先生教誨。”
“注意就好,眼下還是想辦法營救嶽將軍。”
“嗯!”
徐還心裏相當始終是這件事,一直眉頭緊皺,沉吟道:“經此一事,即便是誤會,官家也會覺得與嶽飛之間生出了裂痕和嫌隙。
鵬舉兄或許並不在意,但是官家卻未必再有這個容人之量,再難信任,加之本就有殺心……
此事,幾乎是必死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