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七年已經進入尾聲。
許多百姓之家已經開始準備年終歲尾的祭禮,掃墓祭奠,告慰先祖,這是一年的大事。
運河上連綿不斷向北返迴的官船就是最好的明證,南遷的士大夫們,心裏始終惦記著北地的祖宗祠堂,先人墓葬。前
幾年中原淪陷,無可奈何,如今好不容易光複,自然要抓緊時間,早盡孝心。朝
廷也不例外,講究孝道了禮法的年代裏,祭祀的意義十分重大。
否則三省六部裏也不會專門設置一個禮部,曆朝曆代的朝堂上也就不會出現那麽多與“禮”有關的爭論。臨
安確實已經在準備祭禮,西湖邊就有臨時修建的宗廟供奉大宋曆代先帝禦容和神位。
東京雖然已經光複,太廟據說也已經開始整修,但皇帝沒有絲毫還都的意思,所以朝廷的祭禮依舊在臨安。禮
部和宗正寺自然也考慮到了皇陵祭祀,派出了一位太祖子孫代國公北上祭掃,整修皇陵殿堂。
然而代國公還在路上,洛陽便傳來消息,高陽郡王在兩萬大軍的護送下,向東開拔。一
度東京乃至臨安都十分緊張,以為徐還也動兵開戰,頓時如臨大敵。
誰知大軍走到鞏義永安便停了下來,駐步不前,駐紮在了永安大宋皇陵附近。
隨即各種工匠進駐,運送建材石料,開始整修皇陵,高陽王府對外宣稱,元日要隆重祭祀大宋曆代先祖。
祭祖沒有錯,謁陵也沒有錯。
但從禮法上來說,祭祀天地皇陵的第一人選是皇帝。若
皇帝不能前往,則往往由皇子,或者近支宗親,比如皇帝的兄弟代為祭祀。徐
還是郡王,而且不姓趙,嚴格來說並非宗親,也沒有得到皇帝的準許與委派,但是他要謁陵祭祖。
此舉明顯有些越俎代庖,有些僭越。
如此敏感的時候,徐還如此行事,不是授人以柄嗎?
臨安有些秦檜係的官員見此情景,不免生出媚上之意,上疏彈劾徐還。
當然,如此局勢下,任何的談何都毫無作用,不過純屬自說自話罷了。難道朝廷還能下詔書申飭不成?即
便下了詔書,又能如何?高陽王府完全可以不理會,到時候損失的完全是朝廷本就岌岌可危的權威。
當然了,或許能夠喚起一些輿論上的支持,指責徐還不遵禮法,不尊君王。
然而真正的明白人不會這樣稀裏糊塗,草率莽撞,他們都想到了一件事,或者說想到了一個人——太上皇。高
陽王府傳出訊息,太上皇已經從金國南歸,不日就會南歸臨安。
朝廷雖然沒有公開承認,但也沒有明著否認。那
麽,就算是默認了。可
惜許久以來,沒有絲毫跡象顯示太上皇已經到了臨安附近,反倒是……
從目前的情形來看,太上皇倒是極有可能會去洛陽。尤
其是高往王府突然謁陵,如此反常,焉知屆時主祭之人會不會是上皇趙佶。如
果是這樣,那就是名正言順,就連當朝皇帝趙構也不敢說個不字。
隻是如此一來,這天下會是什麽格局呢?俗
話說天無二日,國無二主,但如今……
許多人都意識到,大宋天下恐怕是要風雲突變了。至
於結果,沒人知道,也不敢設想,但有一個問題卻不得不麵對。該
站在哪一邊呢?
……徐
還在皇陵的舉動,自然而然引起了臨安朝廷的注意。
趙構與秦檜自然焦急萬分,這個時候最好的解決方式便是攔截太上皇趙佶。可
是各處交通要道,洛陽周邊明裏暗裏已經布置了不少人,卻始終沒有消息,不免讓人憂心忡忡。
難道人已經到洛陽了?
按照時間推算應該不至於,但至少有極大可能已經“安全”了。
否則徐還不會如此大張旗鼓,不敢如此囂張……
心裏正這樣想,北方便有消息傳來。太
原府守將種洌北上忻州,隆重迎駕。
太上皇已經街道契丹故地,南歸故國,如今即將進入河東地界。
消息一出,頓時一片震驚,亦是一片嘩然。太
上皇真的歸來了。
有人歡喜,自然也有人憂慮。金
國與臨安此時算是一條繩上的螞蚱,也不願意趙佶就此迴國,兀術致信要求攔截。粘罕雖然與之不睦,卻也知事情嚴重性,主動予以配合。
金國駐紮在大同府的兵馬奉命出動,但隨後雲內州的契丹人,以及河東的宋軍便大舉北上,刀劍相向,針鋒相對。
如此情勢下,戰事一觸即發。好
不容易才簽訂停戰協議,金國自然不敢輕易撕破,隻好無奈撤軍,眼睜睜地看著宋軍山唿萬歲,將一個花甲老人迎上鑾駕。
然後彩旗飄飄,簇擁著一路敲鑼打鼓南下。
這個結果,頓時讓臨安上下壓力山大,忻州到洛陽,全都是徐還的地界,想明著把人接出來完全沒有可能。
那麽,似乎隻有一個選擇。無
論如何都不能讓太上皇到達洛陽,這是臨安的底線,也是給暗中潛伏者們的命令。於
是乎,沿著汾水一路向南,河東地麵上,殺機四伏。
至於事後背鍋之人,他們也早有人選。
……
而此時,已經到了汴梁郊外的趙佶連連打了好幾個噴嚏。
有人格外惦記,卻也是連日旅途勞頓,加之入冬時節,不免染了風寒。到底是六十多歲的人了,在五國城受了十年苦,身體早已不如當年。宇
文師瑗不免有些緊張,唯恐趙佶有個三張兩短,無論如何在迴到洛陽之前不能有所閃失。
加之東京附近的盤查相對緊密,帶著一個年邁患病的老頭著急趕路,不合常理,很容易被人懷疑。故
而不得不暫作停留,讓趙佶稍作休息,並且在城中抓藥,調理身體,再做打算。
而此時,柔福帝姬和宋五娘乘坐的座船到了應天府之後便靠岸了。入
冬之後,運河水淺,而且開始結冰,隻能換陸路前行,此時也剛好臨近東京汴梁城。
誰來也巧,趙構派出前來祭掃皇陵的宗室皇親代國公也恰好東京汴梁,好似趙宋皇家要認親聚會一般……
許多百姓之家已經開始準備年終歲尾的祭禮,掃墓祭奠,告慰先祖,這是一年的大事。
運河上連綿不斷向北返迴的官船就是最好的明證,南遷的士大夫們,心裏始終惦記著北地的祖宗祠堂,先人墓葬。前
幾年中原淪陷,無可奈何,如今好不容易光複,自然要抓緊時間,早盡孝心。朝
廷也不例外,講究孝道了禮法的年代裏,祭祀的意義十分重大。
否則三省六部裏也不會專門設置一個禮部,曆朝曆代的朝堂上也就不會出現那麽多與“禮”有關的爭論。臨
安確實已經在準備祭禮,西湖邊就有臨時修建的宗廟供奉大宋曆代先帝禦容和神位。
東京雖然已經光複,太廟據說也已經開始整修,但皇帝沒有絲毫還都的意思,所以朝廷的祭禮依舊在臨安。禮
部和宗正寺自然也考慮到了皇陵祭祀,派出了一位太祖子孫代國公北上祭掃,整修皇陵殿堂。
然而代國公還在路上,洛陽便傳來消息,高陽郡王在兩萬大軍的護送下,向東開拔。一
度東京乃至臨安都十分緊張,以為徐還也動兵開戰,頓時如臨大敵。
誰知大軍走到鞏義永安便停了下來,駐步不前,駐紮在了永安大宋皇陵附近。
隨即各種工匠進駐,運送建材石料,開始整修皇陵,高陽王府對外宣稱,元日要隆重祭祀大宋曆代先祖。
祭祖沒有錯,謁陵也沒有錯。
但從禮法上來說,祭祀天地皇陵的第一人選是皇帝。若
皇帝不能前往,則往往由皇子,或者近支宗親,比如皇帝的兄弟代為祭祀。徐
還是郡王,而且不姓趙,嚴格來說並非宗親,也沒有得到皇帝的準許與委派,但是他要謁陵祭祖。
此舉明顯有些越俎代庖,有些僭越。
如此敏感的時候,徐還如此行事,不是授人以柄嗎?
臨安有些秦檜係的官員見此情景,不免生出媚上之意,上疏彈劾徐還。
當然,如此局勢下,任何的談何都毫無作用,不過純屬自說自話罷了。難道朝廷還能下詔書申飭不成?即
便下了詔書,又能如何?高陽王府完全可以不理會,到時候損失的完全是朝廷本就岌岌可危的權威。
當然了,或許能夠喚起一些輿論上的支持,指責徐還不遵禮法,不尊君王。
然而真正的明白人不會這樣稀裏糊塗,草率莽撞,他們都想到了一件事,或者說想到了一個人——太上皇。高
陽王府傳出訊息,太上皇已經從金國南歸,不日就會南歸臨安。
朝廷雖然沒有公開承認,但也沒有明著否認。那
麽,就算是默認了。可
惜許久以來,沒有絲毫跡象顯示太上皇已經到了臨安附近,反倒是……
從目前的情形來看,太上皇倒是極有可能會去洛陽。尤
其是高往王府突然謁陵,如此反常,焉知屆時主祭之人會不會是上皇趙佶。如
果是這樣,那就是名正言順,就連當朝皇帝趙構也不敢說個不字。
隻是如此一來,這天下會是什麽格局呢?俗
話說天無二日,國無二主,但如今……
許多人都意識到,大宋天下恐怕是要風雲突變了。至
於結果,沒人知道,也不敢設想,但有一個問題卻不得不麵對。該
站在哪一邊呢?
……徐
還在皇陵的舉動,自然而然引起了臨安朝廷的注意。
趙構與秦檜自然焦急萬分,這個時候最好的解決方式便是攔截太上皇趙佶。可
是各處交通要道,洛陽周邊明裏暗裏已經布置了不少人,卻始終沒有消息,不免讓人憂心忡忡。
難道人已經到洛陽了?
按照時間推算應該不至於,但至少有極大可能已經“安全”了。
否則徐還不會如此大張旗鼓,不敢如此囂張……
心裏正這樣想,北方便有消息傳來。太
原府守將種洌北上忻州,隆重迎駕。
太上皇已經街道契丹故地,南歸故國,如今即將進入河東地界。
消息一出,頓時一片震驚,亦是一片嘩然。太
上皇真的歸來了。
有人歡喜,自然也有人憂慮。金
國與臨安此時算是一條繩上的螞蚱,也不願意趙佶就此迴國,兀術致信要求攔截。粘罕雖然與之不睦,卻也知事情嚴重性,主動予以配合。
金國駐紮在大同府的兵馬奉命出動,但隨後雲內州的契丹人,以及河東的宋軍便大舉北上,刀劍相向,針鋒相對。
如此情勢下,戰事一觸即發。好
不容易才簽訂停戰協議,金國自然不敢輕易撕破,隻好無奈撤軍,眼睜睜地看著宋軍山唿萬歲,將一個花甲老人迎上鑾駕。
然後彩旗飄飄,簇擁著一路敲鑼打鼓南下。
這個結果,頓時讓臨安上下壓力山大,忻州到洛陽,全都是徐還的地界,想明著把人接出來完全沒有可能。
那麽,似乎隻有一個選擇。無
論如何都不能讓太上皇到達洛陽,這是臨安的底線,也是給暗中潛伏者們的命令。於
是乎,沿著汾水一路向南,河東地麵上,殺機四伏。
至於事後背鍋之人,他們也早有人選。
……
而此時,已經到了汴梁郊外的趙佶連連打了好幾個噴嚏。
有人格外惦記,卻也是連日旅途勞頓,加之入冬時節,不免染了風寒。到底是六十多歲的人了,在五國城受了十年苦,身體早已不如當年。宇
文師瑗不免有些緊張,唯恐趙佶有個三張兩短,無論如何在迴到洛陽之前不能有所閃失。
加之東京附近的盤查相對緊密,帶著一個年邁患病的老頭著急趕路,不合常理,很容易被人懷疑。故
而不得不暫作停留,讓趙佶稍作休息,並且在城中抓藥,調理身體,再做打算。
而此時,柔福帝姬和宋五娘乘坐的座船到了應天府之後便靠岸了。入
冬之後,運河水淺,而且開始結冰,隻能換陸路前行,此時也剛好臨近東京汴梁城。
誰來也巧,趙構派出前來祭掃皇陵的宗室皇親代國公也恰好東京汴梁,好似趙宋皇家要認親聚會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