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馬寨被攻破,洛陽幾乎第一時間得到了消息。在
徐還看來,金軍這時候清掃河北是有道理的,一來是避免河北義軍與中原安通款曲,裏應外合。
諸路義軍之中,五馬寨的實力和聲勢最大,自然會成為其中焦點。但金軍隻是驅趕,並非消滅,原因就出在趙榛身上。盡
管臨安並不承認這位信王殿下,但金國人卻比誰都清楚其身份真實性,趙構可以不認兄弟,但趙佶不會不認兒子。洛
陽方麵隨時可以營救信王為名義北伐,趙榛若是有個三長兩短,理由將會越發充足。
所以,盡早將趙榛趕出河北無疑最為穩妥。
與此同時,金軍大抵也有將難題踢給自己的意思吧!怎
麽處理趙榛的身份,無疑有點棘手。高
陽王府的謀士們現階段力主太上皇之下,盡量抬高長公主和徐還的身份,這其中不能再有其他人。現
在趙榛突然迴來橫插一杠子……在
這個仍舊是男尊女卑的時代,皇子可比公主分量重得多。倘若除夕那日趙榛在,怎麽都輪不到柔福帝姬亞獻。
趙榛到洛陽,並非一件好事……
故而王府謀士們心中泛起嘀咕,有意讓徐還拒絕承認趙榛的身份,畢竟臨安趙構已經這麽幹了。
外界也不會說什麽閑話,柔福帝姬這邊應該好說,丈夫和弟弟之間孰輕孰重應當分得清楚。至於太上皇趙佶,他或許相認兒子,但這件事並非他能說算,甚至趙榛根本沒有機會活著迴到洛陽。但
是,徐還拒絕了。
對趙榛下手,豈非比趙構更加卑鄙?至於不承認,完全可以做到,但對趙佶和柔福帝姬的感情都是莫大的傷害。再
者說,用處不大。今
日不承認趙榛很容易,但無法從根本上除去這層所謂的威脅,五國城裏還有無數的大宋皇族子弟。趙
佶的幾十個兒子,孫子更是不計其數,從血統角度論,他們的繼承權都排在前列。
雖然遠在五國城,但隻要金國願意,隨時可以放歸幾個,甚至全部送迴來。
難道要都不承認,或者都殺了嗎?
徐還不打算做這樣的劊子手,亦不想背負這等罪孽,解決問題的辦法有很多,完全沒有必要如此極端。再
者說,已經答允了趙佶,保全五國城大宋皇族的安危。現在對趙榛動手,豈非失信於人?趙佶會怎麽想?往
後還會乖乖配合殺子仇人嗎?未來用得著太上皇的地方還很多,斷不能自毀長城。換
個角度想,承認信王身份,等若又狠狠抽了趙構一個耳光。
冤枉妹妹之後,又錯認弟弟,到底是官家有眼無珠,昏庸無能,還是心底不純,故意為之?天
下人少不了會有議論,自己這邊主動承認趙榛身份,高下立判。至
於趙榛的威脅,其實沒有想象的那麽大,除了皇子這個不怎麽中用的身份外,還有什麽?五
馬寨的勢力已經大不如前,更何況馬擴是個聰明人,他應該懂得怎麽選。是
以徐還第一時間命令種洌前去接應,大張旗鼓地迎接信王殿下返迴西京洛陽。
不幾日,一行人便到了洛陽城外。
徐還與柔福帝姬雙雙親自出動,帶著洛陽的眾多臣子前去迎接,可惜見到並非天家威儀的皇子親王;而是僧衣芒鞋的出家僧侶。這
個結果讓很多人始料不及……
馬擴做出了解釋,信王殿下已經皈依佛門多年,四大皆空,不問凡俗之事。種
洌也證實了這一點,信王殿下已經是出家的僧侶,是確確實實看破紅塵,並非故作姿態或者一時興起。
對此,徐還和柔福帝姬並不意外。當
年他們南歸的時候,便知曉趙榛出家之事,原本想著他隻是一時受到打擊,萬念俱灰,才會避世遁入空門。
姐弟見麵之後,溫情關懷,加上其他人的勸說,趙榛應該能夠逐漸恢複對生活的信心。沒想到這麽多年過去,仍舊不為所動,反倒是徹底四大皆空。這
個結果讓人略微有些傷懷,柔福帝姬掩唇不語,尤其是明空法師那淡漠,毫無半分親人見麵該有的喜悅和激動,仿佛真的已經超脫凡俗成為方外之人。趙
佶聽說之後,也是一陣黯然。
兒子原本好端端一個文采斐然的少年俊傑,結果卻落到了如今的地步,而這一切身為父親的自己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趙
佶有些自責,有些心疼,卻也有些許慶幸。
趙榛迴來之後會麵臨什麽,也是他所擔心的問題,如今這般局勢下,他別無所求,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兒子能平平安安。隻
是兒子的存在也許會成為徐還的障礙,會容得下他嗎?趙佶甚至做好了與徐還談判,求情,盡一切可能維護兒子的打算。
結果,最終卻是這麽個結果。
兒子看破紅塵,剃度出家了。
如此也好,出家為僧道,本就是皇家變相流放和避禍的常用方式。唐朝的玉真公主、本朝的元祐皇後,甚至他自己也做過道君皇帝。
如今輪到了兒子趙榛,不管他能不能成為得到高僧,最起碼能保全性命。一
個看破紅塵,篤定出家的皇子,沒有什麽威脅,徐還應該不會為難他吧?事
實確實如此,不僅是徐還,包括高陽王府本就心存芥蒂的諸多謀士,也都改變了看法。不
僅不為難趙榛,更是爽快地承認了信王身份,更善待,或者說優待。洛
陽正在整修城池,那麽千年古刹白馬寺自然也在修繕之列,尚且缺少一位住持。太
上皇趙佶直接下詔冊封明空為白馬寺住持,並為大宋護國法師,為社稷祈福。
如此算是維護了各方的體麵和利益,皆大歡喜。自此之後,趙佶這個原本篤信三清的道君皇帝,沒事便隔三差五地出入白馬寺。
名義上是進香祈福,但事實是做什麽,眾人心知肚明。隻可惜明空法師真的四大皆空,麵對生父也是波瀾不驚,不悲不喜。見
到如此情形,趙佶隻是無奈搖頭,黯然垂淚,說不出的悲涼,令人不勝唏噓……
徐還看來,金軍這時候清掃河北是有道理的,一來是避免河北義軍與中原安通款曲,裏應外合。
諸路義軍之中,五馬寨的實力和聲勢最大,自然會成為其中焦點。但金軍隻是驅趕,並非消滅,原因就出在趙榛身上。盡
管臨安並不承認這位信王殿下,但金國人卻比誰都清楚其身份真實性,趙構可以不認兄弟,但趙佶不會不認兒子。洛
陽方麵隨時可以營救信王為名義北伐,趙榛若是有個三長兩短,理由將會越發充足。
所以,盡早將趙榛趕出河北無疑最為穩妥。
與此同時,金軍大抵也有將難題踢給自己的意思吧!怎
麽處理趙榛的身份,無疑有點棘手。高
陽王府的謀士們現階段力主太上皇之下,盡量抬高長公主和徐還的身份,這其中不能再有其他人。現
在趙榛突然迴來橫插一杠子……在
這個仍舊是男尊女卑的時代,皇子可比公主分量重得多。倘若除夕那日趙榛在,怎麽都輪不到柔福帝姬亞獻。
趙榛到洛陽,並非一件好事……
故而王府謀士們心中泛起嘀咕,有意讓徐還拒絕承認趙榛的身份,畢竟臨安趙構已經這麽幹了。
外界也不會說什麽閑話,柔福帝姬這邊應該好說,丈夫和弟弟之間孰輕孰重應當分得清楚。至於太上皇趙佶,他或許相認兒子,但這件事並非他能說算,甚至趙榛根本沒有機會活著迴到洛陽。但
是,徐還拒絕了。
對趙榛下手,豈非比趙構更加卑鄙?至於不承認,完全可以做到,但對趙佶和柔福帝姬的感情都是莫大的傷害。再
者說,用處不大。今
日不承認趙榛很容易,但無法從根本上除去這層所謂的威脅,五國城裏還有無數的大宋皇族子弟。趙
佶的幾十個兒子,孫子更是不計其數,從血統角度論,他們的繼承權都排在前列。
雖然遠在五國城,但隻要金國願意,隨時可以放歸幾個,甚至全部送迴來。
難道要都不承認,或者都殺了嗎?
徐還不打算做這樣的劊子手,亦不想背負這等罪孽,解決問題的辦法有很多,完全沒有必要如此極端。再
者說,已經答允了趙佶,保全五國城大宋皇族的安危。現在對趙榛動手,豈非失信於人?趙佶會怎麽想?往
後還會乖乖配合殺子仇人嗎?未來用得著太上皇的地方還很多,斷不能自毀長城。換
個角度想,承認信王身份,等若又狠狠抽了趙構一個耳光。
冤枉妹妹之後,又錯認弟弟,到底是官家有眼無珠,昏庸無能,還是心底不純,故意為之?天
下人少不了會有議論,自己這邊主動承認趙榛身份,高下立判。至
於趙榛的威脅,其實沒有想象的那麽大,除了皇子這個不怎麽中用的身份外,還有什麽?五
馬寨的勢力已經大不如前,更何況馬擴是個聰明人,他應該懂得怎麽選。是
以徐還第一時間命令種洌前去接應,大張旗鼓地迎接信王殿下返迴西京洛陽。
不幾日,一行人便到了洛陽城外。
徐還與柔福帝姬雙雙親自出動,帶著洛陽的眾多臣子前去迎接,可惜見到並非天家威儀的皇子親王;而是僧衣芒鞋的出家僧侶。這
個結果讓很多人始料不及……
馬擴做出了解釋,信王殿下已經皈依佛門多年,四大皆空,不問凡俗之事。種
洌也證實了這一點,信王殿下已經是出家的僧侶,是確確實實看破紅塵,並非故作姿態或者一時興起。
對此,徐還和柔福帝姬並不意外。當
年他們南歸的時候,便知曉趙榛出家之事,原本想著他隻是一時受到打擊,萬念俱灰,才會避世遁入空門。
姐弟見麵之後,溫情關懷,加上其他人的勸說,趙榛應該能夠逐漸恢複對生活的信心。沒想到這麽多年過去,仍舊不為所動,反倒是徹底四大皆空。這
個結果讓人略微有些傷懷,柔福帝姬掩唇不語,尤其是明空法師那淡漠,毫無半分親人見麵該有的喜悅和激動,仿佛真的已經超脫凡俗成為方外之人。趙
佶聽說之後,也是一陣黯然。
兒子原本好端端一個文采斐然的少年俊傑,結果卻落到了如今的地步,而這一切身為父親的自己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趙
佶有些自責,有些心疼,卻也有些許慶幸。
趙榛迴來之後會麵臨什麽,也是他所擔心的問題,如今這般局勢下,他別無所求,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兒子能平平安安。隻
是兒子的存在也許會成為徐還的障礙,會容得下他嗎?趙佶甚至做好了與徐還談判,求情,盡一切可能維護兒子的打算。
結果,最終卻是這麽個結果。
兒子看破紅塵,剃度出家了。
如此也好,出家為僧道,本就是皇家變相流放和避禍的常用方式。唐朝的玉真公主、本朝的元祐皇後,甚至他自己也做過道君皇帝。
如今輪到了兒子趙榛,不管他能不能成為得到高僧,最起碼能保全性命。一
個看破紅塵,篤定出家的皇子,沒有什麽威脅,徐還應該不會為難他吧?事
實確實如此,不僅是徐還,包括高陽王府本就心存芥蒂的諸多謀士,也都改變了看法。不
僅不為難趙榛,更是爽快地承認了信王身份,更善待,或者說優待。洛
陽正在整修城池,那麽千年古刹白馬寺自然也在修繕之列,尚且缺少一位住持。太
上皇趙佶直接下詔冊封明空為白馬寺住持,並為大宋護國法師,為社稷祈福。
如此算是維護了各方的體麵和利益,皆大歡喜。自此之後,趙佶這個原本篤信三清的道君皇帝,沒事便隔三差五地出入白馬寺。
名義上是進香祈福,但事實是做什麽,眾人心知肚明。隻可惜明空法師真的四大皆空,麵對生父也是波瀾不驚,不悲不喜。見
到如此情形,趙佶隻是無奈搖頭,黯然垂淚,說不出的悲涼,令人不勝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