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水煮青蛙?”司
馬靖自然沒聽過這樣的說法,但當徐還大概解釋之後,便完全明白了。“
王爺譬喻精妙,徐徐圖之,令敵疏於防範,待此消彼長,占據絕對優勢之後,一擊即中,一戰功成。”
徐還頷首示意,深以為然。
溫水煮青蛙隻是一時之舉,不可能一直持續下去。
到了一定程度,臨安那幫人一定會跳起來反抗的,隻是到了那時,他們還有多大的威脅呢?自
始至終,徐還在乎的都不是他們,他在乎的是本就滿目瘡痍的江山,以及已經飽經苦難百姓。
能讓他們少一些損傷,少一些苦難,手段溫柔一些,多花點時間,又有何妨?
當然了,必要的時候心狠手辣雷霆一擊,自己也絕不會手軟。
……隨
著高陽郡王座駕返迴洛陽,漢水之亂的真相也完全公之於眾。
將領徐慶與王翰等人陰謀兵變,意圖謀害高陽郡王,進犯洛陽,對太上皇不利。從
謀害郡王到謀害太上皇,級別已經完全不同,屬於十惡不赦。本人處斬不算,滿門抄斬也就在情理之中,也就沒有什麽好說的。之
前有人還試圖以此攻訐徐還殘暴不仁,現在完全啞口無言了。
更嚴重的在後麵,據徐慶的口供交代,他陰謀叛亂乃是受了臨安有人指使之故。臨
安有人要害高陽王,意圖對太上皇不利?消
息一出,頓時一片嘩然,天下為之震動。
雖然有些事情大家心裏明白,算是心照不宣,可是一旦擺上台麵,那就完全是另外一迴事。太
上皇趙佶前所未有地憤怒,派出使者持親筆敕書前往臨安,斥責當今皇帝趙構稀裏糊塗,禦下不嚴。朝
廷裏藏有這等奸佞竟然懵然不知,皇帝當的也太糊塗,斥責之餘則是強硬要求趙構盡快整肅朝廷,追查並嚴懲陰謀叛亂的奸臣。大
庭廣眾之下,太上皇親筆製曰的敕書公之於眾,獨家特有瘦金體可以證明是太上皇本人禦筆親提。
這意味什麽?
太上皇可以不理正事,甚至不是正經了君主,但他的地位與威嚴還在。這般質問,直接讓身為人子,卻同時身為皇帝的趙構顏麵無存。幾
句質問看似在就事論事,卻也在質疑他當皇帝的能力,以及對朝廷的管控能力,好似再說你不是一個合格的君王。趙
構本就得位不正,此事一直耿耿於懷,以前也隻是旁人私下裏說說,影響倒也不算大。現
如今太上皇說出來,赤果果直接打臉,等於動搖了趙構繼位為皇帝的合法性。甚至隱約傳遞出一個訊號,你如果管不好朝臣天下,為父來替你管。
太上皇本來就是個微妙的存在,國有二君難免存在一些問題。不過曆史上大多數的太上皇要麽是軟禁,要麽就是傀儡,玄武門之變後的李淵與安史之亂後的李隆基都是如此。但
如今的大宋,太上皇雖是傀儡,卻並非皇帝趙構的傀儡,所以詔令出兩門的尷尬便出現了。
外界盛傳高陽郡王挾上皇以令天子,那麽這份申飭敕書到底是太上皇的意思,還是徐還的意思,可就不好說了。而
且這份申斥來的有些“武斷”,按理說徐慶謀反乃是大案,應該交由有司詳細審查。可太上單憑一人口供和些許來往書信,便認定臨安有人與之勾結。重
要人證徐慶,也已經被高陽郡王滿門抄斬,如此做法是否有些草率?沒
有調查,沒有辯駁,便直接申飭。
趙構很尷尬,也有些冤枉,然而父子綱常麵根本辯駁不得。何況此事他本就是幕後主使者,也根本沒有辯駁的底氣。雖
然秦檜很小心,但保不準會有差錯失誤,徐慶萬一真的握有什麽證據,那可就真的要命了。徐
還到底隻是借口出出氣,還是有的放矢,還真說不好。萬一辯解之後背打臉,可就真的丟人丟到家了。
於是乎,趙構自然滿腹怨氣,心中鬱結,別提有多壓抑了。本
來還指望著襄漢一擊,即便不能殺死徐還,也能夠讓西軍亂上一亂,誰曾想會是這樣的結果。
對於秦檜這個始作俑者,自然也就多少有些不滿,甚至幾度生出必要時候拿秦檜做替罪羔羊的打算。
秦檜自然能感覺到趙構變化和些許信息,於是乎,君臣之間的信任開始大打折扣,相互逐漸疏遠。趙
構因為生悶氣,加上長久以來在床帷之上過於操勞,身體實則早已掏空,故而一下子便病倒了。皇
帝生病乃是大事,尤其是這等節骨眼上,趙構深知其中問題,不敢掉與輕心,隻是對外宣稱偶感風寒,卻連宗親和大臣們的探望也免了。
一時間,外界並不知道宮中消息。秦
檜有失望,也不免有些著急。沒
能殺死徐還,也引起了趙構的不滿,讓他的處境變得有些糟糕。徐還借太上皇之手申斥,點名臨安朝中有奸佞,指的是誰不言而喻。這
已經算是輕的,最壞的結果大概就是徐還打著清君側的旗號起兵,那麽到時候為了緩和局勢,會不會把自己當晁錯一樣殺了呢?
當然了,這樣的類比很無恥,晁錯是漢景帝的忠臣,而他秦檜……捫心自問,乃是罪有應得。
隻是,有幾個奸惡之輩願意承認自己的罪行呢?秦
檜不免開始考慮起自保之策,他以前最大的憑恃便是趙構的信任與支持,卻也經不住連續幾次的動搖。
再加上趙構的猜疑與偏執,以至於現在的局麵著實不堪。是
想辦法重新贏得聖心,畢竟自己與趙構可謂利益相同,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可
是,能做到嗎?再
者,官家臥病在榻,多年來生活不慎檢點,這龍體萬一……
所以,絕對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必須盡早想辦法,以應對突然之變。
也許,不應該將生死和未來交托給別人,而是緊握在自己手中。那
麽,最重要的便是……秦
檜心中剛剛泛起了一個念頭,便有人來報:“相公,張樞相求見……”
馬靖自然沒聽過這樣的說法,但當徐還大概解釋之後,便完全明白了。“
王爺譬喻精妙,徐徐圖之,令敵疏於防範,待此消彼長,占據絕對優勢之後,一擊即中,一戰功成。”
徐還頷首示意,深以為然。
溫水煮青蛙隻是一時之舉,不可能一直持續下去。
到了一定程度,臨安那幫人一定會跳起來反抗的,隻是到了那時,他們還有多大的威脅呢?自
始至終,徐還在乎的都不是他們,他在乎的是本就滿目瘡痍的江山,以及已經飽經苦難百姓。
能讓他們少一些損傷,少一些苦難,手段溫柔一些,多花點時間,又有何妨?
當然了,必要的時候心狠手辣雷霆一擊,自己也絕不會手軟。
……隨
著高陽郡王座駕返迴洛陽,漢水之亂的真相也完全公之於眾。
將領徐慶與王翰等人陰謀兵變,意圖謀害高陽郡王,進犯洛陽,對太上皇不利。從
謀害郡王到謀害太上皇,級別已經完全不同,屬於十惡不赦。本人處斬不算,滿門抄斬也就在情理之中,也就沒有什麽好說的。之
前有人還試圖以此攻訐徐還殘暴不仁,現在完全啞口無言了。
更嚴重的在後麵,據徐慶的口供交代,他陰謀叛亂乃是受了臨安有人指使之故。臨
安有人要害高陽王,意圖對太上皇不利?消
息一出,頓時一片嘩然,天下為之震動。
雖然有些事情大家心裏明白,算是心照不宣,可是一旦擺上台麵,那就完全是另外一迴事。太
上皇趙佶前所未有地憤怒,派出使者持親筆敕書前往臨安,斥責當今皇帝趙構稀裏糊塗,禦下不嚴。朝
廷裏藏有這等奸佞竟然懵然不知,皇帝當的也太糊塗,斥責之餘則是強硬要求趙構盡快整肅朝廷,追查並嚴懲陰謀叛亂的奸臣。大
庭廣眾之下,太上皇親筆製曰的敕書公之於眾,獨家特有瘦金體可以證明是太上皇本人禦筆親提。
這意味什麽?
太上皇可以不理正事,甚至不是正經了君主,但他的地位與威嚴還在。這般質問,直接讓身為人子,卻同時身為皇帝的趙構顏麵無存。幾
句質問看似在就事論事,卻也在質疑他當皇帝的能力,以及對朝廷的管控能力,好似再說你不是一個合格的君王。趙
構本就得位不正,此事一直耿耿於懷,以前也隻是旁人私下裏說說,影響倒也不算大。現
如今太上皇說出來,赤果果直接打臉,等於動搖了趙構繼位為皇帝的合法性。甚至隱約傳遞出一個訊號,你如果管不好朝臣天下,為父來替你管。
太上皇本來就是個微妙的存在,國有二君難免存在一些問題。不過曆史上大多數的太上皇要麽是軟禁,要麽就是傀儡,玄武門之變後的李淵與安史之亂後的李隆基都是如此。但
如今的大宋,太上皇雖是傀儡,卻並非皇帝趙構的傀儡,所以詔令出兩門的尷尬便出現了。
外界盛傳高陽郡王挾上皇以令天子,那麽這份申飭敕書到底是太上皇的意思,還是徐還的意思,可就不好說了。而
且這份申斥來的有些“武斷”,按理說徐慶謀反乃是大案,應該交由有司詳細審查。可太上單憑一人口供和些許來往書信,便認定臨安有人與之勾結。重
要人證徐慶,也已經被高陽郡王滿門抄斬,如此做法是否有些草率?沒
有調查,沒有辯駁,便直接申飭。
趙構很尷尬,也有些冤枉,然而父子綱常麵根本辯駁不得。何況此事他本就是幕後主使者,也根本沒有辯駁的底氣。雖
然秦檜很小心,但保不準會有差錯失誤,徐慶萬一真的握有什麽證據,那可就真的要命了。徐
還到底隻是借口出出氣,還是有的放矢,還真說不好。萬一辯解之後背打臉,可就真的丟人丟到家了。
於是乎,趙構自然滿腹怨氣,心中鬱結,別提有多壓抑了。本
來還指望著襄漢一擊,即便不能殺死徐還,也能夠讓西軍亂上一亂,誰曾想會是這樣的結果。
對於秦檜這個始作俑者,自然也就多少有些不滿,甚至幾度生出必要時候拿秦檜做替罪羔羊的打算。
秦檜自然能感覺到趙構變化和些許信息,於是乎,君臣之間的信任開始大打折扣,相互逐漸疏遠。趙
構因為生悶氣,加上長久以來在床帷之上過於操勞,身體實則早已掏空,故而一下子便病倒了。皇
帝生病乃是大事,尤其是這等節骨眼上,趙構深知其中問題,不敢掉與輕心,隻是對外宣稱偶感風寒,卻連宗親和大臣們的探望也免了。
一時間,外界並不知道宮中消息。秦
檜有失望,也不免有些著急。沒
能殺死徐還,也引起了趙構的不滿,讓他的處境變得有些糟糕。徐還借太上皇之手申斥,點名臨安朝中有奸佞,指的是誰不言而喻。這
已經算是輕的,最壞的結果大概就是徐還打著清君側的旗號起兵,那麽到時候為了緩和局勢,會不會把自己當晁錯一樣殺了呢?
當然了,這樣的類比很無恥,晁錯是漢景帝的忠臣,而他秦檜……捫心自問,乃是罪有應得。
隻是,有幾個奸惡之輩願意承認自己的罪行呢?秦
檜不免開始考慮起自保之策,他以前最大的憑恃便是趙構的信任與支持,卻也經不住連續幾次的動搖。
再加上趙構的猜疑與偏執,以至於現在的局麵著實不堪。是
想辦法重新贏得聖心,畢竟自己與趙構可謂利益相同,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可
是,能做到嗎?再
者,官家臥病在榻,多年來生活不慎檢點,這龍體萬一……
所以,絕對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必須盡早想辦法,以應對突然之變。
也許,不應該將生死和未來交托給別人,而是緊握在自己手中。那
麽,最重要的便是……秦
檜心中剛剛泛起了一個念頭,便有人來報:“相公,張樞相求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