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陽王府的兵馬南北兩線同時進軍,南邊張憲(上一章筆誤寫成了嶽翻,求原諒)率部沿江一路東下,進軍頗為順利,很快便已經過了赤壁。
北邊徐還則親自率部逼近東京汴梁,麵對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難關。北
線的行軍路線幾乎是固定的,沿著運河一路南下,途中較大的幾處關隘便是東京、應天府,楚州和鎮江。楚
州和鎮江在張浚和韓世忠掌控之中,屆時大軍兵臨城下,稍加遊說,裏應外合並非難事。
至於應天府,距離東京並不太遠,隻要汴梁城破,大軍南下,也抵擋不了多久。是
以最為棘手的便是東京,這裏駐紮著田師中所部近十萬兵馬,實力雄厚。而且東京作為昔日的大宋都城,雖說四周平坦並無險要關隘,但城池高大,並不容易攻取。而
且怎麽說呢,攻取東京並非完全是軍事問題,也有政治和輿論層麵的考慮。畢竟東京是大宋名義上的都城,即便是討伐不臣,大舉進攻都城也難免有些不是那麽迴事。而且一旦開戰,東京很有可能毀於戰火,難免被人做文章,落下口實。因
此,難免有些縛手縛腳。
怎麽辦?難題擺在麵前的時候,司馬靖拿到的對策是得——圍而不攻。但
並非是將東京城圍困得呃水泄不通,而是留下東麵一處缺口,然後等待時機。
……徐
還或有為難之處,東京城裏的田師中日子也不好過,也是糾結萬分。形
勢變化之快讓他始料未及,誰曾想到臨安城裏會鬧出這般禍事來。這下好了,大軍兵臨城下,該當如何是好?戰
?
按理說本該如此,可麵對的是天下最為精銳的西軍,田師中自己都信心不足,更別提士兵們了。
拚死一搏,也隻能是在東京拖延一段時間,最終結果仍舊是城破人亡,全軍覆沒。
不過似乎沒的選擇,西軍氣勢洶洶而來,必然猛攻……
然而讓人沒想到的是,西軍竟直接紮營,圍而不攻,不免透著詭異。
可偏偏就是如此,威懾卻非同小可,那迎風招展的“徐”字軍旗,以及肅穆雄壯的軍容,隻需站在城頭看一眼,便讓人膽寒。不
過幾日,守城將士不免有些人心惶惶,尤其是聽聞西軍隻封鎖了三麵城牆,還留下東邊的出口,不免都動起了心思。要
知道,這批兵馬是朝廷南渡之後招募,有不少人來自於江南,出城在外久了,不免動起了迴歸故鄉的心思。
軍中人心惶惶,田師中豈能不知,可是稍微懂兵馬的將領便知道,圍師必闕。東邊的缺口多半是陷阱,外圍必有伏兵。
然而自己明白,尋常兵卒卻不見得明白,整日裏被思鄉之情和西軍軍容威懾,越發的不安。直
至此時,田師中才完全明白過去,徐還因何圍而不攻,這是在玩心理戰啊!
時間久了,城中軍心必然動蕩不安,屆時興許不必攻城,便會不戰自潰,西軍兵不血刃即可拿下城池。
作為守城主將,田師中心急如焚。出
城決戰他是不敢的,沒有那個底氣,更沒有那個實力。那麽擺在麵前的便隻有兩條路,要麽撤軍突圍南下,要麽臨安能夠派遣援軍。不
見得真的要多少兵馬,穩定軍心,鼓舞士氣才是關鍵。盡
管覺得希望不是很大,田師中還是向臨安發出了求救信函,希望秦檜和張俊能予以支持。如
此也算是盡了本分,不管將來是何結果,也不至於無言麵對“江南父老”。
……洛
陽的反應在情理之中,徐還必然不會接受臨安的封賞,不承認新君也不奇怪。
在秦檜等人的原本打算中,封爵燕王和尊奉柔福帝姬算是先禮在前,徐還若有異議,便可站在輿論高地,然後趁機倒打一耙。然
而沒想到的是吳皇後的血詔,讓情形變得完全不同。
當時宮中紛亂,他們並不知道吳皇後見過趙子彥,並帶走了至關重要的懿旨詔書。
事後雖然發覺趙子彥逃走,但更多是認為其擔心慶國公府的謀害,畢竟他的兒子趙伯玖也養在宮中。張
俊也曾動過斬草除根的打算,但吳皇後拚死護著孩子。值此新君登基的敏感時期,如果對宗室子侄,尤其是養在宮中的趙伯玖動手,難免惹人非議,故而隻得暫且忍耐。
而且對付一個小孩子,完全於事無補,血詔已經流傳出去,影響已經不可控製。除了徐還借此機會,討伐不臣之外,江南之地聞聽消息也提出了各種質疑。張
浚、韓世忠、呂頤浩、趙鼎皆以此為疑,拒不入臨安奔喪,臨安城中的一些忠直之臣,以文瀾書院為首的仕子也都提出質疑。
他們的要求很簡單,讓吳皇後出麵親自解釋。可
是任他們如何要求,吳皇後是鐵了心拒不配合,哪怕是以趙伯玖以及其娘家吳氏族人的性命相要挾,亦是無動於衷。
吳皇後說的很清楚,一旦把她逼急了,不惜自盡,魚死網破。這個當口上,吳皇後若是真死了,那可就真百口莫辯了。於
是乎,隻能托詞吳皇後在病重,以其身份發布懿旨,聲稱趙子彥所持血詔為偽造。隨後新君趙昚發布聖旨,斥徐還為奸臣,聲稱其挾持太上皇,發布矯詔,起兵反叛,犯上作亂。臨
安與洛陽,各執一詞,各自指責對方為不臣,相互攻訐。然而時至今日,這些都已經不重要,一切都要戰場上見真章。
田師中麵臨的尷尬境地才是最為棘手的問題,對此張俊比誰都著急,直接撤軍放棄東京似乎說不過去。可
是調派援軍……張
浚、韓世忠等人肯定是不會前去的,去了也很可能臨陣倒戈。而且這些人的存在,讓江南之地也危機四伏,臨安所剩的禁軍輕易動不得,不免讓他為難。
然而秦檜卻並不是那麽擔心,讓張俊大為奇怪。
秦檜卻不以為意道:“你覺得,徐還兵臨城下,卻圍而不攻,隻是為了威懾,試圖兵不血刃拿下城池?抑或是擔心戰火毀了東京?”
北邊徐還則親自率部逼近東京汴梁,麵對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難關。北
線的行軍路線幾乎是固定的,沿著運河一路南下,途中較大的幾處關隘便是東京、應天府,楚州和鎮江。楚
州和鎮江在張浚和韓世忠掌控之中,屆時大軍兵臨城下,稍加遊說,裏應外合並非難事。
至於應天府,距離東京並不太遠,隻要汴梁城破,大軍南下,也抵擋不了多久。是
以最為棘手的便是東京,這裏駐紮著田師中所部近十萬兵馬,實力雄厚。而且東京作為昔日的大宋都城,雖說四周平坦並無險要關隘,但城池高大,並不容易攻取。而
且怎麽說呢,攻取東京並非完全是軍事問題,也有政治和輿論層麵的考慮。畢竟東京是大宋名義上的都城,即便是討伐不臣,大舉進攻都城也難免有些不是那麽迴事。而且一旦開戰,東京很有可能毀於戰火,難免被人做文章,落下口實。因
此,難免有些縛手縛腳。
怎麽辦?難題擺在麵前的時候,司馬靖拿到的對策是得——圍而不攻。但
並非是將東京城圍困得呃水泄不通,而是留下東麵一處缺口,然後等待時機。
……徐
還或有為難之處,東京城裏的田師中日子也不好過,也是糾結萬分。形
勢變化之快讓他始料未及,誰曾想到臨安城裏會鬧出這般禍事來。這下好了,大軍兵臨城下,該當如何是好?戰
?
按理說本該如此,可麵對的是天下最為精銳的西軍,田師中自己都信心不足,更別提士兵們了。
拚死一搏,也隻能是在東京拖延一段時間,最終結果仍舊是城破人亡,全軍覆沒。
不過似乎沒的選擇,西軍氣勢洶洶而來,必然猛攻……
然而讓人沒想到的是,西軍竟直接紮營,圍而不攻,不免透著詭異。
可偏偏就是如此,威懾卻非同小可,那迎風招展的“徐”字軍旗,以及肅穆雄壯的軍容,隻需站在城頭看一眼,便讓人膽寒。不
過幾日,守城將士不免有些人心惶惶,尤其是聽聞西軍隻封鎖了三麵城牆,還留下東邊的出口,不免都動起了心思。要
知道,這批兵馬是朝廷南渡之後招募,有不少人來自於江南,出城在外久了,不免動起了迴歸故鄉的心思。
軍中人心惶惶,田師中豈能不知,可是稍微懂兵馬的將領便知道,圍師必闕。東邊的缺口多半是陷阱,外圍必有伏兵。
然而自己明白,尋常兵卒卻不見得明白,整日裏被思鄉之情和西軍軍容威懾,越發的不安。直
至此時,田師中才完全明白過去,徐還因何圍而不攻,這是在玩心理戰啊!
時間久了,城中軍心必然動蕩不安,屆時興許不必攻城,便會不戰自潰,西軍兵不血刃即可拿下城池。
作為守城主將,田師中心急如焚。出
城決戰他是不敢的,沒有那個底氣,更沒有那個實力。那麽擺在麵前的便隻有兩條路,要麽撤軍突圍南下,要麽臨安能夠派遣援軍。不
見得真的要多少兵馬,穩定軍心,鼓舞士氣才是關鍵。盡
管覺得希望不是很大,田師中還是向臨安發出了求救信函,希望秦檜和張俊能予以支持。如
此也算是盡了本分,不管將來是何結果,也不至於無言麵對“江南父老”。
……洛
陽的反應在情理之中,徐還必然不會接受臨安的封賞,不承認新君也不奇怪。
在秦檜等人的原本打算中,封爵燕王和尊奉柔福帝姬算是先禮在前,徐還若有異議,便可站在輿論高地,然後趁機倒打一耙。然
而沒想到的是吳皇後的血詔,讓情形變得完全不同。
當時宮中紛亂,他們並不知道吳皇後見過趙子彥,並帶走了至關重要的懿旨詔書。
事後雖然發覺趙子彥逃走,但更多是認為其擔心慶國公府的謀害,畢竟他的兒子趙伯玖也養在宮中。張
俊也曾動過斬草除根的打算,但吳皇後拚死護著孩子。值此新君登基的敏感時期,如果對宗室子侄,尤其是養在宮中的趙伯玖動手,難免惹人非議,故而隻得暫且忍耐。
而且對付一個小孩子,完全於事無補,血詔已經流傳出去,影響已經不可控製。除了徐還借此機會,討伐不臣之外,江南之地聞聽消息也提出了各種質疑。張
浚、韓世忠、呂頤浩、趙鼎皆以此為疑,拒不入臨安奔喪,臨安城中的一些忠直之臣,以文瀾書院為首的仕子也都提出質疑。
他們的要求很簡單,讓吳皇後出麵親自解釋。可
是任他們如何要求,吳皇後是鐵了心拒不配合,哪怕是以趙伯玖以及其娘家吳氏族人的性命相要挾,亦是無動於衷。
吳皇後說的很清楚,一旦把她逼急了,不惜自盡,魚死網破。這個當口上,吳皇後若是真死了,那可就真百口莫辯了。於
是乎,隻能托詞吳皇後在病重,以其身份發布懿旨,聲稱趙子彥所持血詔為偽造。隨後新君趙昚發布聖旨,斥徐還為奸臣,聲稱其挾持太上皇,發布矯詔,起兵反叛,犯上作亂。臨
安與洛陽,各執一詞,各自指責對方為不臣,相互攻訐。然而時至今日,這些都已經不重要,一切都要戰場上見真章。
田師中麵臨的尷尬境地才是最為棘手的問題,對此張俊比誰都著急,直接撤軍放棄東京似乎說不過去。可
是調派援軍……張
浚、韓世忠等人肯定是不會前去的,去了也很可能臨陣倒戈。而且這些人的存在,讓江南之地也危機四伏,臨安所剩的禁軍輕易動不得,不免讓他為難。
然而秦檜卻並不是那麽擔心,讓張俊大為奇怪。
秦檜卻不以為意道:“你覺得,徐還兵臨城下,卻圍而不攻,隻是為了威懾,試圖兵不血刃拿下城池?抑或是擔心戰火毀了東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