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安西北側的防務,最重要的幾處重鎮便是楚州、江州、江寧和鎮江。撤
換了楚州張浚、江州趙鼎之後,張俊立即安插了自己人,確保對陣西軍的最前線掌握在自己手中,安全暫時無憂。而且如此一來,江寧的呂頤浩與鎮江的韓世忠便在他們勢力的包圍之中。繼
續換?
秦檜和張俊當然想要如此,留著二人遲早是個不安定因素,將淮南,江南徹底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放心,可實際操作卻並非那麽容易。
其一是密集臨陣換將,對於軍心士氣,以及局麵的影響很大。下層的將士是考慮不到那麽多的大局,以及上層因素,隻知道這些將領都是大宋數一數二,戰功赫赫的武將。
突然大批撤換,難免人心惶惶,如此嚴重後果,他們不得不考慮。再
者便是呂頤浩和韓世忠二人不同於張浚和趙鼎,前者曾在川陝為將,後來迴到臨安擔任宰輔,在江南之地並無自己的軍事根基。趙
鼎雖曾擔任樞密使,但在地方任職的時間都不長,亦沒有什麽根基。呂頤浩和韓世忠則不同,早在苗劉之變前他們便駐守地方。在
軍中都有自己的親信力量,頗有根基。呂頤浩當年駐守之地正是江寧,韓世忠則是在秀州,但金軍入侵江南之時,便移駐鎮江。
黃天蕩一戰更有不世之功,江南水軍與鎮江要塞便一直掌握在他手中,已經經營多年。因為苗劉之變護駕有功,趙構一直對其頗為信任。
若非因與高陽王府有姻親之約,恐怕早在朝中有更高的位置,但始終沒有動搖其軍中根基與影響。這
樣兩個實權派將領,可不是那麽容易動的,倉促之間反而適得其反,必須徐徐圖之。
更何況,宮中太皇太後韋氏、甚至是慶國公竟然也反對立即替換二人。如
此考慮倒不見得是為了穩妥,而是為了需要平衡。
雖然倚仗秦檜和張俊才有機會扶上小皇帝,掌握大權,感恩戴德的同時,皇室對兩位權臣還是有所提防的。韋
氏可以不在乎殺子之仇,卻必須的關心自己的生死安危。如果秦檜與張俊一手遮天,她可就完全是傀儡了,粘上魚肉,任人宰割。有
過宮廷和流亡經曆的韋氏並不想如此,所以必須要有適當製衡權臣,有些許自保的手段和力量。
張浚和趙鼎雖然罷黜了兵權,但在韋氏的支持下,二人也迴到了臨安,在朝中擔任參知政事和尚書之職。
為了明升暗降,掌握兵權,秦檜和張俊不得不答應。在臨安,眼皮子底下,他們不擔心張浚和趙鼎能鬧出什麽幺蛾子。相
反還可以二人的職位營造出重臣支持小皇帝,維護臨安的氛圍來,有利於穩定局麵,所以便答允了。輪
到韓世忠和呂頤浩的時候,韋太後和慶國公卻提出了反對意見,認為不可操之過急。畢竟徐還的大軍還在淮北,暫時沒有切膚之痛。
韓世忠和呂頤浩暫時不會有投敵之嫌,留下二人可以適當製衡秦檜和張俊,保持皇家安穩和適當的自主性。畢
竟二人在苗劉之變有過護駕之功,相對能有一些信任在其中。
秦檜對此自然是惱怒非常,明裏暗裏譏諷婦人短視,可是能怎麽著呢?自古以來,哪怕是危難之時,內部不靖,爭權奪利,禍起蕭牆也是常有的事情。
眼下某些方麵,他需要韋氏的支持,彼此算是相互利用的關係,必須有所妥協,隻能暫時退讓。當
然了,他的態度也十分明確,必須密切關注,加緊部屬。一旦淮南或江州有變,或是呂頤浩與韓世忠二人有異動,就立即動手。秦
檜心裏很清楚,單單靠臨安的力量,無法抵擋徐還的進攻。唯一的辦法便是倚靠江南實力和長江天險,盡力拖延。
一個希冀出現什麽轉機,另一個便是等待,等待北方的支援。希望金國內爭能夠早些結束,揮軍南下,南北合作共同對付徐還,否則誰都沒有勝算。
當然了,如果等不到那一刻,得為自己留後路才是。
……有
道是唇亡齒寒,張浚和趙鼎的經曆,韓世忠都看在眼裏。他很清楚,自己遲早也會有這一天。
張浚和趙鼎有沒有和高陽王府聯係他不確定,但自己卻是實實在在早就綁在一條船上了。自
己兒子和徐家小娘子的婚約,柔福帝姬逃亡時暗中相助,以及近日傳遞吳皇後血詔。一樁樁,一件件,雖然隱秘,但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臨安若有風聞,豈會放心自己?好
在已經在鎮江經營多年,頗有根基,也不是他們想動便隨意能動的。更好的一點是,妻子有護國夫人的身份,一直帶著兒女陪在自己身邊,沒有人質在臨安,不至於投鼠忌器,有所掣肘。不
過當前這等局勢,所考慮的絕不僅僅是自保,也要考慮未來。臨安靠不住,決裂是遲早的事情。
洛陽那邊倒是有聯係,單單是憑借姻親關係,將來便能站住跟腳。但也隻是站住而已,想要站穩,甚至有更高的地位,功勞和貢獻永遠是最重要的。且
不說為了自己,單單是為了自家兒子將來能安安穩穩,底氣十足地當上“駙馬”,也必須有所作為。眼
下徐還大軍已經到了淮水沿岸,張憲的水軍也到了皖江,是時候該做點什麽了。
韓世忠相信,如果徐還真的兵臨長江,那時候在做什麽就會稍稍有些晚。那個時候,臨安的那些奸臣也不會容許自己有所作為。也
許此時此刻,已經在暗中布置對付自己,所以須得與時間賽跑,盡早動手才是。
單單是自己似乎分量不夠,也不知江寧的呂頤浩是怎麽想的,如果二人能夠聯手,動靜和效果肯定非同小可。
還有就是徐還到底是和打算,這等事還是要裏應外合,相對配合才能起到相得益彰。消息不同,輕率行事反而於大局不利。思
來想去,韓世忠決定派個人前去和徐還見麵聯絡,至於人選嘛,正好有個合適的——秉義郎趙子彥!
換了楚州張浚、江州趙鼎之後,張俊立即安插了自己人,確保對陣西軍的最前線掌握在自己手中,安全暫時無憂。而且如此一來,江寧的呂頤浩與鎮江的韓世忠便在他們勢力的包圍之中。繼
續換?
秦檜和張俊當然想要如此,留著二人遲早是個不安定因素,將淮南,江南徹底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放心,可實際操作卻並非那麽容易。
其一是密集臨陣換將,對於軍心士氣,以及局麵的影響很大。下層的將士是考慮不到那麽多的大局,以及上層因素,隻知道這些將領都是大宋數一數二,戰功赫赫的武將。
突然大批撤換,難免人心惶惶,如此嚴重後果,他們不得不考慮。再
者便是呂頤浩和韓世忠二人不同於張浚和趙鼎,前者曾在川陝為將,後來迴到臨安擔任宰輔,在江南之地並無自己的軍事根基。趙
鼎雖曾擔任樞密使,但在地方任職的時間都不長,亦沒有什麽根基。呂頤浩和韓世忠則不同,早在苗劉之變前他們便駐守地方。在
軍中都有自己的親信力量,頗有根基。呂頤浩當年駐守之地正是江寧,韓世忠則是在秀州,但金軍入侵江南之時,便移駐鎮江。
黃天蕩一戰更有不世之功,江南水軍與鎮江要塞便一直掌握在他手中,已經經營多年。因為苗劉之變護駕有功,趙構一直對其頗為信任。
若非因與高陽王府有姻親之約,恐怕早在朝中有更高的位置,但始終沒有動搖其軍中根基與影響。這
樣兩個實權派將領,可不是那麽容易動的,倉促之間反而適得其反,必須徐徐圖之。
更何況,宮中太皇太後韋氏、甚至是慶國公竟然也反對立即替換二人。如
此考慮倒不見得是為了穩妥,而是為了需要平衡。
雖然倚仗秦檜和張俊才有機會扶上小皇帝,掌握大權,感恩戴德的同時,皇室對兩位權臣還是有所提防的。韋
氏可以不在乎殺子之仇,卻必須的關心自己的生死安危。如果秦檜與張俊一手遮天,她可就完全是傀儡了,粘上魚肉,任人宰割。有
過宮廷和流亡經曆的韋氏並不想如此,所以必須要有適當製衡權臣,有些許自保的手段和力量。
張浚和趙鼎雖然罷黜了兵權,但在韋氏的支持下,二人也迴到了臨安,在朝中擔任參知政事和尚書之職。
為了明升暗降,掌握兵權,秦檜和張俊不得不答應。在臨安,眼皮子底下,他們不擔心張浚和趙鼎能鬧出什麽幺蛾子。相
反還可以二人的職位營造出重臣支持小皇帝,維護臨安的氛圍來,有利於穩定局麵,所以便答允了。輪
到韓世忠和呂頤浩的時候,韋太後和慶國公卻提出了反對意見,認為不可操之過急。畢竟徐還的大軍還在淮北,暫時沒有切膚之痛。
韓世忠和呂頤浩暫時不會有投敵之嫌,留下二人可以適當製衡秦檜和張俊,保持皇家安穩和適當的自主性。畢
竟二人在苗劉之變有過護駕之功,相對能有一些信任在其中。
秦檜對此自然是惱怒非常,明裏暗裏譏諷婦人短視,可是能怎麽著呢?自古以來,哪怕是危難之時,內部不靖,爭權奪利,禍起蕭牆也是常有的事情。
眼下某些方麵,他需要韋氏的支持,彼此算是相互利用的關係,必須有所妥協,隻能暫時退讓。當
然了,他的態度也十分明確,必須密切關注,加緊部屬。一旦淮南或江州有變,或是呂頤浩與韓世忠二人有異動,就立即動手。秦
檜心裏很清楚,單單靠臨安的力量,無法抵擋徐還的進攻。唯一的辦法便是倚靠江南實力和長江天險,盡力拖延。
一個希冀出現什麽轉機,另一個便是等待,等待北方的支援。希望金國內爭能夠早些結束,揮軍南下,南北合作共同對付徐還,否則誰都沒有勝算。
當然了,如果等不到那一刻,得為自己留後路才是。
……有
道是唇亡齒寒,張浚和趙鼎的經曆,韓世忠都看在眼裏。他很清楚,自己遲早也會有這一天。
張浚和趙鼎有沒有和高陽王府聯係他不確定,但自己卻是實實在在早就綁在一條船上了。自
己兒子和徐家小娘子的婚約,柔福帝姬逃亡時暗中相助,以及近日傳遞吳皇後血詔。一樁樁,一件件,雖然隱秘,但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臨安若有風聞,豈會放心自己?好
在已經在鎮江經營多年,頗有根基,也不是他們想動便隨意能動的。更好的一點是,妻子有護國夫人的身份,一直帶著兒女陪在自己身邊,沒有人質在臨安,不至於投鼠忌器,有所掣肘。不
過當前這等局勢,所考慮的絕不僅僅是自保,也要考慮未來。臨安靠不住,決裂是遲早的事情。
洛陽那邊倒是有聯係,單單是憑借姻親關係,將來便能站住跟腳。但也隻是站住而已,想要站穩,甚至有更高的地位,功勞和貢獻永遠是最重要的。且
不說為了自己,單單是為了自家兒子將來能安安穩穩,底氣十足地當上“駙馬”,也必須有所作為。眼
下徐還大軍已經到了淮水沿岸,張憲的水軍也到了皖江,是時候該做點什麽了。
韓世忠相信,如果徐還真的兵臨長江,那時候在做什麽就會稍稍有些晚。那個時候,臨安的那些奸臣也不會容許自己有所作為。也
許此時此刻,已經在暗中布置對付自己,所以須得與時間賽跑,盡早動手才是。
單單是自己似乎分量不夠,也不知江寧的呂頤浩是怎麽想的,如果二人能夠聯手,動靜和效果肯定非同小可。
還有就是徐還到底是和打算,這等事還是要裏應外合,相對配合才能起到相得益彰。消息不同,輕率行事反而於大局不利。思
來想去,韓世忠決定派個人前去和徐還見麵聯絡,至於人選嘛,正好有個合適的——秉義郎趙子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