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元慶嗓子沙啞道:“李元霸,我換了一匹好馬,這些年苦練龍頭錘絕技,武功增加很多;正想找你再比試比試呢?”
李元霸眼中精光四射道:“好,好啊!這,這些年,我一直沒有,碰到,碰到好的對手,正,正好;咱們,咱們現在就,就去比一比。”
李世民趕緊把他們勸住道:“元霸,裴將軍遠來疲憊,我已經讓人擺下了接風宴,等吃過飯在比不遲。”
李元霸有些不樂意,不過也沒有強求。李世民就邀請大家赴宴。大家落座以後,程知節黑著臉道:“秦王,不是哥哥倚老賣老,我說你兩句,可別不愛聽。”
李世民笑道:“能得五哥的教誨是我的榮幸,您但說無妨。”
“秦王,你這個每一次戰鬥都喜歡親自勘察地形的毛病要改一改,俗話說君子不立危牆之下,何況你還是一軍的統帥。今天可有多危險,多虧了敬德拚命,加上裴行儼適逢其會才沒有出事;如果真有個三長兩短,豈不是要了大家的性命。”
眾將一聽紛紛點頭稱是;屈突通和殷開山這兩位老將,更是跪在地上痛哭流涕,誓死規勸。
李世民招架不住,把二人扶了起來,道:“眾位好意,我已經知道;以後定要以此為鑒。
不過細細想來這第一仗贏得真神奇!如同夢幻一般,令人難以置信。要不是屈突通他們綁了敬德,我怎會帶敬德和我一道同去?過去總是讓陸衝等幾個跟著。今日我必定要上山偵察,命中注定要遇到這一劫。
還有為何父皇的詔令不早不晚,偏偏就在今日一早到達呢?這一切無法解釋,隻有一種答案:這是天意使然。大難不死者,必有天命。
如果我注定要迎接天命,是不可能滅於偶然的。我多修仁德,所以天命總是庇佑我。
我投敬德以桃,敬德報我以李;迴報得如此之快,真是天意啊,看來佛家的因果報應乃是真理。你種什麽因,便結什麽果。天下事莫不如此。
我將隱秘地牢記天命,愛惜天命,繼續我多行仁義、推心置腹的道路,使天命不會因厭煩而拋棄我。
而王世充呢?他的運氣總沒咱們好,是因為他多行不義,被天命拋棄。這次他偷襲不成,反丟了近萬精兵,現在大約正在宮中像老太婆那樣擰眉頭吧?”
眾人聽了哈哈大笑,也都十分興奮,像是馬上就要取勝了一樣。
正如李世民說的,王世充偷襲不成,反蒙受了重大損失,第一次領教到了李世民的厲害。鄭軍的士氣受到了極大的挫傷。一口氣堵在他的心口窩,一直咽不下去,迴到宮中是大發雷霆。
王世充的內心充滿了戰敗的恥辱,充滿了對李世民的不服。他汲取了北邙山一戰的教訓,將精銳主力編為機動兵力,由親信大將直接掌管,對隊伍嚴加訓練。
眼瞅著到了12月,洛陽城裏的情況越發嚴重,每天都是數百人被凍餓而死。大鄭的軍隊也因為糧食不夠,戰鬥力直線下降。
鄭國的大將像蒼蠅一樣嗡嗡嗡的吵個不停;王世充雙目充血大吼一聲:“不要吵了!你們在這嗡嗡嗡的吵來吵去,也是於事無補,也不能把敵人吵走。”
眾將趕緊躬身低頭,做出一副請聖上決斷的模樣。
王世充緊咬著牙關道:“俗話說,哀兵必勝!我們現在就是一旅哀兵。想當年李密那麽猖獗,我們連戰連敗,和現在一樣也是哀軍。
可就是這個哀軍打敗了李密;讓我們盡占中原之地,和竇建德,李淵有了對峙的實力。今天我們還是要仗著這旅哀軍,大敗李世民,重新奪迴我們的地盤。
我決定明天親自帶隊突襲李淵的軍隊,大家務必奮勇爭先,爭取一舉打破敵人的包圍。”
眾將麵麵相覷,不過不敢不從,趕緊躬身領命。
第二天天空彌漫著薄薄的霧氣,王世充帶領兩萬大軍悄悄地度過了冰封的洛水,來到了李世民的軍營外麵。
連續兩三個月未打一仗,讓唐軍不免有些鬆懈;很多人貪戀暖和的被窩,還沒有起來;鄭軍就已經來到了門口。
行台左仆射屈突通今天心中有些不安;經驗告訴這位已經64歲有著40多年從軍經驗的老將,事出反常必有妖!他率衛隊到各軍營巡視,在途中突然和王世充前來偷襲大唐軍營的隊伍相遇。
這時天色剛亮,外麵又是霧蒙蒙的,屈突通發現敵人時,雙方已經很近了,他被打得措手不及,急忙率衛隊躲進附近的軍營抵抗,並鳴金示警。
王世充的隊伍有備而來,鼇魚王子和單雄信為先鋒,二人殺散人群,砸開了即將關閉的營門;緊跟著衝進了軍營,軍營頓時岌岌可危,眼看便要被攻破。
鑼聲一響唐營一陣大亂,各軍的反應速度就分出了就別。唐軍雖然精銳,可是也隻有玄甲軍能夠趕上大魔國的集合速度。
李世民得到報信後,急忙率領玄甲軍趕來救援,程知節也帶人從後麵衝殺過來。
敵人的行動速度是如此之快,幾乎令王世充無法作出反應,他的軍隊還沒有全部進入軍營,便直接被攔腰衝斷。營中的屈突通和後麵的程知節乘勢揮軍反擊,王世充又一次遭到了慘重的失敗。
王世充一看不好,趕緊帶領著大軍撤退,鼇魚王子和單雄信顧不得在衝殺,趕緊保護著王世充破營而出,逃之夭夭。
李世民和程知節帶隊在後麵窮追不舍,一直追殺到了洛水旁邊,看到對麵影影焯焯有敵人大隊人馬活動,這才收兵迴營。李世民讓人再次查點收獲,俘獲和斬殺的達六千多人,大鄭驍騎將葛彥璋也被唐軍抓獲。
楊公卿在洛水對麵大擺疑兵陣,嚇退了李世民和程知節,接應王世充狼狽逃迴。這次失敗讓王世充信心全無,從此龜縮在城中,不敢輕舉妄動。
王世充見勢力幾乎幹涸,在戰場上又謀不到出路,便非常恐懼,滅亡的預感緊緊揪住了他的心。他派出哥哥的兒子代王王琬和大臣長孫安世前往河北竇建德的都城樂壽求見竇建德,請求援兵。
當初,王世充和竇建德曾交好過一段時日,可是今年王世充請竇建德一起對付唐朝;竇建德答應的挺好還出兵拿下了相州和黎陽。哪知李世民一出兵,這位突然反手滅了滑州的徐圓郎,拿下了滑州,並且非常不顧安危的將隋唐第一掃把星收歸賬下。
李唐的使者一到,他就和王世充斷絕了關係;並把李神通、徐世績的父親徐蓋還有同安公主放了迴去。
當王琬和長孫安世來到樂壽求救,竇建德也是猶豫不決就便召集大臣們商議此事。大家有的認為唐兵勢大,好不容易才修複了關係不應該再趟渾水。也有人認為唇亡齒寒,如果讓唐朝滅了鄭國,在集中精力對付自己,夏國也抵擋不住,應該出兵幫忙。
中書侍郎劉彬建議道:“現在天下大亂,唐得關中,鄭得河南,夏得河北,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而今唐派大軍進攻鄭,自秋天到了深冬,唐的軍隊越來越多,鄭的地盤越來越小,唐強鄭弱,鄭必定支持不久。如果鄭滅亡了,那麽夏也呆不長了。
我軍不如假意勸解,發兵救鄭,我從外邊進攻,鄭從裏邊突擊,必定可以把唐軍擊破。唐軍撤退後,我再慢慢地觀察情況,如果鄭可以襲取,我軍就突然襲擊把它拿下;這樣我便可以統攝兩國兵馬,乘唐軍疲憊不堪之際,向西攻取關中,天下便可以統一了。”
竇建德為他所描繪的這一宏圖遠略深深地打動了,決意結束與大唐和好的狀態,加入到唐鄭戰爭中來。於是,他派出禮部侍郎李大師前往東都,答應王世充不久將派兵南下救援。他又派出了使者來到了長安請求李淵罷手言和,結束這場戰爭。
李淵一聽說竇建德決定參戰,就被嚇了一跳,他仔細研究了一下兩方的軍力對比,怎麽也看不到勝利的希望,於是下詔書讓李世民撤軍。
此時大鄭太子王玄應率幾千精兵從虎牢向東都運糧,夏國的使者李大師也在其中。隨行的還有王玄應部將輕車都尉李君羨。
李君羨原來是李密的部下,投降王世充之後,很是看不慣他的為人,心中一直悶悶不樂;這一次前往東都,在路上和李唐聯係突然發動襲擊,將糧草和李大師全部扣押,王玄應隻帶了十幾人倉惶逃迴洛陽。
李世民封李君羨為驃騎將軍,馬軍副總管;並從他的口中知道了洛陽的很多情況。例如現在洛陽糧草已經十分短缺,軍隊的實力也在飛快的下降。
大家對王世充的意見也越來越大,很多像李君羨一樣的大將都心思浮動,準備投降。
當然他從李大師的口中也知道,竇建德準備出兵,並且已經派使者去了長安。
李元霸眼中精光四射道:“好,好啊!這,這些年,我一直沒有,碰到,碰到好的對手,正,正好;咱們,咱們現在就,就去比一比。”
李世民趕緊把他們勸住道:“元霸,裴將軍遠來疲憊,我已經讓人擺下了接風宴,等吃過飯在比不遲。”
李元霸有些不樂意,不過也沒有強求。李世民就邀請大家赴宴。大家落座以後,程知節黑著臉道:“秦王,不是哥哥倚老賣老,我說你兩句,可別不愛聽。”
李世民笑道:“能得五哥的教誨是我的榮幸,您但說無妨。”
“秦王,你這個每一次戰鬥都喜歡親自勘察地形的毛病要改一改,俗話說君子不立危牆之下,何況你還是一軍的統帥。今天可有多危險,多虧了敬德拚命,加上裴行儼適逢其會才沒有出事;如果真有個三長兩短,豈不是要了大家的性命。”
眾將一聽紛紛點頭稱是;屈突通和殷開山這兩位老將,更是跪在地上痛哭流涕,誓死規勸。
李世民招架不住,把二人扶了起來,道:“眾位好意,我已經知道;以後定要以此為鑒。
不過細細想來這第一仗贏得真神奇!如同夢幻一般,令人難以置信。要不是屈突通他們綁了敬德,我怎會帶敬德和我一道同去?過去總是讓陸衝等幾個跟著。今日我必定要上山偵察,命中注定要遇到這一劫。
還有為何父皇的詔令不早不晚,偏偏就在今日一早到達呢?這一切無法解釋,隻有一種答案:這是天意使然。大難不死者,必有天命。
如果我注定要迎接天命,是不可能滅於偶然的。我多修仁德,所以天命總是庇佑我。
我投敬德以桃,敬德報我以李;迴報得如此之快,真是天意啊,看來佛家的因果報應乃是真理。你種什麽因,便結什麽果。天下事莫不如此。
我將隱秘地牢記天命,愛惜天命,繼續我多行仁義、推心置腹的道路,使天命不會因厭煩而拋棄我。
而王世充呢?他的運氣總沒咱們好,是因為他多行不義,被天命拋棄。這次他偷襲不成,反丟了近萬精兵,現在大約正在宮中像老太婆那樣擰眉頭吧?”
眾人聽了哈哈大笑,也都十分興奮,像是馬上就要取勝了一樣。
正如李世民說的,王世充偷襲不成,反蒙受了重大損失,第一次領教到了李世民的厲害。鄭軍的士氣受到了極大的挫傷。一口氣堵在他的心口窩,一直咽不下去,迴到宮中是大發雷霆。
王世充的內心充滿了戰敗的恥辱,充滿了對李世民的不服。他汲取了北邙山一戰的教訓,將精銳主力編為機動兵力,由親信大將直接掌管,對隊伍嚴加訓練。
眼瞅著到了12月,洛陽城裏的情況越發嚴重,每天都是數百人被凍餓而死。大鄭的軍隊也因為糧食不夠,戰鬥力直線下降。
鄭國的大將像蒼蠅一樣嗡嗡嗡的吵個不停;王世充雙目充血大吼一聲:“不要吵了!你們在這嗡嗡嗡的吵來吵去,也是於事無補,也不能把敵人吵走。”
眾將趕緊躬身低頭,做出一副請聖上決斷的模樣。
王世充緊咬著牙關道:“俗話說,哀兵必勝!我們現在就是一旅哀兵。想當年李密那麽猖獗,我們連戰連敗,和現在一樣也是哀軍。
可就是這個哀軍打敗了李密;讓我們盡占中原之地,和竇建德,李淵有了對峙的實力。今天我們還是要仗著這旅哀軍,大敗李世民,重新奪迴我們的地盤。
我決定明天親自帶隊突襲李淵的軍隊,大家務必奮勇爭先,爭取一舉打破敵人的包圍。”
眾將麵麵相覷,不過不敢不從,趕緊躬身領命。
第二天天空彌漫著薄薄的霧氣,王世充帶領兩萬大軍悄悄地度過了冰封的洛水,來到了李世民的軍營外麵。
連續兩三個月未打一仗,讓唐軍不免有些鬆懈;很多人貪戀暖和的被窩,還沒有起來;鄭軍就已經來到了門口。
行台左仆射屈突通今天心中有些不安;經驗告訴這位已經64歲有著40多年從軍經驗的老將,事出反常必有妖!他率衛隊到各軍營巡視,在途中突然和王世充前來偷襲大唐軍營的隊伍相遇。
這時天色剛亮,外麵又是霧蒙蒙的,屈突通發現敵人時,雙方已經很近了,他被打得措手不及,急忙率衛隊躲進附近的軍營抵抗,並鳴金示警。
王世充的隊伍有備而來,鼇魚王子和單雄信為先鋒,二人殺散人群,砸開了即將關閉的營門;緊跟著衝進了軍營,軍營頓時岌岌可危,眼看便要被攻破。
鑼聲一響唐營一陣大亂,各軍的反應速度就分出了就別。唐軍雖然精銳,可是也隻有玄甲軍能夠趕上大魔國的集合速度。
李世民得到報信後,急忙率領玄甲軍趕來救援,程知節也帶人從後麵衝殺過來。
敵人的行動速度是如此之快,幾乎令王世充無法作出反應,他的軍隊還沒有全部進入軍營,便直接被攔腰衝斷。營中的屈突通和後麵的程知節乘勢揮軍反擊,王世充又一次遭到了慘重的失敗。
王世充一看不好,趕緊帶領著大軍撤退,鼇魚王子和單雄信顧不得在衝殺,趕緊保護著王世充破營而出,逃之夭夭。
李世民和程知節帶隊在後麵窮追不舍,一直追殺到了洛水旁邊,看到對麵影影焯焯有敵人大隊人馬活動,這才收兵迴營。李世民讓人再次查點收獲,俘獲和斬殺的達六千多人,大鄭驍騎將葛彥璋也被唐軍抓獲。
楊公卿在洛水對麵大擺疑兵陣,嚇退了李世民和程知節,接應王世充狼狽逃迴。這次失敗讓王世充信心全無,從此龜縮在城中,不敢輕舉妄動。
王世充見勢力幾乎幹涸,在戰場上又謀不到出路,便非常恐懼,滅亡的預感緊緊揪住了他的心。他派出哥哥的兒子代王王琬和大臣長孫安世前往河北竇建德的都城樂壽求見竇建德,請求援兵。
當初,王世充和竇建德曾交好過一段時日,可是今年王世充請竇建德一起對付唐朝;竇建德答應的挺好還出兵拿下了相州和黎陽。哪知李世民一出兵,這位突然反手滅了滑州的徐圓郎,拿下了滑州,並且非常不顧安危的將隋唐第一掃把星收歸賬下。
李唐的使者一到,他就和王世充斷絕了關係;並把李神通、徐世績的父親徐蓋還有同安公主放了迴去。
當王琬和長孫安世來到樂壽求救,竇建德也是猶豫不決就便召集大臣們商議此事。大家有的認為唐兵勢大,好不容易才修複了關係不應該再趟渾水。也有人認為唇亡齒寒,如果讓唐朝滅了鄭國,在集中精力對付自己,夏國也抵擋不住,應該出兵幫忙。
中書侍郎劉彬建議道:“現在天下大亂,唐得關中,鄭得河南,夏得河北,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而今唐派大軍進攻鄭,自秋天到了深冬,唐的軍隊越來越多,鄭的地盤越來越小,唐強鄭弱,鄭必定支持不久。如果鄭滅亡了,那麽夏也呆不長了。
我軍不如假意勸解,發兵救鄭,我從外邊進攻,鄭從裏邊突擊,必定可以把唐軍擊破。唐軍撤退後,我再慢慢地觀察情況,如果鄭可以襲取,我軍就突然襲擊把它拿下;這樣我便可以統攝兩國兵馬,乘唐軍疲憊不堪之際,向西攻取關中,天下便可以統一了。”
竇建德為他所描繪的這一宏圖遠略深深地打動了,決意結束與大唐和好的狀態,加入到唐鄭戰爭中來。於是,他派出禮部侍郎李大師前往東都,答應王世充不久將派兵南下救援。他又派出了使者來到了長安請求李淵罷手言和,結束這場戰爭。
李淵一聽說竇建德決定參戰,就被嚇了一跳,他仔細研究了一下兩方的軍力對比,怎麽也看不到勝利的希望,於是下詔書讓李世民撤軍。
此時大鄭太子王玄應率幾千精兵從虎牢向東都運糧,夏國的使者李大師也在其中。隨行的還有王玄應部將輕車都尉李君羨。
李君羨原來是李密的部下,投降王世充之後,很是看不慣他的為人,心中一直悶悶不樂;這一次前往東都,在路上和李唐聯係突然發動襲擊,將糧草和李大師全部扣押,王玄應隻帶了十幾人倉惶逃迴洛陽。
李世民封李君羨為驃騎將軍,馬軍副總管;並從他的口中知道了洛陽的很多情況。例如現在洛陽糧草已經十分短缺,軍隊的實力也在飛快的下降。
大家對王世充的意見也越來越大,很多像李君羨一樣的大將都心思浮動,準備投降。
當然他從李大師的口中也知道,竇建德準備出兵,並且已經派使者去了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