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天時間,轉瞬即逝。
這一日,李傕從縣衙的監獄出來了,迴到了府邸。
李傕做的第一件事,是召集麾下的幕僚議事。劉宣在監牢中明確的說了要殺死他,而李傕也要殺死劉宣。雙方的矛盾,已經不可能化解。
李傕認為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所以打算提前出招。
否則落入劉宣的算計,又是他吃虧。
李傕目光掃過眾人,沉聲道:“把諸位請來,是商討誅殺劉宣的計策。本將和劉宣之間,勢如水火,已經是不能共存。劉宣活,本將死。本將活,劉宣死。所以,必殺劉宣。”
幕僚陳崇率先發言:“將軍剛出獄就要殺劉宣,一旦丞相知道,後果恐怕很嚴重。”
李傕拂袖道:“管不了這麽多了,劉宣去牢房探監時,承認了他在丞相麵前說化幹戈為玉帛的話是假話,那是欺騙丞相的。劉宣要殺本將,本將不能坐以待斃。”
陳崇道:“如果是這樣,就必須提早防備。”
李傕不滿意陳崇的話,沉聲道:“不是防備,是反擊,是殺死劉宣。”
其他人臉上,都麵色凝重。
要誅殺劉宣,可不是一件小事情,稍不注意就會引火燒身。
陳崇思考了片刻,就緩緩道:“將軍真的要殺劉宣,在下有上、中、下三策可供選擇。”
李傕眼中一亮,問道:“哪三策!”
陳崇迴答道:“上策是隱忍待發。將軍出獄後,將要負荊請罪,屆時將軍主動向劉宣道歉,營造出化幹戈為玉帛的跡象,讓丞相相信將軍。”
“至少,劉宣離開長安之前,丞相得認為將軍知錯了,也悔改了。”
“等劉宣為天子祝壽結束離開長安時,將軍再反擊。”
陳崇眼神銳利,說道:“到那時,將軍直接派遣一隊士兵扮作劫匪掩殺劉宣。劉宣和孔融來長安,身邊沒有什麽士兵,軍隊追上去,劉宣必死無疑。”
李傕聽了後,覺得這一計策還算是不錯。
隻是,耗費的時間太長了。
一旦時間拖得太長,就容易出現變數。
最重要的是劉宣都已經說了要弄死他,既然是這樣,劉宣肯定會在離開長安之前動手。他落後於劉宣,就會處處被動,容易讓自己陷入危機。
李傕想了想,又問道:“中策呢?”
陳崇迴答道:“中策則是誘殺劉宣,發動的時間由將軍把握。”
“將軍可以借助負荊請罪的機會,向劉宣道歉,再邀請劉宣去酒樓去赴宴。然後,將軍可以在席間誅殺劉宣。不過在下聽聞劉宣武藝高強,要讓刀斧手殺他不容易,所以隻能另謀他法。”
“武功再強的人,也強不過毒藥。”
“將軍隻需要在菜肴中下藥,就可以毒殺劉宣。”
陳崇自信說道:“劉宣毒發身亡後,我斷定丞相不可能殺將軍。畢竟劉宣已經死了,已經失去了價值。丞相殺將軍,就等於自斷一臂。即使丞相心頭憤怒,甚至是恨不得殺了將軍,也不會殺將軍的,最多時懲罰而已。”
李傕聽了後,心中有些意動了。
這一計策不錯,有很強的可操作性。
李傕問道:“下策呢?”
陳崇不假思索的迴答道:“下策則是直接掩殺劉宣。將軍雖然賦閑在家,但以將軍的威望,要調動一批士兵也不是難事。將軍調遣軍隊包圍劉宣的住所,如此,劉宣必死無疑。”
李傕搖頭道:“這不行,一旦這麽做,會引來士兵的。尤其是劉宣武藝高強,圍殺不一定能殺死他,說不定,我也會被搭進去。”
陳崇說道:“具體怎麽選擇,看將軍的想法。”
李傕看向麾下的幕僚,問道:“諸位認為該怎麽選擇呢?”
幕僚甲說道:“將軍,在下認為應當選擇上策。上策穩妥,也不露痕跡,將軍不會陷入其中,不至於被丞相懷疑。”
幕僚乙搖頭道:“我不讚同,在下認為中策更合適。上策雖好,時間上太長了。一旦劉宣先動手,將軍就會很被動。”
幕僚丙說道:“在下讚同中策。”
幕僚丁道:“上策緩慢,也容易讓劉宣先動手。可實際上,隻要將軍隱忍不動,足以麵對劉宣的殺招,我認為應當選擇上策。”
眾人都在上策和中策之間進行選擇,沒人選擇下策。
李傕見眾人議論紛紛,給不出答案,大袖一拂,斷然說道:“不用議論了,本將選中策。本將負荊請罪後,就邀請劉宣赴宴,在酒宴上毒殺劉宣。”李傕目光落在陳崇身上,問道:“陳先生,本將要毒殺劉宣,地點就在本將府上如何?”
陳崇搖頭道:“將軍把地點定在府上,不等於不打自招嗎?將軍把地點選在外麵,雖然毒殺了劉宣,卻可以推卸責任說是店家害了劉宣,死不承認是可以的。”
“妙哉!”
李傕眼中一亮,問道:“如此,選在哪裏呢?”
陳崇仔細的琢磨了片刻,迴答道:“煙雨閣雅致不凡,是文人雅士最喜歡的地方。毒殺劉宣的菜肴,專門讓人為劉宣準備就是。”
李傕哈哈大笑了起來,道:“好個陳崇,這件事由你全權處理。”
“諾!”
陳崇得令,拱手迴答。
……
劉宣住宅,書房。
已經是深夜,糜芳來到了房間中,稟報道:“主公,一切安排妥當了。陳崇身邊的人傳來消息,李傕采納了毒殺您的計劃。李傕負荊請罪後,將在煙雨閣設宴向主公道歉。”
劉宣手指敲打著案桌,緩緩道:“計劃成了,這一次,李傕必死無疑。”
糜芳道:“恭喜主公。”
劉宣擺手道:“下去早些休息吧。”
“諾!”
糜芳退下後,劉宣又重新推演了一遍計劃。他的計劃,在王允這一環節卡住了。思考許久後,劉宣有了決定,他派人把孔融請來:“孔相,我重新推演了一遍。這一計劃,不需要王允出手,你不需要找王允。”
孔融問道:“沒有王允,世子有把握嗎?”
劉宣道:“有把握,之前讓王允參與,是想把董卓拉進來。但這樣一來,操作的痕跡太重,容易被看出端倪。人為的因素越少越好,所以我舍棄了王允這一環節。”
“好,其實沒有王允也好。”孔融點頭道:“世子一切當心。”
劉宣道:“孔相放心,一切都在掌握中。”
這一日,李傕從縣衙的監獄出來了,迴到了府邸。
李傕做的第一件事,是召集麾下的幕僚議事。劉宣在監牢中明確的說了要殺死他,而李傕也要殺死劉宣。雙方的矛盾,已經不可能化解。
李傕認為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所以打算提前出招。
否則落入劉宣的算計,又是他吃虧。
李傕目光掃過眾人,沉聲道:“把諸位請來,是商討誅殺劉宣的計策。本將和劉宣之間,勢如水火,已經是不能共存。劉宣活,本將死。本將活,劉宣死。所以,必殺劉宣。”
幕僚陳崇率先發言:“將軍剛出獄就要殺劉宣,一旦丞相知道,後果恐怕很嚴重。”
李傕拂袖道:“管不了這麽多了,劉宣去牢房探監時,承認了他在丞相麵前說化幹戈為玉帛的話是假話,那是欺騙丞相的。劉宣要殺本將,本將不能坐以待斃。”
陳崇道:“如果是這樣,就必須提早防備。”
李傕不滿意陳崇的話,沉聲道:“不是防備,是反擊,是殺死劉宣。”
其他人臉上,都麵色凝重。
要誅殺劉宣,可不是一件小事情,稍不注意就會引火燒身。
陳崇思考了片刻,就緩緩道:“將軍真的要殺劉宣,在下有上、中、下三策可供選擇。”
李傕眼中一亮,問道:“哪三策!”
陳崇迴答道:“上策是隱忍待發。將軍出獄後,將要負荊請罪,屆時將軍主動向劉宣道歉,營造出化幹戈為玉帛的跡象,讓丞相相信將軍。”
“至少,劉宣離開長安之前,丞相得認為將軍知錯了,也悔改了。”
“等劉宣為天子祝壽結束離開長安時,將軍再反擊。”
陳崇眼神銳利,說道:“到那時,將軍直接派遣一隊士兵扮作劫匪掩殺劉宣。劉宣和孔融來長安,身邊沒有什麽士兵,軍隊追上去,劉宣必死無疑。”
李傕聽了後,覺得這一計策還算是不錯。
隻是,耗費的時間太長了。
一旦時間拖得太長,就容易出現變數。
最重要的是劉宣都已經說了要弄死他,既然是這樣,劉宣肯定會在離開長安之前動手。他落後於劉宣,就會處處被動,容易讓自己陷入危機。
李傕想了想,又問道:“中策呢?”
陳崇迴答道:“中策則是誘殺劉宣,發動的時間由將軍把握。”
“將軍可以借助負荊請罪的機會,向劉宣道歉,再邀請劉宣去酒樓去赴宴。然後,將軍可以在席間誅殺劉宣。不過在下聽聞劉宣武藝高強,要讓刀斧手殺他不容易,所以隻能另謀他法。”
“武功再強的人,也強不過毒藥。”
“將軍隻需要在菜肴中下藥,就可以毒殺劉宣。”
陳崇自信說道:“劉宣毒發身亡後,我斷定丞相不可能殺將軍。畢竟劉宣已經死了,已經失去了價值。丞相殺將軍,就等於自斷一臂。即使丞相心頭憤怒,甚至是恨不得殺了將軍,也不會殺將軍的,最多時懲罰而已。”
李傕聽了後,心中有些意動了。
這一計策不錯,有很強的可操作性。
李傕問道:“下策呢?”
陳崇不假思索的迴答道:“下策則是直接掩殺劉宣。將軍雖然賦閑在家,但以將軍的威望,要調動一批士兵也不是難事。將軍調遣軍隊包圍劉宣的住所,如此,劉宣必死無疑。”
李傕搖頭道:“這不行,一旦這麽做,會引來士兵的。尤其是劉宣武藝高強,圍殺不一定能殺死他,說不定,我也會被搭進去。”
陳崇說道:“具體怎麽選擇,看將軍的想法。”
李傕看向麾下的幕僚,問道:“諸位認為該怎麽選擇呢?”
幕僚甲說道:“將軍,在下認為應當選擇上策。上策穩妥,也不露痕跡,將軍不會陷入其中,不至於被丞相懷疑。”
幕僚乙搖頭道:“我不讚同,在下認為中策更合適。上策雖好,時間上太長了。一旦劉宣先動手,將軍就會很被動。”
幕僚丙說道:“在下讚同中策。”
幕僚丁道:“上策緩慢,也容易讓劉宣先動手。可實際上,隻要將軍隱忍不動,足以麵對劉宣的殺招,我認為應當選擇上策。”
眾人都在上策和中策之間進行選擇,沒人選擇下策。
李傕見眾人議論紛紛,給不出答案,大袖一拂,斷然說道:“不用議論了,本將選中策。本將負荊請罪後,就邀請劉宣赴宴,在酒宴上毒殺劉宣。”李傕目光落在陳崇身上,問道:“陳先生,本將要毒殺劉宣,地點就在本將府上如何?”
陳崇搖頭道:“將軍把地點定在府上,不等於不打自招嗎?將軍把地點選在外麵,雖然毒殺了劉宣,卻可以推卸責任說是店家害了劉宣,死不承認是可以的。”
“妙哉!”
李傕眼中一亮,問道:“如此,選在哪裏呢?”
陳崇仔細的琢磨了片刻,迴答道:“煙雨閣雅致不凡,是文人雅士最喜歡的地方。毒殺劉宣的菜肴,專門讓人為劉宣準備就是。”
李傕哈哈大笑了起來,道:“好個陳崇,這件事由你全權處理。”
“諾!”
陳崇得令,拱手迴答。
……
劉宣住宅,書房。
已經是深夜,糜芳來到了房間中,稟報道:“主公,一切安排妥當了。陳崇身邊的人傳來消息,李傕采納了毒殺您的計劃。李傕負荊請罪後,將在煙雨閣設宴向主公道歉。”
劉宣手指敲打著案桌,緩緩道:“計劃成了,這一次,李傕必死無疑。”
糜芳道:“恭喜主公。”
劉宣擺手道:“下去早些休息吧。”
“諾!”
糜芳退下後,劉宣又重新推演了一遍計劃。他的計劃,在王允這一環節卡住了。思考許久後,劉宣有了決定,他派人把孔融請來:“孔相,我重新推演了一遍。這一計劃,不需要王允出手,你不需要找王允。”
孔融問道:“沒有王允,世子有把握嗎?”
劉宣道:“有把握,之前讓王允參與,是想把董卓拉進來。但這樣一來,操作的痕跡太重,容易被看出端倪。人為的因素越少越好,所以我舍棄了王允這一環節。”
“好,其實沒有王允也好。”孔融點頭道:“世子一切當心。”
劉宣道:“孔相放心,一切都在掌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