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是值得敬畏的,很多時候,人們對於曆史的認知都過於片麵或者說過於主觀。
就算是現在的方中愈對於曆史也不敢太過的放縱。
有很多事情,他不了解,所以他要去嚐試。
很多人願意去幫他,這也是現在他能預料到的事情。
但是更多的事情他是預料不到的就好比之前他也沒有辦法確定,太祖高皇帝到底留下了多少人,有多少人是願意看著這件事情完完全全發展的。
或者說在那些人眼裏是跟著現在的皇帝建文皇帝,朱允文一起走,還是一直守著太祖高皇帝的遺詔。
這些都得看個人。
中愈沒有辦法確定那些人現在是不是向著朝廷,但是既然他選擇做了這些事都要做下去。
建文皇帝朱允炆跟諸位大臣的談話,他並沒有去參與,而是讓建文皇帝朱允文和那些大臣們自己做出決定,至少他要表現的作用,兵部是去說服他們。
他要說服的,隻是建文皇帝朱允文一個人罷了。
他要讓建文皇帝朱允文建立起權威來。
就算是以後建文皇帝要限製他的權力,那也得等以後。
隻要現在建文皇帝朱允文對他是支持的就已經足夠了。
方中愈想要的並不多。
但是他想要做的事情,卻很多,所以這些人這些事如果能夠聽從他的那就最好了。
方中愈還沒有想過要做一個權臣,或者說現在以他的能力和威勢還不足以做到那樣。
之前他所獲得的勝利,隻是因為他剛好成了平叛的最大功臣。
可是平叛戰爭不是他一個人打下來的,是無數的將士無數的將領,共同努力打下來的況且晉藩的兵馬一直動了。
晉藩內部遭遇並不好,那些百姓們還是依然要供養邊軍。
所以他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
當今皇帝朱允文想要去祭奠太祖高皇帝的消息,確定之後那些大臣們就紛紛告辭了。
不管陛下還有沒有其他的事情,他們都不願意再呆在那裏了,呆在那裏太壓抑了,這是這麽久以來他們第一次感覺到很無力。
建文皇帝朱允文像變了一個人一樣,那麽的強勢或者說他說的每一句話都像是歪理,但確確實實讓他們無法辯駁,因為不管他們怎樣辯駁,最後駁倒的都是他們自己。
事情就是這麽簡單。
雖然他可能很複雜,但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卻很簡單。
那就是你們聽也得聽,不聽也得聽。
建文皇帝朱允文沒有留下任何一個大臣繼續談話,包括兵部尚書齊泰。
大都督府裏麵的人也沒有表現出太大的歡喜。
至少表麵看來他們依然很平靜,雖然是武將,但是真正的站在那個位置上,作為勳貴的後人,他們依然有能力,也有權是站在那裏。
方中愈在他們眼裏確確實實是一個了不起的年輕人,但是那又怎麽樣呢?
現在的他還需要繼續力量,至少還得依靠他們,所以他們兵部覺得方中愈做的這件事情有多麽的困難。
以他們的力量可以幫助方中愈很多很多。
似乎是比較默契的兵部尚書期待其他人和幾位大都督府的督府們在離開了陛下的房間之後就開始攀談起來。
相反那些之前的一直反對的文官們也在一起討論。
不過發言的並不多。
太長寺卿黃子澄黃大人今天表現的也很冷靜,雖然也持反對意見,但是在最後還是和大家一起選擇了同意。
“大人不知道您,您對今天的事情怎麽看?”
工部尚書鄭賜,雖然在朝廷上,這個位置的其他大人相比沒有太大的優勢,但是他也有自己的一套。
如今之前他反對,但是後來立馬改口。
他也知道其他人可能會有一些意見,但是這個時候他還是要看一看。
黃子澄大人看著他來問。
他倒是沒有太大的意見。
朝廷的事情本來就說不清楚。
工部尚書鄭賜的態度,也僅僅是因為他覺得那些東西對於工部來說是一場發展。
如今工部在外麵的動作都比較小。
要是他能獲得錦衣衛將作司的支持的話,恐怕很多工藝都會得到改造。
不說別的,光說水泥那一項。
那個東西可是好東西。
以後的利潤可是大著呢。
“陛下居然願意做,大家照著做就行了,以後這樣的事情還多著呢。”
不愧是陛下的老師,黃子澄皇大人。
根本就不直麵的迴答問題,但是一句話卻說到了重點。
以後這樣的事情還多著呢。
這意思是大明朝廷以後可能會發生的變化,還有很多。
這樣的變化不僅來自於建文,皇帝朱允文還來自於錦衣衛北鎮撫司的方中愈。
這個年輕人,現在不所爆發的力量越來越大了。
“對呀對呀,現在陛下對方中愈幾乎是言聽計從,隻要是中愈提的建議基本上陛下都答應了。可是說起來容易,這做起來就難了,咱們現在所要麵臨的情況可不是一點半點。真要是事情這麽容易做的話,現在朝廷也不會是這個局麵,大家也不會覺得很困難,所以這些東西還都是要深切的去做。”
“慎言慎言。錦衣衛現在所擁有的力量,不是我們能揣測的這些話,私下裏說就行了,在這皇宮重地,這樣說話很不怕背景,因為聽了去。陛下,乾剛獨斷,有什麽樣的事情他自己能做主。咱們要做的就是聽從陛下的旨意,將事情做好。”
不是刻意的去指責,隻是把事情點明。
剛剛出言不遜的人,立馬就收斂了一些。
這些人都不是善茬。
他們自然清楚自己所代表的是什麽?如今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不是他們願意看到的,但是卻又不得不做。
陛下,有心他們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算了算了,都散了吧?該做什麽事就做什麽事必須等著看結果呢?燕王朱棣已經被押解進京了。陛下,剛剛所說的話已經說的很明白了,你們要去做個了斷的就去吧。”
黃子澄皇大人說了,這樣一句話之後就自顧自的走了。
自從上迴在方中愈麵前受挫以後,黃子澄大人似乎已經心灰意冷,很多事情都隻點到一半。
剩下的就由他們自己去猜測。
其他人聽到這樣的話語,心裏也是一愣。
這個時候說燕王朱棣做什麽?
這是知道了些什麽。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或者說說者其實也是有心的。
黃子澄不知道說這些是幹什麽?
其他人心裏也若有所思。
剛剛建文皇帝朱允文也說了過去的事他不追究了。
他不追究,但是並不代表別人不會在意。
他們都是朝廷的官員,有的是人盯著。
況且那個位置別人也想要,為什麽你犯了錯?還能在上麵呆著。
話不投機半句多。
有些人懂了有些人沒懂,但是在這個時刻大家都很禮貌的微笑了一下然後就各自散開了。
黃子澄皇大人看了他們搖了搖頭,心裏也不知道在想些什麽。
其他人沒有管他。
有的人露出不屑的笑容,似乎覺得黃子澄大人已經老了。
這個時候聽他講這些,完完全全沒有必要在他們心中,現在應該是要麽逼著皇上把權勢放一些下來,要麽就是完完全全的跟著皇帝何和方中愈把他們想做的事情做下去。
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想法,竹籃打水,一場空,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這些道理他們都懂的,所以在之前的行動中,有些人同時記不得罪方中愈,但也不做的太過他們太淺了,家中子弟都不是太重要的,不過後來方中愈的權勢越來越大,甚至是在平叛戰爭中發揮自己的作用,立了大功。
自那以後與他接觸的人都是家族裏的重要子弟。
事情就是這麽的奇怪,當他努力的時候沒有人關心,當他錯過了這件事情的時候,卻又不斷的人來幫助他。
皇帝朱允文沒有去管其他人到底是怎麽想的,隻是今天他真的很開心,也很高興。
在大臣門,離開之後他就迴到了後宮去拜見了自己的母後。
太後這一段時間很是欣慰,自己的兒子現在看起來愈發的成熟了。
不僅僅是從正屋上,還有從帝王心術來看自己的兒子現在越來越像一名合格的帝王了。
“聽說皇帝打算組建一家皇家軍事學院,自己擔任皇家學院的院長。”。
剛請完安之後太後就問了建文皇帝朱允文這樣一個問題。
麵對自己的母後見無皇帝,朱允文沒有說其他的話,也沒有多餘的表情,雖然心裏有些奇怪,怎麽這麽快母後就知道這個消息?
但是他也沒有多想。
這個消息本來就是要公布的。
如今母後知道也不是什麽特別奇怪的事情。
宮裏現在已經管的比較嚴了,亂叫舌根的人沒有太多,畢竟錦衣衛的力量越來越大了,這些人還沒有想過要去和錦衣衛做一番鬥爭,甚至去詔獄呆一段日子去體會一下錦衣衛的酷刑。
“母後這麽快就知道了是的,正打算組建一所學校培養一些有能力的人。”
建文皇帝朱允文笑了笑,對於母後他沒有必要撒謊,況且母後也不是那麽死板的人。
“允文,你要記住,你是大明的皇帝。你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應該為大明的江山所考慮。太祖高皇帝當年把皇位傳給你是為了讓你帶著大明的百姓做出一番事業來。大明的江山,一定要保住。所以你現在做的事情都要深思熟慮。本攻知道你想要改變,現在的現狀,但是兵部希望你太過了匆忙。方中愈那個年輕人確確實實很不錯,但是有的想法很危險的。至少目前超級沒有能力做到這些。太祖高皇帝曾經說道後宮不得幹政。然後不是要幹涉你太多的事情,隻是在這裏希望你能為朱家的江山,我朱家的人多,考慮考慮率慮。”
太後的年齡並不大,但是說起話來卻很是沉穩,這沒辦法,畢竟是康皇帝的遺孀。
對於朝廷的事,也看得很清楚楚。
現在跟建文皇帝朱允文說話也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意思。
“母後孩兒知道了。孩兒對於這件事情來說,確確實實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中愈他你也看到了他所訓練的軍不一樣,如今如今孩兒想要培養更重要的人才。沒有一所專業的軍事學院更難得快了。還是心裏很清楚,現在的戰爭不再是完完全全的需要那樣的莽夫。或者說說說孩兒要想保住這些江山不再需要那些隻懂蠻力打仗的人。要智取。大明的每一位教師都是彌足珍貴的。訓練一個,今日就更加的困難,所以還是想要保住他們的性命,那麽就要給他們更多的學習更多的能力,讓他們能保住更多人的性命。”
“你知道這些就好,你所承擔的東西太多太多,但身為皇家子弟,身為如今大明天子,你已經享受到這種尊重,就要為這份尊重貢獻一份力量。
大明還要走的路,有很長,我和不希望看到這些事情,半途而廢,也不希望他們會給朝廷帶來動蕩。大明朝廷需要的是穩定。不管你們做什麽改變,希望你們不忘初心。”
太後不像是呆在後宮裏,從來都不出去的人,她對於這些事情分析的還是有道理,對於進入皇帝的希望,也看得很透徹。
知子莫若母,或許她現在越發的了解自己的兒子,建文皇帝,朱允文了,知道他現在某些事情上還是有些缺陷或者說考慮的不太清楚,所以她才說出這樣的話。
不過有些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現在建文皇帝朱允炆也沒有想過那麽匆忙的把這些事情都做好,至少有一個開端。
今天隻不過是把這件事情安排下去,到真正實施還有一段時間呢了。
兵部和大都督府還需要花時間把具體的計劃做出來,但是有這個風聲在外麵已經很好了,畢竟宮裏的消息傳出去至少也代表了一種方向向。
“是的,母後孩兒知道了,孩兒一定會謹記母後的話,把這件事情做好。母後還有不要太過擔心。”
就算是現在的方中愈對於曆史也不敢太過的放縱。
有很多事情,他不了解,所以他要去嚐試。
很多人願意去幫他,這也是現在他能預料到的事情。
但是更多的事情他是預料不到的就好比之前他也沒有辦法確定,太祖高皇帝到底留下了多少人,有多少人是願意看著這件事情完完全全發展的。
或者說在那些人眼裏是跟著現在的皇帝建文皇帝,朱允文一起走,還是一直守著太祖高皇帝的遺詔。
這些都得看個人。
中愈沒有辦法確定那些人現在是不是向著朝廷,但是既然他選擇做了這些事都要做下去。
建文皇帝朱允炆跟諸位大臣的談話,他並沒有去參與,而是讓建文皇帝朱允文和那些大臣們自己做出決定,至少他要表現的作用,兵部是去說服他們。
他要說服的,隻是建文皇帝朱允文一個人罷了。
他要讓建文皇帝朱允文建立起權威來。
就算是以後建文皇帝要限製他的權力,那也得等以後。
隻要現在建文皇帝朱允文對他是支持的就已經足夠了。
方中愈想要的並不多。
但是他想要做的事情,卻很多,所以這些人這些事如果能夠聽從他的那就最好了。
方中愈還沒有想過要做一個權臣,或者說現在以他的能力和威勢還不足以做到那樣。
之前他所獲得的勝利,隻是因為他剛好成了平叛的最大功臣。
可是平叛戰爭不是他一個人打下來的,是無數的將士無數的將領,共同努力打下來的況且晉藩的兵馬一直動了。
晉藩內部遭遇並不好,那些百姓們還是依然要供養邊軍。
所以他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
當今皇帝朱允文想要去祭奠太祖高皇帝的消息,確定之後那些大臣們就紛紛告辭了。
不管陛下還有沒有其他的事情,他們都不願意再呆在那裏了,呆在那裏太壓抑了,這是這麽久以來他們第一次感覺到很無力。
建文皇帝朱允文像變了一個人一樣,那麽的強勢或者說他說的每一句話都像是歪理,但確確實實讓他們無法辯駁,因為不管他們怎樣辯駁,最後駁倒的都是他們自己。
事情就是這麽簡單。
雖然他可能很複雜,但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卻很簡單。
那就是你們聽也得聽,不聽也得聽。
建文皇帝朱允文沒有留下任何一個大臣繼續談話,包括兵部尚書齊泰。
大都督府裏麵的人也沒有表現出太大的歡喜。
至少表麵看來他們依然很平靜,雖然是武將,但是真正的站在那個位置上,作為勳貴的後人,他們依然有能力,也有權是站在那裏。
方中愈在他們眼裏確確實實是一個了不起的年輕人,但是那又怎麽樣呢?
現在的他還需要繼續力量,至少還得依靠他們,所以他們兵部覺得方中愈做的這件事情有多麽的困難。
以他們的力量可以幫助方中愈很多很多。
似乎是比較默契的兵部尚書期待其他人和幾位大都督府的督府們在離開了陛下的房間之後就開始攀談起來。
相反那些之前的一直反對的文官們也在一起討論。
不過發言的並不多。
太長寺卿黃子澄黃大人今天表現的也很冷靜,雖然也持反對意見,但是在最後還是和大家一起選擇了同意。
“大人不知道您,您對今天的事情怎麽看?”
工部尚書鄭賜,雖然在朝廷上,這個位置的其他大人相比沒有太大的優勢,但是他也有自己的一套。
如今之前他反對,但是後來立馬改口。
他也知道其他人可能會有一些意見,但是這個時候他還是要看一看。
黃子澄大人看著他來問。
他倒是沒有太大的意見。
朝廷的事情本來就說不清楚。
工部尚書鄭賜的態度,也僅僅是因為他覺得那些東西對於工部來說是一場發展。
如今工部在外麵的動作都比較小。
要是他能獲得錦衣衛將作司的支持的話,恐怕很多工藝都會得到改造。
不說別的,光說水泥那一項。
那個東西可是好東西。
以後的利潤可是大著呢。
“陛下居然願意做,大家照著做就行了,以後這樣的事情還多著呢。”
不愧是陛下的老師,黃子澄皇大人。
根本就不直麵的迴答問題,但是一句話卻說到了重點。
以後這樣的事情還多著呢。
這意思是大明朝廷以後可能會發生的變化,還有很多。
這樣的變化不僅來自於建文,皇帝朱允文還來自於錦衣衛北鎮撫司的方中愈。
這個年輕人,現在不所爆發的力量越來越大了。
“對呀對呀,現在陛下對方中愈幾乎是言聽計從,隻要是中愈提的建議基本上陛下都答應了。可是說起來容易,這做起來就難了,咱們現在所要麵臨的情況可不是一點半點。真要是事情這麽容易做的話,現在朝廷也不會是這個局麵,大家也不會覺得很困難,所以這些東西還都是要深切的去做。”
“慎言慎言。錦衣衛現在所擁有的力量,不是我們能揣測的這些話,私下裏說就行了,在這皇宮重地,這樣說話很不怕背景,因為聽了去。陛下,乾剛獨斷,有什麽樣的事情他自己能做主。咱們要做的就是聽從陛下的旨意,將事情做好。”
不是刻意的去指責,隻是把事情點明。
剛剛出言不遜的人,立馬就收斂了一些。
這些人都不是善茬。
他們自然清楚自己所代表的是什麽?如今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不是他們願意看到的,但是卻又不得不做。
陛下,有心他們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算了算了,都散了吧?該做什麽事就做什麽事必須等著看結果呢?燕王朱棣已經被押解進京了。陛下,剛剛所說的話已經說的很明白了,你們要去做個了斷的就去吧。”
黃子澄皇大人說了,這樣一句話之後就自顧自的走了。
自從上迴在方中愈麵前受挫以後,黃子澄大人似乎已經心灰意冷,很多事情都隻點到一半。
剩下的就由他們自己去猜測。
其他人聽到這樣的話語,心裏也是一愣。
這個時候說燕王朱棣做什麽?
這是知道了些什麽。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或者說說者其實也是有心的。
黃子澄不知道說這些是幹什麽?
其他人心裏也若有所思。
剛剛建文皇帝朱允文也說了過去的事他不追究了。
他不追究,但是並不代表別人不會在意。
他們都是朝廷的官員,有的是人盯著。
況且那個位置別人也想要,為什麽你犯了錯?還能在上麵呆著。
話不投機半句多。
有些人懂了有些人沒懂,但是在這個時刻大家都很禮貌的微笑了一下然後就各自散開了。
黃子澄皇大人看了他們搖了搖頭,心裏也不知道在想些什麽。
其他人沒有管他。
有的人露出不屑的笑容,似乎覺得黃子澄大人已經老了。
這個時候聽他講這些,完完全全沒有必要在他們心中,現在應該是要麽逼著皇上把權勢放一些下來,要麽就是完完全全的跟著皇帝何和方中愈把他們想做的事情做下去。
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想法,竹籃打水,一場空,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這些道理他們都懂的,所以在之前的行動中,有些人同時記不得罪方中愈,但也不做的太過他們太淺了,家中子弟都不是太重要的,不過後來方中愈的權勢越來越大,甚至是在平叛戰爭中發揮自己的作用,立了大功。
自那以後與他接觸的人都是家族裏的重要子弟。
事情就是這麽的奇怪,當他努力的時候沒有人關心,當他錯過了這件事情的時候,卻又不斷的人來幫助他。
皇帝朱允文沒有去管其他人到底是怎麽想的,隻是今天他真的很開心,也很高興。
在大臣門,離開之後他就迴到了後宮去拜見了自己的母後。
太後這一段時間很是欣慰,自己的兒子現在看起來愈發的成熟了。
不僅僅是從正屋上,還有從帝王心術來看自己的兒子現在越來越像一名合格的帝王了。
“聽說皇帝打算組建一家皇家軍事學院,自己擔任皇家學院的院長。”。
剛請完安之後太後就問了建文皇帝朱允文這樣一個問題。
麵對自己的母後見無皇帝,朱允文沒有說其他的話,也沒有多餘的表情,雖然心裏有些奇怪,怎麽這麽快母後就知道這個消息?
但是他也沒有多想。
這個消息本來就是要公布的。
如今母後知道也不是什麽特別奇怪的事情。
宮裏現在已經管的比較嚴了,亂叫舌根的人沒有太多,畢竟錦衣衛的力量越來越大了,這些人還沒有想過要去和錦衣衛做一番鬥爭,甚至去詔獄呆一段日子去體會一下錦衣衛的酷刑。
“母後這麽快就知道了是的,正打算組建一所學校培養一些有能力的人。”
建文皇帝朱允文笑了笑,對於母後他沒有必要撒謊,況且母後也不是那麽死板的人。
“允文,你要記住,你是大明的皇帝。你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應該為大明的江山所考慮。太祖高皇帝當年把皇位傳給你是為了讓你帶著大明的百姓做出一番事業來。大明的江山,一定要保住。所以你現在做的事情都要深思熟慮。本攻知道你想要改變,現在的現狀,但是兵部希望你太過了匆忙。方中愈那個年輕人確確實實很不錯,但是有的想法很危險的。至少目前超級沒有能力做到這些。太祖高皇帝曾經說道後宮不得幹政。然後不是要幹涉你太多的事情,隻是在這裏希望你能為朱家的江山,我朱家的人多,考慮考慮率慮。”
太後的年齡並不大,但是說起話來卻很是沉穩,這沒辦法,畢竟是康皇帝的遺孀。
對於朝廷的事,也看得很清楚楚。
現在跟建文皇帝朱允文說話也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意思。
“母後孩兒知道了。孩兒對於這件事情來說,確確實實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中愈他你也看到了他所訓練的軍不一樣,如今如今孩兒想要培養更重要的人才。沒有一所專業的軍事學院更難得快了。還是心裏很清楚,現在的戰爭不再是完完全全的需要那樣的莽夫。或者說說說孩兒要想保住這些江山不再需要那些隻懂蠻力打仗的人。要智取。大明的每一位教師都是彌足珍貴的。訓練一個,今日就更加的困難,所以還是想要保住他們的性命,那麽就要給他們更多的學習更多的能力,讓他們能保住更多人的性命。”
“你知道這些就好,你所承擔的東西太多太多,但身為皇家子弟,身為如今大明天子,你已經享受到這種尊重,就要為這份尊重貢獻一份力量。
大明還要走的路,有很長,我和不希望看到這些事情,半途而廢,也不希望他們會給朝廷帶來動蕩。大明朝廷需要的是穩定。不管你們做什麽改變,希望你們不忘初心。”
太後不像是呆在後宮裏,從來都不出去的人,她對於這些事情分析的還是有道理,對於進入皇帝的希望,也看得很透徹。
知子莫若母,或許她現在越發的了解自己的兒子,建文皇帝,朱允文了,知道他現在某些事情上還是有些缺陷或者說考慮的不太清楚,所以她才說出這樣的話。
不過有些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現在建文皇帝朱允炆也沒有想過那麽匆忙的把這些事情都做好,至少有一個開端。
今天隻不過是把這件事情安排下去,到真正實施還有一段時間呢了。
兵部和大都督府還需要花時間把具體的計劃做出來,但是有這個風聲在外麵已經很好了,畢竟宮裏的消息傳出去至少也代表了一種方向向。
“是的,母後孩兒知道了,孩兒一定會謹記母後的話,把這件事情做好。母後還有不要太過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