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都逃不過一個理字,有人講道理,而有人卻不講道理,不管這個道理是真是假,終究會讓人去做的。
隻要對朝廷有用的,對百姓有用的,這些事情都必須去做。
官場上發生的事情,與老百姓的關係並不大,或者說不在其間難以摸懂其中的奧妙,也不會因為種種原因而牽扯到自己。
建文皇帝朱允炆的講話向外擴張的越來越快,那些使者們快速的將這樣的話語傳遞到了自己的國家當中,因為他們有一些害怕,畢竟大明崛起的越快,對他們來說影響是越大的,可能會被侵略。
他們不敢明說,但卻在話語中不斷的暗示自家的國主,那就是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至於後麵要怎樣發展,他們也做不了主,隻能將自己的所見所聞向自己的國家匯報。
朝廷現在所有的動向都還是比較平和的,除了在北方編練,新軍南方不斷的在造船以外,其他的事情都表現得很是平淡。
是的,對於朝廷來說,現在主要的動向還是發展國內,也就是說讓百姓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好,讓人口越來越增加。
人口增多了,消耗也就大了,資源就必須不斷的被發掘,這也給了朝廷很大的壓力,但這樣帶來的好處就是朝廷必須不斷的想新辦法,製定新的規則,這樣才能確保新的資源能夠用到更多的百姓身上,而不是被那些官員們貪汙了。
也就是說,民間的變化也在倒逼著朝廷不斷的改革。
烹飪學院現在招生已經完成,甚至是已經在大關範圍內的教授學生烹飪知識了。
之前盧掌櫃,曾去找過方中愈,方中愈告訴他的就是專心致誌做與烹飪相關的事,不僅僅是原材料,還有各種調味料烹製方法,吸收各地所長,隻要是能夠做出美食的地方,都派出人去尋找。
目標就是做成大明,鼎鼎大名的烹飪學校,美食學校。
要讓以後隻要有人提到美食,就會想起大明烹飪學校,隻要有人想要吃的,就必須要來京師,因為這裏是美食的發源地。
當然,這是一個目標,廚師之間的技藝,畢竟還保留得很完整,越是偏遠的地方,越是其他地方都認為那是自己的秘方,不會毫無緣由的貢獻出來,所以就必須依靠他們的努力。
盧掌櫃既然擔任了院長,自然要把這些事情考慮出去,五年計劃也已經製定了,更長遠的目標當然是更加遠大的。
他向那些學生們保證,隻要他們努力學習,從這裏出去之後不說開大的飯莊,至少把這些美食文化傳遞出去,他們也能夠做到。
也就是說,現如今,他不僅做上了教書育人,還做上了傳遞文化的使命。
其實盧掌櫃也聽出了方中愈的意思,那就是隻要他做了,是與美食相關的,隻要他能夠將美食一條龍的服務完全做下去,在大明他就可以橫著走。
也就是說大明烹飪學院的路程還有很遠很遠。
根本就不是現在他們可以做到的,如今朝廷給的政策好,又有錦衣衛的支持,可以說盧掌櫃,隻要不犯什麽大的錯誤,那麽這將會成為她這一生的榮耀,而且史書上還有可能出現重大的一筆,那就是他不僅參與了美食業的改革,也參與了烹飪行業的改革。
一想到這裏,他就比較興奮,所以現在做事更加用心,用意了,他手下的人通過他的口也知道這樣的消息,都表現的特別高興,以前做他們這一行的都被人瞧不起。
現如今,隻要他們更努力,把這些事情做好,恐怕以後他們將會成為這個行業的楷模,甚至是被永遠銘記。
當然,這一切並不簡單,都需要花費無數的時間去做這樣的事情。
不過沒關係,大家既然分工不同,總要有人把這些事情做下去的,傳承下來的東西才最重要。
文化,方中愈告訴他,大明的美食文化是非常強大,而且複雜的,隻要大家努力抓住別人的胃,就能抓住別人的心。
他一直把這句話牢牢記在心裏,也就是說,隻要他能夠努力做下去,烹飪學院招的學生越來越多,那麽大明的美食文化就會傳播的越來越快,進而會影響到更多的人。
建文皇帝朱允炆這一段時間特別的興奮,在他講話之後,官員們紛紛讚賞,甚至是上表請求將這樣的話發展成為一段理論進入朝廷的發展計劃之中。
這樣的官員還是很有遠見的,因為他們也發現了,現如今朝廷的威望越來越高,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因為建文皇帝朱允炆出現在百姓腦海之中的次數越來越多。
維持天子的神秘性,不再是現如今百姓們的追求,他們更願意看到一個貼近民生的君王,而不是那種神神秘秘高高在上的君王,那樣的話會讓他們沒有歸屬感。
雖然皇室與他們的距離還很遠,但是如果皇帝願意貼近百姓,願意站在百姓的立場上考慮問題,或者說希望能夠敦促官員跟百姓們獲得更大的交流,這樣的帝王是他們願意支持的。
建文皇帝非常滿意他們的推薦,所以在那之後立馬就下令讓國子監和翰林院那邊,加快速度研究這樣的理論,甚至是希望能夠盡快的形成一套有用的綱領。
之前朝廷頒布的發展計劃隻不過是一種具體性的一個牽引,而如今上升到理論的話,那就是聖旨。
就是說就算是以後那些官員們可能離開這個執政地方之後,接任的官員們也會按照朝廷的法度來做這樣的事情。
建文皇帝朱允炆非常清楚這裏麵所帶來的影響,所以他必須盡快的將這件事情推行下去。
這也是他之前一直做的事情,方中愈告訴他的那些理論,現如今都被他用的很好,很好,以前的帝王心術,現在已經完完全全滿足不了了,整個大明帝國的發展。
帝國是不斷發展的,而且很可能會向外擴張,方中愈隱隱約約的感覺到了之前,他對於建文皇帝朱允炆的引導是成功的。
因為站在他的角度上來說,見到一個強大而且領土無比龐大的大明帝國,是非常重要,重要的。
而且這個國家必須要有充足的人口,否則的話,就算是有這麽大的疆土,也是守不住的,所以這也是之前他強力的推行鼓勵生育政策,那就是所有的人,隻要能夠養得起,就一定要生。
自己養不起的話,朝廷撥錢也要讓他們養得起。
商業的發展帶來了經濟的流通,這也是不斷存在的。
雖然有些人看不起商人,但是大家心裏都清楚,隻要商人能夠買地買大量的土地,他們的身份也會不斷的變化,最後甚至是變成士紳,現如今進入皇家軍事學院學習,或者是其他部門開辦的學院學習,都能夠給家族的成分帶來變化,也就是說沒有人會再去以老眼光看待那些家庭。
雖然有些人的思想不可改變,但是隻要有人在做,有人得到了發展,那麽就會影響更多的人,這也是朝廷廣而宣傳的緣故,隻要有更多人知道,現如今朝廷的變化,有更多人知道百姓們的生活,因為朝廷的政策而得到的變化,也就是說,如果有人給你提供了一條船,那麽你坐上了這條船總比自己在路上走,要快得多。
所以緊緊的抓住這條船,然後在這條船上找一個好的位置才是最重要的。
因為其他的方麵別人會替你想好,你就算是沒有救生衣,也會有人給你提供一種保障。
生活在這一切就變得簡單化了,百姓們更願意按照朝廷的意思,不僅僅在田地裏辛苦勞作,而且還要從商人手中購買商品。
把自己所生產的糧食賣出去。
也就是說,朝廷正在一步步引導商業正常化,有規律化。
而不是很散亂的,將這些事情做得亂七八糟,廖氏兄弟的貨棧和整個郵寄線路的鋪設讓他們獲得了更大的利潤,當然對於地方經濟也有一定的發展,那就是一些偏遠的地方,他們生產的很好的特產卻賣不出去。
但是如今廖氏兄弟的貨棧正在不斷的擴張,工部的建築隊也在跟著他們。
隻要有他們存在的地方,工部的工作隊都在不斷的勘測進行道路的繪製。
以後隻要條件滿足了,那裏將會不斷的建起大的公路。
這個道理也是非常的簡單,因為要想富,先修路,這樣的宣傳口號已經在不斷的傳播了地方,士紳和府縣都會不斷的配合。
沒有人不希望自己的政績得到上麵的肯定,所以當他們沒有辦法把權力伸向金錢的時候,就隻能不斷的通過做更大的政績,讓上麵賞識他們,進而提拔他們。
所以廖氏兄弟,工部和地方縣府的合作就展開了。
工部可以出技術,地方縣府五出雜役勞工。
這樣的話,大家分工合作,很快就能將一條條的大道建立起來,也就是山路百姓們可以將自己的東西賣出去,外麵的人可以將自己的東西賣進來。
各地的風俗和官方的執行力度雖然不一樣,但是大家有一點是相同。
那就是官員們都是需要政績的,在新的考核法出來之後,他們必須要滿足朝廷的要求。
不然的話,自己的升遷是有問題的。再者說,百姓們都是想過好生活的,沒有一個百姓說自己不想過好的生活,就那樣吧,咱們什麽都那樣,不用管。
每天吃一頓飯,有衣服遮體就行了。
但是事實並不是這樣,百姓們都渴望有更好的生活,雖然他們不識字,但是他得讓自己的兒子識字啊,自己的兒子讀書學習才能改變自己家的命運。
這種事情在越來越多的地方發生,那就是以前大家是拚了命供一個學生,然後改變自己家庭的身份地位,但是如今不一樣了,雖然他們還和之前一樣供養一個學生,但並不是為了科舉,而是為了參加各個學院的選拔考試。
雖然如今還沒有畢業生出來,雖然如今還沒有辦法獲取,現如今他們參加了這些考試,最後到底會得到些什麽?但是隻要是跟朝廷有關的,朝廷大力提倡的,就說明一定有用處。
恩科考試的難度是顯而易見的,很多人考了一輩子,都沒有考出來個什麽成績,但是如今各個學院的招生卻是非常大力度的,也就是說,雖然他們在不斷的挑選人才,人的能力有好有壞,這是一定的,既然考不上最好的考一些中等或者是中等偏上的總可以吧。
所以當這樣的情況出現之後,也就沒有太多的計較了,那麽各地的私塾,還有官方所辦的學校就越來越多了,雨後春筍來形容也不為過。
各地的學政現在都非常的忙碌。
因為他們現在責任越來越重,大,必須監管好一地的教學任務。
之前他們還可以忽悠,或者是放鬆自己的監管,但是現在不行了,整個朝廷都在龐大的監管之中,不僅僅是吏部的巡查組,還有錦衣衛的暗探。
沒有誰敢瞞著他們,如果被查出來了,將是罪上加罪,誰都會害怕自己,好不容易到了這個位置,要是真的因為這些不太重要的因素,而敗壞的前程,恐怕那才是他們一輩子要後悔的事情吧。
所以說這一切的一切都取決於他們都在很努力的做事情。
大明的發展是顯而易見的。
不僅僅是百姓,還有那些官員,他們都知曉自己要做些什麽,所以說如今皇帝朱允炆的責任雖然很重,但是卻有一種輕鬆的感覺,因為他發現,隻要他能夠把握住大的方向,下麵的人自然會把事情做的很好,這也取決於一個製度的好壞現如今,朝廷的製度雖然還不夠完善,但已經改變了許多,所以要想獲得更多,就得不斷的努力,朝廷做了這樣的提倡,下麵的人也隻能抓緊時間,按照這件事情辦,因為他們可不想在這件事情上被朝廷責難最後丟掉官位。
隻要對朝廷有用的,對百姓有用的,這些事情都必須去做。
官場上發生的事情,與老百姓的關係並不大,或者說不在其間難以摸懂其中的奧妙,也不會因為種種原因而牽扯到自己。
建文皇帝朱允炆的講話向外擴張的越來越快,那些使者們快速的將這樣的話語傳遞到了自己的國家當中,因為他們有一些害怕,畢竟大明崛起的越快,對他們來說影響是越大的,可能會被侵略。
他們不敢明說,但卻在話語中不斷的暗示自家的國主,那就是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至於後麵要怎樣發展,他們也做不了主,隻能將自己的所見所聞向自己的國家匯報。
朝廷現在所有的動向都還是比較平和的,除了在北方編練,新軍南方不斷的在造船以外,其他的事情都表現得很是平淡。
是的,對於朝廷來說,現在主要的動向還是發展國內,也就是說讓百姓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好,讓人口越來越增加。
人口增多了,消耗也就大了,資源就必須不斷的被發掘,這也給了朝廷很大的壓力,但這樣帶來的好處就是朝廷必須不斷的想新辦法,製定新的規則,這樣才能確保新的資源能夠用到更多的百姓身上,而不是被那些官員們貪汙了。
也就是說,民間的變化也在倒逼著朝廷不斷的改革。
烹飪學院現在招生已經完成,甚至是已經在大關範圍內的教授學生烹飪知識了。
之前盧掌櫃,曾去找過方中愈,方中愈告訴他的就是專心致誌做與烹飪相關的事,不僅僅是原材料,還有各種調味料烹製方法,吸收各地所長,隻要是能夠做出美食的地方,都派出人去尋找。
目標就是做成大明,鼎鼎大名的烹飪學校,美食學校。
要讓以後隻要有人提到美食,就會想起大明烹飪學校,隻要有人想要吃的,就必須要來京師,因為這裏是美食的發源地。
當然,這是一個目標,廚師之間的技藝,畢竟還保留得很完整,越是偏遠的地方,越是其他地方都認為那是自己的秘方,不會毫無緣由的貢獻出來,所以就必須依靠他們的努力。
盧掌櫃既然擔任了院長,自然要把這些事情考慮出去,五年計劃也已經製定了,更長遠的目標當然是更加遠大的。
他向那些學生們保證,隻要他們努力學習,從這裏出去之後不說開大的飯莊,至少把這些美食文化傳遞出去,他們也能夠做到。
也就是說,現如今,他不僅做上了教書育人,還做上了傳遞文化的使命。
其實盧掌櫃也聽出了方中愈的意思,那就是隻要他做了,是與美食相關的,隻要他能夠將美食一條龍的服務完全做下去,在大明他就可以橫著走。
也就是說大明烹飪學院的路程還有很遠很遠。
根本就不是現在他們可以做到的,如今朝廷給的政策好,又有錦衣衛的支持,可以說盧掌櫃,隻要不犯什麽大的錯誤,那麽這將會成為她這一生的榮耀,而且史書上還有可能出現重大的一筆,那就是他不僅參與了美食業的改革,也參與了烹飪行業的改革。
一想到這裏,他就比較興奮,所以現在做事更加用心,用意了,他手下的人通過他的口也知道這樣的消息,都表現的特別高興,以前做他們這一行的都被人瞧不起。
現如今,隻要他們更努力,把這些事情做好,恐怕以後他們將會成為這個行業的楷模,甚至是被永遠銘記。
當然,這一切並不簡單,都需要花費無數的時間去做這樣的事情。
不過沒關係,大家既然分工不同,總要有人把這些事情做下去的,傳承下來的東西才最重要。
文化,方中愈告訴他,大明的美食文化是非常強大,而且複雜的,隻要大家努力抓住別人的胃,就能抓住別人的心。
他一直把這句話牢牢記在心裏,也就是說,隻要他能夠努力做下去,烹飪學院招的學生越來越多,那麽大明的美食文化就會傳播的越來越快,進而會影響到更多的人。
建文皇帝朱允炆這一段時間特別的興奮,在他講話之後,官員們紛紛讚賞,甚至是上表請求將這樣的話發展成為一段理論進入朝廷的發展計劃之中。
這樣的官員還是很有遠見的,因為他們也發現了,現如今朝廷的威望越來越高,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因為建文皇帝朱允炆出現在百姓腦海之中的次數越來越多。
維持天子的神秘性,不再是現如今百姓們的追求,他們更願意看到一個貼近民生的君王,而不是那種神神秘秘高高在上的君王,那樣的話會讓他們沒有歸屬感。
雖然皇室與他們的距離還很遠,但是如果皇帝願意貼近百姓,願意站在百姓的立場上考慮問題,或者說希望能夠敦促官員跟百姓們獲得更大的交流,這樣的帝王是他們願意支持的。
建文皇帝非常滿意他們的推薦,所以在那之後立馬就下令讓國子監和翰林院那邊,加快速度研究這樣的理論,甚至是希望能夠盡快的形成一套有用的綱領。
之前朝廷頒布的發展計劃隻不過是一種具體性的一個牽引,而如今上升到理論的話,那就是聖旨。
就是說就算是以後那些官員們可能離開這個執政地方之後,接任的官員們也會按照朝廷的法度來做這樣的事情。
建文皇帝朱允炆非常清楚這裏麵所帶來的影響,所以他必須盡快的將這件事情推行下去。
這也是他之前一直做的事情,方中愈告訴他的那些理論,現如今都被他用的很好,很好,以前的帝王心術,現在已經完完全全滿足不了了,整個大明帝國的發展。
帝國是不斷發展的,而且很可能會向外擴張,方中愈隱隱約約的感覺到了之前,他對於建文皇帝朱允炆的引導是成功的。
因為站在他的角度上來說,見到一個強大而且領土無比龐大的大明帝國,是非常重要,重要的。
而且這個國家必須要有充足的人口,否則的話,就算是有這麽大的疆土,也是守不住的,所以這也是之前他強力的推行鼓勵生育政策,那就是所有的人,隻要能夠養得起,就一定要生。
自己養不起的話,朝廷撥錢也要讓他們養得起。
商業的發展帶來了經濟的流通,這也是不斷存在的。
雖然有些人看不起商人,但是大家心裏都清楚,隻要商人能夠買地買大量的土地,他們的身份也會不斷的變化,最後甚至是變成士紳,現如今進入皇家軍事學院學習,或者是其他部門開辦的學院學習,都能夠給家族的成分帶來變化,也就是說沒有人會再去以老眼光看待那些家庭。
雖然有些人的思想不可改變,但是隻要有人在做,有人得到了發展,那麽就會影響更多的人,這也是朝廷廣而宣傳的緣故,隻要有更多人知道,現如今朝廷的變化,有更多人知道百姓們的生活,因為朝廷的政策而得到的變化,也就是說,如果有人給你提供了一條船,那麽你坐上了這條船總比自己在路上走,要快得多。
所以緊緊的抓住這條船,然後在這條船上找一個好的位置才是最重要的。
因為其他的方麵別人會替你想好,你就算是沒有救生衣,也會有人給你提供一種保障。
生活在這一切就變得簡單化了,百姓們更願意按照朝廷的意思,不僅僅在田地裏辛苦勞作,而且還要從商人手中購買商品。
把自己所生產的糧食賣出去。
也就是說,朝廷正在一步步引導商業正常化,有規律化。
而不是很散亂的,將這些事情做得亂七八糟,廖氏兄弟的貨棧和整個郵寄線路的鋪設讓他們獲得了更大的利潤,當然對於地方經濟也有一定的發展,那就是一些偏遠的地方,他們生產的很好的特產卻賣不出去。
但是如今廖氏兄弟的貨棧正在不斷的擴張,工部的建築隊也在跟著他們。
隻要有他們存在的地方,工部的工作隊都在不斷的勘測進行道路的繪製。
以後隻要條件滿足了,那裏將會不斷的建起大的公路。
這個道理也是非常的簡單,因為要想富,先修路,這樣的宣傳口號已經在不斷的傳播了地方,士紳和府縣都會不斷的配合。
沒有人不希望自己的政績得到上麵的肯定,所以當他們沒有辦法把權力伸向金錢的時候,就隻能不斷的通過做更大的政績,讓上麵賞識他們,進而提拔他們。
所以廖氏兄弟,工部和地方縣府的合作就展開了。
工部可以出技術,地方縣府五出雜役勞工。
這樣的話,大家分工合作,很快就能將一條條的大道建立起來,也就是山路百姓們可以將自己的東西賣出去,外麵的人可以將自己的東西賣進來。
各地的風俗和官方的執行力度雖然不一樣,但是大家有一點是相同。
那就是官員們都是需要政績的,在新的考核法出來之後,他們必須要滿足朝廷的要求。
不然的話,自己的升遷是有問題的。再者說,百姓們都是想過好生活的,沒有一個百姓說自己不想過好的生活,就那樣吧,咱們什麽都那樣,不用管。
每天吃一頓飯,有衣服遮體就行了。
但是事實並不是這樣,百姓們都渴望有更好的生活,雖然他們不識字,但是他得讓自己的兒子識字啊,自己的兒子讀書學習才能改變自己家的命運。
這種事情在越來越多的地方發生,那就是以前大家是拚了命供一個學生,然後改變自己家庭的身份地位,但是如今不一樣了,雖然他們還和之前一樣供養一個學生,但並不是為了科舉,而是為了參加各個學院的選拔考試。
雖然如今還沒有畢業生出來,雖然如今還沒有辦法獲取,現如今他們參加了這些考試,最後到底會得到些什麽?但是隻要是跟朝廷有關的,朝廷大力提倡的,就說明一定有用處。
恩科考試的難度是顯而易見的,很多人考了一輩子,都沒有考出來個什麽成績,但是如今各個學院的招生卻是非常大力度的,也就是說,雖然他們在不斷的挑選人才,人的能力有好有壞,這是一定的,既然考不上最好的考一些中等或者是中等偏上的總可以吧。
所以當這樣的情況出現之後,也就沒有太多的計較了,那麽各地的私塾,還有官方所辦的學校就越來越多了,雨後春筍來形容也不為過。
各地的學政現在都非常的忙碌。
因為他們現在責任越來越重,大,必須監管好一地的教學任務。
之前他們還可以忽悠,或者是放鬆自己的監管,但是現在不行了,整個朝廷都在龐大的監管之中,不僅僅是吏部的巡查組,還有錦衣衛的暗探。
沒有誰敢瞞著他們,如果被查出來了,將是罪上加罪,誰都會害怕自己,好不容易到了這個位置,要是真的因為這些不太重要的因素,而敗壞的前程,恐怕那才是他們一輩子要後悔的事情吧。
所以說這一切的一切都取決於他們都在很努力的做事情。
大明的發展是顯而易見的。
不僅僅是百姓,還有那些官員,他們都知曉自己要做些什麽,所以說如今皇帝朱允炆的責任雖然很重,但是卻有一種輕鬆的感覺,因為他發現,隻要他能夠把握住大的方向,下麵的人自然會把事情做的很好,這也取決於一個製度的好壞現如今,朝廷的製度雖然還不夠完善,但已經改變了許多,所以要想獲得更多,就得不斷的努力,朝廷做了這樣的提倡,下麵的人也隻能抓緊時間,按照這件事情辦,因為他們可不想在這件事情上被朝廷責難最後丟掉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