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事情參與的人多了,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因為大家會推諉,會把責任推向別人。
或者說把參與的人都拉進來,因為有了問題大家就可以一起承擔。
事情的變化是出乎於很多人的意料的,但是一直想來又發現是合理的。
四少爺徐增壽去了燕王府,說是燕王府,其實就是當初囚禁燕王朱棣一家的院子。
現在那個院子防備的沒有以前那麽嚴密了,至少在建文皇帝朱允文來了之後,那裏的一切似乎就放鬆了。
雖然燕王朱棣一家不能夠外出,但是外麵的人已經可以進來了。
所以來拜訪的人也就多了,當然這些人大多數都是之前各位王爺的管家。
畢竟是王爺,是現如今諸位王爺的兄長。
很多事情還得依靠燕王爺來幫他們做主,況且現如今他們已經清楚的知道,陛下不會對燕王朱棣怎麽樣,也就是說他們是能夠保住性命的,接下來的事情就會有發展嗎?處置燕王朱棣的政策一旦下來,接下來就會輪到他們。
所以關注起來的人就多了,之間牽扯的方方麵麵的人也多了。
大家並不是擔心燕王朱棣會怎麽樣,或者說朝廷會怎麽樣,他們更多的是擔心自己因為處置燕王朱棣就是一個風向,幹到那個時候,他們才會隻想自己到底會扮演一個什麽樣的角色,處於一個什麽樣的地位,最後會被朝廷如何處置。
其實他們心裏都很清楚,正是因為得到了之前建文皇帝朱允文的承諾,所以現如今他們才沒有一些其他的事情,當然一些準備已經在做了,這也是當初方中愈和他們聯絡的時候所做出來的承諾。
他們看見燕王朱棣的處置方式還能判斷自己所得到的承諾,到底什麽時候才能落實下來?
“王爺,大姐,我來了。”
徐增壽比以前成熟多了,雖然這一段時間也越發的瘦了,但是在麵對自己的姐姐和姐夫的時候,還是像小時候一般。
那個時候,他對於姐夫和姐姐還是非常依賴的,自己的性子沒那麽好,他非常清楚,那個時候要不是姐姐和姐夫照料,恐怕現在他根本就不會混到如今這樣的地步。
“坐吧,咱們都不是外人。”
燕王朱棣的幾位兒子,還有女兒都出來見了他們的舅舅。
大家一番恭維之後,才慢慢的坐了下來。
畢竟現如今大家都是階下囚,也沒有太多可以寒暄的地方。
最後彼此看了一眼之後,燕王朱棣讓其他人都走了,隻留下了他們三人。
不是不相信其他人,就算是不相信,也不會不相信自己的兒子和女兒。
因為他們都非常清楚,如果自己的父王出了事情,那他們更不會有存在的必要了,所以肯定會老老實實的呆在燕王府,就算是平常苦悶,也不會去做一些其他的事情。
“大哥告訴我,姐夫將會外封海外是嗎?”
本來四少爺今天過來就是有事情的,所以也不會那麽多寒暄,說一些問長問短的話,大家現在過得都不好,但畢竟還活著不是嗎?謀反大罪就是謀反大罪不會因為建文皇帝朱允文的寬恕而受到其它的對待。
百官們對此也隻會感歎建文皇帝朱允文的仁慈,有孝心。
但並不會因為這件事就放鬆對法律的要求,更何況現如今,大明律正在維持住他的權威。
就更不可能把這件事情高高拿起,輕輕放下。
也正是因為事情到了這個地步,所以連王府的日子並沒有那麽好過,但至少比之前要好,況且建文皇帝朱允文來過之後,雖然沒有太多的消息傳出去,但是錦衣衛的動作大家是看得見的,沒有像之前那麽嚴密,各位王爺府的管家也派人前去,足以說明了現在的情況。
他們還不太相信方中愈敢有那樣的膽子。
不過有一件事情他們是確認了,那就是方中愈肯定和燕王朱棣達成了什麽協議,不然當初英王朱棣也不會在方中愈的勸說之下就投降。
燕王朱棣現如今在京師裏的日子不太好。
但是也沒有那麽差,他們相信跟方中愈也是有很大關係的,至少在方中愈的眼中,這些人都應該有存在的必要,而且方中愈不會因為這件事情對他們進行太大的打擾。
提起這件事情,也往朱棣選擇的沉默,至少他這個時候還真的不知道怎麽說。
當初方中愈提到過這些事情,後來建文皇帝朱允文又親自來了一遍,說了那樣事情,可是他不知道這件事情什麽時候才會落到實處。
也就是說,現在連他自己都沒有辦法確定這件事情到底是不是真的,而且朝廷什麽時候才會把這件事情落實下去,所以對於自己的小舅子這樣問話,他還真的不知道怎麽說,這件事情他的王妃是知道的,可是王妃知道又能怎麽樣,現如今他的行動也是被限製的。
“之前方中愈是提到過。”
雖然沒有提起建文皇帝朱允文,可是其其方中愈意思也是一樣的,他們現在心裏都很清楚,建文皇帝朱允文非常的聽從方中愈的意見,甚至是有些事,交由方中立區決賽,這對於皇家來說本來是一種大不敬,或者在他們看來,這種行為是萬萬不可取的,可是因為很多事情在建文皇帝朱允文看來,方終於做的比他好,他隻要在大局上把控就可以了,況且方中愈是忠於他的,隻要聽從他的命令,這一切都無所謂了。
到目前看來是這樣的,所以燕王朱棣和四少爺徐增壽心裏也非常的清楚,方中愈知道了,也就意味著建文皇帝朱允文知道了,那麽這件事情也就是真的了。
“那王爺是怎麽想的?”
徐增壽在外麵久一些,也知道現在就是這麽個情況,他比燕王朱棣更能知道方中愈這個人的能量。
那個年輕人他見過,之前可以說是什麽都不懂,甚至是力量,非常的弱小,在那個時候他還不屑一顧,畢竟與他左都督的身份可以超越他太多太多。
但是沒有想到就那麽短短的一段時間,他就從錦衣衛低層一下子就跑到了高層。
甚至是還訓練了一支隊伍,然後在平叛戰爭中大放異彩,打敗了自己的姐夫,改變了戰爭局勢。
雖然中間的細節大家不清楚,但是結果大家都知道,那就是方中愈在那一場大會戰之中,帶領著他的人馬走穿了整個戰爭,甚至是直接改變了戰爭的結果。
在最後的圍攻北平王府的時候。
為了避免傷亡,方中愈,甚至獨自一人進去勸降了燕王朱棣。
也就是說,這個年輕人做到了其他很多人沒有做到的事情,而且這個事情甚至影響到了很多的人。
徐增壽心裏頗有一些苦澀,因為本來按照他之前和大家的打算,燕王朱棣最後是要打到京師的。
也就是說,不管怎麽說,燕王朱棣最後在他們的構想之中,是進入京師登基為皇帝的。
可是沒有想到事實並沒有像他們想的那樣發展,反而最後朝廷大軍包圍的燕王朱棣,最後平叛戰爭,成功的燕王朱棣的造反,被完完全全的鎮壓下去了。
燕王朱棣聽到自己的小舅子這樣問他,心裏也一陣畢業了,深深想事情會發展到這個地步,不過這麽久以來,他多少還是已經放開了心思,再加上建文皇帝朱允文和方中愈的承諾,讓他也想到了事情已經沒有了轉機,既然如此,還不能讓他自己好好快活的過一段日子。
“沒什麽想法,按照他們所說,朝廷會發現一塊飛地,那塊飛地可能很大,甚至比得上如今大明的國土,既然他有這個想法,本王去一次也無所得,隻不過是苦了這些孩,跟著本王的這些人。”
燕王朱棣這是認命了,不過沒關係,事情本來已經到了這個地步,他答不答應,影響並不大,但是他答應了之後,也就意味著朝廷如果真的發現了那一塊飛地,那你將會成為,他世襲罔替的封地。
“飛地?”
徐天壽突然明白了為什麽之前方中愈會下令在全國各地抽調各種各樣的工匠,甚至是還重啟了京師船廠,還有南方泉州的船廠。
原來是為了建設大的船隻出去遠航。
“原來如此,怪不得怪不得。”
“怎麽了?”
“之前我就聽說,方中愈在全國各地搜索工匠,甚至是將錦衣衛將作司的人馬都派出去了不少,還與靖江王接觸,南方船廠也一度開工,甚至是準備大的材料,當然,這一切的花費都是非常大的,那個時候朝廷的大臣們都還是反對的,不過方中愈卻是絲毫沒有理會大家的意見,反而仗著皇帝的聖旨壓住了他們,現在看來應該是為遠航做準備,也就是說王爺您的封地看來是個事實了。”
徐增壽這樣解釋了一番,但聽在燕王朱棣的心裏,反而有一些五味陳雜,想不到自己這麽快就要有封地了。
燕王妃徐氏反而有一些高興。
是的,對於他來講,他並不想自己一家人在這裏呆著,畢竟對於他們來說太危險,就算是皇帝有放過他們的心思,可有些事情是說不準的,稍微出點問題,可能他們一家人就要葬送在這裏之前,張輔和張輔帶你的人基本上都死光了,雖然有一部分被收編,或者說被打散,但那些將士們本來是可以不死吧。
也就是說,有些情況是他們根本就沒有想到過的。
意外的情況誰也不想,但就算是出了那些事,他們也沒有辦法追究,這就是成王敗寇的道理。
“王爺,這。”
想到這裏,燕王妃徐氏看了看自家丈夫,說了一句。
燕王朱棣伸手拉住了自己妻子的手拍了拍。
“沒關係不用緊張,現在想來一切都是好事。”
“可那畢竟是出海。”
燕王妃,徐氏還是擔心了一番。
雖然他不太懂得一些其他的道理,但是出海這件事情他還是知道的,大海情況複雜,什麽事情都有可能發生,又是那個時候,朝廷起了一番壞心思,可不是要把他們一家人的性命都斷送在海上嗎?
要是真的那樣的話,他們屍骨無存,也沒有人會替他們討迴公道,再加上朝廷現在如此的強勢,更不可能有人會替他們說話了,到那個時候連自己都不能埋在故土。
這樣一想來,他的心裏就更加緊張了。
“沒事兒,真的不用擔心,允文還是要名聲的,不然咱們也不會安穩的活到現在,況且要想找到飛地也不是那麽簡單的事兒,恐怕還得一兩年,所以不用擔心啦。”
燕王朱棣倒是個明白人,他心裏非常的清楚,如果真的有什麽意外的話,建文皇帝朱允文也不會把他們一家留到現在,況且如果真的是在出海的時候,讓他們一家出了事,丟的可是大明朝近的人。
建文皇帝朱允文還是要名聲的,如果當初不要名聲,也不會在戰場上讓手下們都縮手縮腳。
“既然如此,王爺還是早做準備吧,到時候離開京師的時候帶上我。”
四少爺徐增壽這樣向她的姐夫交待了一句,可以說是請求,但他也知道自己的大姐一定會帶上她的。
“小四,跟你大哥說過了?”
“就是大哥讓我來的。”
徐增壽愣了一下,不明白為什麽大姐突然這樣問話可是,可是話到了嘴邊又忍了下來。
“好哇,好,看來你大哥確實是屎,是大明的忠貞臣子,在這個事情上,我確實比不上他,他也確確實實對得起父親了。”
燕王妃徐氏這樣想的。
他們一家人當初可是享盡殊榮,可是如今卻因為各自立場的不同,為了那個位置,走到了現在這一步,雖然說事情已經圓滿的解決了,可有些問題不是說解決就能抹掉的,這也是他們擔心的事情。
“大姐,大哥他?”
之前徐增壽還是有些責怪徐輝祖的,畢竟以他的能力完全可以倒向燕王朱棣那邊。
可是他沒有,反而堅定的站在了建文皇帝朱允文這邊。
現在大姐這樣說,他還真的不太理解。
“”
“”
或者說把參與的人都拉進來,因為有了問題大家就可以一起承擔。
事情的變化是出乎於很多人的意料的,但是一直想來又發現是合理的。
四少爺徐增壽去了燕王府,說是燕王府,其實就是當初囚禁燕王朱棣一家的院子。
現在那個院子防備的沒有以前那麽嚴密了,至少在建文皇帝朱允文來了之後,那裏的一切似乎就放鬆了。
雖然燕王朱棣一家不能夠外出,但是外麵的人已經可以進來了。
所以來拜訪的人也就多了,當然這些人大多數都是之前各位王爺的管家。
畢竟是王爺,是現如今諸位王爺的兄長。
很多事情還得依靠燕王爺來幫他們做主,況且現如今他們已經清楚的知道,陛下不會對燕王朱棣怎麽樣,也就是說他們是能夠保住性命的,接下來的事情就會有發展嗎?處置燕王朱棣的政策一旦下來,接下來就會輪到他們。
所以關注起來的人就多了,之間牽扯的方方麵麵的人也多了。
大家並不是擔心燕王朱棣會怎麽樣,或者說朝廷會怎麽樣,他們更多的是擔心自己因為處置燕王朱棣就是一個風向,幹到那個時候,他們才會隻想自己到底會扮演一個什麽樣的角色,處於一個什麽樣的地位,最後會被朝廷如何處置。
其實他們心裏都很清楚,正是因為得到了之前建文皇帝朱允文的承諾,所以現如今他們才沒有一些其他的事情,當然一些準備已經在做了,這也是當初方中愈和他們聯絡的時候所做出來的承諾。
他們看見燕王朱棣的處置方式還能判斷自己所得到的承諾,到底什麽時候才能落實下來?
“王爺,大姐,我來了。”
徐增壽比以前成熟多了,雖然這一段時間也越發的瘦了,但是在麵對自己的姐姐和姐夫的時候,還是像小時候一般。
那個時候,他對於姐夫和姐姐還是非常依賴的,自己的性子沒那麽好,他非常清楚,那個時候要不是姐姐和姐夫照料,恐怕現在他根本就不會混到如今這樣的地步。
“坐吧,咱們都不是外人。”
燕王朱棣的幾位兒子,還有女兒都出來見了他們的舅舅。
大家一番恭維之後,才慢慢的坐了下來。
畢竟現如今大家都是階下囚,也沒有太多可以寒暄的地方。
最後彼此看了一眼之後,燕王朱棣讓其他人都走了,隻留下了他們三人。
不是不相信其他人,就算是不相信,也不會不相信自己的兒子和女兒。
因為他們都非常清楚,如果自己的父王出了事情,那他們更不會有存在的必要了,所以肯定會老老實實的呆在燕王府,就算是平常苦悶,也不會去做一些其他的事情。
“大哥告訴我,姐夫將會外封海外是嗎?”
本來四少爺今天過來就是有事情的,所以也不會那麽多寒暄,說一些問長問短的話,大家現在過得都不好,但畢竟還活著不是嗎?謀反大罪就是謀反大罪不會因為建文皇帝朱允文的寬恕而受到其它的對待。
百官們對此也隻會感歎建文皇帝朱允文的仁慈,有孝心。
但並不會因為這件事就放鬆對法律的要求,更何況現如今,大明律正在維持住他的權威。
就更不可能把這件事情高高拿起,輕輕放下。
也正是因為事情到了這個地步,所以連王府的日子並沒有那麽好過,但至少比之前要好,況且建文皇帝朱允文來過之後,雖然沒有太多的消息傳出去,但是錦衣衛的動作大家是看得見的,沒有像之前那麽嚴密,各位王爺府的管家也派人前去,足以說明了現在的情況。
他們還不太相信方中愈敢有那樣的膽子。
不過有一件事情他們是確認了,那就是方中愈肯定和燕王朱棣達成了什麽協議,不然當初英王朱棣也不會在方中愈的勸說之下就投降。
燕王朱棣現如今在京師裏的日子不太好。
但是也沒有那麽差,他們相信跟方中愈也是有很大關係的,至少在方中愈的眼中,這些人都應該有存在的必要,而且方中愈不會因為這件事情對他們進行太大的打擾。
提起這件事情,也往朱棣選擇的沉默,至少他這個時候還真的不知道怎麽說。
當初方中愈提到過這些事情,後來建文皇帝朱允文又親自來了一遍,說了那樣事情,可是他不知道這件事情什麽時候才會落到實處。
也就是說,現在連他自己都沒有辦法確定這件事情到底是不是真的,而且朝廷什麽時候才會把這件事情落實下去,所以對於自己的小舅子這樣問話,他還真的不知道怎麽說,這件事情他的王妃是知道的,可是王妃知道又能怎麽樣,現如今他的行動也是被限製的。
“之前方中愈是提到過。”
雖然沒有提起建文皇帝朱允文,可是其其方中愈意思也是一樣的,他們現在心裏都很清楚,建文皇帝朱允文非常的聽從方中愈的意見,甚至是有些事,交由方中立區決賽,這對於皇家來說本來是一種大不敬,或者在他們看來,這種行為是萬萬不可取的,可是因為很多事情在建文皇帝朱允文看來,方終於做的比他好,他隻要在大局上把控就可以了,況且方中愈是忠於他的,隻要聽從他的命令,這一切都無所謂了。
到目前看來是這樣的,所以燕王朱棣和四少爺徐增壽心裏也非常的清楚,方中愈知道了,也就意味著建文皇帝朱允文知道了,那麽這件事情也就是真的了。
“那王爺是怎麽想的?”
徐增壽在外麵久一些,也知道現在就是這麽個情況,他比燕王朱棣更能知道方中愈這個人的能量。
那個年輕人他見過,之前可以說是什麽都不懂,甚至是力量,非常的弱小,在那個時候他還不屑一顧,畢竟與他左都督的身份可以超越他太多太多。
但是沒有想到就那麽短短的一段時間,他就從錦衣衛低層一下子就跑到了高層。
甚至是還訓練了一支隊伍,然後在平叛戰爭中大放異彩,打敗了自己的姐夫,改變了戰爭局勢。
雖然中間的細節大家不清楚,但是結果大家都知道,那就是方中愈在那一場大會戰之中,帶領著他的人馬走穿了整個戰爭,甚至是直接改變了戰爭的結果。
在最後的圍攻北平王府的時候。
為了避免傷亡,方中愈,甚至獨自一人進去勸降了燕王朱棣。
也就是說,這個年輕人做到了其他很多人沒有做到的事情,而且這個事情甚至影響到了很多的人。
徐增壽心裏頗有一些苦澀,因為本來按照他之前和大家的打算,燕王朱棣最後是要打到京師的。
也就是說,不管怎麽說,燕王朱棣最後在他們的構想之中,是進入京師登基為皇帝的。
可是沒有想到事實並沒有像他們想的那樣發展,反而最後朝廷大軍包圍的燕王朱棣,最後平叛戰爭,成功的燕王朱棣的造反,被完完全全的鎮壓下去了。
燕王朱棣聽到自己的小舅子這樣問他,心裏也一陣畢業了,深深想事情會發展到這個地步,不過這麽久以來,他多少還是已經放開了心思,再加上建文皇帝朱允文和方中愈的承諾,讓他也想到了事情已經沒有了轉機,既然如此,還不能讓他自己好好快活的過一段日子。
“沒什麽想法,按照他們所說,朝廷會發現一塊飛地,那塊飛地可能很大,甚至比得上如今大明的國土,既然他有這個想法,本王去一次也無所得,隻不過是苦了這些孩,跟著本王的這些人。”
燕王朱棣這是認命了,不過沒關係,事情本來已經到了這個地步,他答不答應,影響並不大,但是他答應了之後,也就意味著朝廷如果真的發現了那一塊飛地,那你將會成為,他世襲罔替的封地。
“飛地?”
徐天壽突然明白了為什麽之前方中愈會下令在全國各地抽調各種各樣的工匠,甚至是還重啟了京師船廠,還有南方泉州的船廠。
原來是為了建設大的船隻出去遠航。
“原來如此,怪不得怪不得。”
“怎麽了?”
“之前我就聽說,方中愈在全國各地搜索工匠,甚至是將錦衣衛將作司的人馬都派出去了不少,還與靖江王接觸,南方船廠也一度開工,甚至是準備大的材料,當然,這一切的花費都是非常大的,那個時候朝廷的大臣們都還是反對的,不過方中愈卻是絲毫沒有理會大家的意見,反而仗著皇帝的聖旨壓住了他們,現在看來應該是為遠航做準備,也就是說王爺您的封地看來是個事實了。”
徐增壽這樣解釋了一番,但聽在燕王朱棣的心裏,反而有一些五味陳雜,想不到自己這麽快就要有封地了。
燕王妃徐氏反而有一些高興。
是的,對於他來講,他並不想自己一家人在這裏呆著,畢竟對於他們來說太危險,就算是皇帝有放過他們的心思,可有些事情是說不準的,稍微出點問題,可能他們一家人就要葬送在這裏之前,張輔和張輔帶你的人基本上都死光了,雖然有一部分被收編,或者說被打散,但那些將士們本來是可以不死吧。
也就是說,有些情況是他們根本就沒有想到過的。
意外的情況誰也不想,但就算是出了那些事,他們也沒有辦法追究,這就是成王敗寇的道理。
“王爺,這。”
想到這裏,燕王妃徐氏看了看自家丈夫,說了一句。
燕王朱棣伸手拉住了自己妻子的手拍了拍。
“沒關係不用緊張,現在想來一切都是好事。”
“可那畢竟是出海。”
燕王妃,徐氏還是擔心了一番。
雖然他不太懂得一些其他的道理,但是出海這件事情他還是知道的,大海情況複雜,什麽事情都有可能發生,又是那個時候,朝廷起了一番壞心思,可不是要把他們一家人的性命都斷送在海上嗎?
要是真的那樣的話,他們屍骨無存,也沒有人會替他們討迴公道,再加上朝廷現在如此的強勢,更不可能有人會替他們說話了,到那個時候連自己都不能埋在故土。
這樣一想來,他的心裏就更加緊張了。
“沒事兒,真的不用擔心,允文還是要名聲的,不然咱們也不會安穩的活到現在,況且要想找到飛地也不是那麽簡單的事兒,恐怕還得一兩年,所以不用擔心啦。”
燕王朱棣倒是個明白人,他心裏非常的清楚,如果真的有什麽意外的話,建文皇帝朱允文也不會把他們一家留到現在,況且如果真的是在出海的時候,讓他們一家出了事,丟的可是大明朝近的人。
建文皇帝朱允文還是要名聲的,如果當初不要名聲,也不會在戰場上讓手下們都縮手縮腳。
“既然如此,王爺還是早做準備吧,到時候離開京師的時候帶上我。”
四少爺徐增壽這樣向她的姐夫交待了一句,可以說是請求,但他也知道自己的大姐一定會帶上她的。
“小四,跟你大哥說過了?”
“就是大哥讓我來的。”
徐增壽愣了一下,不明白為什麽大姐突然這樣問話可是,可是話到了嘴邊又忍了下來。
“好哇,好,看來你大哥確實是屎,是大明的忠貞臣子,在這個事情上,我確實比不上他,他也確確實實對得起父親了。”
燕王妃徐氏這樣想的。
他們一家人當初可是享盡殊榮,可是如今卻因為各自立場的不同,為了那個位置,走到了現在這一步,雖然說事情已經圓滿的解決了,可有些問題不是說解決就能抹掉的,這也是他們擔心的事情。
“大姐,大哥他?”
之前徐增壽還是有些責怪徐輝祖的,畢竟以他的能力完全可以倒向燕王朱棣那邊。
可是他沒有,反而堅定的站在了建文皇帝朱允文這邊。
現在大姐這樣說,他還真的不太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