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應對在周少瑜的預料當中,但這不代表前者就當真全信。
前頭的裝神弄鬼隻是一個鋪墊基礎,增加話語權,而現在莫看周少瑜說的嚴重,實質上並不損害王家。
對王羲之而言,如果周少瑜是針對王家,那麽直接阻斷此婚事即可,斷不會說出什麽‘虛有其表,未有其實’的法子,女子即便再有才,終歸隻是女子,高門之間聯姻親近才是真的,隻要姻親關係在,別的都不是問題。
何況王凝之隻是次子,並非長子,是否有嫡出並非那麽重要。想要子嗣,大可納妾生之。如此一來,周少瑜就不應當是哪位仇家派來的,也沒誰有這麽大手筆,派這麽個高人來。
既然周少瑜初來咋到,與王家無冤無仇,相反相處的還不錯,那麽好端端的更沒必要針對他們王家了。不然一開始就拐彎抹角鋪墊好麽?非得看見謝道韞之後才糾結猶豫的提出。
本著寧可信其有的原則,王羲之決定暫且信之,強勢鎮壓王凝之,觀望一番再說。
老實講,若是換個時期,未必這麽好使。古人自然迷i信,可也要看時期和人來。眼下東晉,哪個不信玄?不然這麽短的時間裏,周少瑜還真沒啥好法子。
於是乎,被蒙在鼓裏的謝道韞就很難受了。
不滿婚事歸不滿婚事,但謝家家學,孝字為先,自會聽從家族父母安排,哪怕再不喜王凝之這個人,也已經做好相應的準備。結果倒好,大婚之夜,獨守空房?一句‘酒醉’就給打發了?這讓本就不喜的謝道韞怎麽想。
不管人家如何對待,謝道韞是斷不會有失禮之處,第二日早早起床,前往拜見公婆。不想卻見昨日那‘怪人’也在當場,坐在一旁默不作聲,慢悠悠的品著茶。
‘莫不是王家哪位長輩?’謝道韞如此想著,恭恭敬敬給公婆問安。隻是王羲之麵無表情,一臉嚴肅,頗給人壓力。
“坐吧,既入了王家,便是自家人,無需拘謹。”王羲之點點頭,道:“早聞你聰慧,才思敏捷,那句‘未若柳絮因風起’我也略有耳聞,今次,便交流一二如何?”
“不敢,還望大人公賜教。”謝道韞謙遜迴道。大人公,夫之公也。也是對丈夫的父親一種尊稱。此外做兒子的,也可以稱父親為公,其實侯也可以,總之這兩個原本單指爵位的字,逐漸演變為親屬稱謂。至於‘婆婆’,直接稱唿阿姑即可,稱姥也行。
周少瑜不精此道,卻也頗感興趣。謝道韞有才,誰也不能否認,否則斷不會有偌大的名聲,以至於在李清照成名以前被稱為第一才女。然而到了後世,相比起李清照,謝道韞的名聲委實要小上太多太多。其中原因,不外乎謝道韞的詩詞文章斷絕,流傳下來的屈指可數。
基於此點,皆言謝道韞有才,可到底有才到什麽地步,其實並沒那麽直觀,隻知道這位會寫詩,會寫賦,連哀悼文都能寫。
嗚唿哀哉……周少瑜下意識就想到這個開頭,大美女寫這個,不由有點樂嗬。咳,要淡定。
相比起昨日的‘盛妝’,眼下謝道韞未施粉黛顯然看著順眼多了,可惜眼下不是打量的時候,不好多看。
謝道韞如今其實還是有一些才名的,不過到底是小輩,王羲之平日裏也不怎麽關注。若非周少瑜的緣故,也不會如此鄭重其事直接交流。謝家家學淵源,定然不會是草包,因為周少瑜的關係,心中再次高估幾分,哪想到底還是低估了,而且低估了太多。
先是作詩,這自然難不住謝道韞,質量上也是上乘,不過經典卻不至於。這也很厲害了,經典哪那麽好得,何況這是突然,事先毫無準備。隨後說著說著,便轉到了清談上。
“你對聲無哀樂是何看法?”王羲之又問。
聲無哀樂論是三國曹魏時期嵇康提出的觀點,認為音樂本身的變化和美與不美,與人在情感上的哀樂是毫無關係的,即‘心之與聲,明為二物’。
魏晉時期清談之風盛行,到了東晉更甚,而嵇康這位清談侃爺已然算是早期人物了,往後的發展多了。
說完竹林玄學又說正始玄學,完事有說元康玄學。而其中後者學說的大佬郭象,尤為反對前頭嵇康的思想觀念。可以說完全對立。
好在眼下隻是考校謝道韞的才能,到不是真的在清談,王羲之並沒有與其辯論,中途也從未打攪中斷。
而反觀謝道韞,無論什麽論點,都能口若懸河侃侃而談。或許其中論調有些地方王羲之並不讚同,但此女如此表現,已然大大超出王羲之的預想,考慮到謝道韞的年歲和性別……王羲之不由看了周少瑜一眼,‘女中文曲’一說,還當真有這可能。
上邊幾種玄學,那都是過去式,現今一種新的玄學正在興起,後人將此稱為東晉玄學,也可稱之為江左玄學。其實就是現有玄學與佛學相融之後的一種理論,眼下清談,甚至單獨論佛教教義都行。
當然了,此時的佛教,與後世所理解的佛教完全不是一個概念,這年頭,好多經文沒有流傳進來,壓根還在一個發展的過程當中。也正是這個時期的融合,使得佛教進入中原之後,逐漸變化,本土化。
嘛,反正對周少瑜而言,不管是哪種玄學,聽的都是雲裏霧裏,或許懂一點皮毛,但真深入的話,額……但這不代表不能忽悠人,無論如何,相比起眼下的佛家思想,後世的佛家顯然已經完善到了一定境界。
“喔?此論卻也新鮮,不知是你本意,還是家中長輩之論?”王羲之從一開始的隻聽不說,一點點開始時不時辯上幾句乃至讚同。
“迴大人公,此乃妾身一點淺見。”謝道韞如是說。
於是王羲之就驚歎了,忍不住將周少瑜也拉了進來,問到:“子機可有何見解?”
納尼?周少瑜一呆,表示自己壓根就沒聽明白你們在說啥好吧,隻知道方才的話題是在說佛家。想了想,道:“是風動?還是幡動?”
好吧,著名的風幡論,乃禪宗六祖慧能提出,那都是唐朝時期的人物了。還早著呢。
風動還是幡動?王羲之和謝道韞齊齊一愣,便低頭沉思起來。然後便聽周少瑜淡淡道:“仁者心動。”
“大讚!此乃高論!”王羲之拍手叫絕。謝道韞雖未動作,卻也目光閃爍的看向周少瑜。王羲之這才反應過來,介紹道:“此乃蔡辯,字子機,乃道門大家……”
周少瑜汗了一個,還好這兩都是極為聰慧之人,不用自己多加詳解便能自己腦補出一套東西理論來。不然真讓他說到底,還真有點小難度,畢竟知道不多,理解的也不深。不管如何,總算是給謝道韞留下了一個還行的印象。
隨後麽,又沒周少瑜什麽是了,光聽那兩人一老一少再不斷辯論了。
“此論然也……”
“不然,吾以為……”
“非也非也,此論當……”
周少瑜果斷低頭,當做自己不存在,心中表示,千萬莫要搭理我,你們都是大佬,我應付不來。
這一辯,就是一個上午,用飯時間早過,王羲之的媳婦郗璿(chixuán)早就坐不住了,總算忍不住出聲打斷,表示該用餐了。
王羲之頗有些意猶未盡,在他看來,或許有些觀點謝道韞還尚且稚嫩,但勝在新鮮,考慮年紀,卻已是非常難得。這時候,對於周少瑜的那般說辭,卻是更信了幾分。
吃飯自然不是在一起吃,郗璿帶著謝道韞去了後堂用食,王羲之和周少瑜留下沒動。
“我已讓叔平連夜去了建康……”王羲之忽然道。
周少瑜一愣,隨即點點頭,這樣最好不過。迴想一二,昨日王凝之大醉,讓他自行趕路是沒可能的,八成是讓家仆強行夾上馬車送走。
“如此最好。”周少瑜自然滿意。
“隻是這般理由,卻是不好與謝家明言,待拜門之日……”王羲之為難道。
拜門便是迴門,新娘出嫁,總歸是要帶著夫婿迴一趟娘家的,不一定非得是第幾日,第二天第三天第七天的都有,最長的或者一個月,畢竟兩家目前雖都在會稽,卻不在一個縣,距離總是有,哪來那般準確的時間。可不管多久,總歸是要去的。
而這般一來,王家就很尷尬了,娶迴去當擺設嘛?欺謝家無人乎?
可若是周少瑜出麵,那就不一樣了,當日驅鬼一事,謝家也是有人在場的,那時候離大婚已經不久,自要留人在這邊準備相關事宜。所以周少瑜的名頭還是挺好使。王羲之這意思,顯然是想讓周少瑜給幫幫忙,一同去解釋一番。
因為拜門一事比較特殊,王羲之是不好直接出麵跟過去的,那也太奇怪了,可單獨讓周少瑜跟著去,同樣也奇怪。所以王家必須派個代表過去,可年歲大一些同樣不合適,到底又不是謝道韞的夫婿不是。
商議一番,最終決定讓小大人一般的王獻之同行。而其他事宜,皆由周少瑜代替做主,並攜帶王羲之書信一封。
對此,周少瑜求之不得,正愁沒啥機會與謝道韞進一步相處呢,簡直瞌睡送枕頭,不錯,很不錯,王羲之大大好樣的。喔,對了,先求個墨寶先,書聖呐,怎麽能放過,迴頭李清照她們好文的妹子肯定歡喜的很。對,就這麽辦,多求幾幅,最好一個妹子都來一副,妥妥的!
此事宜早不宜晚,越拖延,越不好和謝家交代。王羲之之所以這般果斷,主要還是被謝道韞的表現驚住了,就算沒有周少瑜那般論調,謝道韞此等才華,也斷不是王凝之那等平庸之輩壓得住的。更莫說下午再次交流之下,還發現謝道韞居然還知兵!
好吧,還是王羲之多想了,謝道韞雖不喜王凝之,可她一生也沒做啥不守婦道的事情,總不能還讓她殉情才行吧。
“一介女子尚有如此才華,謝氏男丁,又該如何驚豔?”王羲之不由感慨。隨後對周少瑜道:“子機以為此女如何?”
“心如海闊,德如玉潤,自能笑對刀叢。”周少瑜笑了笑。“可惜,非凡人之良配。其之名,班昭蔡琰不能及也。”
此凡人自然不是指仙凡的凡,就是尋常人的意思。王羲之也不惱,顯然已經基本接受了周少瑜的說辭。然而周少瑜卻是有幾分怪異之感,沒法子,班昭也好,蔡琰也罷,如今都是他家的妹子好不好,而且兩平妻呢。不過也不算誇大,固然後世四大才女裏頭沒有謝道韞,可實際上在古代的時候,謝道韞的名頭隻比李清照差一些。
第三日,謝道韞這邊要迴娘家拜門了。
除卻大婚那日,謝道韞就沒見到過王凝之,當夜給的說法是宿醉,而後給的說法是病重,已送去建康療養。謝道韞也沒辦法說啥,本以為拜門時日會拖延,畢竟王凝之這位男主角沒在,哪想王家仍舊做了拜門的準備,備了不少禮物。
謝道韞直接一腦殼問號,很是不解。顯然的,王凝之既然去了建康,那顯然不是一時半會能迴來的,別說迴來了,人家估摸著還在過去的路上呢。若不是王羲之表示屆時自會明白,謝道韞保準要問到底,哪有單獨迴娘家拜門的?不嫌丟人嘛?而且居然還帶個小叔子,好生奇怪。
這也罷了,更讓人疑惑的,此行居然還帶個外人,而且顯然凡事以他為主的態勢。著實讓人看不懂。
總之,謝道韞心情很不好,簡直糟糕透頂,婚事不滿意認了也就認了,王凝之雖平庸,可王家到底高門,門戶還是很好的,而且也是為了謝家。哪想現在,安心相夫教子的機會也不給?這叫個什麽事。
不管別人怎麽看,反正謝道韞覺得自己算是要丟大臉了。
前頭的裝神弄鬼隻是一個鋪墊基礎,增加話語權,而現在莫看周少瑜說的嚴重,實質上並不損害王家。
對王羲之而言,如果周少瑜是針對王家,那麽直接阻斷此婚事即可,斷不會說出什麽‘虛有其表,未有其實’的法子,女子即便再有才,終歸隻是女子,高門之間聯姻親近才是真的,隻要姻親關係在,別的都不是問題。
何況王凝之隻是次子,並非長子,是否有嫡出並非那麽重要。想要子嗣,大可納妾生之。如此一來,周少瑜就不應當是哪位仇家派來的,也沒誰有這麽大手筆,派這麽個高人來。
既然周少瑜初來咋到,與王家無冤無仇,相反相處的還不錯,那麽好端端的更沒必要針對他們王家了。不然一開始就拐彎抹角鋪墊好麽?非得看見謝道韞之後才糾結猶豫的提出。
本著寧可信其有的原則,王羲之決定暫且信之,強勢鎮壓王凝之,觀望一番再說。
老實講,若是換個時期,未必這麽好使。古人自然迷i信,可也要看時期和人來。眼下東晉,哪個不信玄?不然這麽短的時間裏,周少瑜還真沒啥好法子。
於是乎,被蒙在鼓裏的謝道韞就很難受了。
不滿婚事歸不滿婚事,但謝家家學,孝字為先,自會聽從家族父母安排,哪怕再不喜王凝之這個人,也已經做好相應的準備。結果倒好,大婚之夜,獨守空房?一句‘酒醉’就給打發了?這讓本就不喜的謝道韞怎麽想。
不管人家如何對待,謝道韞是斷不會有失禮之處,第二日早早起床,前往拜見公婆。不想卻見昨日那‘怪人’也在當場,坐在一旁默不作聲,慢悠悠的品著茶。
‘莫不是王家哪位長輩?’謝道韞如此想著,恭恭敬敬給公婆問安。隻是王羲之麵無表情,一臉嚴肅,頗給人壓力。
“坐吧,既入了王家,便是自家人,無需拘謹。”王羲之點點頭,道:“早聞你聰慧,才思敏捷,那句‘未若柳絮因風起’我也略有耳聞,今次,便交流一二如何?”
“不敢,還望大人公賜教。”謝道韞謙遜迴道。大人公,夫之公也。也是對丈夫的父親一種尊稱。此外做兒子的,也可以稱父親為公,其實侯也可以,總之這兩個原本單指爵位的字,逐漸演變為親屬稱謂。至於‘婆婆’,直接稱唿阿姑即可,稱姥也行。
周少瑜不精此道,卻也頗感興趣。謝道韞有才,誰也不能否認,否則斷不會有偌大的名聲,以至於在李清照成名以前被稱為第一才女。然而到了後世,相比起李清照,謝道韞的名聲委實要小上太多太多。其中原因,不外乎謝道韞的詩詞文章斷絕,流傳下來的屈指可數。
基於此點,皆言謝道韞有才,可到底有才到什麽地步,其實並沒那麽直觀,隻知道這位會寫詩,會寫賦,連哀悼文都能寫。
嗚唿哀哉……周少瑜下意識就想到這個開頭,大美女寫這個,不由有點樂嗬。咳,要淡定。
相比起昨日的‘盛妝’,眼下謝道韞未施粉黛顯然看著順眼多了,可惜眼下不是打量的時候,不好多看。
謝道韞如今其實還是有一些才名的,不過到底是小輩,王羲之平日裏也不怎麽關注。若非周少瑜的緣故,也不會如此鄭重其事直接交流。謝家家學淵源,定然不會是草包,因為周少瑜的關係,心中再次高估幾分,哪想到底還是低估了,而且低估了太多。
先是作詩,這自然難不住謝道韞,質量上也是上乘,不過經典卻不至於。這也很厲害了,經典哪那麽好得,何況這是突然,事先毫無準備。隨後說著說著,便轉到了清談上。
“你對聲無哀樂是何看法?”王羲之又問。
聲無哀樂論是三國曹魏時期嵇康提出的觀點,認為音樂本身的變化和美與不美,與人在情感上的哀樂是毫無關係的,即‘心之與聲,明為二物’。
魏晉時期清談之風盛行,到了東晉更甚,而嵇康這位清談侃爺已然算是早期人物了,往後的發展多了。
說完竹林玄學又說正始玄學,完事有說元康玄學。而其中後者學說的大佬郭象,尤為反對前頭嵇康的思想觀念。可以說完全對立。
好在眼下隻是考校謝道韞的才能,到不是真的在清談,王羲之並沒有與其辯論,中途也從未打攪中斷。
而反觀謝道韞,無論什麽論點,都能口若懸河侃侃而談。或許其中論調有些地方王羲之並不讚同,但此女如此表現,已然大大超出王羲之的預想,考慮到謝道韞的年歲和性別……王羲之不由看了周少瑜一眼,‘女中文曲’一說,還當真有這可能。
上邊幾種玄學,那都是過去式,現今一種新的玄學正在興起,後人將此稱為東晉玄學,也可稱之為江左玄學。其實就是現有玄學與佛學相融之後的一種理論,眼下清談,甚至單獨論佛教教義都行。
當然了,此時的佛教,與後世所理解的佛教完全不是一個概念,這年頭,好多經文沒有流傳進來,壓根還在一個發展的過程當中。也正是這個時期的融合,使得佛教進入中原之後,逐漸變化,本土化。
嘛,反正對周少瑜而言,不管是哪種玄學,聽的都是雲裏霧裏,或許懂一點皮毛,但真深入的話,額……但這不代表不能忽悠人,無論如何,相比起眼下的佛家思想,後世的佛家顯然已經完善到了一定境界。
“喔?此論卻也新鮮,不知是你本意,還是家中長輩之論?”王羲之從一開始的隻聽不說,一點點開始時不時辯上幾句乃至讚同。
“迴大人公,此乃妾身一點淺見。”謝道韞如是說。
於是王羲之就驚歎了,忍不住將周少瑜也拉了進來,問到:“子機可有何見解?”
納尼?周少瑜一呆,表示自己壓根就沒聽明白你們在說啥好吧,隻知道方才的話題是在說佛家。想了想,道:“是風動?還是幡動?”
好吧,著名的風幡論,乃禪宗六祖慧能提出,那都是唐朝時期的人物了。還早著呢。
風動還是幡動?王羲之和謝道韞齊齊一愣,便低頭沉思起來。然後便聽周少瑜淡淡道:“仁者心動。”
“大讚!此乃高論!”王羲之拍手叫絕。謝道韞雖未動作,卻也目光閃爍的看向周少瑜。王羲之這才反應過來,介紹道:“此乃蔡辯,字子機,乃道門大家……”
周少瑜汗了一個,還好這兩都是極為聰慧之人,不用自己多加詳解便能自己腦補出一套東西理論來。不然真讓他說到底,還真有點小難度,畢竟知道不多,理解的也不深。不管如何,總算是給謝道韞留下了一個還行的印象。
隨後麽,又沒周少瑜什麽是了,光聽那兩人一老一少再不斷辯論了。
“此論然也……”
“不然,吾以為……”
“非也非也,此論當……”
周少瑜果斷低頭,當做自己不存在,心中表示,千萬莫要搭理我,你們都是大佬,我應付不來。
這一辯,就是一個上午,用飯時間早過,王羲之的媳婦郗璿(chixuán)早就坐不住了,總算忍不住出聲打斷,表示該用餐了。
王羲之頗有些意猶未盡,在他看來,或許有些觀點謝道韞還尚且稚嫩,但勝在新鮮,考慮年紀,卻已是非常難得。這時候,對於周少瑜的那般說辭,卻是更信了幾分。
吃飯自然不是在一起吃,郗璿帶著謝道韞去了後堂用食,王羲之和周少瑜留下沒動。
“我已讓叔平連夜去了建康……”王羲之忽然道。
周少瑜一愣,隨即點點頭,這樣最好不過。迴想一二,昨日王凝之大醉,讓他自行趕路是沒可能的,八成是讓家仆強行夾上馬車送走。
“如此最好。”周少瑜自然滿意。
“隻是這般理由,卻是不好與謝家明言,待拜門之日……”王羲之為難道。
拜門便是迴門,新娘出嫁,總歸是要帶著夫婿迴一趟娘家的,不一定非得是第幾日,第二天第三天第七天的都有,最長的或者一個月,畢竟兩家目前雖都在會稽,卻不在一個縣,距離總是有,哪來那般準確的時間。可不管多久,總歸是要去的。
而這般一來,王家就很尷尬了,娶迴去當擺設嘛?欺謝家無人乎?
可若是周少瑜出麵,那就不一樣了,當日驅鬼一事,謝家也是有人在場的,那時候離大婚已經不久,自要留人在這邊準備相關事宜。所以周少瑜的名頭還是挺好使。王羲之這意思,顯然是想讓周少瑜給幫幫忙,一同去解釋一番。
因為拜門一事比較特殊,王羲之是不好直接出麵跟過去的,那也太奇怪了,可單獨讓周少瑜跟著去,同樣也奇怪。所以王家必須派個代表過去,可年歲大一些同樣不合適,到底又不是謝道韞的夫婿不是。
商議一番,最終決定讓小大人一般的王獻之同行。而其他事宜,皆由周少瑜代替做主,並攜帶王羲之書信一封。
對此,周少瑜求之不得,正愁沒啥機會與謝道韞進一步相處呢,簡直瞌睡送枕頭,不錯,很不錯,王羲之大大好樣的。喔,對了,先求個墨寶先,書聖呐,怎麽能放過,迴頭李清照她們好文的妹子肯定歡喜的很。對,就這麽辦,多求幾幅,最好一個妹子都來一副,妥妥的!
此事宜早不宜晚,越拖延,越不好和謝家交代。王羲之之所以這般果斷,主要還是被謝道韞的表現驚住了,就算沒有周少瑜那般論調,謝道韞此等才華,也斷不是王凝之那等平庸之輩壓得住的。更莫說下午再次交流之下,還發現謝道韞居然還知兵!
好吧,還是王羲之多想了,謝道韞雖不喜王凝之,可她一生也沒做啥不守婦道的事情,總不能還讓她殉情才行吧。
“一介女子尚有如此才華,謝氏男丁,又該如何驚豔?”王羲之不由感慨。隨後對周少瑜道:“子機以為此女如何?”
“心如海闊,德如玉潤,自能笑對刀叢。”周少瑜笑了笑。“可惜,非凡人之良配。其之名,班昭蔡琰不能及也。”
此凡人自然不是指仙凡的凡,就是尋常人的意思。王羲之也不惱,顯然已經基本接受了周少瑜的說辭。然而周少瑜卻是有幾分怪異之感,沒法子,班昭也好,蔡琰也罷,如今都是他家的妹子好不好,而且兩平妻呢。不過也不算誇大,固然後世四大才女裏頭沒有謝道韞,可實際上在古代的時候,謝道韞的名頭隻比李清照差一些。
第三日,謝道韞這邊要迴娘家拜門了。
除卻大婚那日,謝道韞就沒見到過王凝之,當夜給的說法是宿醉,而後給的說法是病重,已送去建康療養。謝道韞也沒辦法說啥,本以為拜門時日會拖延,畢竟王凝之這位男主角沒在,哪想王家仍舊做了拜門的準備,備了不少禮物。
謝道韞直接一腦殼問號,很是不解。顯然的,王凝之既然去了建康,那顯然不是一時半會能迴來的,別說迴來了,人家估摸著還在過去的路上呢。若不是王羲之表示屆時自會明白,謝道韞保準要問到底,哪有單獨迴娘家拜門的?不嫌丟人嘛?而且居然還帶個小叔子,好生奇怪。
這也罷了,更讓人疑惑的,此行居然還帶個外人,而且顯然凡事以他為主的態勢。著實讓人看不懂。
總之,謝道韞心情很不好,簡直糟糕透頂,婚事不滿意認了也就認了,王凝之雖平庸,可王家到底高門,門戶還是很好的,而且也是為了謝家。哪想現在,安心相夫教子的機會也不給?這叫個什麽事。
不管別人怎麽看,反正謝道韞覺得自己算是要丟大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