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寫,一會改。
大梁,金陵。
三百餘年的太平,成就了有史以來最繁華的京師,然而此刻,卻籠罩著一股難言的緊張氛圍。
誰都知道當今陛下是個傻貨,除了玩鬧還是玩鬧,哪怕高玉瑤不在,也不可能存在親政的可能,至多也就是這些年養成的良好習慣,隻坐在那當擺設,啥也不會管。
可到底身份擺在那,皇帝始終是皇帝,有些事情,斷無可能他人替代。
比如說,祭祖。
非是清明,也無大事,隻因太祖駕崩之日。
然而就在祭祖前一晚,皇陵忽現大量鬼火飄搖,看守皇陵一應宦官宮女乃至侍衛,皆不敢近。待到三更之時,忽聞炸雷,皇陵宮殿大火……
如此大事,自然再無人敢耽擱,數千人參與救火,終於黎明之後控製火勢,臨近午時方結束。這個時辰,祭祖一事顯然是耽擱的了。
不過下午,便有大量流言開始於坊間流傳,言之鑿鑿稱,此為太祖之怒,見大梁大好山河已不完全,大梁實權,竟被一女子掌控……
雜七雜八的內容很多,大抵都是直接奔著當今太後高玉瑤而去。
坊間已經沸沸揚揚,但官場上卻毫無動靜。大夥都不是傻子,自然看得出背後有人引導。而且高玉瑤大權在握,若哪位文武私下評議此事傳出,不怕迴頭被記恨清算?
更重要的是,高玉瑤大權在握不假。但文臣始終是文臣,哪怕對於高玉瑤主導大權並無反感反對,也不可能完全站在一條線上。就好似皇帝與大臣之間,總會有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前者平衡牽製避免權臣,以防自己權力被架空。而後者,自然是削弱皇權家中文臣權力地位,並稱之為,垂拱而治。
高玉瑤固然不是皇帝,但如此大權之下,區別又能有多大?
是以大部分官吏對流言態度是不管不問,純當不知曉此事。隻有小部分死忠命人壓製管控流言,然而收效甚微。
如此一來,流言愈演愈烈。
即便是後世,仍舊有太多無法解釋的東西,而放在生產力與科技水平低下的封建社會,人們對於某些方麵的事情更加在意。
就好似此番大火,早沒有晚沒有,偏生這時候有,不僅在皇帝即將祭祖之前,更是在高玉瑤親征蕭姽嫿之後。
甚至有流言稱,於皇族蕭氏而言,高玉瑤才是真正的外人,蕭姽嫿才是正統,更是皇族最後的依仗,現在高玉瑤想要掃滅蕭姽嫿,大梁先祖如何不怒?
此說法,很受不少人認同。
有些是的確無知的,別人說啥那就行啥,這是絕大多數。而少部分則是故意而為之,想要躲在幕後,看看如此大輿論之下,高玉瑤又當如何應對。
扳倒肯定不可能,那太異想天開,可若是因此使得高玉瑤部分放權……
等到消息快馬加鞭傳到高玉瑤手裏的時候,流言的覆蓋已經極廣。
“哀家可不信甚鬼神之說。”高玉瑤沉著臉,心情頗為惱怒,她不信沒有用,天下間有的是人信。流言傳的這麽大,已經足以影響戰局,若繼續攻打蕭姽嫿,世人如何看待?
更重要的是,高玉瑤敢肯定,背後定有謀劃之人,隻要她繼續打,定然還會有更多的亂事發生。如此隻會使謠言愈發誇張。
所謂三人成虎,到時候哪怕是假的,也會說成真的,都會認為種種‘天象’,皆因她高玉瑤而起。這對於她掌控權力,是極為不利的,因為那時候,肯定又會跳出不少人義正言辭。
高玉瑤首先就排除了蕭姽嫿,如果這真是蕭姽嫿所為,那她壓根沒必要送什麽戰書決戰一場。而且起火之處可是皇陵,蕭姽嫿會這麽幹?殺了她都不會。
同時也無法肯定是湘州,因為並沒有什麽直接好處,相比之下,朝中或者隱於幕後的罷官老臣更有可能。實際上發展到現在是誰主導的也已經不重要,能獲利的各方都會找機會出手,這種情形,她若繼續待在荊州,怕是京中之事難以掌控。
“哎……”高玉瑤揉著眉間,頗感頭疼無奈。
莫看她大權在握人前風光,可內裏堅信又有幾人知曉。偌大的大梁當然有大才,然而大才卻未必能為她所用,哪怕真用,也不一定會放心。而尋常人物,能分擔的負擔又委實有限。
而她高玉瑤也是人,精力有限,可謂分身乏術。
“也罷,這襄陽,往後再取……”高玉瑤搖搖頭,撤軍果斷。
若真有心,至少稍微少許時日,即便不進攻,蕭姽嫿也會主動棄城歸蜀。然而高玉瑤等不起,她的權力來源大梁,而大梁核心在於京師。若京師有亂,掌控的晚了,無疑會影響她的權力。後方都不穩的情況下,高玉瑤是絕不會輕易對外的。
再且,一旦拿下襄陽,就意味著蕭姽嫿會推出荊州全境,因為留下也是守不住。而對於高玉瑤而言,便是一塊偌大的地盤需要重新納入管轄安排人手等等繁雜事務,一時半會就更脫不開身了。
而交由其他人?對不起,高玉瑤還真不是那麽信任。再說了,沒聽見謠言怎麽說的麽?再去打蕭姽嫿,這不是加速流言的可信度?生怕別人不會繼續搞事還是怎麽的。
高玉瑤撤軍,襄陽自然也仍舊留存與蕭姽嫿手中。奈何這般的緣由,蕭姽嫿是無論如何都不會高興起來的。
這時候,蕭姽嫿才明白,當初湘州派人來遞出的那句話是什麽意思。這便是所謂天意?
對不起,她蕭姽嫿不接受。哪怕能去布置不少事情加大流言力度動搖高玉瑤權力也不會去做。且火燒皇陵……
“姽嫿愧對列祖列宗……”
五萬兵馬幾乎全軍覆滅都沒能保住荊州的地盤,結果卻要以皇陵大火的代價來保住。哪怕這火並非她燒的,也仍舊深深自責。
幾日後,湘州。
“果然是蕭姽嫿啊,就這麽任由高玉瑤迴師了。”李清照在得知荊州軍情後感慨道。“不過此事也早有預料,隻是此計之後,怕是會與蕭姽嫿的關係進一步僵硬了。”
曹節到時無所謂,聳肩道:“不管她和周郎是何關係,終究是為敵,便是僵硬了又如何?若非此策,蕭姽嫿龜縮蜀中,短期內難有再戰之力,豈不是更不利?”
城外的火鳳自然無法知曉城內的變故,但從進攻上開始逐漸占據些許優勢就不難猜測出一二。原本猛攻不下的宛城,現如今開始不斷出現豁口,哪怕很快又被不上,可局勢開始轉變卻是實打實的。
待城內府衙的大火愈發猛烈,觀其位置就知道絕非水門那邊。
莫非安沁?火鳳不由猜測。壓根就沒想過會是別人。
對於張啟,她本就了解不多,隻知其是宛城能排上號的大戶,家境相當殷實。
那時候時間尚早,火鳳方才起事,正巧外出尋友的張啟接觸到了當時火鳳所宣傳的教義,從而成為信眾開始暗中大力資助。之後火鳳勉強站穩腳跟,許多物資也是通過張啟才貿易而來。
為表其功,火鳳也曾親自接見,很是勸其向善之類。可實際上人家風評到底如何,火鳳還真沒去了解過。
畢竟對大戶的好感就那麽多。若非有用,都未必見得會搭理。
不過經此一事,想必以後會有所改觀才是。至少張啟肯定會被追封,張舍也會獲取官職。
當然了,單單憑借張舍聚眾,固然順利拿下府衙一把火燒之,可基本也就到頭了。
隻要城內城防反應過來,分出兵力前往鎮壓,單憑這些未經過任何訓練的百姓,絕對再掀不起任何浪花。
然而問題在於,城內還有一支所有人都不曾想到過的特殊人馬。
很早之前,周少瑜一直都在建立完全屬於自己的情報網絡,信息的重要性,很少會有人比他更加看中。
然而缺乏相關人才,組建的速度可謂極慢,周少瑜也有點抓瞎,到底不是可以隨時聯係的高科技社會,這路途一遠,便意味著掌控變弱,消息延遲。
若是太平社會還好些,可好些地方接連禍事,說不好人直接就失去聯係了。
就好似從大梁已故宰相……額,也就是高玉瑤的生父高漸申,曾從他手裏接收了高家的情報網,但基本也是以京師金陵為中心集中於揚州,其他地方相對薄弱。
而到了荊州,接連戰事之下,幾乎大部分都已經沒了消息,想來兇多吉少。
精力沒少花,錢財也不斷耗費,可得到的結果卻是除卻部分地方尚可之外,好些地方都沒有完整建立情報網。
不過這方麵的問題在二女到來以後得到了一定的改善,那麽問題來了。眾妹子當中,誰的間諜能力最強?
廢話,還用問麽,當然是受到過越國專門培訓的鄭旦與西施了。
或許她們的培養內容有很重要一部分是取悅,但毫無疑問那就是間諜,不但要獲取情報,還要消磨吳王夫差的鬥誌……算了,後麵這個不提。
總之,二女的短板很明顯,因為所處年代較早,又不像妲己那般來大梁的時候年歲還不大,完全可以重新培養。
鄭旦和西施各方麵早有自己的感官和理解以及價值觀,不同的時代,文化差異也是很大的。尤其出身越國,那就更是如此了。
所以在計劃中,二女不但沒有一直沒有安排任何事物,反而是以適應培養學習為主。
若是沒有對比,西施和鄭旦肯定也不會有什麽別的想法,所謂男主內女主外,女子待在家中也是理所應當。可身邊的姐妹一個個都是大能耐,都有自己要負責的一攤事。
時間一長,兩人就有點坐不住了,感覺跟吃白飯似的。
坐在一起一合計,思來想去覺得自己也沒啥特長可言。說文才,還是那句話,所處時代太早了,而且又不是主培養這個,水平至多算一般。說武力,鄭旦好歹還和越女薇學過幾手,西施的話,那完全就是弱質女流。
文不成武不就,好似除了長的漂亮算是拔尖且會取悅之外,也沒啥可拿得出手的?
於是二女決定找人參謀參謀,而李秀寧便是她們所覺的最好人選。
“那便組建錦衣衛吧。”李秀寧腦袋一歪,想也不想就迴答。
周少瑜早就想組建錦衣衛了,當然了,性質肯定和大明的自然不會完全相同。探查掌控消息情報是肯定,另外還要有一定的武力值。但不會賦予過多的大權,比如捉拿調查審訊全集中一身,那還搞個p啊。反正周少瑜自覺不需要這麽個組織去為他去做髒事。
隻是這麽就連最基本的情報網都困難重重,隻能是往重點地帶盡可能多撒網,錦衣衛那就更別想了,有到是有這麽一小支人馬,可小支就是小支,那才多少人,成不了規模。
二女一聽,這事這事,似乎專業對得上?於是很是仔細琢磨一番,翻閱史料,深究商議,最終拿出一套試行的辦法來。
想要一下子全麵鋪開,那是做白日夢,沒那麽美的事。而且兩人的信心還真不高,於是再一次找到了李秀寧。後者翻看著她們做出來的試行辦法,頻頻點頭,反正好些都是她壓根沒想到的,除卻極個別地方因為沒有經驗有所疏漏之外,整體還是相當可行的。
“若是行軍打仗,情報獲取我很熟悉,但組建全麵覆蓋情報網,我亦不熟,隻能給一些個建議。”李秀寧沉思一方,開口道:“既不能全麵開展,那麽自然是從局部小範圍開始,那麽放在哪裏便是個大問題,依個人之間,可根據咱們總體大方針進行針對性布置,對有可能發生大戰事的地方先進行嚐試……”
很顯然,這個提議最終得以實行,並且宛城變成了其中之一。
至於說第一批人選麽。
可否還記得金國騎軍奇襲漁陽城?若非城中老卒穩定發威,結局尚且難說。在漁陽城的老卒本就是以傷殘或年歲大了為主,留在漁陽大抵就是養著,必要時仍舊可以信重。在經曆此戰之後,一部分戰死,又或者受傷更嚴重。
大梁,金陵。
三百餘年的太平,成就了有史以來最繁華的京師,然而此刻,卻籠罩著一股難言的緊張氛圍。
誰都知道當今陛下是個傻貨,除了玩鬧還是玩鬧,哪怕高玉瑤不在,也不可能存在親政的可能,至多也就是這些年養成的良好習慣,隻坐在那當擺設,啥也不會管。
可到底身份擺在那,皇帝始終是皇帝,有些事情,斷無可能他人替代。
比如說,祭祖。
非是清明,也無大事,隻因太祖駕崩之日。
然而就在祭祖前一晚,皇陵忽現大量鬼火飄搖,看守皇陵一應宦官宮女乃至侍衛,皆不敢近。待到三更之時,忽聞炸雷,皇陵宮殿大火……
如此大事,自然再無人敢耽擱,數千人參與救火,終於黎明之後控製火勢,臨近午時方結束。這個時辰,祭祖一事顯然是耽擱的了。
不過下午,便有大量流言開始於坊間流傳,言之鑿鑿稱,此為太祖之怒,見大梁大好山河已不完全,大梁實權,竟被一女子掌控……
雜七雜八的內容很多,大抵都是直接奔著當今太後高玉瑤而去。
坊間已經沸沸揚揚,但官場上卻毫無動靜。大夥都不是傻子,自然看得出背後有人引導。而且高玉瑤大權在握,若哪位文武私下評議此事傳出,不怕迴頭被記恨清算?
更重要的是,高玉瑤大權在握不假。但文臣始終是文臣,哪怕對於高玉瑤主導大權並無反感反對,也不可能完全站在一條線上。就好似皇帝與大臣之間,總會有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前者平衡牽製避免權臣,以防自己權力被架空。而後者,自然是削弱皇權家中文臣權力地位,並稱之為,垂拱而治。
高玉瑤固然不是皇帝,但如此大權之下,區別又能有多大?
是以大部分官吏對流言態度是不管不問,純當不知曉此事。隻有小部分死忠命人壓製管控流言,然而收效甚微。
如此一來,流言愈演愈烈。
即便是後世,仍舊有太多無法解釋的東西,而放在生產力與科技水平低下的封建社會,人們對於某些方麵的事情更加在意。
就好似此番大火,早沒有晚沒有,偏生這時候有,不僅在皇帝即將祭祖之前,更是在高玉瑤親征蕭姽嫿之後。
甚至有流言稱,於皇族蕭氏而言,高玉瑤才是真正的外人,蕭姽嫿才是正統,更是皇族最後的依仗,現在高玉瑤想要掃滅蕭姽嫿,大梁先祖如何不怒?
此說法,很受不少人認同。
有些是的確無知的,別人說啥那就行啥,這是絕大多數。而少部分則是故意而為之,想要躲在幕後,看看如此大輿論之下,高玉瑤又當如何應對。
扳倒肯定不可能,那太異想天開,可若是因此使得高玉瑤部分放權……
等到消息快馬加鞭傳到高玉瑤手裏的時候,流言的覆蓋已經極廣。
“哀家可不信甚鬼神之說。”高玉瑤沉著臉,心情頗為惱怒,她不信沒有用,天下間有的是人信。流言傳的這麽大,已經足以影響戰局,若繼續攻打蕭姽嫿,世人如何看待?
更重要的是,高玉瑤敢肯定,背後定有謀劃之人,隻要她繼續打,定然還會有更多的亂事發生。如此隻會使謠言愈發誇張。
所謂三人成虎,到時候哪怕是假的,也會說成真的,都會認為種種‘天象’,皆因她高玉瑤而起。這對於她掌控權力,是極為不利的,因為那時候,肯定又會跳出不少人義正言辭。
高玉瑤首先就排除了蕭姽嫿,如果這真是蕭姽嫿所為,那她壓根沒必要送什麽戰書決戰一場。而且起火之處可是皇陵,蕭姽嫿會這麽幹?殺了她都不會。
同時也無法肯定是湘州,因為並沒有什麽直接好處,相比之下,朝中或者隱於幕後的罷官老臣更有可能。實際上發展到現在是誰主導的也已經不重要,能獲利的各方都會找機會出手,這種情形,她若繼續待在荊州,怕是京中之事難以掌控。
“哎……”高玉瑤揉著眉間,頗感頭疼無奈。
莫看她大權在握人前風光,可內裏堅信又有幾人知曉。偌大的大梁當然有大才,然而大才卻未必能為她所用,哪怕真用,也不一定會放心。而尋常人物,能分擔的負擔又委實有限。
而她高玉瑤也是人,精力有限,可謂分身乏術。
“也罷,這襄陽,往後再取……”高玉瑤搖搖頭,撤軍果斷。
若真有心,至少稍微少許時日,即便不進攻,蕭姽嫿也會主動棄城歸蜀。然而高玉瑤等不起,她的權力來源大梁,而大梁核心在於京師。若京師有亂,掌控的晚了,無疑會影響她的權力。後方都不穩的情況下,高玉瑤是絕不會輕易對外的。
再且,一旦拿下襄陽,就意味著蕭姽嫿會推出荊州全境,因為留下也是守不住。而對於高玉瑤而言,便是一塊偌大的地盤需要重新納入管轄安排人手等等繁雜事務,一時半會就更脫不開身了。
而交由其他人?對不起,高玉瑤還真不是那麽信任。再說了,沒聽見謠言怎麽說的麽?再去打蕭姽嫿,這不是加速流言的可信度?生怕別人不會繼續搞事還是怎麽的。
高玉瑤撤軍,襄陽自然也仍舊留存與蕭姽嫿手中。奈何這般的緣由,蕭姽嫿是無論如何都不會高興起來的。
這時候,蕭姽嫿才明白,當初湘州派人來遞出的那句話是什麽意思。這便是所謂天意?
對不起,她蕭姽嫿不接受。哪怕能去布置不少事情加大流言力度動搖高玉瑤權力也不會去做。且火燒皇陵……
“姽嫿愧對列祖列宗……”
五萬兵馬幾乎全軍覆滅都沒能保住荊州的地盤,結果卻要以皇陵大火的代價來保住。哪怕這火並非她燒的,也仍舊深深自責。
幾日後,湘州。
“果然是蕭姽嫿啊,就這麽任由高玉瑤迴師了。”李清照在得知荊州軍情後感慨道。“不過此事也早有預料,隻是此計之後,怕是會與蕭姽嫿的關係進一步僵硬了。”
曹節到時無所謂,聳肩道:“不管她和周郎是何關係,終究是為敵,便是僵硬了又如何?若非此策,蕭姽嫿龜縮蜀中,短期內難有再戰之力,豈不是更不利?”
城外的火鳳自然無法知曉城內的變故,但從進攻上開始逐漸占據些許優勢就不難猜測出一二。原本猛攻不下的宛城,現如今開始不斷出現豁口,哪怕很快又被不上,可局勢開始轉變卻是實打實的。
待城內府衙的大火愈發猛烈,觀其位置就知道絕非水門那邊。
莫非安沁?火鳳不由猜測。壓根就沒想過會是別人。
對於張啟,她本就了解不多,隻知其是宛城能排上號的大戶,家境相當殷實。
那時候時間尚早,火鳳方才起事,正巧外出尋友的張啟接觸到了當時火鳳所宣傳的教義,從而成為信眾開始暗中大力資助。之後火鳳勉強站穩腳跟,許多物資也是通過張啟才貿易而來。
為表其功,火鳳也曾親自接見,很是勸其向善之類。可實際上人家風評到底如何,火鳳還真沒去了解過。
畢竟對大戶的好感就那麽多。若非有用,都未必見得會搭理。
不過經此一事,想必以後會有所改觀才是。至少張啟肯定會被追封,張舍也會獲取官職。
當然了,單單憑借張舍聚眾,固然順利拿下府衙一把火燒之,可基本也就到頭了。
隻要城內城防反應過來,分出兵力前往鎮壓,單憑這些未經過任何訓練的百姓,絕對再掀不起任何浪花。
然而問題在於,城內還有一支所有人都不曾想到過的特殊人馬。
很早之前,周少瑜一直都在建立完全屬於自己的情報網絡,信息的重要性,很少會有人比他更加看中。
然而缺乏相關人才,組建的速度可謂極慢,周少瑜也有點抓瞎,到底不是可以隨時聯係的高科技社會,這路途一遠,便意味著掌控變弱,消息延遲。
若是太平社會還好些,可好些地方接連禍事,說不好人直接就失去聯係了。
就好似從大梁已故宰相……額,也就是高玉瑤的生父高漸申,曾從他手裏接收了高家的情報網,但基本也是以京師金陵為中心集中於揚州,其他地方相對薄弱。
而到了荊州,接連戰事之下,幾乎大部分都已經沒了消息,想來兇多吉少。
精力沒少花,錢財也不斷耗費,可得到的結果卻是除卻部分地方尚可之外,好些地方都沒有完整建立情報網。
不過這方麵的問題在二女到來以後得到了一定的改善,那麽問題來了。眾妹子當中,誰的間諜能力最強?
廢話,還用問麽,當然是受到過越國專門培訓的鄭旦與西施了。
或許她們的培養內容有很重要一部分是取悅,但毫無疑問那就是間諜,不但要獲取情報,還要消磨吳王夫差的鬥誌……算了,後麵這個不提。
總之,二女的短板很明顯,因為所處年代較早,又不像妲己那般來大梁的時候年歲還不大,完全可以重新培養。
鄭旦和西施各方麵早有自己的感官和理解以及價值觀,不同的時代,文化差異也是很大的。尤其出身越國,那就更是如此了。
所以在計劃中,二女不但沒有一直沒有安排任何事物,反而是以適應培養學習為主。
若是沒有對比,西施和鄭旦肯定也不會有什麽別的想法,所謂男主內女主外,女子待在家中也是理所應當。可身邊的姐妹一個個都是大能耐,都有自己要負責的一攤事。
時間一長,兩人就有點坐不住了,感覺跟吃白飯似的。
坐在一起一合計,思來想去覺得自己也沒啥特長可言。說文才,還是那句話,所處時代太早了,而且又不是主培養這個,水平至多算一般。說武力,鄭旦好歹還和越女薇學過幾手,西施的話,那完全就是弱質女流。
文不成武不就,好似除了長的漂亮算是拔尖且會取悅之外,也沒啥可拿得出手的?
於是二女決定找人參謀參謀,而李秀寧便是她們所覺的最好人選。
“那便組建錦衣衛吧。”李秀寧腦袋一歪,想也不想就迴答。
周少瑜早就想組建錦衣衛了,當然了,性質肯定和大明的自然不會完全相同。探查掌控消息情報是肯定,另外還要有一定的武力值。但不會賦予過多的大權,比如捉拿調查審訊全集中一身,那還搞個p啊。反正周少瑜自覺不需要這麽個組織去為他去做髒事。
隻是這麽就連最基本的情報網都困難重重,隻能是往重點地帶盡可能多撒網,錦衣衛那就更別想了,有到是有這麽一小支人馬,可小支就是小支,那才多少人,成不了規模。
二女一聽,這事這事,似乎專業對得上?於是很是仔細琢磨一番,翻閱史料,深究商議,最終拿出一套試行的辦法來。
想要一下子全麵鋪開,那是做白日夢,沒那麽美的事。而且兩人的信心還真不高,於是再一次找到了李秀寧。後者翻看著她們做出來的試行辦法,頻頻點頭,反正好些都是她壓根沒想到的,除卻極個別地方因為沒有經驗有所疏漏之外,整體還是相當可行的。
“若是行軍打仗,情報獲取我很熟悉,但組建全麵覆蓋情報網,我亦不熟,隻能給一些個建議。”李秀寧沉思一方,開口道:“既不能全麵開展,那麽自然是從局部小範圍開始,那麽放在哪裏便是個大問題,依個人之間,可根據咱們總體大方針進行針對性布置,對有可能發生大戰事的地方先進行嚐試……”
很顯然,這個提議最終得以實行,並且宛城變成了其中之一。
至於說第一批人選麽。
可否還記得金國騎軍奇襲漁陽城?若非城中老卒穩定發威,結局尚且難說。在漁陽城的老卒本就是以傷殘或年歲大了為主,留在漁陽大抵就是養著,必要時仍舊可以信重。在經曆此戰之後,一部分戰死,又或者受傷更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