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親王的離京,太子終於接了逸親王的第一個差事。幾乎可以說是最為重要的。
太子很聰明,為了防備梁太後想明白之後,也許會暗中下絆子,所有接待事宜,都讓逸王府上的兩位庶子去做。
而太子則隻像個施令者一樣,坐在高高的主位上,向所有的外來使臣顯示著,他太子的地位。
逸親王隻是個親王,再得梁太後喜歡,當今幹武帝也不可能將皇位傳給弟弟。
在陸續接見了幾個使臣之後,效果出來,往年上送到逸親王府上的東西,此時卻被捧上的東宮太子妃,魏芳凝的麵前。
趙鎮升沒有讓太子失望,東宮表麵上看,並沒有多大的動作。
但在趙鎮升的動作下,幾個關鍵地方的變動,使得整個東宮,都在了太子的掌控之中。
梁太後的人,幹武帝的人,還都繼續在,然而隻能探知,太子想讓他們探知的東西。
而東宮的穩定,讓魏芳凝和太子均都鬆了口氣。
不過魏芳凝仍是不敢懷孕。
對於她喝避子湯的事,太子也是支持的。
梁太後一天不倒,即使他們可以控製東宮,卻不能控製東宮以外的地方。
如若魏芳凝懷孕的話,梁太後完全可以直接將魏芳凝傳到永慈宮裏,隻要讓魏芳凝在外麵跪上此時日,若是再弄些別的,再穩固的胎相,也會流掉。
太子不想魏芳凝受苦,也不想魏芳凝遭遇危險。
想到梁太後,魏芳凝就一陣的頭疼。
上一世,太子幾乎用了十年的時間,直到魏芳凝客死京外庵堂,梁太後卻依然活著。
隻不過,這一世好像許多東西都已經提前,魏芳凝在心底盤算著,或許她可以期待更多了。
晉安公主的大婚,幾乎是沈家在京上的極致榮耀。
沈家的風頭可以說,差不多要蓋過梁家。
隻是外臣入京,皇上、太後賞賜,但沈家邊關上的人,卻沒一個迴來的。
沈家的冷處理,與皇家的熱烈,成了鮮明對比。
所以晉安公主成親之後,第一件事,居然是去邊關上,見沈家其餘長輩,還有親眷。
從婚事訂下,到成親,梁太後表現得可有可無。
對於已成定局的事,梁太後隻應景地對表示下歡喜,便就置之不理。
最高興的,莫過於幹武帝。
晉安公主的下嫁,表明了他與沈家的更近一步的關係。將沈家從純臣拉上的與皇家的姻親,與太子長在沈家相比,也拉近了幹武帝與沈家的關係。
魏芳凝陪伴的,卻是皇後。
皇後隻兩個女兒,自然是視若珍寶。更何況晉安公主,又是皇後的長女,第一個孩子,意義自然更是不同。
所以打從晉安公主定下親來,梁皇後幾乎是一半歡喜,另一半則是憂愁與不舍。
然而隨著婚事將近,歡喜變淡,就隻剩下與女兒分離的擔憂之中。
尤其是晉安公主的下嫁,更表明了皇家的低姿態。
梁皇後也隻得一遍又一遍地叮囑晉安公主,讓她認清事實,不要仗著自己是公主,學無上長公主一樣,為所欲為。
雖然不忍心,但梁皇後還是指出,晉安公主之於幹武帝的用處。
而說這些話的時候,梁皇後是當著魏芳凝的麵的。
魏芳凝就知道,皇後的話,一半是說給她聽的,若專門說給晉安公主聽的話,皇後有太多機會,在她沒入宮之前,偷偷地說與晉安公主聽。
低垂著頭,魏芳凝並沒有將自己心內的感覺,表露出來。
她一直都知道,幹武帝對於太子那複雜的心思,但魏芳凝此時,其實更多的,卻是同情梁皇後。
女人何苦為難女人呢?
魏芳凝感受得到,皇後對她的嫉妒。
皇後嫁給幹武帝,是各方權力的平衡,也是幹武帝和景元帝的隱忍退讓。
所以幹武帝對梁皇後,其實也是心情複雜。
為了利用皇後而表現得像是愛慕她,皇後不傻,一個男人有沒有心,女人天生細膩,又怎會感覺不到?
晉安公主出嫁,做為太子妃加兒媳婦,魏芳凝陪在了梁皇後的身邊。
然而成婚三日後,宮內大辦宴席,之後沈永澤決定離京。
沈永澤身體不好,沈四不放心,正好他與晉安公主也要去邊關上,於是本來準備著成親一個月離去邊送的沈四,決定隨著沈永澤一起,正好在路上照顧沈永澤。
太子忙著往沈家跑,安排出行事宜。
而突然接到晉安公主著人送入宮裏的信息,梁皇後簡直比晉安公主出嫁,哭得還要厲害。
自晉安公主成親之後,魏芳凝自動的,每日裏都會進宮去給梁皇後請安。
梁皇後對魏芳凝的態度一直淡淡的,魏芳凝卻總會留下來,陪著梁皇後說些家常。
或是幹脆一聲不出,就陪在梁皇後身邊,安靜地坐著。
然而這一次,梁皇後實在是忍不了,當著魏芳凝的麵痛哭起來。
魏芳凝勸道:「沈四公子性子好,對晉安妹妹一直照顧,母後放心好了。若沈四公子對晉安妹妹不好,媳婦就讓祖母去罵他。」
梁皇後這些天故意冷著魏芳凝,此時聽她如此貼心,心也就軟了下來。
也可能是因為晉安公主吧!
畢竟幹武帝指不上,而魏芳凝的那句話是對的。關鍵時候,還可以求助於沈太夫人。
晉安公主成親,沈太夫人雖然沒去,卻送給晉安公主一支碧玉髮簪。
據送來的嬤嬤說,那是沈太夫人當年出嫁時,沈太夫人的母親,親手插在沈太夫人頭上的。
別人不認得,沈家人不可能不認得。
而這也正是沈太夫人變相的,在為晉安公主撐腰。
想也知道,這定然是魏芳凝替晉安公主,向沈太夫人求來的。
梁皇後也難得的對魏芳凝發自內心地說:「你是個乖孩子,這些日子虧得有你陪著本宮,本宮自然知道沈家兒郎都是好的。等明兒你當了母親,就能體會本宮的心情了。」
說到這兒,梁皇後頓了下,目光看向了宮內的一角,半晌才幽幽地說:「兩個好人,也不見得能過好。」
</br>
太子很聰明,為了防備梁太後想明白之後,也許會暗中下絆子,所有接待事宜,都讓逸王府上的兩位庶子去做。
而太子則隻像個施令者一樣,坐在高高的主位上,向所有的外來使臣顯示著,他太子的地位。
逸親王隻是個親王,再得梁太後喜歡,當今幹武帝也不可能將皇位傳給弟弟。
在陸續接見了幾個使臣之後,效果出來,往年上送到逸親王府上的東西,此時卻被捧上的東宮太子妃,魏芳凝的麵前。
趙鎮升沒有讓太子失望,東宮表麵上看,並沒有多大的動作。
但在趙鎮升的動作下,幾個關鍵地方的變動,使得整個東宮,都在了太子的掌控之中。
梁太後的人,幹武帝的人,還都繼續在,然而隻能探知,太子想讓他們探知的東西。
而東宮的穩定,讓魏芳凝和太子均都鬆了口氣。
不過魏芳凝仍是不敢懷孕。
對於她喝避子湯的事,太子也是支持的。
梁太後一天不倒,即使他們可以控製東宮,卻不能控製東宮以外的地方。
如若魏芳凝懷孕的話,梁太後完全可以直接將魏芳凝傳到永慈宮裏,隻要讓魏芳凝在外麵跪上此時日,若是再弄些別的,再穩固的胎相,也會流掉。
太子不想魏芳凝受苦,也不想魏芳凝遭遇危險。
想到梁太後,魏芳凝就一陣的頭疼。
上一世,太子幾乎用了十年的時間,直到魏芳凝客死京外庵堂,梁太後卻依然活著。
隻不過,這一世好像許多東西都已經提前,魏芳凝在心底盤算著,或許她可以期待更多了。
晉安公主的大婚,幾乎是沈家在京上的極致榮耀。
沈家的風頭可以說,差不多要蓋過梁家。
隻是外臣入京,皇上、太後賞賜,但沈家邊關上的人,卻沒一個迴來的。
沈家的冷處理,與皇家的熱烈,成了鮮明對比。
所以晉安公主成親之後,第一件事,居然是去邊關上,見沈家其餘長輩,還有親眷。
從婚事訂下,到成親,梁太後表現得可有可無。
對於已成定局的事,梁太後隻應景地對表示下歡喜,便就置之不理。
最高興的,莫過於幹武帝。
晉安公主的下嫁,表明了他與沈家的更近一步的關係。將沈家從純臣拉上的與皇家的姻親,與太子長在沈家相比,也拉近了幹武帝與沈家的關係。
魏芳凝陪伴的,卻是皇後。
皇後隻兩個女兒,自然是視若珍寶。更何況晉安公主,又是皇後的長女,第一個孩子,意義自然更是不同。
所以打從晉安公主定下親來,梁皇後幾乎是一半歡喜,另一半則是憂愁與不舍。
然而隨著婚事將近,歡喜變淡,就隻剩下與女兒分離的擔憂之中。
尤其是晉安公主的下嫁,更表明了皇家的低姿態。
梁皇後也隻得一遍又一遍地叮囑晉安公主,讓她認清事實,不要仗著自己是公主,學無上長公主一樣,為所欲為。
雖然不忍心,但梁皇後還是指出,晉安公主之於幹武帝的用處。
而說這些話的時候,梁皇後是當著魏芳凝的麵的。
魏芳凝就知道,皇後的話,一半是說給她聽的,若專門說給晉安公主聽的話,皇後有太多機會,在她沒入宮之前,偷偷地說與晉安公主聽。
低垂著頭,魏芳凝並沒有將自己心內的感覺,表露出來。
她一直都知道,幹武帝對於太子那複雜的心思,但魏芳凝此時,其實更多的,卻是同情梁皇後。
女人何苦為難女人呢?
魏芳凝感受得到,皇後對她的嫉妒。
皇後嫁給幹武帝,是各方權力的平衡,也是幹武帝和景元帝的隱忍退讓。
所以幹武帝對梁皇後,其實也是心情複雜。
為了利用皇後而表現得像是愛慕她,皇後不傻,一個男人有沒有心,女人天生細膩,又怎會感覺不到?
晉安公主出嫁,做為太子妃加兒媳婦,魏芳凝陪在了梁皇後的身邊。
然而成婚三日後,宮內大辦宴席,之後沈永澤決定離京。
沈永澤身體不好,沈四不放心,正好他與晉安公主也要去邊關上,於是本來準備著成親一個月離去邊送的沈四,決定隨著沈永澤一起,正好在路上照顧沈永澤。
太子忙著往沈家跑,安排出行事宜。
而突然接到晉安公主著人送入宮裏的信息,梁皇後簡直比晉安公主出嫁,哭得還要厲害。
自晉安公主成親之後,魏芳凝自動的,每日裏都會進宮去給梁皇後請安。
梁皇後對魏芳凝的態度一直淡淡的,魏芳凝卻總會留下來,陪著梁皇後說些家常。
或是幹脆一聲不出,就陪在梁皇後身邊,安靜地坐著。
然而這一次,梁皇後實在是忍不了,當著魏芳凝的麵痛哭起來。
魏芳凝勸道:「沈四公子性子好,對晉安妹妹一直照顧,母後放心好了。若沈四公子對晉安妹妹不好,媳婦就讓祖母去罵他。」
梁皇後這些天故意冷著魏芳凝,此時聽她如此貼心,心也就軟了下來。
也可能是因為晉安公主吧!
畢竟幹武帝指不上,而魏芳凝的那句話是對的。關鍵時候,還可以求助於沈太夫人。
晉安公主成親,沈太夫人雖然沒去,卻送給晉安公主一支碧玉髮簪。
據送來的嬤嬤說,那是沈太夫人當年出嫁時,沈太夫人的母親,親手插在沈太夫人頭上的。
別人不認得,沈家人不可能不認得。
而這也正是沈太夫人變相的,在為晉安公主撐腰。
想也知道,這定然是魏芳凝替晉安公主,向沈太夫人求來的。
梁皇後也難得的對魏芳凝發自內心地說:「你是個乖孩子,這些日子虧得有你陪著本宮,本宮自然知道沈家兒郎都是好的。等明兒你當了母親,就能體會本宮的心情了。」
說到這兒,梁皇後頓了下,目光看向了宮內的一角,半晌才幽幽地說:「兩個好人,也不見得能過好。」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