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各路大軍齊聚應南郡城之外,幾次攻堅不下,常迅改變策略,留下大半人馬圍困郡城,帶領秦殃、湯劍兩部繞過郡城,奪取下關縣和浦口縣,徹底切斷應南郡頑抗倭人的後路,然後將沿海一帶交給秦殃的一萬重步兵和李躍的一萬輕騎駐守,防止流桑過的海船以及援兵蹬岸,接著趕迴應南郡城下,繼續圍而不打,既然勝局以定,無須再付出更多的傷亡,隻要等著對方意誌崩潰開城投向就行了。
南州收複,烏驊帶領的遠征軍告別常迅等人返迴本國,一路上並沒有遇到任何阻攔,順利抵達古鍾城,帶走一部分糧草後將古鍾城歸還楊興,通過沿海平原迴到煙海城,至此,東州完全被楊興收於囊中,而南州也即將收複,帝國將會迎來久違的和平,但是戰爭並未結束,帝都,將要上演一場沒有硝煙的權利之戰。
評定東州戰亂,收複南州失地,楊興的功績無與倫比,聲望一時無兩,登基為皇乃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至此,時機終於成熟,是時候前往中京,去往帝國的權利中心,麵對最為艱難的挑戰。
七月初,袁方、常迅、陳信、石平、秦殃、湯劍等一幹將領先後返迴光祿郡城,經過一番修整,虎嘯軍團和獨狼軍團外加林如和雨晴的皇家親衛軍一行三萬餘人從光祿郡城出發,前往中州帝都。一路上,所經之地官員出城相迎,百姓沿街歡慶,聲勢浩大,無可比擬。
這天,距離帝都還有半日路程,楊興騎在馬上,有些緊張的說:“老大,到了帝都我該咋辦?你不會丟下我不管吧?”
袁方聳聳肩:“之前不是都商量好了嘛,你就照辦就行了。”楊興還是很緊張,對於未來的不可知而緊張。
常迅表情凝重說:“一切小心,殿下,記住,到了那裏可不要隨心妄言,每說一句話都要三思,千萬別被人抓到馬腳。”
楊興點點頭:“唉,真不知道去那裏幹什麽,我覺得在東州挺好的。”
此時,探馬來報,中州個駐軍無異動,常迅鬆了口氣,同時也隱隱有些擔憂,從當下形式來講,最少丞相還沒有窮途末路,利用手裏的武裝力量,這是一個好消息,也是一個壞消息,好消息是因為不用與同袍刀兵相見,擔憂的是丞相和皇後還有不知道的底牌沒有亮出,而己方,卻什麽都沒有,從始至終就隻是依靠手中的武力而已,但這些在政治鬥爭中發揮不出太大的作用,隻能算是一點點籌碼而已,換句話說,在接下來的鬥爭中,常迅等人幫不上太大的忙,唯一可以依靠的就隻有楊興自己。
帝都十裏外,滿朝文武凡是到達一定品級的官員雲集於此,熱鬧非凡卻又顯得有些冷漠,這些人明顯分成三個群體,最大的群體自然是以丞相為首的一部分人,這些人中,不乏帝國各司之首的高級官員,更多的是一些身居要職的實權官宦,另一方,是效忠皇家的派係官員,但無論是人數還是官職都遜色丞相一脈不少。
最後一個群體,人數最少,隻是聚在一起卻沒有什麽交流,這些人,都是沒有加入任何派係的官員,從官服來看,官位都不是很高,並且一個個都麵無表情,或是閉幕養神,或是負手而立仰望天空,一副清高自傲之色,與其他人的焦急等待或是尋友攀談相比,顯得格格不入。
晌午時分,楊興一行人來到帝都十裏外,常迅吩咐隨行部隊駐紮,袁方一行跟隨楊興去見前來迎接的眾為官員。
小梅,正在和小梅她們整理形狀,安頓休息,楊興親自過來,帶著小梅一起前去,小梅剛開始還極力反對,覺得這樣麽正式的場合自己不適合出現,但是實在拗不過楊興,隻好跟著一起過去。
楊興和小梅一馬當先走在前麵,桑柔幾女環衛兩側,袁方等人緊隨其後,遠遠的,看到對麵一個個身穿官服衣著光鮮的官員,習慣了軍戎裝扮的楊興打心裏就很不舒服。在距離迎接眾人不到百米的地方停下,楊興坐在馬上眼神平靜的注視對麵眾人,沒有再前進一步的打算。
丞相徐翰文眼睛微微眯起,嘴角劃過一絲冷笑,僵持良久,帶頭走向楊興一行,離著老遠就微微躬身行禮說:“微臣徐翰文見過三殿下。”其他眾人跟著紛紛見禮。
常迅臉色有些不好看,徐翰文隻是微微躬身,並沒有行跪拜之禮,說白了,就是沒拿楊興當迴事,隻是表麵上稍稍恭敬而已。
楊興聽說眼前這個長相還不錯的老頭就是丞相徐翰文,一陣咬牙切齒後差點沒叫人將這些混蛋一鍋端了全都抓起來,但最後還是忍住了,冷聲說:“行了,不想行禮就不要勉強,何必呢,你們不情不願,我看著也鬧心。”說完,不再理會眾人,催馬向前,越過徐翰文等人身邊的時候沒有絲毫停留,就像他們不存在一樣。
徐翰文強壓怒火,等楊興一行走遠,這才訕訕一笑說:“看來咱們這位三殿下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麽成熟。”眾人一陣哄笑,跟著徐翰文乘轎或者騎馬返迴帝都。
帝都之地,沒有皇命軍隊不得善入,楊興帶來的三萬禁軍也不例外,就在十裏外駐紮,隨行的隻有林如和雨晴挑選的一千親衛女兵和一眾將領。
當楊興一行甩開出迎官員很遠來到帝都東門外,等候已久的一眾低級官員紛紛行跪拜禮,城頭與城門處的城防軍行軍禮,迎接三殿下凱旋。楊興勒住馬韁繩,對這些人的表現非常滿意,揚起馬鞭朗聲說:“各位都是帝國之棟梁,不必拘禮,都平身吧。”一眾官員謝恩起身,這才發現丞相一行並不在隊伍之中,頓時有些人開始交頭接耳,猜測到底發生了什麽。
楊興微微皺眉,用馬鞭點指其中一人:“你,是不是對本殿下有意見?竟然在本殿下麵前肆意喧嘩。”被楊興點指那人聞言臉色大變,急忙跪倒在地,連稱不敢。
南州收複,烏驊帶領的遠征軍告別常迅等人返迴本國,一路上並沒有遇到任何阻攔,順利抵達古鍾城,帶走一部分糧草後將古鍾城歸還楊興,通過沿海平原迴到煙海城,至此,東州完全被楊興收於囊中,而南州也即將收複,帝國將會迎來久違的和平,但是戰爭並未結束,帝都,將要上演一場沒有硝煙的權利之戰。
評定東州戰亂,收複南州失地,楊興的功績無與倫比,聲望一時無兩,登基為皇乃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至此,時機終於成熟,是時候前往中京,去往帝國的權利中心,麵對最為艱難的挑戰。
七月初,袁方、常迅、陳信、石平、秦殃、湯劍等一幹將領先後返迴光祿郡城,經過一番修整,虎嘯軍團和獨狼軍團外加林如和雨晴的皇家親衛軍一行三萬餘人從光祿郡城出發,前往中州帝都。一路上,所經之地官員出城相迎,百姓沿街歡慶,聲勢浩大,無可比擬。
這天,距離帝都還有半日路程,楊興騎在馬上,有些緊張的說:“老大,到了帝都我該咋辦?你不會丟下我不管吧?”
袁方聳聳肩:“之前不是都商量好了嘛,你就照辦就行了。”楊興還是很緊張,對於未來的不可知而緊張。
常迅表情凝重說:“一切小心,殿下,記住,到了那裏可不要隨心妄言,每說一句話都要三思,千萬別被人抓到馬腳。”
楊興點點頭:“唉,真不知道去那裏幹什麽,我覺得在東州挺好的。”
此時,探馬來報,中州個駐軍無異動,常迅鬆了口氣,同時也隱隱有些擔憂,從當下形式來講,最少丞相還沒有窮途末路,利用手裏的武裝力量,這是一個好消息,也是一個壞消息,好消息是因為不用與同袍刀兵相見,擔憂的是丞相和皇後還有不知道的底牌沒有亮出,而己方,卻什麽都沒有,從始至終就隻是依靠手中的武力而已,但這些在政治鬥爭中發揮不出太大的作用,隻能算是一點點籌碼而已,換句話說,在接下來的鬥爭中,常迅等人幫不上太大的忙,唯一可以依靠的就隻有楊興自己。
帝都十裏外,滿朝文武凡是到達一定品級的官員雲集於此,熱鬧非凡卻又顯得有些冷漠,這些人明顯分成三個群體,最大的群體自然是以丞相為首的一部分人,這些人中,不乏帝國各司之首的高級官員,更多的是一些身居要職的實權官宦,另一方,是效忠皇家的派係官員,但無論是人數還是官職都遜色丞相一脈不少。
最後一個群體,人數最少,隻是聚在一起卻沒有什麽交流,這些人,都是沒有加入任何派係的官員,從官服來看,官位都不是很高,並且一個個都麵無表情,或是閉幕養神,或是負手而立仰望天空,一副清高自傲之色,與其他人的焦急等待或是尋友攀談相比,顯得格格不入。
晌午時分,楊興一行人來到帝都十裏外,常迅吩咐隨行部隊駐紮,袁方一行跟隨楊興去見前來迎接的眾為官員。
小梅,正在和小梅她們整理形狀,安頓休息,楊興親自過來,帶著小梅一起前去,小梅剛開始還極力反對,覺得這樣麽正式的場合自己不適合出現,但是實在拗不過楊興,隻好跟著一起過去。
楊興和小梅一馬當先走在前麵,桑柔幾女環衛兩側,袁方等人緊隨其後,遠遠的,看到對麵一個個身穿官服衣著光鮮的官員,習慣了軍戎裝扮的楊興打心裏就很不舒服。在距離迎接眾人不到百米的地方停下,楊興坐在馬上眼神平靜的注視對麵眾人,沒有再前進一步的打算。
丞相徐翰文眼睛微微眯起,嘴角劃過一絲冷笑,僵持良久,帶頭走向楊興一行,離著老遠就微微躬身行禮說:“微臣徐翰文見過三殿下。”其他眾人跟著紛紛見禮。
常迅臉色有些不好看,徐翰文隻是微微躬身,並沒有行跪拜之禮,說白了,就是沒拿楊興當迴事,隻是表麵上稍稍恭敬而已。
楊興聽說眼前這個長相還不錯的老頭就是丞相徐翰文,一陣咬牙切齒後差點沒叫人將這些混蛋一鍋端了全都抓起來,但最後還是忍住了,冷聲說:“行了,不想行禮就不要勉強,何必呢,你們不情不願,我看著也鬧心。”說完,不再理會眾人,催馬向前,越過徐翰文等人身邊的時候沒有絲毫停留,就像他們不存在一樣。
徐翰文強壓怒火,等楊興一行走遠,這才訕訕一笑說:“看來咱們這位三殿下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麽成熟。”眾人一陣哄笑,跟著徐翰文乘轎或者騎馬返迴帝都。
帝都之地,沒有皇命軍隊不得善入,楊興帶來的三萬禁軍也不例外,就在十裏外駐紮,隨行的隻有林如和雨晴挑選的一千親衛女兵和一眾將領。
當楊興一行甩開出迎官員很遠來到帝都東門外,等候已久的一眾低級官員紛紛行跪拜禮,城頭與城門處的城防軍行軍禮,迎接三殿下凱旋。楊興勒住馬韁繩,對這些人的表現非常滿意,揚起馬鞭朗聲說:“各位都是帝國之棟梁,不必拘禮,都平身吧。”一眾官員謝恩起身,這才發現丞相一行並不在隊伍之中,頓時有些人開始交頭接耳,猜測到底發生了什麽。
楊興微微皺眉,用馬鞭點指其中一人:“你,是不是對本殿下有意見?竟然在本殿下麵前肆意喧嘩。”被楊興點指那人聞言臉色大變,急忙跪倒在地,連稱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