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戳穿謊言是很不爽的,但是陳淩顯然沒有這個覺悟,仿佛那個說來自陳家的人根本就不是他。
“當然不是我,”陳淩神色淡定的對玉兒說道:“我當時隻是指了指江南,然後說了一句陳家。我可沒有說我就是陳家的人。你不要開這樣的玩笑,要是被陳家指定我冒充他們族人,肯定會被那幫人打死的。”
陳淩詭辯的能力讓玉兒都甘拜下風。
可是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李沆信了。那麽他就一定會派人去查的。
這個時間不會太長。
除非他非常肯定陳淩確實是來自陳家。
比如她手裏的這塊玉佩,這還是當年太宗皇帝在位的時候賜給陳家家主陳寅柯的,也就是玉兒的爺爺。
如果李沆看到陳淩的身上有這塊玉佩的話肯定就會深信不疑,太宗賞賜玉佩的時候李沆可就在旁邊,看的清清楚楚。
看著玉兒手裏的那塊一點點大的玉佩,陳淩直迷糊,這趙光義也太小氣了,給個這麽小的玉,根本就不值錢。
“你為什麽要幫我?別說那些感謝我救過你命之類的廢話,我根本就不信。”他並沒有急著接過來那塊玉佩,雖然他的心裏很癢癢,但還是覺得先聽聽玉兒的條件比較好,如果條件不是太高的話他可以考慮一下。
“幫我奪迴陳家家主之位。”玉兒說道:“這個條件對你來說有一點難度,可是也不是沒有可能,因為你能說的動李沆。”
“你這是火中取栗,朝廷對你們這些累世之家是什麽心態你應該清楚的很,你就不怕李沆趁機將你陳家連根拔起?”
“連根拔起?”玉兒嗬嗬一笑:“他李沆還沒有這個本事,不過我承認,如果是皇帝授意的話確實會重創陳家。可是那又如何?鏟除掉那些鼠輩我以後才好掌控陳家。”
“我現在有點佩服你的野心了,”陳淩拍拍身上的塵土,伸手接過玉兒手中的玉佩:“成交,讓我們把李沆這家夥好好的騙上一騙。”
陽光透過頭頂的樹枝照射在陳淩的身上,整個人變得有些虛幻,讓玉兒一愣。
也不知道玉兒給的這塊玉李沆還認不認得出來,陳淩在手裏把玩著,上麵刻的是一朵牡丹花。他對玉不了解,也不知道刻一朵牡丹花是什麽意思。
他把玉在自己的腰間比劃了一下,戴上去真的很醜。古人對玉有著非同一般的偏好,可是陳淩實在看不出來腰上掛這麽一個易碎的東西有什麽好的。這能體現出一個人的人品才怪!
還是掛脖子裏吧,玉兒就是掛在脖子裏的,想來應該沒什麽。
陳淩試了試,除了有些涼沒有什麽不適。
李成辰這家夥根本就不認識這塊玉,自己拿著玉在他麵前晃悠了好幾遍他都視若無睹。
有機會讓李沆看看才行。
風靡汴京的引龍醉終於引起了曹國公趙元儼的戒心。
讓他不得不懷疑李沆這樣做的原因。
想從釀酒一業裏撈銀子,李沆的膽子真是不小。他這麽做擺明了就是在和自己叫板。大宋誰不知道他趙元儼的主要產業就是釀酒。
這麽多年來大宋已經形成了一種默契,自己基本上不去插手別的,其他人也識趣的不把手伸到他的地盤。
李沆做了一輩子官不會不知道這個忌諱。
這次他這麽猴急,讓趙元儼不得不懷疑這裏麵是不是有皇帝的意思。
他太了解皇帝了,雖然表麵上不說什麽,但是一直都有著很重的戒心。就因為他是太宗皇帝的第三個兒子,而不是長子。
登上皇位難免讓有心人不服。
當初太宗皇帝的長子不幸夭折,不是就有人提出要在他的兄弟之中找一個繼任者麽。可是趙恆的運氣真的很好,他的大哥死了,二哥沒過多久也死了。太宗皇帝殺伐果斷的立趙恆為太子,讓很多人閉上了嘴。
但是他們心裏是不服氣的,也是不滿的。
雖然自己並沒有做皇帝的念頭,但是趙恆會相信自己沒有野心嗎?
這次李沆的舉動難道不是一次試探?
趙元儼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他並不能確定。如果沒有皇帝的授意,深諳官場之道的李沆會做出這麽昏聵的事來?他就不怕因此引起其他人的戒心?
想到最後趙元儼幾乎可以確定,李沆這麽做肯定是出自皇帝的意願。
他必須小心應對,上門向李沆問罪是不可能的,隻會授人以柄。他李沆又沒有販酒,不過是自己釀了幾壇酒送人而已。即使拿酒來換也是讀書人之間的一件風雅之事,你曹國公連這個也要管?
他甚至都能想到,隻要他找李沆的麻煩,肯定就會被一群大臣群起攻之。反正攻擊他的理由太多了,誰讓他和那些武將走的那麽近!
那幫讀書人真是讓他難以招架。
真是把書讀到狗肚子裏了,靠你們一幫文人能把邊患評定?還不是要靠這些武將領著大頭兵去拚殺。
以為靠幾篇錦繡文章就能讓天下太平簡直是癡人說夢。
還不能直說,不然能被罵死。也不知道他們的書是怎麽讀的,做事不行,罵人的功夫倒是一流,罵起人來能罵上一天,連口水都不用喝。
那些武將就不行了,直愣愣的杵在那裏,氣的雙目怒張就是說不出話來。最後隻能一腳踹過去了事,至於誰那麽倒黴被踢斷了腿那就管不著了,那麽多人怎麽看的清楚,算你運氣不好。
對付讀書人就不能講理,不然那些武將的罪名都夠殺好幾次頭了。
好在皇帝也知道,治國不能全靠讀書人,他還要靠著那些武將替他守國門呢。
這群讀書人怎麽就不能可憐一下戰場上麵那些廝殺漢,遇到戰事拿著本《孫子兵法》滿嘴之乎者也,搖頭晃腦、掐著胡子,一副決勝千裏之外的模樣。可是事實上呢,發出的軍令昏招疊出,別說敵人來攻了,自己首先就亂了陣腳。
哪朝打仗的時候樞密院會事先把軍隊的部署還有陣法就研究出來讓武將執行的?這是作死啊,對方人數有多少,騎兵幾何,統軍之人是誰,地勢如何,一概不知,你一群文人坐在距離戰場八百裏遠的汴京居然就已經把陣法給定好了。
武將隻能按著既定的戰陣去打仗,這能打贏簡直就是奇跡!如果沒有楊延昭那樣懂得變通的武將,遼國早就打進汴京來了。還輪得到你們在這裏指手畫腳!
文人誤國,此言不虛!
“當然不是我,”陳淩神色淡定的對玉兒說道:“我當時隻是指了指江南,然後說了一句陳家。我可沒有說我就是陳家的人。你不要開這樣的玩笑,要是被陳家指定我冒充他們族人,肯定會被那幫人打死的。”
陳淩詭辯的能力讓玉兒都甘拜下風。
可是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李沆信了。那麽他就一定會派人去查的。
這個時間不會太長。
除非他非常肯定陳淩確實是來自陳家。
比如她手裏的這塊玉佩,這還是當年太宗皇帝在位的時候賜給陳家家主陳寅柯的,也就是玉兒的爺爺。
如果李沆看到陳淩的身上有這塊玉佩的話肯定就會深信不疑,太宗賞賜玉佩的時候李沆可就在旁邊,看的清清楚楚。
看著玉兒手裏的那塊一點點大的玉佩,陳淩直迷糊,這趙光義也太小氣了,給個這麽小的玉,根本就不值錢。
“你為什麽要幫我?別說那些感謝我救過你命之類的廢話,我根本就不信。”他並沒有急著接過來那塊玉佩,雖然他的心裏很癢癢,但還是覺得先聽聽玉兒的條件比較好,如果條件不是太高的話他可以考慮一下。
“幫我奪迴陳家家主之位。”玉兒說道:“這個條件對你來說有一點難度,可是也不是沒有可能,因為你能說的動李沆。”
“你這是火中取栗,朝廷對你們這些累世之家是什麽心態你應該清楚的很,你就不怕李沆趁機將你陳家連根拔起?”
“連根拔起?”玉兒嗬嗬一笑:“他李沆還沒有這個本事,不過我承認,如果是皇帝授意的話確實會重創陳家。可是那又如何?鏟除掉那些鼠輩我以後才好掌控陳家。”
“我現在有點佩服你的野心了,”陳淩拍拍身上的塵土,伸手接過玉兒手中的玉佩:“成交,讓我們把李沆這家夥好好的騙上一騙。”
陽光透過頭頂的樹枝照射在陳淩的身上,整個人變得有些虛幻,讓玉兒一愣。
也不知道玉兒給的這塊玉李沆還認不認得出來,陳淩在手裏把玩著,上麵刻的是一朵牡丹花。他對玉不了解,也不知道刻一朵牡丹花是什麽意思。
他把玉在自己的腰間比劃了一下,戴上去真的很醜。古人對玉有著非同一般的偏好,可是陳淩實在看不出來腰上掛這麽一個易碎的東西有什麽好的。這能體現出一個人的人品才怪!
還是掛脖子裏吧,玉兒就是掛在脖子裏的,想來應該沒什麽。
陳淩試了試,除了有些涼沒有什麽不適。
李成辰這家夥根本就不認識這塊玉,自己拿著玉在他麵前晃悠了好幾遍他都視若無睹。
有機會讓李沆看看才行。
風靡汴京的引龍醉終於引起了曹國公趙元儼的戒心。
讓他不得不懷疑李沆這樣做的原因。
想從釀酒一業裏撈銀子,李沆的膽子真是不小。他這麽做擺明了就是在和自己叫板。大宋誰不知道他趙元儼的主要產業就是釀酒。
這麽多年來大宋已經形成了一種默契,自己基本上不去插手別的,其他人也識趣的不把手伸到他的地盤。
李沆做了一輩子官不會不知道這個忌諱。
這次他這麽猴急,讓趙元儼不得不懷疑這裏麵是不是有皇帝的意思。
他太了解皇帝了,雖然表麵上不說什麽,但是一直都有著很重的戒心。就因為他是太宗皇帝的第三個兒子,而不是長子。
登上皇位難免讓有心人不服。
當初太宗皇帝的長子不幸夭折,不是就有人提出要在他的兄弟之中找一個繼任者麽。可是趙恆的運氣真的很好,他的大哥死了,二哥沒過多久也死了。太宗皇帝殺伐果斷的立趙恆為太子,讓很多人閉上了嘴。
但是他們心裏是不服氣的,也是不滿的。
雖然自己並沒有做皇帝的念頭,但是趙恆會相信自己沒有野心嗎?
這次李沆的舉動難道不是一次試探?
趙元儼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他並不能確定。如果沒有皇帝的授意,深諳官場之道的李沆會做出這麽昏聵的事來?他就不怕因此引起其他人的戒心?
想到最後趙元儼幾乎可以確定,李沆這麽做肯定是出自皇帝的意願。
他必須小心應對,上門向李沆問罪是不可能的,隻會授人以柄。他李沆又沒有販酒,不過是自己釀了幾壇酒送人而已。即使拿酒來換也是讀書人之間的一件風雅之事,你曹國公連這個也要管?
他甚至都能想到,隻要他找李沆的麻煩,肯定就會被一群大臣群起攻之。反正攻擊他的理由太多了,誰讓他和那些武將走的那麽近!
那幫讀書人真是讓他難以招架。
真是把書讀到狗肚子裏了,靠你們一幫文人能把邊患評定?還不是要靠這些武將領著大頭兵去拚殺。
以為靠幾篇錦繡文章就能讓天下太平簡直是癡人說夢。
還不能直說,不然能被罵死。也不知道他們的書是怎麽讀的,做事不行,罵人的功夫倒是一流,罵起人來能罵上一天,連口水都不用喝。
那些武將就不行了,直愣愣的杵在那裏,氣的雙目怒張就是說不出話來。最後隻能一腳踹過去了事,至於誰那麽倒黴被踢斷了腿那就管不著了,那麽多人怎麽看的清楚,算你運氣不好。
對付讀書人就不能講理,不然那些武將的罪名都夠殺好幾次頭了。
好在皇帝也知道,治國不能全靠讀書人,他還要靠著那些武將替他守國門呢。
這群讀書人怎麽就不能可憐一下戰場上麵那些廝殺漢,遇到戰事拿著本《孫子兵法》滿嘴之乎者也,搖頭晃腦、掐著胡子,一副決勝千裏之外的模樣。可是事實上呢,發出的軍令昏招疊出,別說敵人來攻了,自己首先就亂了陣腳。
哪朝打仗的時候樞密院會事先把軍隊的部署還有陣法就研究出來讓武將執行的?這是作死啊,對方人數有多少,騎兵幾何,統軍之人是誰,地勢如何,一概不知,你一群文人坐在距離戰場八百裏遠的汴京居然就已經把陣法給定好了。
武將隻能按著既定的戰陣去打仗,這能打贏簡直就是奇跡!如果沒有楊延昭那樣懂得變通的武將,遼國早就打進汴京來了。還輪得到你們在這裏指手畫腳!
文人誤國,此言不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