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清靖西將軍馬佳·圖海敬啟:
將軍康安。
近日驚聞噩耗,方知令郎諾敏已於梅關下戰歿,令郎猝去,家失棟才,謹誠致哀悼,尚望順變。
昔日令郎韶州設伏,幾取餘之性命,幸上天眷顧,僥幸獲勝,然令郎之智勇忠亮深以為然,惜乎忠亮之部屬翻過長樂崇山,奇襲收複梅關,令郎頓兵關下,退路已絕,追兵又至,已陷絕地矣。
餘部欲降之,然令郎決意不從,浴血死戰,終歿於敗軍之中。
誌決身殲,其毅其烈,無愧於貴主,當為吾輩軍人之楷模。
餘也感佩,餘與令郎年歲相仿,若非兩族交兵,或可為摯友,而非戰陣之上,生死搏殺。
此憾事皆時勢所迫爾,貴族原亦為大明子民,然萬曆四十四年以來,貴上興不義之師,掠我國土,害我同胞,斷我文統。
如此種種,見之聞之,忠臣義士無不日日泣血,歲歲憂憤。
是故忠亮上負聖君之望,下承萬民之憤,舉三尺青鋒,奮國族千年之餘烈,起兵保國護民,驅除韃虜,至今已三載有餘。
雖略有薄功,然刀兵一起,難免生靈塗炭,死者白骨露野,生者念之斷腸。
斯大明,國乃王道之邦,民乃淳善赤子,貴主若去偽號,複衣冠,交罪魁,還河山,伏待陛下聖裁,或可寬宥,是時你我亦可複為大明子民,共享盛世。
不然兵臨城下之日,火炎昆岡,玉石俱焚,滅國亡族,恐不忍言。
切切!
另,諾敏將軍剛烈,臨行前仍高唿奮戰,其軀飲彈無數,餘不忍睹之,故焚,並首級置於匣內。逝者已矣,生者懇請保重。
行軍繁雜,不便多言,務請節哀。
大明黔國公,中極殿大學士,兩廣總督沐忠亮。永曆十八年夏,草於戎旅。”
突逢喪子之痛,黯然神傷的圖海已沒有心情看到最後,似乎遺漏了最後幾行關鍵信息。
當然,宜章到郴州不過大軍三幾日的路程,他沒看到,現在沐忠亮親自來告訴他也是一樣。
暗室被粗暴地推開,“砰”一聲,發出不小的響動。
這名軍士連打千見禮都顧不上,徑直道,“將軍,斥候發現明軍大部已離宜章,向郴州進軍!”
等了半晌,圖海卻全無迴應,“將軍?將軍?”
這軍士大著膽子湊上去,隻見圖海印堂發黑,閉眼委頓在座椅之上。
“郎中!快請郎中!”
悠悠醒轉,他一開口就問,“我暈了多久?明軍到哪了?”
郎中趕緊過來把脈,順口答道,“不過一刻鍾而已。”
他一手撥開號脈的手,急匆匆就要出門。
“將軍,您氣血攻心,需要靜養!”
“滾!”大兵壓境,圖海哪還顧得上這些,丟下這麽一句,就往城外大營跑。
郎中被攆出府,看四下沒人,狠狠往地上吐了口唾沫,“呸,狗韃子,老子還不想治呢。”
“公爺,今日是否行軍?”一大早,蘇誠就來帥帳中請示。
沐忠亮揉揉惺忪的睡眼,撩開帳門張望了眼,“敵軍可有什麽動靜?”
“並無異動。”
“天氣不錯,那就走兩個時辰吧,晌午後日頭太毒就歇下。”
“諾。”
蘇誠也不多問,出帳布置去了。菁菁端來臉盆,沐忠亮抹了把臉,迴到帥案前,拿起前日接收的情報又看了一遍,嘴角壓抑不住笑意。
“夫君樂什麽呢?”
“嗬嗬,友軍給力,這場仗終於要分勝負了。”
給力是什麽意思?菁菁不解,不過看夫君的模樣應該是好事吧?
沐忠亮也不解釋,他在等,畢竟軍情司的情報傳遞效率可能比清廷快個一天半天的,到時他們一動,我們銜尾攆他們不必攻堅來得痛快?
現在龜速行軍正是為了接下來的計劃養精蓄銳。
宜昌到郴州,全程約一百五十裏,按正常行軍速度不過三四日的事情,然而行軍到半程,明軍的速度突然大幅放慢,算是讓一開始還火急火燎圖海緩了口氣。
然而過了兩日,沐忠亮還沒收到斥候的消息,他覺得不太對勁,最終下令正常進軍,次日便來到郴州城下。
郴州城並不大,八萬清軍難以全部容納在城內,聞說沐忠亮來襲,清軍背城列陣,一眼看去黑壓壓的一片,沐忠亮現在算是有些經驗,掃了一眼,陣中大約有五六萬人,城上旌旗林立,剩下的應該守在城內策應。
不應該啊?怎麽清軍還這麽淡定在這守著,難道他們一點都不擔心後院著火嗎?
有耐心地等了兩天,他發現不對勁了。清軍好像混得不錯啊?就在他的眼皮底下,一天有好幾撥的群眾帶著糧食酒水過來慰問,還有不少扛著大刀長矛就加入了清軍陣地的。
沐忠亮很是鬱悶,“武卿,我不是看錯了吧?咱們真的如此不得民心嗎?這叫什麽?連韃子都能簞食壺漿了?”
“在利益麵前,民族大義對這些劣紳來說算個屁,不識天時,螳臂當車而已。”
鄧凱反而笑了,“大人,韃子一向對民間武裝查禁甚嚴,圖海迴到朝中怕是無論如何都討不得好。他已被逼得要使用鄉勇,在我看來,足見其黔驢技窮。”
“說是這麽說沒錯,可這些百姓不都是窮人嗎?應該支持我們才對啊?”
兩人無言。
沐忠亮歎了口氣,他也不是不知道原因,鄉紳勢力幾千年,影響力哪裏是一時半會能驅散的,就連在廣東,都不得不動用了極端手段才算基本平息。
這不後遺症就來了?今後全國的縉紳恐怕都會把明廷視為洪水猛獸了,隻能寄希望於他辛苦培育的民族資產階級快點成熟起來。
然而一味靠暴力機器和掀動民氣解決局部問題可以,但終不是長久之計。
見沐忠亮臉色凝重,鄧凱以為他心有不忍,勸誡道,“大人切不可有婦人之仁,當年晉王征粵就是敗於此。”
“嗯?哦,”雖然想的不是一個問題,沐忠亮還是答道,“我不會的,凡在我對麵拿起武器的,都是敵人。放下武器可以教化,拿起武器則不死不休。”
但都是同胞,沐忠亮終究還是有惻隱之心,“照這勢頭,恐怕以後人會來得越來越多,雖然都是烏合之眾,但殺戮太過終究不利於今後統治,武卿你準備一下,明日五更造飯,日出開戰,一天就把他們打殘,有沒有信心?”
“諾!將士們近日已養精蓄銳,區區敗軍之將,無足掛齒!”
將軍康安。
近日驚聞噩耗,方知令郎諾敏已於梅關下戰歿,令郎猝去,家失棟才,謹誠致哀悼,尚望順變。
昔日令郎韶州設伏,幾取餘之性命,幸上天眷顧,僥幸獲勝,然令郎之智勇忠亮深以為然,惜乎忠亮之部屬翻過長樂崇山,奇襲收複梅關,令郎頓兵關下,退路已絕,追兵又至,已陷絕地矣。
餘部欲降之,然令郎決意不從,浴血死戰,終歿於敗軍之中。
誌決身殲,其毅其烈,無愧於貴主,當為吾輩軍人之楷模。
餘也感佩,餘與令郎年歲相仿,若非兩族交兵,或可為摯友,而非戰陣之上,生死搏殺。
此憾事皆時勢所迫爾,貴族原亦為大明子民,然萬曆四十四年以來,貴上興不義之師,掠我國土,害我同胞,斷我文統。
如此種種,見之聞之,忠臣義士無不日日泣血,歲歲憂憤。
是故忠亮上負聖君之望,下承萬民之憤,舉三尺青鋒,奮國族千年之餘烈,起兵保國護民,驅除韃虜,至今已三載有餘。
雖略有薄功,然刀兵一起,難免生靈塗炭,死者白骨露野,生者念之斷腸。
斯大明,國乃王道之邦,民乃淳善赤子,貴主若去偽號,複衣冠,交罪魁,還河山,伏待陛下聖裁,或可寬宥,是時你我亦可複為大明子民,共享盛世。
不然兵臨城下之日,火炎昆岡,玉石俱焚,滅國亡族,恐不忍言。
切切!
另,諾敏將軍剛烈,臨行前仍高唿奮戰,其軀飲彈無數,餘不忍睹之,故焚,並首級置於匣內。逝者已矣,生者懇請保重。
行軍繁雜,不便多言,務請節哀。
大明黔國公,中極殿大學士,兩廣總督沐忠亮。永曆十八年夏,草於戎旅。”
突逢喪子之痛,黯然神傷的圖海已沒有心情看到最後,似乎遺漏了最後幾行關鍵信息。
當然,宜章到郴州不過大軍三幾日的路程,他沒看到,現在沐忠亮親自來告訴他也是一樣。
暗室被粗暴地推開,“砰”一聲,發出不小的響動。
這名軍士連打千見禮都顧不上,徑直道,“將軍,斥候發現明軍大部已離宜章,向郴州進軍!”
等了半晌,圖海卻全無迴應,“將軍?將軍?”
這軍士大著膽子湊上去,隻見圖海印堂發黑,閉眼委頓在座椅之上。
“郎中!快請郎中!”
悠悠醒轉,他一開口就問,“我暈了多久?明軍到哪了?”
郎中趕緊過來把脈,順口答道,“不過一刻鍾而已。”
他一手撥開號脈的手,急匆匆就要出門。
“將軍,您氣血攻心,需要靜養!”
“滾!”大兵壓境,圖海哪還顧得上這些,丟下這麽一句,就往城外大營跑。
郎中被攆出府,看四下沒人,狠狠往地上吐了口唾沫,“呸,狗韃子,老子還不想治呢。”
“公爺,今日是否行軍?”一大早,蘇誠就來帥帳中請示。
沐忠亮揉揉惺忪的睡眼,撩開帳門張望了眼,“敵軍可有什麽動靜?”
“並無異動。”
“天氣不錯,那就走兩個時辰吧,晌午後日頭太毒就歇下。”
“諾。”
蘇誠也不多問,出帳布置去了。菁菁端來臉盆,沐忠亮抹了把臉,迴到帥案前,拿起前日接收的情報又看了一遍,嘴角壓抑不住笑意。
“夫君樂什麽呢?”
“嗬嗬,友軍給力,這場仗終於要分勝負了。”
給力是什麽意思?菁菁不解,不過看夫君的模樣應該是好事吧?
沐忠亮也不解釋,他在等,畢竟軍情司的情報傳遞效率可能比清廷快個一天半天的,到時他們一動,我們銜尾攆他們不必攻堅來得痛快?
現在龜速行軍正是為了接下來的計劃養精蓄銳。
宜昌到郴州,全程約一百五十裏,按正常行軍速度不過三四日的事情,然而行軍到半程,明軍的速度突然大幅放慢,算是讓一開始還火急火燎圖海緩了口氣。
然而過了兩日,沐忠亮還沒收到斥候的消息,他覺得不太對勁,最終下令正常進軍,次日便來到郴州城下。
郴州城並不大,八萬清軍難以全部容納在城內,聞說沐忠亮來襲,清軍背城列陣,一眼看去黑壓壓的一片,沐忠亮現在算是有些經驗,掃了一眼,陣中大約有五六萬人,城上旌旗林立,剩下的應該守在城內策應。
不應該啊?怎麽清軍還這麽淡定在這守著,難道他們一點都不擔心後院著火嗎?
有耐心地等了兩天,他發現不對勁了。清軍好像混得不錯啊?就在他的眼皮底下,一天有好幾撥的群眾帶著糧食酒水過來慰問,還有不少扛著大刀長矛就加入了清軍陣地的。
沐忠亮很是鬱悶,“武卿,我不是看錯了吧?咱們真的如此不得民心嗎?這叫什麽?連韃子都能簞食壺漿了?”
“在利益麵前,民族大義對這些劣紳來說算個屁,不識天時,螳臂當車而已。”
鄧凱反而笑了,“大人,韃子一向對民間武裝查禁甚嚴,圖海迴到朝中怕是無論如何都討不得好。他已被逼得要使用鄉勇,在我看來,足見其黔驢技窮。”
“說是這麽說沒錯,可這些百姓不都是窮人嗎?應該支持我們才對啊?”
兩人無言。
沐忠亮歎了口氣,他也不是不知道原因,鄉紳勢力幾千年,影響力哪裏是一時半會能驅散的,就連在廣東,都不得不動用了極端手段才算基本平息。
這不後遺症就來了?今後全國的縉紳恐怕都會把明廷視為洪水猛獸了,隻能寄希望於他辛苦培育的民族資產階級快點成熟起來。
然而一味靠暴力機器和掀動民氣解決局部問題可以,但終不是長久之計。
見沐忠亮臉色凝重,鄧凱以為他心有不忍,勸誡道,“大人切不可有婦人之仁,當年晉王征粵就是敗於此。”
“嗯?哦,”雖然想的不是一個問題,沐忠亮還是答道,“我不會的,凡在我對麵拿起武器的,都是敵人。放下武器可以教化,拿起武器則不死不休。”
但都是同胞,沐忠亮終究還是有惻隱之心,“照這勢頭,恐怕以後人會來得越來越多,雖然都是烏合之眾,但殺戮太過終究不利於今後統治,武卿你準備一下,明日五更造飯,日出開戰,一天就把他們打殘,有沒有信心?”
“諾!將士們近日已養精蓄銳,區區敗軍之將,無足掛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