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說來到大唐十餘年,但馮寶始終寫不來那文縐縐的文章。在以往,文字類事情,基本上都由房元昭、杜風他們操辦,可現在不行了,尤其是在宮內,沒有熟人。
馮寶本來為這事兒還有點犯愁,現在好了,婁師德——未來大唐王朝的宰相,被征用了。
按過往習慣,馮寶以口述的方式,詳細細敘說了對於“大唐水師”未來較長時間內發展的思想和理念,尤其是對於龐大“水師費用”方麵,著重描述了自己的構想。
大體來說,分為四個部分。
首先是“水師”規模,先裁撤不必要的官兵。將“水師”總兵力,控製在兩萬人以內,全部實行“水陸皆可作戰”,即“水師陸戰隊”模式。裁減下來的官兵組成“水運司”,也就是帶武裝的水麵運輸隊。
其次是戰船。大唐疆域廣闊,海岸線綿長萬裏,需要如“長安號”那般大船至少二十艘,另外還需要五千料巨舟四艘,作為領航旗艦,其餘各類輔助船隻,至少一千艘,同時根據船隻增加,擴充“水師”,最終形成“北、東、南”三大船隊,總兵力約在十萬人上下。
隻不過,馮寶特意強調,這個構想的實現,最低限度也是十年,很有可能長達十五年。
可即便這樣,那也把婁師德嚇得夠嗆!
別的不說,單就這些船隻,建造起來的費用就是一筆天文數字!大唐朝廷根本就不可能負擔得起。還有,如此戰力強大“水師”,皇帝陛下怎麽能放心?
馮寶沒有多說,隻告訴婁師德:“如實記述即可,吾自會與聖人釋疑。”
第三個方麵,“水運司”作為“水師”外單列“衙門”,行商事,南糧北運,出海交易,所獲之巨利,在“錢號”單獨設立戶頭以存,五年內用於建造船隻、擴充軍備,五年後,“水師司”之一切,全部移交朝廷。
最後一個方麵,“水師”當出海靖邊,肅清賊寇,以威服四夷,接納朝貢,滋養萬民。
盡管婁師德如今還是一個低級官員,但他的胸襟與眼光的確不凡!從馮寶的口述當中,仿佛看到了大唐船隊,揚帆出海,將糧食、木材等物資,一船一船絡繹不絕地運迴……
婁師德很清楚,有了這些物資,大唐國力更加昌盛,自然而然對百姓的索取,也就會降低很多,實是“治國良策”。
當然,要把言語中表達的意思,整理成文,倒並不是太容易,主要是馮寶在說的時候,口若懸河,大量使用了一些後世的語言詞匯,致使婁師德很難弄明白。
馮寶本來就不是一個特別有耐心的人,所以也沒空跟婁師德解釋,全部說完以後,丟下一句“明日書成,吾麵君呈上”,而後拂袖離去。
馮寶並不是有意給婁師德出難題,主要原因是他不想在“洛陽”待太久,隻想著快刀斬亂麻,將“水師”這一攤子事理順,然後又可以安心當甩手掌櫃了。
正是基於這個目的,馮寶沒有在“水師衙門”逗留太久,與婁師德聊完以後,甚至沒有等到其他同僚迴來,便徑直去了“兵部”。
現如今,高遠領“檢校兵部尚書”銜,以“兵部左侍郎”職,全麵署理“兵部”事宜。他和馮寶實在是很熟了,二人之間根本不需要客套,雖然不是推心置腹那種交情,但在公事上還是可以做到事無巨細,暢所欲言。
當聽完馮寶對於“水師”設想,並提出,希望得到“兵部”支持的時候,高遠斟酌之下,緩緩道出自己的意見……
高遠很清楚,馮寶構想中的“水師”,本質上是“軍製變革”,原因在於,大唐現有“府兵製”,弊端減顯。
比如說,“衛崗鄉”等富裕地區的府兵,裝備精良,甲胄齊備,吃穿用度等,遠遠高於其他地區,以至於他們的戰鬥力更加強大,在戰場上獲得的軍功以及繳獲等,也遠大於其他地方府兵,如此帶來很多不公;此外,“火藥”已經接近大成,屆時,哪裏還需要那麽多軍卒?隻是因為朝廷財政原因,難以同時滿足供養龐大軍隊以及武器裝備更換,所以,大唐皇帝李治在“軍製變革”這件事情上,僅僅是授意,而非直接下詔確定。
高遠在皇帝默許,李績暗中支持下,已經有了一個初步打算,隻不過一時半會兒間,還沒能找到一個合適的突破口。
現在好了,馮寶主動送上門,高遠當然求之不得。
高遠告知馮寶,皇帝近來龍體欠安,諸多政事由武皇後聆訊,故不必走“兵部”至“政事堂”轉呈君前,大可以直接通過內侍宦官,奏請覲見。
馮寶連聲稱“善”,並於當日通過“兵部”正式渠道,以“水師都督府”名義,奏請覲見皇帝陛下。
實際上,對絕大多數官員而言,想要見到皇帝那可不容易。且不論皇帝是否願意召見,單單內侍宦官那一關,能通過的人就很少。
但在別人眼中的難事,對馮寶來說卻是優勢。
王福來,自武皇後理政起,地位跟著水漲船高,現如今在宮內,穩穩的坐二望一,隱隱與王伏勝有並駕齊驅之勢,好在他隻守著自己的一畝二分地,從不招惹王伏勝,且保持必要恭敬,故而他們兩位王大總管,倒也能平安相處。
王福來本就與馮寶關係密切,今侄兒王禧又得謝岩舉薦,任職“報聞司郎中”,徹底完成從平民經“科舉”到做官的全部過程,算是了卻“光宗耀祖”的心願,因此,他對謝、馮二人更有好感,自然遇事也更加上心。
“娘娘,‘水師衙門’呈遞奏疏,馮都督奏請覲見陛下。”王福來趁武皇後閱看朝臣奏疏間隙,低聲稟道。
“陛下何意?”武皇後知道這一類奏疏通常都會先呈送皇帝,是以問道。
“稟娘娘,陛下乏力,請娘娘自行定奪。”
“可知馮卿家欲何事麵聖?”武皇後再問。
“詳情不知,隻是奴婢聽聞,馮都督今日去了衙門,後又去‘兵部’。”王福來很小心地將自己知道的事情說出。
“吾記得,馮卿家恐是第一次進‘水師衙門’?”
“好……好像是。”王福來吃不準武皇後的意思,隻能含糊應了一句。
“唉——”武皇後輕歎一聲,道:“怕是馮卿家又要給朝廷和陛下出難題矣!”
王福來哪裏敢接這樣的話,除了豎起耳朵聆聽之外,一個字也不敢說。
少頃,武皇後道:“明日,傳馮卿家入宮。”
“奴婢謹遵娘娘懿旨。”王福來躬身應下。
馮寶並沒有想到武皇後的效率如此之高,隻得派人去婁師德府上告知:“皇後次日召見,文書務必今夜書成。”
當然了,馮寶不會幹讓馬兒跑又不讓馬兒吃草的事,派去的人捎上茶葉、香水及煤油燈。
這些東西,如今在大唐可都是緊缺稀罕物,市麵售價不菲。
婁師德本並不想收下,隻是派去的親兵道:“侯爺說了,婁主事才學過人,已提請‘兵部’上書朝廷,升任‘職方員外郎’。”
婁師德真心沒有想到,與馮都督僅僅一麵之緣,竟然得到如此重用和提拔,甚至於做分內事,也會送來重禮,實在是感覺到不可思議。他哪裏知道,馮寶這是在和大唐未來宰相提前搞好關係呢?
有道是“士為知己者死”,況一篇文書乎!
婁師德一宿未睡,終於將馮寶的口述變成了文字,且一大早就入宮,在衙門內坐等。
約摸“巳時”剛到,馮寶步入“水師衙門”,先與眾同僚一一見麵,把人認識個大概,而後從婁師德那裏接過文書,徑直前往內宮。
不出意外,“宮城”入口處,有宦官在等候。
驗看“官憑”後,禁兵放行,馮寶跟隨宦官快步而行,來到皇帝寢宮旁偏殿內。
殿中主位龍椅空著,武皇後安坐一旁案幾後,待馮寶行禮後,道:“馮卿家免禮,賜座。”
馮寶不等武皇後開口問詢,主動行禮言道:“臣馮寶有奏疏呈遞。”
“準!”武皇後不加思索地道。
旋即有小宦官自馮寶手中接過奏疏,經王福來之手最終交給武皇後。
說是“奏疏”,實則洋洋灑灑數千字。
婁師德以馮寶所述為基準,加上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將“大唐水師”未來的構想,完美的以文字形式展現出來。
馮寶走路時有大致看過,雖有些生僻用語不是很清楚意思,但基本明白個中含義,他不得不承認,婁師德日後能夠成為宰相,還是理所應當的。
因為,在文書當中,婁師德提出了一些具體做法,非常獨到,完全符合這個時代,相比之下,馮寶有些想法實在太超前,可操作性並不強,經過婁師德斧正,更容易被人接受。
那麽,武皇後閱看“奏疏”後,又會是怎樣的態度呢?馮寶拭目以待!
馮寶本來為這事兒還有點犯愁,現在好了,婁師德——未來大唐王朝的宰相,被征用了。
按過往習慣,馮寶以口述的方式,詳細細敘說了對於“大唐水師”未來較長時間內發展的思想和理念,尤其是對於龐大“水師費用”方麵,著重描述了自己的構想。
大體來說,分為四個部分。
首先是“水師”規模,先裁撤不必要的官兵。將“水師”總兵力,控製在兩萬人以內,全部實行“水陸皆可作戰”,即“水師陸戰隊”模式。裁減下來的官兵組成“水運司”,也就是帶武裝的水麵運輸隊。
其次是戰船。大唐疆域廣闊,海岸線綿長萬裏,需要如“長安號”那般大船至少二十艘,另外還需要五千料巨舟四艘,作為領航旗艦,其餘各類輔助船隻,至少一千艘,同時根據船隻增加,擴充“水師”,最終形成“北、東、南”三大船隊,總兵力約在十萬人上下。
隻不過,馮寶特意強調,這個構想的實現,最低限度也是十年,很有可能長達十五年。
可即便這樣,那也把婁師德嚇得夠嗆!
別的不說,單就這些船隻,建造起來的費用就是一筆天文數字!大唐朝廷根本就不可能負擔得起。還有,如此戰力強大“水師”,皇帝陛下怎麽能放心?
馮寶沒有多說,隻告訴婁師德:“如實記述即可,吾自會與聖人釋疑。”
第三個方麵,“水運司”作為“水師”外單列“衙門”,行商事,南糧北運,出海交易,所獲之巨利,在“錢號”單獨設立戶頭以存,五年內用於建造船隻、擴充軍備,五年後,“水師司”之一切,全部移交朝廷。
最後一個方麵,“水師”當出海靖邊,肅清賊寇,以威服四夷,接納朝貢,滋養萬民。
盡管婁師德如今還是一個低級官員,但他的胸襟與眼光的確不凡!從馮寶的口述當中,仿佛看到了大唐船隊,揚帆出海,將糧食、木材等物資,一船一船絡繹不絕地運迴……
婁師德很清楚,有了這些物資,大唐國力更加昌盛,自然而然對百姓的索取,也就會降低很多,實是“治國良策”。
當然,要把言語中表達的意思,整理成文,倒並不是太容易,主要是馮寶在說的時候,口若懸河,大量使用了一些後世的語言詞匯,致使婁師德很難弄明白。
馮寶本來就不是一個特別有耐心的人,所以也沒空跟婁師德解釋,全部說完以後,丟下一句“明日書成,吾麵君呈上”,而後拂袖離去。
馮寶並不是有意給婁師德出難題,主要原因是他不想在“洛陽”待太久,隻想著快刀斬亂麻,將“水師”這一攤子事理順,然後又可以安心當甩手掌櫃了。
正是基於這個目的,馮寶沒有在“水師衙門”逗留太久,與婁師德聊完以後,甚至沒有等到其他同僚迴來,便徑直去了“兵部”。
現如今,高遠領“檢校兵部尚書”銜,以“兵部左侍郎”職,全麵署理“兵部”事宜。他和馮寶實在是很熟了,二人之間根本不需要客套,雖然不是推心置腹那種交情,但在公事上還是可以做到事無巨細,暢所欲言。
當聽完馮寶對於“水師”設想,並提出,希望得到“兵部”支持的時候,高遠斟酌之下,緩緩道出自己的意見……
高遠很清楚,馮寶構想中的“水師”,本質上是“軍製變革”,原因在於,大唐現有“府兵製”,弊端減顯。
比如說,“衛崗鄉”等富裕地區的府兵,裝備精良,甲胄齊備,吃穿用度等,遠遠高於其他地區,以至於他們的戰鬥力更加強大,在戰場上獲得的軍功以及繳獲等,也遠大於其他地方府兵,如此帶來很多不公;此外,“火藥”已經接近大成,屆時,哪裏還需要那麽多軍卒?隻是因為朝廷財政原因,難以同時滿足供養龐大軍隊以及武器裝備更換,所以,大唐皇帝李治在“軍製變革”這件事情上,僅僅是授意,而非直接下詔確定。
高遠在皇帝默許,李績暗中支持下,已經有了一個初步打算,隻不過一時半會兒間,還沒能找到一個合適的突破口。
現在好了,馮寶主動送上門,高遠當然求之不得。
高遠告知馮寶,皇帝近來龍體欠安,諸多政事由武皇後聆訊,故不必走“兵部”至“政事堂”轉呈君前,大可以直接通過內侍宦官,奏請覲見。
馮寶連聲稱“善”,並於當日通過“兵部”正式渠道,以“水師都督府”名義,奏請覲見皇帝陛下。
實際上,對絕大多數官員而言,想要見到皇帝那可不容易。且不論皇帝是否願意召見,單單內侍宦官那一關,能通過的人就很少。
但在別人眼中的難事,對馮寶來說卻是優勢。
王福來,自武皇後理政起,地位跟著水漲船高,現如今在宮內,穩穩的坐二望一,隱隱與王伏勝有並駕齊驅之勢,好在他隻守著自己的一畝二分地,從不招惹王伏勝,且保持必要恭敬,故而他們兩位王大總管,倒也能平安相處。
王福來本就與馮寶關係密切,今侄兒王禧又得謝岩舉薦,任職“報聞司郎中”,徹底完成從平民經“科舉”到做官的全部過程,算是了卻“光宗耀祖”的心願,因此,他對謝、馮二人更有好感,自然遇事也更加上心。
“娘娘,‘水師衙門’呈遞奏疏,馮都督奏請覲見陛下。”王福來趁武皇後閱看朝臣奏疏間隙,低聲稟道。
“陛下何意?”武皇後知道這一類奏疏通常都會先呈送皇帝,是以問道。
“稟娘娘,陛下乏力,請娘娘自行定奪。”
“可知馮卿家欲何事麵聖?”武皇後再問。
“詳情不知,隻是奴婢聽聞,馮都督今日去了衙門,後又去‘兵部’。”王福來很小心地將自己知道的事情說出。
“吾記得,馮卿家恐是第一次進‘水師衙門’?”
“好……好像是。”王福來吃不準武皇後的意思,隻能含糊應了一句。
“唉——”武皇後輕歎一聲,道:“怕是馮卿家又要給朝廷和陛下出難題矣!”
王福來哪裏敢接這樣的話,除了豎起耳朵聆聽之外,一個字也不敢說。
少頃,武皇後道:“明日,傳馮卿家入宮。”
“奴婢謹遵娘娘懿旨。”王福來躬身應下。
馮寶並沒有想到武皇後的效率如此之高,隻得派人去婁師德府上告知:“皇後次日召見,文書務必今夜書成。”
當然了,馮寶不會幹讓馬兒跑又不讓馬兒吃草的事,派去的人捎上茶葉、香水及煤油燈。
這些東西,如今在大唐可都是緊缺稀罕物,市麵售價不菲。
婁師德本並不想收下,隻是派去的親兵道:“侯爺說了,婁主事才學過人,已提請‘兵部’上書朝廷,升任‘職方員外郎’。”
婁師德真心沒有想到,與馮都督僅僅一麵之緣,竟然得到如此重用和提拔,甚至於做分內事,也會送來重禮,實在是感覺到不可思議。他哪裏知道,馮寶這是在和大唐未來宰相提前搞好關係呢?
有道是“士為知己者死”,況一篇文書乎!
婁師德一宿未睡,終於將馮寶的口述變成了文字,且一大早就入宮,在衙門內坐等。
約摸“巳時”剛到,馮寶步入“水師衙門”,先與眾同僚一一見麵,把人認識個大概,而後從婁師德那裏接過文書,徑直前往內宮。
不出意外,“宮城”入口處,有宦官在等候。
驗看“官憑”後,禁兵放行,馮寶跟隨宦官快步而行,來到皇帝寢宮旁偏殿內。
殿中主位龍椅空著,武皇後安坐一旁案幾後,待馮寶行禮後,道:“馮卿家免禮,賜座。”
馮寶不等武皇後開口問詢,主動行禮言道:“臣馮寶有奏疏呈遞。”
“準!”武皇後不加思索地道。
旋即有小宦官自馮寶手中接過奏疏,經王福來之手最終交給武皇後。
說是“奏疏”,實則洋洋灑灑數千字。
婁師德以馮寶所述為基準,加上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將“大唐水師”未來的構想,完美的以文字形式展現出來。
馮寶走路時有大致看過,雖有些生僻用語不是很清楚意思,但基本明白個中含義,他不得不承認,婁師德日後能夠成為宰相,還是理所應當的。
因為,在文書當中,婁師德提出了一些具體做法,非常獨到,完全符合這個時代,相比之下,馮寶有些想法實在太超前,可操作性並不強,經過婁師德斧正,更容易被人接受。
那麽,武皇後閱看“奏疏”後,又會是怎樣的態度呢?馮寶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