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湯藥快涼了。”武皇後小聲提醒道。
李治微不可察地皺了皺眉,放下手中奏疏,伸手自龍案上拿起一個精致小玉碗,將其中湯藥一飲而盡,隨即又接過王伏勝呈上金杯,以清水漱口,最後輕謂歎道:“良藥苦矣!”
“龍體為重。”武皇後道:“‘醫道院’新晉藥方頗有良效,陛下近來氣色上佳。”
“皇後所言甚是。”李治頷首言道:“學堂‘醫道院’精研之下,終有所獲,朕心甚慰。”
“皇家學堂曆來尊崇‘致用’二字,如今看來,不負也!”
“嗯——”李治輕輕點了點頭,跟著道:“算學、醫道、格物等皆有所成,皇後所言,正是如此,也不枉‘皇家’之名。”
說完,李治似想起一事,問:“聽聞高卿家自學堂征詢軍務而歸,可有上奏否?”
“奏疏未呈,‘政事堂’尚無定論。”武皇後稍作停頓,繼續道:“事關重大,唯陛下方可定奪。”
“‘羽林左衛’分駐天下以震宵小,‘羽林右衛’征戰八方,看似上佳,然耗費甚大,朝中……恐非議也。”
自李治龍體欠安,武皇後涉政事、進諫政務以來,一些原先不是特別清楚的事情,現在,都明白了。
如“大唐軍製”。
根本是“府兵製”,其最為核心的一點在於,大唐朝廷以土地作為籌碼,交換男丁戰時為軍,閑時為農,再輔以“勳官”、分享戰利品等獎賞方式,讓士兵們為國熱血征戰,朝廷不需要花費大量金錢來供養軍隊。
這一套起源於“北周”,完善於“隋朝”的軍事製度,在大唐開國年間,作用明顯,效果驚人!
但是,隨著天下太平,人口激增,“府兵製”弊端逐漸顯現,首先是土地不夠分,尤其在人口密集的富庶地區,已經出現很多沒有土地的流民;其次,由於亦農亦兵,當然出現操練不足情形,軍隊戰鬥力下滑嚴重;最後,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即隨著軍械質量和產量提升,富裕人家和貧苦人家的“府兵”,在武備上差距更為明顯,而且越來越大,導致真正的戰爭中,窮苦出身的“府兵”,因為裝備較差,戰損更高,且獲得軍功與戰利品,更為艱難。
昔年,李治白龍魚服“衛崗鄉”時,與謝岩、李績等討論過“軍製”,也清楚知道解決方法,隻因事涉國本,致使一拖再拖,變革緩慢。
如今,“高句麗”戰事進入對峙階段,要想快速破局,唯有動用“火藥”。
可是對於這種新鮮事物的使用,除了謝岩與馮寶,大唐高級將領再無第三人,因此,李治斟酌再三,權衡多方利弊,心中早已有了計較,隻是缺一個引子。
武皇後並不清楚皇帝丈夫心裏的真正想法,但卻知道,皇帝授命高遠定軍略,必有深意,故而進言道:“朝中非議,不過人雲亦雲,高卿家胸有錦繡,腹有良策,何不下旨令其從速,戰事緊迫,耽誤不得。”
“皇後所言,善也!”李治意念電轉之下,沉聲道:“傳旨,兩日後臨朝。另,宣召謝、馮二卿家入朝,不得遷延。”
“遵旨——”王伏勝適時躬身應下。
普通的朝會是為“常朝”,參與者皆大唐重臣,那才是真正黜置國務之所在。
兩日後,“貞觀殿”內,群臣三唿萬歲!
大唐皇帝陛下李治,口稱:“平身!”。
隨即有大臣出班稟奏南方去年水患安置、賑災、善後事宜……
一國之政務,大大小小不勝枚舉,能夠拿到朝會上來說的,都不是小事。
待賑災、治水、修渠等諸事得到皇帝明確旨意後,整個大殿,忽然有些安靜下來。
因為,所有大臣皆心知肚明,定下“遼東軍略”,才是今日之朝會意義。
“陛下,臣有本奏。”高遠適時出班,恭聲言道。
“準!”
“陛下,今‘遼東戰事’久拖,徒耗國力,當增派援軍以速決。”
“增兵?”李治淡淡道:“大軍耗費甚巨,豈可過度消耗民力?”
“陛下,‘火藥’之力,堪比天威,謝大總管以此物取‘泗沘’平‘百濟’,賀蘭大總管憑此克‘新羅’,臣以為,遣援軍攜‘火藥’至軍前,定可蕩滌賊寇,平息遼東戰火。”
“卿家以為,增兵幾許?”
“兩萬足矣。”高遠接著道:“軍略章程臣已擬定。”說完,自袖中取出奏章,雙手奉上。
很快,奏章經王伏勝手呈遞至李治眼前。
大致禦覽一番,李治即明白了其中兩個要點——
其一,招募兩萬軍卒作為“常備軍”,別看隻是一句話,個中含義頗深。因為“常備軍”的提法,是效仿“羽林左衛”,所不同之處在於,他是由“兵部”提出,也就是說,這支軍隊,隸屬於大唐朝廷,軍費花銷自然由“戶部”支應,“羽林左衛”則不然,它的軍費來源是皇家“內府”以及地方官府,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更像是皇家“私軍”。高遠既然能夠在正式奏章內提出,很明顯是得到了“政事堂”各重臣認可,起碼是不反對。
其二,招募之兩萬軍隊,即刻開赴“遼東”,戰後定存留。這一點非常容易理解,畢竟沒有相應的戰績,大唐朝廷是不會願意花費巨額錢財供養一支新軍。
作為皇帝,李治雖不強勢,但卻牢牢掌握皇權以及朝堂內外動態,所以他幾乎不用多想也知道,在現下,朝堂能夠通過新招募兩萬“常備軍”,而且沒有任何附加條件,那已經是極限了,必定是各方妥協的產物。若非“新商稅”帶來的額外巨額收入,恐怕連兩千人都不可能。畢竟供養一支兩萬精銳的大軍,花費太大了。
“國之大事,在戎在祀,高卿家所提方略甚有新意,不妨當殿直抒,君臣共商。”
“臣謹遵聖諭。”高遠知皇帝心意,隨即以口述形式,將自己呈遞奏章大致說了一遍,也好讓所有人知道其內容。
能夠站立大殿之上的,皆為人中翹楚,稍微過一下腦子,都懂了高遠奏章實質是以增援遼東為借口,行“募兵事”,進而“變革軍製”。
“軍製”變動,究竟會帶來多大的好處?一時半會兒間沒人搞得清楚,但是有一點卻可以肯定,一旦成事,大唐現有百萬大軍少說也得裁撤三成,且不論減少多少開支,單就人力一塊,就能夠得到極大釋放。
“農桑為本”,那都是需要人去做的呀!
考慮到這個因素,絕大多數朝臣並不反對“軍製變革”,唯有少數文官,以“祖製不可違”進諫皇帝。
隻不過,在整體務實的大唐朝廷,這種迂腐論調,並沒有掀起多大波瀾!
大唐皇帝李治,再一次展現了自己無上威權,在一幹重臣宰相沒有明確表態下,聖心獨裁,當殿頒布詔令——暫設“羽林右衛”,先期募兵兩萬出征。
皇帝的詔令,等同於定下增援遼東軍力規模,那麽,剩下來需要討論的就是——統軍大將以及行軍方略。
“陛下,‘新安縣侯’謝岩通軍略,領兵有方;‘水師都督’馮寶擅軍務,韜略過人,臣舉薦兩位縣侯率兵出征,以全先帝‘金甌無缺’之念,陛下一統宇內宏願。”
“高侍郎所言甚是,臣附議。”
“臣附議!”
……
倒不是說謝岩、馮寶在大唐朝堂有多麽高的威望,而且在領軍兩萬出征“高句麗”,且擔負“速決”重任的前提下,沒有人比他們更合適。
整個大唐軍方,熟悉“火藥”,且懂得正確使用的高級將領,隻有他們兩個人。而如果不使用“火藥”,想要在很短時間內攻破一座座堅固城池,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所以,大唐朝廷上下想法統一,並無異議。
然而,在眾臣一片“附議”聲中,忽然響起一個聲音:“臣馮寶啟奏陛下,領軍出征,為國分憂,責無旁貸!然臣以為,應分兵兩路,南北分進,可年內結束戰事。”
此言一出,眾皆嘩然!
包括皇帝、宰相在內,連謝岩也是大為吃驚,實在估不出馮寶為什麽要這樣提議?
原因也極其簡單,馮寶真要是不想出任謝岩副手,完全可以不管事,或者私下提出分兵行動,沒有理由,也沒有道理當殿進言。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等於把兩個人私下矛盾,直接放到了皇帝麵前。
“馮卿家,何出此言?”李治看了看出班稟奏的馮寶,道:“軍國大事,豈可隨意?卿家慎言。”
“陛下簡拔臣於微末,龍恩浩蕩,臣之建言非隨心而為,實乃事出有因,還請陛下容臣詳稟。”
“準!”李治威嚴的聲音,在大殿之中響起。
李治微不可察地皺了皺眉,放下手中奏疏,伸手自龍案上拿起一個精致小玉碗,將其中湯藥一飲而盡,隨即又接過王伏勝呈上金杯,以清水漱口,最後輕謂歎道:“良藥苦矣!”
“龍體為重。”武皇後道:“‘醫道院’新晉藥方頗有良效,陛下近來氣色上佳。”
“皇後所言甚是。”李治頷首言道:“學堂‘醫道院’精研之下,終有所獲,朕心甚慰。”
“皇家學堂曆來尊崇‘致用’二字,如今看來,不負也!”
“嗯——”李治輕輕點了點頭,跟著道:“算學、醫道、格物等皆有所成,皇後所言,正是如此,也不枉‘皇家’之名。”
說完,李治似想起一事,問:“聽聞高卿家自學堂征詢軍務而歸,可有上奏否?”
“奏疏未呈,‘政事堂’尚無定論。”武皇後稍作停頓,繼續道:“事關重大,唯陛下方可定奪。”
“‘羽林左衛’分駐天下以震宵小,‘羽林右衛’征戰八方,看似上佳,然耗費甚大,朝中……恐非議也。”
自李治龍體欠安,武皇後涉政事、進諫政務以來,一些原先不是特別清楚的事情,現在,都明白了。
如“大唐軍製”。
根本是“府兵製”,其最為核心的一點在於,大唐朝廷以土地作為籌碼,交換男丁戰時為軍,閑時為農,再輔以“勳官”、分享戰利品等獎賞方式,讓士兵們為國熱血征戰,朝廷不需要花費大量金錢來供養軍隊。
這一套起源於“北周”,完善於“隋朝”的軍事製度,在大唐開國年間,作用明顯,效果驚人!
但是,隨著天下太平,人口激增,“府兵製”弊端逐漸顯現,首先是土地不夠分,尤其在人口密集的富庶地區,已經出現很多沒有土地的流民;其次,由於亦農亦兵,當然出現操練不足情形,軍隊戰鬥力下滑嚴重;最後,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即隨著軍械質量和產量提升,富裕人家和貧苦人家的“府兵”,在武備上差距更為明顯,而且越來越大,導致真正的戰爭中,窮苦出身的“府兵”,因為裝備較差,戰損更高,且獲得軍功與戰利品,更為艱難。
昔年,李治白龍魚服“衛崗鄉”時,與謝岩、李績等討論過“軍製”,也清楚知道解決方法,隻因事涉國本,致使一拖再拖,變革緩慢。
如今,“高句麗”戰事進入對峙階段,要想快速破局,唯有動用“火藥”。
可是對於這種新鮮事物的使用,除了謝岩與馮寶,大唐高級將領再無第三人,因此,李治斟酌再三,權衡多方利弊,心中早已有了計較,隻是缺一個引子。
武皇後並不清楚皇帝丈夫心裏的真正想法,但卻知道,皇帝授命高遠定軍略,必有深意,故而進言道:“朝中非議,不過人雲亦雲,高卿家胸有錦繡,腹有良策,何不下旨令其從速,戰事緊迫,耽誤不得。”
“皇後所言,善也!”李治意念電轉之下,沉聲道:“傳旨,兩日後臨朝。另,宣召謝、馮二卿家入朝,不得遷延。”
“遵旨——”王伏勝適時躬身應下。
普通的朝會是為“常朝”,參與者皆大唐重臣,那才是真正黜置國務之所在。
兩日後,“貞觀殿”內,群臣三唿萬歲!
大唐皇帝陛下李治,口稱:“平身!”。
隨即有大臣出班稟奏南方去年水患安置、賑災、善後事宜……
一國之政務,大大小小不勝枚舉,能夠拿到朝會上來說的,都不是小事。
待賑災、治水、修渠等諸事得到皇帝明確旨意後,整個大殿,忽然有些安靜下來。
因為,所有大臣皆心知肚明,定下“遼東軍略”,才是今日之朝會意義。
“陛下,臣有本奏。”高遠適時出班,恭聲言道。
“準!”
“陛下,今‘遼東戰事’久拖,徒耗國力,當增派援軍以速決。”
“增兵?”李治淡淡道:“大軍耗費甚巨,豈可過度消耗民力?”
“陛下,‘火藥’之力,堪比天威,謝大總管以此物取‘泗沘’平‘百濟’,賀蘭大總管憑此克‘新羅’,臣以為,遣援軍攜‘火藥’至軍前,定可蕩滌賊寇,平息遼東戰火。”
“卿家以為,增兵幾許?”
“兩萬足矣。”高遠接著道:“軍略章程臣已擬定。”說完,自袖中取出奏章,雙手奉上。
很快,奏章經王伏勝手呈遞至李治眼前。
大致禦覽一番,李治即明白了其中兩個要點——
其一,招募兩萬軍卒作為“常備軍”,別看隻是一句話,個中含義頗深。因為“常備軍”的提法,是效仿“羽林左衛”,所不同之處在於,他是由“兵部”提出,也就是說,這支軍隊,隸屬於大唐朝廷,軍費花銷自然由“戶部”支應,“羽林左衛”則不然,它的軍費來源是皇家“內府”以及地方官府,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更像是皇家“私軍”。高遠既然能夠在正式奏章內提出,很明顯是得到了“政事堂”各重臣認可,起碼是不反對。
其二,招募之兩萬軍隊,即刻開赴“遼東”,戰後定存留。這一點非常容易理解,畢竟沒有相應的戰績,大唐朝廷是不會願意花費巨額錢財供養一支新軍。
作為皇帝,李治雖不強勢,但卻牢牢掌握皇權以及朝堂內外動態,所以他幾乎不用多想也知道,在現下,朝堂能夠通過新招募兩萬“常備軍”,而且沒有任何附加條件,那已經是極限了,必定是各方妥協的產物。若非“新商稅”帶來的額外巨額收入,恐怕連兩千人都不可能。畢竟供養一支兩萬精銳的大軍,花費太大了。
“國之大事,在戎在祀,高卿家所提方略甚有新意,不妨當殿直抒,君臣共商。”
“臣謹遵聖諭。”高遠知皇帝心意,隨即以口述形式,將自己呈遞奏章大致說了一遍,也好讓所有人知道其內容。
能夠站立大殿之上的,皆為人中翹楚,稍微過一下腦子,都懂了高遠奏章實質是以增援遼東為借口,行“募兵事”,進而“變革軍製”。
“軍製”變動,究竟會帶來多大的好處?一時半會兒間沒人搞得清楚,但是有一點卻可以肯定,一旦成事,大唐現有百萬大軍少說也得裁撤三成,且不論減少多少開支,單就人力一塊,就能夠得到極大釋放。
“農桑為本”,那都是需要人去做的呀!
考慮到這個因素,絕大多數朝臣並不反對“軍製變革”,唯有少數文官,以“祖製不可違”進諫皇帝。
隻不過,在整體務實的大唐朝廷,這種迂腐論調,並沒有掀起多大波瀾!
大唐皇帝李治,再一次展現了自己無上威權,在一幹重臣宰相沒有明確表態下,聖心獨裁,當殿頒布詔令——暫設“羽林右衛”,先期募兵兩萬出征。
皇帝的詔令,等同於定下增援遼東軍力規模,那麽,剩下來需要討論的就是——統軍大將以及行軍方略。
“陛下,‘新安縣侯’謝岩通軍略,領兵有方;‘水師都督’馮寶擅軍務,韜略過人,臣舉薦兩位縣侯率兵出征,以全先帝‘金甌無缺’之念,陛下一統宇內宏願。”
“高侍郎所言甚是,臣附議。”
“臣附議!”
……
倒不是說謝岩、馮寶在大唐朝堂有多麽高的威望,而且在領軍兩萬出征“高句麗”,且擔負“速決”重任的前提下,沒有人比他們更合適。
整個大唐軍方,熟悉“火藥”,且懂得正確使用的高級將領,隻有他們兩個人。而如果不使用“火藥”,想要在很短時間內攻破一座座堅固城池,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所以,大唐朝廷上下想法統一,並無異議。
然而,在眾臣一片“附議”聲中,忽然響起一個聲音:“臣馮寶啟奏陛下,領軍出征,為國分憂,責無旁貸!然臣以為,應分兵兩路,南北分進,可年內結束戰事。”
此言一出,眾皆嘩然!
包括皇帝、宰相在內,連謝岩也是大為吃驚,實在估不出馮寶為什麽要這樣提議?
原因也極其簡單,馮寶真要是不想出任謝岩副手,完全可以不管事,或者私下提出分兵行動,沒有理由,也沒有道理當殿進言。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等於把兩個人私下矛盾,直接放到了皇帝麵前。
“馮卿家,何出此言?”李治看了看出班稟奏的馮寶,道:“軍國大事,豈可隨意?卿家慎言。”
“陛下簡拔臣於微末,龍恩浩蕩,臣之建言非隨心而為,實乃事出有因,還請陛下容臣詳稟。”
“準!”李治威嚴的聲音,在大殿之中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