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大軍出征,按例應有‘輔兵’隨行,‘羽林右衛’乃新軍,當有新意,若陛下授予全權,臣願領軍一萬,襄助賀蘭大總管攻克‘平壤’。臣相信,謝警官亦當不負聖恩,助力軍前,橫掃‘高句麗’!”
短短一番話,馮寶表明了兩個意思,一是“要權”,而且還是“全權”;二是分兵,南北共進,並且作出較為明確的承諾。
“馮都督,軍中無兒戲,君前無戲言!”高遠看似厲聲以責,實為提醒一下,別把話說的太滿。
馮寶恍若未聞,繼續向李治恭聲道:“陛下,‘火藥’運送、施用與過往軍械大為不同,新募之兵幾無會者,臣若無全權募兵,恐貽誤軍機。”
馮寶如此一說,朝堂君臣似懂非懂,畢竟“火藥”對於他們來說,實在太陌生了。
然謝岩稍經思索,即明白其中意思,於是出班行禮道:“陛下,臣有本奏。”
“準!”李治毫不猶豫地應道。
“‘火藥’初成,本並不適於戰事,奈何軍情急迫,不得已而為之。‘火藥’存儲、運送極其危險,稍有不慎,當致大禍,故對新募軍卒需有所求,非所有人均可。再者,一萬大軍輕裝上陣,所攜軍備卻不可或缺,非久戰精兵方可。據臣所知,一府之內,精兵悍卒十不足一,若無陛下明確詔令,難以募齊。”
所有人這下都聽懂了。
所謂“募兵”,實是抽調軍中精銳,另組成軍,這事兒,如果沒有皇帝詔令及“兵部”軍令,還真就不好辦,因為那些精銳悍卒都是各衛大軍中的“寶貝”,絕不可能放任其離去。
“謝縣侯,老夫有一事不明,當請教之。”極少在朝堂上主動開口說話的“英國公”李績,一語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英公垂詢,下官洗耳恭聽。”謝岩很是恭敬地迴道。
“朝廷數十萬大軍征戰遼東,久戰不下,難以速戰速決,加之路途遙遠,糧草接濟不暢,按常理而言,退兵為上策,增兵為下,陛下意欲一統宇內,根除本朝後患,是以決意增兵,一戰定乾坤!謝縣侯此番出征,可知許勝不許敗乎?”
“朝廷養兵,當消除外患,戰事萬千,變幻莫測,無人敢言必勝,然此戰不同,‘新羅’、‘百濟’先後被克,‘高句麗’再無退路和援軍,我大唐雄兵南北並進,克敵製勝,之所以如今兩軍對壘,吾以為乃蘇大總管不忍徒耗兵力攻城所致,陛下授命新組‘羽林右衛’,當裝備本朝最新最好之軍械,是為國之利刃!此刃一出,所向披靡!在下官看來,‘羽林右衛’作為尖兵,朝廷大軍隨後跟進相輔,平定遼東,必勝無疑!”
“謝縣侯,朝堂之上,無戲言乎!”李績雙目閃射出精光,正容以道。
“下官所言,句句屬實。”謝岩口中很是認真地道,心中卻想著:“‘火藥’再不濟,炸開城門還是可以的。”
事實上,謝岩和馮寶兩個人心裏都明白,“火藥”的出現,盡管超越時代,但在沒有完成武器化以前,實際作用沒有那麽強大。基本隻能用來對付一些不會移動的目標,而“攻城”,恰巧是其中之一。這才是他們心中的底氣所在。
李績看著一臉正色的謝岩,耳聽其肯定話語,沉默片刻後,轉身抬首,向皇帝李治行禮道:“陛下,老臣以為,謝縣侯所言頗有道理,或可試之。”他停頓了一下,又繼續道:“軍中素有集精兵為鋒而後破敵之常例,‘羽林右衛’乃集本朝精銳而成,當為大軍中堅,亦如謝縣侯所稱——國之利刃!”
大唐軍方第一人,位列“司空”,爵封“英國公”的李績,在皇帝心中,在朝堂之上,影響極大。他的這一番表述,不僅是支持謝岩、馮寶提出設“羽林右衛”,分兵出征的構想,而且還圈定了“羽林右衛”地位和使用範圍。
按照馮寶當初提議,“羽林右衛”編製五萬,裁撤“十六衛”大軍中至少一半。從作戰效能上來說,或許沒有問題,但這個動作實在太大,朝廷上下大多數人接受不了。
而“遼東戰事”僵持,皇帝不想退兵,朝廷又無力負擔大規模增兵的前提下,組建一支人少精銳化的軍隊前往破局,就成了唯一選擇。在這個大前提條件下,“羽林右衛”被人想起,這才有了高遠帶人去“皇家衛崗學堂軍事院”聽課一行。
謝岩和馮寶兩個人,雖然搞不清楚這背後的彎彎繞繞,但他倆都明白,因為“火藥”緣故,此番出征,決計跑不掉,所以都有心理準備。
如今,李績一番稟奏,等於給整件事情畫了一個句號。
果然,繼李績發聲後,杜正倫、上官儀、許敬宗等宰相相繼“附議”……
朝堂之上,無反對之聲。
皇帝李治當即聖裁,道:“傳旨,著‘新安縣侯’謝卿家任‘平壤道安撫使’、兼領‘平壤道行軍副大總管’,協理軍務;著‘水師都督’馮卿家任‘神丘道安撫使兼領副大總管’,領‘軍丞’職事;二位卿家各自招募軍卒一萬,‘兵部’協理,一應花銷由‘戶部’支應,月內兵發‘遼東’,不得有誤!”
伴隨著皇帝聖旨頒布,整個大唐的戰爭機器又一次開動起來,隻不過和以往不同,它由兩個人在操控著……
一個月內,完成募兵,繼而出征,在很多人心裏,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但是,謝岩和馮寶,再一次展現了他們與眾不同,天馬行空的想象力。
謝岩組建麾下軍隊的思路是,以“皇家衛崗學堂軍事院”當期即將畢業的學子為基層軍官,輔以自願應召入“羽林右衛”之“衛崗鄉府兵”,或“巡邏隊”成員,再報上刊載啟示,從“洛陽”和“關中”兩地募集餘下軍卒,同期“兵部”發文,明確三件事,第一,兵役十年為期,月俸兩貫,十年後另外一次性補發五年俸祿,至於戰爭中陣亡、傷殘、獎賞等,皆依過往常例;第二,入“羽林右衛”者,朝廷不再“授田畝”;第三,“羽林右衛”一應軍需,皆由朝廷撥付,也就是說,軍卒個人不再有任何花費。
在製度層麵,馮寶麾下當然與謝岩保持一致,但在構成方麵,卻有很大不同。除去登報招募外,他搞起了“攤派”,通過黃守義、洛克然等大商賈,要求每個商賈提供三到十名壯年男丁不等;又通過許敬宗、李義府以及到任“寶莊鄉”鄉長王德儉,向一些勳貴豪門征募相應成年男子,當然,這都不是白提要求,而是以“寶莊鄉”建設開發項目以及“水運司”運費優惠和未來出海收益分潤換來的。至於基層軍官,馮寶和謝岩倒是想法差不多,由“兵部”出麵,調集一批,另外就是“皇家學堂軍事興趣班”裏,非“軍事院”之當年畢業學子。在馮寶眼裏,這些人有文化,有基本軍事常識,身體素質也合格,完全能夠成長為軍官,如果不合適,大不了戰後讓其退出軍隊,也不是難事。
人的問題解決了,餘下就是裝備。
“衛崗鄉”庫存,以及沒有入伍的“府兵”裝備,全部被折算成金錢購買。
“冶鐵作坊”和“成衣作坊”通力合作,日夜不停趕製“網甲”,再加上征調“巡邏隊”全部裝備和庫存,不足的部分,由“兵部”庫存補足。至於戰馬,謝岩和馮寶各顯神通,分別弄到三千騎,餘下各有數千騾、驢等畜力。
這也是大唐數十年休生養息,國力強盛的結果,換成“貞觀”初期,舉關中之地,也難短期湊集,更不用說僅僅在“洛陽”一地了。
俗話說,大軍未動,糧草先行。
謝岩命人動員整個鄉裏每個家庭炒製米粉、麵粉,最後合成“野戰工糧”,以此作為全軍糧食,且通過朝廷發文,責令至“登州”沿途官府備足“野戰工糧”以為補充;馮寶卻另辟蹊徑,差人收購市麵上所有肉幹,甭管是什麽肉,能吃就行,餘下則是命“登州”備齊“野戰幹糧”,至於國內行軍途中,以購買方式解決消耗。
他們兩個人的思路,不管是哪一種,最終都是為了解決一件最為主要的事情,那就是輕裝上陣,以免龐大的糧草輜重運輸隊伍拖累行軍速度。
差不多用時二十六日,兩支各自一萬人的“羽林右衛”整軍齊備,出發在即。
同一日,“戶部”關於組建“羽林右衛”的花銷清單,以“奏疏”形式呈報至皇帝麵前。
“四百五十六萬貫?”李治看到這個驚人的數字,眼珠子差點沒瞪出來。
半晌後,李治稍稍平複心情,深吸一口氣,緩緩道:“去,去問問……”
“奴婢遵旨!”王伏勝心領神會,小心翼翼地應承下來。
短短一番話,馮寶表明了兩個意思,一是“要權”,而且還是“全權”;二是分兵,南北共進,並且作出較為明確的承諾。
“馮都督,軍中無兒戲,君前無戲言!”高遠看似厲聲以責,實為提醒一下,別把話說的太滿。
馮寶恍若未聞,繼續向李治恭聲道:“陛下,‘火藥’運送、施用與過往軍械大為不同,新募之兵幾無會者,臣若無全權募兵,恐貽誤軍機。”
馮寶如此一說,朝堂君臣似懂非懂,畢竟“火藥”對於他們來說,實在太陌生了。
然謝岩稍經思索,即明白其中意思,於是出班行禮道:“陛下,臣有本奏。”
“準!”李治毫不猶豫地應道。
“‘火藥’初成,本並不適於戰事,奈何軍情急迫,不得已而為之。‘火藥’存儲、運送極其危險,稍有不慎,當致大禍,故對新募軍卒需有所求,非所有人均可。再者,一萬大軍輕裝上陣,所攜軍備卻不可或缺,非久戰精兵方可。據臣所知,一府之內,精兵悍卒十不足一,若無陛下明確詔令,難以募齊。”
所有人這下都聽懂了。
所謂“募兵”,實是抽調軍中精銳,另組成軍,這事兒,如果沒有皇帝詔令及“兵部”軍令,還真就不好辦,因為那些精銳悍卒都是各衛大軍中的“寶貝”,絕不可能放任其離去。
“謝縣侯,老夫有一事不明,當請教之。”極少在朝堂上主動開口說話的“英國公”李績,一語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英公垂詢,下官洗耳恭聽。”謝岩很是恭敬地迴道。
“朝廷數十萬大軍征戰遼東,久戰不下,難以速戰速決,加之路途遙遠,糧草接濟不暢,按常理而言,退兵為上策,增兵為下,陛下意欲一統宇內,根除本朝後患,是以決意增兵,一戰定乾坤!謝縣侯此番出征,可知許勝不許敗乎?”
“朝廷養兵,當消除外患,戰事萬千,變幻莫測,無人敢言必勝,然此戰不同,‘新羅’、‘百濟’先後被克,‘高句麗’再無退路和援軍,我大唐雄兵南北並進,克敵製勝,之所以如今兩軍對壘,吾以為乃蘇大總管不忍徒耗兵力攻城所致,陛下授命新組‘羽林右衛’,當裝備本朝最新最好之軍械,是為國之利刃!此刃一出,所向披靡!在下官看來,‘羽林右衛’作為尖兵,朝廷大軍隨後跟進相輔,平定遼東,必勝無疑!”
“謝縣侯,朝堂之上,無戲言乎!”李績雙目閃射出精光,正容以道。
“下官所言,句句屬實。”謝岩口中很是認真地道,心中卻想著:“‘火藥’再不濟,炸開城門還是可以的。”
事實上,謝岩和馮寶兩個人心裏都明白,“火藥”的出現,盡管超越時代,但在沒有完成武器化以前,實際作用沒有那麽強大。基本隻能用來對付一些不會移動的目標,而“攻城”,恰巧是其中之一。這才是他們心中的底氣所在。
李績看著一臉正色的謝岩,耳聽其肯定話語,沉默片刻後,轉身抬首,向皇帝李治行禮道:“陛下,老臣以為,謝縣侯所言頗有道理,或可試之。”他停頓了一下,又繼續道:“軍中素有集精兵為鋒而後破敵之常例,‘羽林右衛’乃集本朝精銳而成,當為大軍中堅,亦如謝縣侯所稱——國之利刃!”
大唐軍方第一人,位列“司空”,爵封“英國公”的李績,在皇帝心中,在朝堂之上,影響極大。他的這一番表述,不僅是支持謝岩、馮寶提出設“羽林右衛”,分兵出征的構想,而且還圈定了“羽林右衛”地位和使用範圍。
按照馮寶當初提議,“羽林右衛”編製五萬,裁撤“十六衛”大軍中至少一半。從作戰效能上來說,或許沒有問題,但這個動作實在太大,朝廷上下大多數人接受不了。
而“遼東戰事”僵持,皇帝不想退兵,朝廷又無力負擔大規模增兵的前提下,組建一支人少精銳化的軍隊前往破局,就成了唯一選擇。在這個大前提條件下,“羽林右衛”被人想起,這才有了高遠帶人去“皇家衛崗學堂軍事院”聽課一行。
謝岩和馮寶兩個人,雖然搞不清楚這背後的彎彎繞繞,但他倆都明白,因為“火藥”緣故,此番出征,決計跑不掉,所以都有心理準備。
如今,李績一番稟奏,等於給整件事情畫了一個句號。
果然,繼李績發聲後,杜正倫、上官儀、許敬宗等宰相相繼“附議”……
朝堂之上,無反對之聲。
皇帝李治當即聖裁,道:“傳旨,著‘新安縣侯’謝卿家任‘平壤道安撫使’、兼領‘平壤道行軍副大總管’,協理軍務;著‘水師都督’馮卿家任‘神丘道安撫使兼領副大總管’,領‘軍丞’職事;二位卿家各自招募軍卒一萬,‘兵部’協理,一應花銷由‘戶部’支應,月內兵發‘遼東’,不得有誤!”
伴隨著皇帝聖旨頒布,整個大唐的戰爭機器又一次開動起來,隻不過和以往不同,它由兩個人在操控著……
一個月內,完成募兵,繼而出征,在很多人心裏,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但是,謝岩和馮寶,再一次展現了他們與眾不同,天馬行空的想象力。
謝岩組建麾下軍隊的思路是,以“皇家衛崗學堂軍事院”當期即將畢業的學子為基層軍官,輔以自願應召入“羽林右衛”之“衛崗鄉府兵”,或“巡邏隊”成員,再報上刊載啟示,從“洛陽”和“關中”兩地募集餘下軍卒,同期“兵部”發文,明確三件事,第一,兵役十年為期,月俸兩貫,十年後另外一次性補發五年俸祿,至於戰爭中陣亡、傷殘、獎賞等,皆依過往常例;第二,入“羽林右衛”者,朝廷不再“授田畝”;第三,“羽林右衛”一應軍需,皆由朝廷撥付,也就是說,軍卒個人不再有任何花費。
在製度層麵,馮寶麾下當然與謝岩保持一致,但在構成方麵,卻有很大不同。除去登報招募外,他搞起了“攤派”,通過黃守義、洛克然等大商賈,要求每個商賈提供三到十名壯年男丁不等;又通過許敬宗、李義府以及到任“寶莊鄉”鄉長王德儉,向一些勳貴豪門征募相應成年男子,當然,這都不是白提要求,而是以“寶莊鄉”建設開發項目以及“水運司”運費優惠和未來出海收益分潤換來的。至於基層軍官,馮寶和謝岩倒是想法差不多,由“兵部”出麵,調集一批,另外就是“皇家學堂軍事興趣班”裏,非“軍事院”之當年畢業學子。在馮寶眼裏,這些人有文化,有基本軍事常識,身體素質也合格,完全能夠成長為軍官,如果不合適,大不了戰後讓其退出軍隊,也不是難事。
人的問題解決了,餘下就是裝備。
“衛崗鄉”庫存,以及沒有入伍的“府兵”裝備,全部被折算成金錢購買。
“冶鐵作坊”和“成衣作坊”通力合作,日夜不停趕製“網甲”,再加上征調“巡邏隊”全部裝備和庫存,不足的部分,由“兵部”庫存補足。至於戰馬,謝岩和馮寶各顯神通,分別弄到三千騎,餘下各有數千騾、驢等畜力。
這也是大唐數十年休生養息,國力強盛的結果,換成“貞觀”初期,舉關中之地,也難短期湊集,更不用說僅僅在“洛陽”一地了。
俗話說,大軍未動,糧草先行。
謝岩命人動員整個鄉裏每個家庭炒製米粉、麵粉,最後合成“野戰工糧”,以此作為全軍糧食,且通過朝廷發文,責令至“登州”沿途官府備足“野戰工糧”以為補充;馮寶卻另辟蹊徑,差人收購市麵上所有肉幹,甭管是什麽肉,能吃就行,餘下則是命“登州”備齊“野戰幹糧”,至於國內行軍途中,以購買方式解決消耗。
他們兩個人的思路,不管是哪一種,最終都是為了解決一件最為主要的事情,那就是輕裝上陣,以免龐大的糧草輜重運輸隊伍拖累行軍速度。
差不多用時二十六日,兩支各自一萬人的“羽林右衛”整軍齊備,出發在即。
同一日,“戶部”關於組建“羽林右衛”的花銷清單,以“奏疏”形式呈報至皇帝麵前。
“四百五十六萬貫?”李治看到這個驚人的數字,眼珠子差點沒瞪出來。
半晌後,李治稍稍平複心情,深吸一口氣,緩緩道:“去,去問問……”
“奴婢遵旨!”王伏勝心領神會,小心翼翼地應承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