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章 574-策略變換
唐人永遠理解不了,“打土豪分田畝”對於高度依靠土地分封籠絡人心的國度來說意味著什麽。
大唐王朝,如今皇權鼎盛,能夠壓製住權貴豪門世家,致令其不得過分壓榨百姓。
然“高句麗”卻非如此,世家權貴通過高度集中的土地,將百姓變成其附庸,連皇權亦無可奈何,隻能通過分享權力,共治天下。
也就是說,“土地所有權”是根本,是百姓們無法擺脫被控製操弄的枷鎖。
如果在大唐,謝岩可不敢行如此激進之策,那太容易造成天下大亂,民不聊生了。
但是在遼東,在“高句麗”境內,他完全沒有任何心理負擔,交戰中的敵國,那當然是越亂越好。
按照謝岩指令,拆除“野戰工事”,全軍攜帶所有軍需物資上路。
“羽林右衛”、“羽林左衛”以步騎混編方式,組成三個“千人隊”,向大軍正前方三個方向出動,除了探路等日常軍務,最重要是每進入一個村落、小鎮,即探查有無豪紳劣跡,凡民憤大者,斬首示眾,散其家財於百姓,焚其土地契約。且以“大唐安撫使”名義,發布政令,承認百姓土地所有權——凡耕種者,其田畝歸其所有。
最後號召“高句麗”百姓參與此事,且宣稱“凡遭遇抗拒者,大唐鐵騎踏平其地”!
沒有一個老百姓不渴望擁有自己的土地!現在機會來了,不要錢,隻需要檢舉揭發那些過往劣跡斑斑的有錢人就可以,又或者能夠證明自己在種那塊地。
最初,是唐軍主動行此事,很快,得到好處的百姓們眾口相傳……知者越來越多,參與者也不乏其人。
眼看著事情按照預想那般發展,謝岩放緩了行軍速度,並且另外做了兩件事情。
首先,為了打消百姓對於日後的顧慮,謝岩以發布正式文書,找人口口相傳,撒放傳單等方式,盡可能的告知“高句麗”百姓——大唐已平滅“百濟”、“新羅”,三十萬大軍正在圍攻“平壤”;而在北麵,自“安市城”、“南蘇城”往“扶餘城”一線,大唐同樣有三十萬大軍進逼。
且宣稱:“不滅‘高句麗’,誓不退兵!”以此來彰顯大唐決心。
第二件,用“打土豪”弄來的部分餘錢以及戰場繳獲,出資雇請“高句麗”精壯男丁,購入糧食、牲畜等物資,並交由他們隨軍運送,且言明:“凡助力唐軍者,戰後可繼續接受大唐雇請,赴大唐內地做工,婦人亦同。”
一連串實際行動,加上“攻心為上”的大力宣揚,徹底點燃“高句麗”百姓內心抗爭之火!
要知道,自“前隋”始,“高句麗”對抗中原王朝以長達三十餘年,且不論戰事勝負,其國力幾乎消耗殆盡,哪怕如此,在此期間,“高句麗”朝廷上下依然沒有采取“休生養息”策略,反而構築堅城,數度用兵“百濟”、“新羅”,進一步消耗軍力、民心。且李治登基後,雖不曾大規模用兵征伐,但小規模戰事不斷,使得“高句麗”連年保持征戰,無暇恢複國力。
故,“高句麗”國內民生凋敝,百姓敢怒而不敢言,積怨甚厚。
但是,在沒有外力的情況下,百姓們隻能掙紮和煎熬,難以反抗。
現在大唐軍隊,突然出現在“高句麗”腹地,以“打土豪分田畝”這種聞所未聞的方式喚醒百姓們抗爭熱情,而且指出“高句麗”國祚不久矣!等於給了老百姓們一個強烈信號——時不我待!
於是乎,“星火燎原”,一顆名叫“革命”的種子,悄然無息中誕生了。
不過謝岩沒有想到,自己親手播下的這顆種子,多年之後,給他帶來了天大的麻煩。
數百裏外。
“高句麗”軍事重鎮“扶餘城”內。
身體欠安的權臣淵蓋蘇文,心情沉重地聽完下屬稟報,久久不發一語。
許久,沉寂大殿裏傳來一聲歎息,隨後,淵蓋蘇文張口道:“唐軍收買人心之舉,甚惡,如無良策,恐不戰自潰,爾等可知否?”
“父親,請予兒臣一支兵馬,以阻唐軍北進。”
淵蓋蘇文看了一眼說話的長子淵男生,微微搖首道:“唐軍羽林左右兩衛,皆精銳無雙,戰而勝之絕非易事,況統兵將領謝岩其人,擅兵行險著,行事屢出人意料,稍有不慎,即中詭計,出戰,非上策也。”
“父親,固守堅城,疲累唐軍,乃應付大唐不二選擇,然謝岩此人,分田地於民,舉富戶之財雇請百姓,此乃爭奪民心之舉,如不加以阻止,後果不堪設想。”
“男生所言甚是!”一名年紀略大一些的男子道:“今富戶舉家逃進各城,已成蔓延勢態,偏遠村鎮,已有百姓起事應和,放任不理,軍心必潰。”
“男建,汝所言,為兄怎不知也?咳咳……”淵蓋蘇文劇烈咳嗽一番,待稍緩,方繼續道:“吾欲免除兩年錢糧以應對,然……”
淵蓋蘇文後麵沒有說完的話,在場每一個人其實都知道,如此雖安撫百姓,但戰事未停,巨大的物資消耗,又從哪裏來呢?
“明明是杯毒酒,老夫也不得不飲下。”淵蓋蘇文十分無奈而感慨地道:“傳令,各城堅守,不得出城迎戰,免除百姓明後兩年錢糧,再後三年減免三成,戰事用度,各家支應,先……先這樣吧。”
大殿裏,又是一片死寂!
誰都知道,在想不出更好的方法前,隻能如此。否則,失去民心,等待他們的,隻能是“滅國”。
可如此行事也有一個巨大隱患,那就是各豪門權貴之家,甘願掏空家底支持戰事嗎?那可誰也說不準。
“安市城”外十裏,唐軍大營中軍大帳內。
“平壤道行軍大總管”蘇定方靜靜地聽屬下稟報關於謝岩“打土豪分田畝”一事……包括剛剛得到“高句麗”最新發布的政令……
有些消息是斥侯打探得知,有些則是其他軍隊上報匯總,盡管來源多樣,但有一點非常肯定——淵蓋蘇文慌了,“高句麗”上下都慌了!
曾經的蘇定方,是一個軍人,可在朝廷大軍裏,輾轉多地數十年任職征戰,早已不再那麽純粹。
多年的官場經曆,以及人生閱曆告訴他:“謝警官此舉,用於敵國,可致其亂,但若用於大唐……”那後果簡直不堪設想。
沒有一個百姓不渴望擁有屬於自己的土地,這一點,不分國家。
以大唐之幅員遼闊,數千萬計百姓,倘若也鬧這麽一出,無論多麽強大的王朝,也會崩塌。
有鑒於此,蘇定方下“封口令”——任何人不得妄議提及。
與此同時,派出親衛攜帶親筆所書私信,以最快速度繞開敵軍防線,找到謝岩所部。
數日後,當謝岩聽聞蘇定方親衛前來,很是吃驚。直到看完那封信,方才意識到,自己幹的事情,實在太超前,太出格了。
土地是財富的重要來源,是百姓謀生必不可少的基礎,也是統治者用來控製百姓的根本。
在農耕時代,誰占有的土地越多,誰的話語權越大?
皇權之所以至上,其本質即通過武力在名義上控製了天下所有土地!
世家豪門通過功勳或者其他利益,從皇帝手中獲得土地,間接的是從皇權中分得權力。
一家豪門不可怕,豪門數量多了,就可以和皇權分庭抗禮。
謝岩雖然不是曆史研究者,但是他也知道,以封建社會為代表的舊製度,真正扞衛是權貴和士大夫的利益,老百姓能分點殘羹剩飯就不錯了。
唯有以人民為核心的新製度,才真正體現“一切為了人民”。
不同階級之間,壁壘森嚴,在其位者,當為其本階級利益著想。
謝岩事實上已經脫離百姓,乃勳貴一員,在敵國,行“打土豪分田畝”一事固然無妨,但其中有一個漏洞,即若有才思敏捷者將其引入大唐?該當如何?
蘇定方信中所問,提醒了謝岩。
在大唐王朝,在沒有得到足夠多支持者和權力情況下,做事可以出格,卻不能出格太多,否則會成為異類。
進而出現——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謝岩自來到大唐,本一直恪守“泯然眾人矣”想法,但多年來的順風順水,讓他有些遺忘了。
蘇定方來信,恰到好處地做出了重要提醒。
謝岩感激之心,暫且放下。
當務之急,做出一些補救措施才是最為重要。
於是,“雇請匠人”、“雇請農人”等一係列通過經濟手段吸引“高句麗”老百姓前往大唐務工的措施出台……逐漸將“高句麗”百姓和其他人的視線引開。
等差不多“打土豪分田畝”的聲音小很多時,大軍距離“安市城”南門,僅有五十裏之遙。
一切的重心,又將迴歸到戰爭本身。
唐人永遠理解不了,“打土豪分田畝”對於高度依靠土地分封籠絡人心的國度來說意味著什麽。
大唐王朝,如今皇權鼎盛,能夠壓製住權貴豪門世家,致令其不得過分壓榨百姓。
然“高句麗”卻非如此,世家權貴通過高度集中的土地,將百姓變成其附庸,連皇權亦無可奈何,隻能通過分享權力,共治天下。
也就是說,“土地所有權”是根本,是百姓們無法擺脫被控製操弄的枷鎖。
如果在大唐,謝岩可不敢行如此激進之策,那太容易造成天下大亂,民不聊生了。
但是在遼東,在“高句麗”境內,他完全沒有任何心理負擔,交戰中的敵國,那當然是越亂越好。
按照謝岩指令,拆除“野戰工事”,全軍攜帶所有軍需物資上路。
“羽林右衛”、“羽林左衛”以步騎混編方式,組成三個“千人隊”,向大軍正前方三個方向出動,除了探路等日常軍務,最重要是每進入一個村落、小鎮,即探查有無豪紳劣跡,凡民憤大者,斬首示眾,散其家財於百姓,焚其土地契約。且以“大唐安撫使”名義,發布政令,承認百姓土地所有權——凡耕種者,其田畝歸其所有。
最後號召“高句麗”百姓參與此事,且宣稱“凡遭遇抗拒者,大唐鐵騎踏平其地”!
沒有一個老百姓不渴望擁有自己的土地!現在機會來了,不要錢,隻需要檢舉揭發那些過往劣跡斑斑的有錢人就可以,又或者能夠證明自己在種那塊地。
最初,是唐軍主動行此事,很快,得到好處的百姓們眾口相傳……知者越來越多,參與者也不乏其人。
眼看著事情按照預想那般發展,謝岩放緩了行軍速度,並且另外做了兩件事情。
首先,為了打消百姓對於日後的顧慮,謝岩以發布正式文書,找人口口相傳,撒放傳單等方式,盡可能的告知“高句麗”百姓——大唐已平滅“百濟”、“新羅”,三十萬大軍正在圍攻“平壤”;而在北麵,自“安市城”、“南蘇城”往“扶餘城”一線,大唐同樣有三十萬大軍進逼。
且宣稱:“不滅‘高句麗’,誓不退兵!”以此來彰顯大唐決心。
第二件,用“打土豪”弄來的部分餘錢以及戰場繳獲,出資雇請“高句麗”精壯男丁,購入糧食、牲畜等物資,並交由他們隨軍運送,且言明:“凡助力唐軍者,戰後可繼續接受大唐雇請,赴大唐內地做工,婦人亦同。”
一連串實際行動,加上“攻心為上”的大力宣揚,徹底點燃“高句麗”百姓內心抗爭之火!
要知道,自“前隋”始,“高句麗”對抗中原王朝以長達三十餘年,且不論戰事勝負,其國力幾乎消耗殆盡,哪怕如此,在此期間,“高句麗”朝廷上下依然沒有采取“休生養息”策略,反而構築堅城,數度用兵“百濟”、“新羅”,進一步消耗軍力、民心。且李治登基後,雖不曾大規模用兵征伐,但小規模戰事不斷,使得“高句麗”連年保持征戰,無暇恢複國力。
故,“高句麗”國內民生凋敝,百姓敢怒而不敢言,積怨甚厚。
但是,在沒有外力的情況下,百姓們隻能掙紮和煎熬,難以反抗。
現在大唐軍隊,突然出現在“高句麗”腹地,以“打土豪分田畝”這種聞所未聞的方式喚醒百姓們抗爭熱情,而且指出“高句麗”國祚不久矣!等於給了老百姓們一個強烈信號——時不我待!
於是乎,“星火燎原”,一顆名叫“革命”的種子,悄然無息中誕生了。
不過謝岩沒有想到,自己親手播下的這顆種子,多年之後,給他帶來了天大的麻煩。
數百裏外。
“高句麗”軍事重鎮“扶餘城”內。
身體欠安的權臣淵蓋蘇文,心情沉重地聽完下屬稟報,久久不發一語。
許久,沉寂大殿裏傳來一聲歎息,隨後,淵蓋蘇文張口道:“唐軍收買人心之舉,甚惡,如無良策,恐不戰自潰,爾等可知否?”
“父親,請予兒臣一支兵馬,以阻唐軍北進。”
淵蓋蘇文看了一眼說話的長子淵男生,微微搖首道:“唐軍羽林左右兩衛,皆精銳無雙,戰而勝之絕非易事,況統兵將領謝岩其人,擅兵行險著,行事屢出人意料,稍有不慎,即中詭計,出戰,非上策也。”
“父親,固守堅城,疲累唐軍,乃應付大唐不二選擇,然謝岩此人,分田地於民,舉富戶之財雇請百姓,此乃爭奪民心之舉,如不加以阻止,後果不堪設想。”
“男生所言甚是!”一名年紀略大一些的男子道:“今富戶舉家逃進各城,已成蔓延勢態,偏遠村鎮,已有百姓起事應和,放任不理,軍心必潰。”
“男建,汝所言,為兄怎不知也?咳咳……”淵蓋蘇文劇烈咳嗽一番,待稍緩,方繼續道:“吾欲免除兩年錢糧以應對,然……”
淵蓋蘇文後麵沒有說完的話,在場每一個人其實都知道,如此雖安撫百姓,但戰事未停,巨大的物資消耗,又從哪裏來呢?
“明明是杯毒酒,老夫也不得不飲下。”淵蓋蘇文十分無奈而感慨地道:“傳令,各城堅守,不得出城迎戰,免除百姓明後兩年錢糧,再後三年減免三成,戰事用度,各家支應,先……先這樣吧。”
大殿裏,又是一片死寂!
誰都知道,在想不出更好的方法前,隻能如此。否則,失去民心,等待他們的,隻能是“滅國”。
可如此行事也有一個巨大隱患,那就是各豪門權貴之家,甘願掏空家底支持戰事嗎?那可誰也說不準。
“安市城”外十裏,唐軍大營中軍大帳內。
“平壤道行軍大總管”蘇定方靜靜地聽屬下稟報關於謝岩“打土豪分田畝”一事……包括剛剛得到“高句麗”最新發布的政令……
有些消息是斥侯打探得知,有些則是其他軍隊上報匯總,盡管來源多樣,但有一點非常肯定——淵蓋蘇文慌了,“高句麗”上下都慌了!
曾經的蘇定方,是一個軍人,可在朝廷大軍裏,輾轉多地數十年任職征戰,早已不再那麽純粹。
多年的官場經曆,以及人生閱曆告訴他:“謝警官此舉,用於敵國,可致其亂,但若用於大唐……”那後果簡直不堪設想。
沒有一個百姓不渴望擁有屬於自己的土地,這一點,不分國家。
以大唐之幅員遼闊,數千萬計百姓,倘若也鬧這麽一出,無論多麽強大的王朝,也會崩塌。
有鑒於此,蘇定方下“封口令”——任何人不得妄議提及。
與此同時,派出親衛攜帶親筆所書私信,以最快速度繞開敵軍防線,找到謝岩所部。
數日後,當謝岩聽聞蘇定方親衛前來,很是吃驚。直到看完那封信,方才意識到,自己幹的事情,實在太超前,太出格了。
土地是財富的重要來源,是百姓謀生必不可少的基礎,也是統治者用來控製百姓的根本。
在農耕時代,誰占有的土地越多,誰的話語權越大?
皇權之所以至上,其本質即通過武力在名義上控製了天下所有土地!
世家豪門通過功勳或者其他利益,從皇帝手中獲得土地,間接的是從皇權中分得權力。
一家豪門不可怕,豪門數量多了,就可以和皇權分庭抗禮。
謝岩雖然不是曆史研究者,但是他也知道,以封建社會為代表的舊製度,真正扞衛是權貴和士大夫的利益,老百姓能分點殘羹剩飯就不錯了。
唯有以人民為核心的新製度,才真正體現“一切為了人民”。
不同階級之間,壁壘森嚴,在其位者,當為其本階級利益著想。
謝岩事實上已經脫離百姓,乃勳貴一員,在敵國,行“打土豪分田畝”一事固然無妨,但其中有一個漏洞,即若有才思敏捷者將其引入大唐?該當如何?
蘇定方信中所問,提醒了謝岩。
在大唐王朝,在沒有得到足夠多支持者和權力情況下,做事可以出格,卻不能出格太多,否則會成為異類。
進而出現——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謝岩自來到大唐,本一直恪守“泯然眾人矣”想法,但多年來的順風順水,讓他有些遺忘了。
蘇定方來信,恰到好處地做出了重要提醒。
謝岩感激之心,暫且放下。
當務之急,做出一些補救措施才是最為重要。
於是,“雇請匠人”、“雇請農人”等一係列通過經濟手段吸引“高句麗”老百姓前往大唐務工的措施出台……逐漸將“高句麗”百姓和其他人的視線引開。
等差不多“打土豪分田畝”的聲音小很多時,大軍距離“安市城”南門,僅有五十裏之遙。
一切的重心,又將迴歸到戰爭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