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3章 585-安東大都督(二)
“陛下,‘遼東三國’控地數千裏,北連化外蠻夷,南望海外諸番,轄內人口眾多,所產亦可自足,坐擁雄兵,可抗我天朝,以‘大都護府’轄製,恐不妥矣。”上官儀道出胸意,停頓片刻,見皇帝沒開金口,於是繼續道:“按常例,大都督掌兵、布政,官員朝廷任免,若任由‘都護府’察舉,後患無窮,臣,懇請陛下三思。”
“陛下,遼東民眾物豐,非西域、‘安南’可比,分而治之為上策也。”
李治自是明白杜正倫言下之意,故不置可否,轉而問許敬宗道:“許卿家以為,當如何?”
“咳咳”許敬宗貌似沒有想到皇帝會問自己,清咳兩聲,而後道:“陛下聖明,老臣謹遵上命自無異議。”
這是一個並不超出在場所有人預料的迴答。
許敬宗曆經三朝,趨炎唯上,在杜正倫、上官儀等重臣眼裏,從來就是“奸臣、小人”之流,可他坐在宰相的位置上,所言還不能不聽,哪怕再不爽,也得受著。
隻不過,誰都沒有想到,許敬宗在道盡上述之言後,卻再度躬身言道:“老臣敢問陛下,不知‘安東大都督’屬意何人?”
“嗯——?”包括李績在內,其餘三個宰相全都眼睛一亮,似乎沒有想到,許敬宗會在此時此地問出這麽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不管皇帝怎麽想,又如何決斷,最終都得由臣子來行事,換而言之,誰成為“安東大都督”,才是整個“遼東”日後治策關鍵所在。
原因很簡單,從表麵上看,皇帝給了“安東大都督”無以倫比的權力,但這是有一個先決條件的,那就是其上任前後,必須呈報“治下策書”,且得到皇帝恩準,而這中間,可操作的太多了。
“許卿家以為,何人為宜?”
“老臣愚魯,念不及此。”
“無妨,卿家直言便是。”
麵對皇帝所問,許敬宗內心著實有些苦澀,他本意是想提出“安東大都督”人選一事,一方麵附和皇帝心意,另一方麵是阻止杜正倫、上官儀在此事上糾纏。結果哪知道搬起石頭砸自己腳,惹來皇帝追問,可偏偏這事兒他從來沒想過。
“老臣……老臣以為,軍前諸位大總管,皆可。”許敬宗實在不知道應該怎樣迴答,猶豫之中給出了一個模糊說法,反正他也清楚,不管此刻舉薦誰,均作不得數。
“英公李老卿家可有賢才薦否?”
“陛下,老臣慮不及此,望陛下恕罪。”李績不作多想,直接言道。不過這也是大實話,他確實沒有考慮過。
李治毫不在意,轉而看向杜正倫、上官儀,見他二人似乎也無開口說話跡象,於是道:“大軍班師在即,治‘遼’一事不容遷延,三日後,朕望諸卿,解憂矣。”
皇帝金口玉言,說是三天,必定不會拖延。
故,大唐朝廷上下,圍繞“安東大都督”職位展開了激烈博弈……
然而,當“政事堂”宰相們將商議過達成共識的人選以奏疏呈送君前,等來卻是一個非常出乎意料的結果……
“長河,今為何日?”沒有手機,沒有手表,馮寶來到大唐十餘年,始終沒養成自己計算日期的習慣,好在隻要想知道,親兵都能給出答案。
“侯爺,今為九月二十七。”劉長河稍微想下,即刻迴答。
“還好還好,或能趕上夫人生產。”馮寶說話之餘,臉上不自覺浮現笑意,是啊,他能不開心嗎?即將成為一個父親,意味著生命得到延續。
“傳令,所有船隻全速前進,務必明日抵達‘登州’。”
“大都督令,掛滿帆,全速前進!”
伴隨著傳令兵大嗓門,旗語兵迅速揮舞旗幟,將軍令傳出……
很快,“長安號”、“洛陽號”及隨行三百餘艘船隻,全部揚起風帆,借風力,高速往西南方向航行。
馮寶歸心似箭,什麽戰後瓜分利益等事完全沒放在心上,反正他知道,賀蘭敏之絕對不會漏掉屬於自己麾下的那一部分,更何況,以蕭越、洛家兄弟為首的商隊,早已經通過募工、合作等方式,與“遼東三國”新權貴、商賈達成多種議定,並且采買了諸如藥材、糧食等大宗物資,加上戰場繳獲變賣所得,獲利超百萬貫,足以支應朝廷對將士們封賞。無論是在軍事,政治還是經濟層麵,“羽林右衛”此番出征,對大唐朝廷而言,獲益良多。
馮寶覺得,自己這一次算是不辱使命,皇帝必定龍顏大悅,那麽,“寶莊鄉”後續發展中,即便有些出格,估計也能將功抵過。
沒錯,他老早想過,趁著“平滅遼東”後短期內無大戰的空檔期,好好經營開發“寶莊鄉”。由於想要超過“衛崗鄉”,所以要幹一些超前的事情,不指望皇帝支持,但起碼別製止才行。
基於此,馮寶策劃以此次戰功,設法從皇帝那兒“換”一個容錯機會。隻是應該怎樣跟皇帝說?卻沒有想好,還需要一個機會。
很多時候,“機會”可遇而不可求,相信日後總會有的。
馮寶心裏怎麽想,那是以後的事。但他沒有想到,自己剛一踏上“登州”土地,會遇見一個熟人,而且還是非常熟悉的——“皇宮大內總管宦官”王福來。
“王公公?”馮寶既驚且喜地快步上前招唿道。
“馮侯別來無恙,好教咱家久等。”王福來笑眯眯地迴道。
馮寶從話中聽出一絲異樣,“久等?莫非……”
或許是擔心馮寶想多,王福來隨即道:“上命傳旨軍前,怎料‘水師’悉數出海,唯等矣。”
王福來此言聽在旁人耳中,皆很尋常。
馮寶卻不做此想,因其知曉,“水師登州基地”內,始終都有備用船隻,絕無可能沒船可用。所以,他猜測,王福來那就一說,根本原因應該是知道自己率先領軍迴師,刻意等待。
既如此,馮寶放棄原定帶親兵輕裝先行想法,與王福來一道,進入“登州”,於“館驛”設宴相談。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
馮寶敬了一杯酒後,先示意劉長河退出房間,跟著問道:“陛下傳旨,何需公公親為?”
“唉,誰讓咱家與謝侯熟識,陛下有口諭麵授。”
“哦……”馮寶隨口應了一聲,因為有些事情,王福來可以說,他卻不能問。
“陛下詔令,薛仁貴積功升任‘右驍衛大將軍’,領‘營州都督’;大總管蘇公定方領‘安東大都護府都督’,率大軍迴師;賀蘭大總管進職‘羽林右衛中郎將’,謝侯爺嘛……出任‘安東大都護府長史’,治所‘平壤’,署理軍政,期三載。餘者封賞,歸朝自有。”
“啊!”馮寶頓時蒙了。“安東大都護府”哪來的?曆史上似乎有,可現在和那個情況完全不一樣啊;還有,“安東大都督”由蘇定方擔任,居然命其領軍迴師,卻任命謝岩出任“都護府長史”署理軍政,這不等於是“代理安東大都督”嗎?換句話說就是,隻要蘇定方不在,他就是實權擁有者。
大約王福來知道馮寶心中疑惑,故繼續道出許多事宜……且最後道:“陛下給予謝侯便宜行事之權,不知馮侯有何高見?咱家於謝侯麵前也好代轉。”
這一刻,馮寶明白了太多事情……心中暗歎:“李治啊李治,你還真是被曆史低估了的皇帝。”
在馮寶看來,皇帝李治設“大都護府”,其規格高於真正曆史上的“都護府”,不僅管轄範圍增大很多,權力更大,但是,又通過任命“大都督”卻命其迴朝,反而將所有權力交給“長史”謝岩,並且明確給了三年期限,很顯然,皇帝是期望謝岩在任職期間理順整個“大都護府”內各項事宜。此外,由於謝岩是“長史”代行“大都督”職權,即便搞不好也沒事,可隨時命“安東大都督”赴任糾偏,如此也無損“皇帝聖明”。
即便謝岩能夠幹得好,以他的年紀和品級而言,也不可能正式出任“安東大都督”,相反,於“長史”職位行事,避免了朝廷裏文武百官嫉憤,畢竟區區“長史”,惦記的人要少太多了。
還有,王福來最後那一句,實質是告說:“在‘登州’等候,那是皇帝陛下授意,目的是希望馮侯想想有何建議,好轉達謝侯。”
不得不說,皇帝陛下所思甚是周詳,完全考慮到謝、馮二人目前狀況,特地讓王福來在中間傳話,以集二人智慧,完成治理“安東大都護府”。
那馮寶究竟怎麽想,又說了什麽呢?
很簡單,一地兩治!
“陛下,‘遼東三國’控地數千裏,北連化外蠻夷,南望海外諸番,轄內人口眾多,所產亦可自足,坐擁雄兵,可抗我天朝,以‘大都護府’轄製,恐不妥矣。”上官儀道出胸意,停頓片刻,見皇帝沒開金口,於是繼續道:“按常例,大都督掌兵、布政,官員朝廷任免,若任由‘都護府’察舉,後患無窮,臣,懇請陛下三思。”
“陛下,遼東民眾物豐,非西域、‘安南’可比,分而治之為上策也。”
李治自是明白杜正倫言下之意,故不置可否,轉而問許敬宗道:“許卿家以為,當如何?”
“咳咳”許敬宗貌似沒有想到皇帝會問自己,清咳兩聲,而後道:“陛下聖明,老臣謹遵上命自無異議。”
這是一個並不超出在場所有人預料的迴答。
許敬宗曆經三朝,趨炎唯上,在杜正倫、上官儀等重臣眼裏,從來就是“奸臣、小人”之流,可他坐在宰相的位置上,所言還不能不聽,哪怕再不爽,也得受著。
隻不過,誰都沒有想到,許敬宗在道盡上述之言後,卻再度躬身言道:“老臣敢問陛下,不知‘安東大都督’屬意何人?”
“嗯——?”包括李績在內,其餘三個宰相全都眼睛一亮,似乎沒有想到,許敬宗會在此時此地問出這麽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不管皇帝怎麽想,又如何決斷,最終都得由臣子來行事,換而言之,誰成為“安東大都督”,才是整個“遼東”日後治策關鍵所在。
原因很簡單,從表麵上看,皇帝給了“安東大都督”無以倫比的權力,但這是有一個先決條件的,那就是其上任前後,必須呈報“治下策書”,且得到皇帝恩準,而這中間,可操作的太多了。
“許卿家以為,何人為宜?”
“老臣愚魯,念不及此。”
“無妨,卿家直言便是。”
麵對皇帝所問,許敬宗內心著實有些苦澀,他本意是想提出“安東大都督”人選一事,一方麵附和皇帝心意,另一方麵是阻止杜正倫、上官儀在此事上糾纏。結果哪知道搬起石頭砸自己腳,惹來皇帝追問,可偏偏這事兒他從來沒想過。
“老臣……老臣以為,軍前諸位大總管,皆可。”許敬宗實在不知道應該怎樣迴答,猶豫之中給出了一個模糊說法,反正他也清楚,不管此刻舉薦誰,均作不得數。
“英公李老卿家可有賢才薦否?”
“陛下,老臣慮不及此,望陛下恕罪。”李績不作多想,直接言道。不過這也是大實話,他確實沒有考慮過。
李治毫不在意,轉而看向杜正倫、上官儀,見他二人似乎也無開口說話跡象,於是道:“大軍班師在即,治‘遼’一事不容遷延,三日後,朕望諸卿,解憂矣。”
皇帝金口玉言,說是三天,必定不會拖延。
故,大唐朝廷上下,圍繞“安東大都督”職位展開了激烈博弈……
然而,當“政事堂”宰相們將商議過達成共識的人選以奏疏呈送君前,等來卻是一個非常出乎意料的結果……
“長河,今為何日?”沒有手機,沒有手表,馮寶來到大唐十餘年,始終沒養成自己計算日期的習慣,好在隻要想知道,親兵都能給出答案。
“侯爺,今為九月二十七。”劉長河稍微想下,即刻迴答。
“還好還好,或能趕上夫人生產。”馮寶說話之餘,臉上不自覺浮現笑意,是啊,他能不開心嗎?即將成為一個父親,意味著生命得到延續。
“傳令,所有船隻全速前進,務必明日抵達‘登州’。”
“大都督令,掛滿帆,全速前進!”
伴隨著傳令兵大嗓門,旗語兵迅速揮舞旗幟,將軍令傳出……
很快,“長安號”、“洛陽號”及隨行三百餘艘船隻,全部揚起風帆,借風力,高速往西南方向航行。
馮寶歸心似箭,什麽戰後瓜分利益等事完全沒放在心上,反正他知道,賀蘭敏之絕對不會漏掉屬於自己麾下的那一部分,更何況,以蕭越、洛家兄弟為首的商隊,早已經通過募工、合作等方式,與“遼東三國”新權貴、商賈達成多種議定,並且采買了諸如藥材、糧食等大宗物資,加上戰場繳獲變賣所得,獲利超百萬貫,足以支應朝廷對將士們封賞。無論是在軍事,政治還是經濟層麵,“羽林右衛”此番出征,對大唐朝廷而言,獲益良多。
馮寶覺得,自己這一次算是不辱使命,皇帝必定龍顏大悅,那麽,“寶莊鄉”後續發展中,即便有些出格,估計也能將功抵過。
沒錯,他老早想過,趁著“平滅遼東”後短期內無大戰的空檔期,好好經營開發“寶莊鄉”。由於想要超過“衛崗鄉”,所以要幹一些超前的事情,不指望皇帝支持,但起碼別製止才行。
基於此,馮寶策劃以此次戰功,設法從皇帝那兒“換”一個容錯機會。隻是應該怎樣跟皇帝說?卻沒有想好,還需要一個機會。
很多時候,“機會”可遇而不可求,相信日後總會有的。
馮寶心裏怎麽想,那是以後的事。但他沒有想到,自己剛一踏上“登州”土地,會遇見一個熟人,而且還是非常熟悉的——“皇宮大內總管宦官”王福來。
“王公公?”馮寶既驚且喜地快步上前招唿道。
“馮侯別來無恙,好教咱家久等。”王福來笑眯眯地迴道。
馮寶從話中聽出一絲異樣,“久等?莫非……”
或許是擔心馮寶想多,王福來隨即道:“上命傳旨軍前,怎料‘水師’悉數出海,唯等矣。”
王福來此言聽在旁人耳中,皆很尋常。
馮寶卻不做此想,因其知曉,“水師登州基地”內,始終都有備用船隻,絕無可能沒船可用。所以,他猜測,王福來那就一說,根本原因應該是知道自己率先領軍迴師,刻意等待。
既如此,馮寶放棄原定帶親兵輕裝先行想法,與王福來一道,進入“登州”,於“館驛”設宴相談。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
馮寶敬了一杯酒後,先示意劉長河退出房間,跟著問道:“陛下傳旨,何需公公親為?”
“唉,誰讓咱家與謝侯熟識,陛下有口諭麵授。”
“哦……”馮寶隨口應了一聲,因為有些事情,王福來可以說,他卻不能問。
“陛下詔令,薛仁貴積功升任‘右驍衛大將軍’,領‘營州都督’;大總管蘇公定方領‘安東大都護府都督’,率大軍迴師;賀蘭大總管進職‘羽林右衛中郎將’,謝侯爺嘛……出任‘安東大都護府長史’,治所‘平壤’,署理軍政,期三載。餘者封賞,歸朝自有。”
“啊!”馮寶頓時蒙了。“安東大都護府”哪來的?曆史上似乎有,可現在和那個情況完全不一樣啊;還有,“安東大都督”由蘇定方擔任,居然命其領軍迴師,卻任命謝岩出任“都護府長史”署理軍政,這不等於是“代理安東大都督”嗎?換句話說就是,隻要蘇定方不在,他就是實權擁有者。
大約王福來知道馮寶心中疑惑,故繼續道出許多事宜……且最後道:“陛下給予謝侯便宜行事之權,不知馮侯有何高見?咱家於謝侯麵前也好代轉。”
這一刻,馮寶明白了太多事情……心中暗歎:“李治啊李治,你還真是被曆史低估了的皇帝。”
在馮寶看來,皇帝李治設“大都護府”,其規格高於真正曆史上的“都護府”,不僅管轄範圍增大很多,權力更大,但是,又通過任命“大都督”卻命其迴朝,反而將所有權力交給“長史”謝岩,並且明確給了三年期限,很顯然,皇帝是期望謝岩在任職期間理順整個“大都護府”內各項事宜。此外,由於謝岩是“長史”代行“大都督”職權,即便搞不好也沒事,可隨時命“安東大都督”赴任糾偏,如此也無損“皇帝聖明”。
即便謝岩能夠幹得好,以他的年紀和品級而言,也不可能正式出任“安東大都督”,相反,於“長史”職位行事,避免了朝廷裏文武百官嫉憤,畢竟區區“長史”,惦記的人要少太多了。
還有,王福來最後那一句,實質是告說:“在‘登州’等候,那是皇帝陛下授意,目的是希望馮侯想想有何建議,好轉達謝侯。”
不得不說,皇帝陛下所思甚是周詳,完全考慮到謝、馮二人目前狀況,特地讓王福來在中間傳話,以集二人智慧,完成治理“安東大都護府”。
那馮寶究竟怎麽想,又說了什麽呢?
很簡單,一地兩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