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逐利。
權力、地位、財富、名望,其中每一項,都令人著迷。
莫說王勃一個心智尚未成熟的少年郎,即便經曆過宦海浮沉的老家夥們,大多也做不到無視。再者,天子征召,根本無法推辭!隻是當王勃提及時,馮寶愕然,不知道該怎樣迴答?
可轉瞬之後,馮寶忽然笑了起來,且含糊地說了一句:“我想,你那個師父,會有法子的。”
馮寶猜測的沒有錯。謝岩從最開始想到這件事,就沒有指望過王勃能夠拒絕,況且,皇帝征召,根本也沒有反駁可能。所以,真正要想解決問題,唯有讓皇帝陛下斷了那份心思。
皇宮大內禦花園涼亭裏,精神狀態很是不錯的皇帝李治,正與武皇後閑話後宮瑣事,卻聽一名宦官亭外稟道:“陛下,‘渤海侯’與‘新安縣侯’夫人入宮給皇後娘娘請安。”
“哦,敏之、敏月同時前來,倒是稀罕,皇後以為呢?”李治微笑言道。
“妾身以為,應有事爾。”
“哈哈,那是自然,宣吧。”
“陛下有旨,宣‘渤海侯’賀蘭敏之、誥命賀蘭氏覲見。”宦官尖細嗓音不斷外傳……
沒過多久,賀蘭兄妹出現在皇帝皇後麵前,兄妹二人齊齊行禮拜見。
“免了,賜座。”李治說的很隨意,顯然心情不錯。
閑聊幾句之後,李治忽然起身道:“敏之,陪朕走走。”
賀蘭敏之哪敢拒絕,趕緊應下,臨起身前,偷偷瞄了一眼皇後姑母,卻沒得到任何提示,心中難免有些惶恐不安。
“敏之,汝可知謝卿家上書,稟奏‘安東’近況?”李治沒走上幾步,便開口問道。
“有所耳聞。”
“汝以為,善乎?”李治腳步不停,繼續問道。
“分而治之,因地製宜,謝侯鎮撫‘遼東’,實陛下英明。”賀蘭敏之話說的很籠統,末了還不忘恭維皇帝。
“招募精壯做工、任商賈出沒蠻荒交易,組婦人織布製衣,老幼耕種山林,唯獨不思興農,汝與馮卿家交好,可有曾聽聞個中緣故否?”
別說,賀蘭敏之當初在“遼東”時,還真的聽馮寶提到過此事,隻不過,馮寶並不知道由謝岩主政,而是以高談闊論的方式,當一個假設來說,內容不免有些超前,且很多地方頗為陰損。
然賀蘭敏之怎麽都沒有想到,謝岩將其中許多真正實施起來,如今皇帝問起,該怎麽說呢?
走在前麵的皇帝李治,等了一會兒沒聽到賀蘭敏之開口,停步迴望,目光灼灼,似在問詢。
“微臣不知當說與否,尚請陛下恕罪。”賀蘭敏之估計想不說很難,幹脆提前“請罪”。
“能有何罪?且說無妨。”
李治完全沒有想到,賀蘭敏之接下來所說竟然會那麽直白大膽,雖說是轉述馮寶之言,可很多事情,正是謝岩在“遼東”所行之策……
可,那些看起來利民舉措,卻隱含了一個天大的陷阱,唯一區別在於,馮寶說得激進,謝岩做的隱晦。
“遼東三國”裏,“高句麗”人口多,軍力強;“百濟”相對富庶,經濟相對發達;“新羅”雖弱,倒也差不到哪裏去,國小人多,物產不少。
結合三國特點,謝岩分別布政,大體上就是以招募勞工方式,抽走精壯勞動力,鼓勵商賈抱團前往遊牧民族深處做生意,因為他知道,商隊進行這種生意模式,通常是遇上大的部落就公平交易,遇上落單的或者弱小的,基本肯定搶劫,如此一來,對雙方都是一種很大消耗,是為“弱敵之策”。而組織婦孺老幼在山地種植藥材,看起來是包賺不賠的買賣,畢竟有了成藥後,大唐商賈恨少不嫌多,能夠全部買下,但這樣一來,實際上是嚴重削弱了勞動力,幾方麵結合下來,隻會導致一個結果,那就是耕地麵臨無人耕種局麵。
謝岩在給皇帝奏疏中,特意提到兩件事情,其一是從“南糧往北海運”中,調撥三成專門給“遼東”,其次,在“登州”、“卑沙”兩地新建屯糧庫,儲存糧食,以備急需。
這些舉措從表麵上來看沒有任何問題,但在本質上,卻能夠實現對“遼東三國”長久有效控製,試想,一片連自給自足都做不到的地區,以後能拿什麽進行叛亂或者獨立?糧食供應,是最為有效的控製手段。隻不過,這裏麵卻有一個道德問題,那就是,如果皇帝認為這片土地屬於大唐,那麽土地上的人民實際也是大唐子民,以這種方式控製,本質上是“坑騙”,不僅有損天子聖明,更有損“大唐王化天下”的形象,所以,當時馮寶就告訴過賀蘭敏之,有些事情,隻能做,不能說!
按照馮寶當初的意思,“遼東”壓根兒就不需要種糧食,全部改為經濟作物,土地上種什麽賺錢都成,再不濟種草放牧,唯如此,“遼東”那片地上的人,才會徹底絕了其他心思,等個幾十年後,新一代經過大唐王化教育的人長大後,才會從心底裏認為自己是唐人,那個時候再進行重新調整不遲。相比較而已,謝岩那是溫和許多,依然保留原有耕地,隻是不支持,不推動,還用抽走勞動力等隱晦手段,坐等糧食減產,而後依靠海運,來補齊糧食缺口。這是陽謀,利用“人性逐利”心思,誘導百姓為錢財而勞作。老百姓見識有限,不會懂得錢財實質僅僅是工具,實打實的物資才是真正財富。
當遇到自然災害的時候,錢財毫無用處,唯有糧食、布匹等,才能夠應對。
百姓們不懂得這個道理,皇帝和大臣們都懂,可“遼東三國”剛剛征服不久,人心不穩。若是按照老辦法,要麽撒手不管實行“羈縻自治”,要麽從內地輸血。
大唐王朝雖然沒有窮兵黷武,但一直用兵不斷,哪來多餘財富輸血周邊,更何況,那還是一片新征服的地方,那裏的老百姓,還沒有完全臣服,代價花的太大,要是打了水漂,豈不是竹籃子打水一場空。
正基於這個原因,大唐朝廷內有識之士方才絕口不提謝岩“行政策略”,皇帝李治盡管隱約也感覺到了不妥,卻也沒有明確指出,而是在今日,詢問賀蘭敏之,以希望有一個明確的答案。
事實不出皇帝所料,通過馮寶曾經告訴賀蘭敏之的話,證實了乃刻意為之。那麽,謝岩向朝廷提出的兩個請求,就值得仔細思量了。
這一次謝岩命安舉來“洛陽”,除去帶家書,另外有三件公務,其一是呈遞奏疏給“政事堂”;其二去“吏部”核準自己任命的一些官員名單;其三是通過“戶部”向朝廷索要一個批複,即——在大唐勞作十年者,可舉家入唐,成為唐人,且可由朝廷出資,落戶於“荊、襄”一帶!謝岩給出的理由是,能夠安心勞作十年,朝廷應當認可其唐人身份,給予獎賞,再者,“荊、襄”一帶,地廣人稀,但那裏氣候適宜,土地肥沃,非常適合“稻米”種植,雖說水患頻發,但那是人少緣故,真下決心治理,不難成事。
皇帝李治聽聞“戶部”稟奏,征詢過幾位宰相,意見雖不統一,但有一點卻清楚的很,謝岩此法乃“謀國良策”!
可這個決定,真是不好做。大唐地域廣闊,周邊征服了諸多蠻夷,若對“遼東三國”開了落戶口子,那“突厥”、“安南”等地百姓,又當如何?一視同仁誰也沒話說,厚此薄彼卻容易出亂子。
賀蘭敏之可不知道皇帝心思,他說完之後,沒有等來一句話,卻見到皇帝姑父裝若有所思,腳步不停,負手緩行,還時不時佇立片刻,顯然在思考。
賀蘭敏之不敢打擾,隻能默默跟隨……
李治想事情,自然不會在意自己走的是哪條路,於是走著走著,居然又迴轉到了那座涼亭前。
或許是聽到賀蘭敏月“咯咯”笑聲,李治從思慮中走出,跟著進入涼亭,問道:“何事令月兒如此開心?”
“還能有什麽,自是小虎子(賀蘭敏月之子小名)樂事。”武皇後一旁接話道。
李治微微一笑,坐下又問:“月兒難得入宮,不妨多住些時日,也好陪陪皇後。”
“謝陛下恩典。”賀蘭敏月先是行禮,而後道:“小虎子尚年幼,離不開月兒,待過些時日,再入宮陪姑母可好?”
“好好好!”武皇後根本就不希望自己這個貌美如花的侄女留下,她可清楚自家皇帝夫君“德行”,向來好色,不給其機會,才是正道。不僅接過話,還看向皇帝道:“陛下,月兒適才說,謝卿家冀望弟子王勃承繼學問,以便日後報效朝廷,妾身以為,王勃隨謝卿家時日尚短,學之有限,不妨等等。”
李治聞言一怔,繼而恍悟賀蘭敏月為何入宮,既然皇後言之“等等”,他自己也沒下定決心,幹脆應了一句:“等等也好,待謝卿家歸朝,用心教上數年,此子或可堪用。”
權力、地位、財富、名望,其中每一項,都令人著迷。
莫說王勃一個心智尚未成熟的少年郎,即便經曆過宦海浮沉的老家夥們,大多也做不到無視。再者,天子征召,根本無法推辭!隻是當王勃提及時,馮寶愕然,不知道該怎樣迴答?
可轉瞬之後,馮寶忽然笑了起來,且含糊地說了一句:“我想,你那個師父,會有法子的。”
馮寶猜測的沒有錯。謝岩從最開始想到這件事,就沒有指望過王勃能夠拒絕,況且,皇帝征召,根本也沒有反駁可能。所以,真正要想解決問題,唯有讓皇帝陛下斷了那份心思。
皇宮大內禦花園涼亭裏,精神狀態很是不錯的皇帝李治,正與武皇後閑話後宮瑣事,卻聽一名宦官亭外稟道:“陛下,‘渤海侯’與‘新安縣侯’夫人入宮給皇後娘娘請安。”
“哦,敏之、敏月同時前來,倒是稀罕,皇後以為呢?”李治微笑言道。
“妾身以為,應有事爾。”
“哈哈,那是自然,宣吧。”
“陛下有旨,宣‘渤海侯’賀蘭敏之、誥命賀蘭氏覲見。”宦官尖細嗓音不斷外傳……
沒過多久,賀蘭兄妹出現在皇帝皇後麵前,兄妹二人齊齊行禮拜見。
“免了,賜座。”李治說的很隨意,顯然心情不錯。
閑聊幾句之後,李治忽然起身道:“敏之,陪朕走走。”
賀蘭敏之哪敢拒絕,趕緊應下,臨起身前,偷偷瞄了一眼皇後姑母,卻沒得到任何提示,心中難免有些惶恐不安。
“敏之,汝可知謝卿家上書,稟奏‘安東’近況?”李治沒走上幾步,便開口問道。
“有所耳聞。”
“汝以為,善乎?”李治腳步不停,繼續問道。
“分而治之,因地製宜,謝侯鎮撫‘遼東’,實陛下英明。”賀蘭敏之話說的很籠統,末了還不忘恭維皇帝。
“招募精壯做工、任商賈出沒蠻荒交易,組婦人織布製衣,老幼耕種山林,唯獨不思興農,汝與馮卿家交好,可有曾聽聞個中緣故否?”
別說,賀蘭敏之當初在“遼東”時,還真的聽馮寶提到過此事,隻不過,馮寶並不知道由謝岩主政,而是以高談闊論的方式,當一個假設來說,內容不免有些超前,且很多地方頗為陰損。
然賀蘭敏之怎麽都沒有想到,謝岩將其中許多真正實施起來,如今皇帝問起,該怎麽說呢?
走在前麵的皇帝李治,等了一會兒沒聽到賀蘭敏之開口,停步迴望,目光灼灼,似在問詢。
“微臣不知當說與否,尚請陛下恕罪。”賀蘭敏之估計想不說很難,幹脆提前“請罪”。
“能有何罪?且說無妨。”
李治完全沒有想到,賀蘭敏之接下來所說竟然會那麽直白大膽,雖說是轉述馮寶之言,可很多事情,正是謝岩在“遼東”所行之策……
可,那些看起來利民舉措,卻隱含了一個天大的陷阱,唯一區別在於,馮寶說得激進,謝岩做的隱晦。
“遼東三國”裏,“高句麗”人口多,軍力強;“百濟”相對富庶,經濟相對發達;“新羅”雖弱,倒也差不到哪裏去,國小人多,物產不少。
結合三國特點,謝岩分別布政,大體上就是以招募勞工方式,抽走精壯勞動力,鼓勵商賈抱團前往遊牧民族深處做生意,因為他知道,商隊進行這種生意模式,通常是遇上大的部落就公平交易,遇上落單的或者弱小的,基本肯定搶劫,如此一來,對雙方都是一種很大消耗,是為“弱敵之策”。而組織婦孺老幼在山地種植藥材,看起來是包賺不賠的買賣,畢竟有了成藥後,大唐商賈恨少不嫌多,能夠全部買下,但這樣一來,實際上是嚴重削弱了勞動力,幾方麵結合下來,隻會導致一個結果,那就是耕地麵臨無人耕種局麵。
謝岩在給皇帝奏疏中,特意提到兩件事情,其一是從“南糧往北海運”中,調撥三成專門給“遼東”,其次,在“登州”、“卑沙”兩地新建屯糧庫,儲存糧食,以備急需。
這些舉措從表麵上來看沒有任何問題,但在本質上,卻能夠實現對“遼東三國”長久有效控製,試想,一片連自給自足都做不到的地區,以後能拿什麽進行叛亂或者獨立?糧食供應,是最為有效的控製手段。隻不過,這裏麵卻有一個道德問題,那就是,如果皇帝認為這片土地屬於大唐,那麽土地上的人民實際也是大唐子民,以這種方式控製,本質上是“坑騙”,不僅有損天子聖明,更有損“大唐王化天下”的形象,所以,當時馮寶就告訴過賀蘭敏之,有些事情,隻能做,不能說!
按照馮寶當初的意思,“遼東”壓根兒就不需要種糧食,全部改為經濟作物,土地上種什麽賺錢都成,再不濟種草放牧,唯如此,“遼東”那片地上的人,才會徹底絕了其他心思,等個幾十年後,新一代經過大唐王化教育的人長大後,才會從心底裏認為自己是唐人,那個時候再進行重新調整不遲。相比較而已,謝岩那是溫和許多,依然保留原有耕地,隻是不支持,不推動,還用抽走勞動力等隱晦手段,坐等糧食減產,而後依靠海運,來補齊糧食缺口。這是陽謀,利用“人性逐利”心思,誘導百姓為錢財而勞作。老百姓見識有限,不會懂得錢財實質僅僅是工具,實打實的物資才是真正財富。
當遇到自然災害的時候,錢財毫無用處,唯有糧食、布匹等,才能夠應對。
百姓們不懂得這個道理,皇帝和大臣們都懂,可“遼東三國”剛剛征服不久,人心不穩。若是按照老辦法,要麽撒手不管實行“羈縻自治”,要麽從內地輸血。
大唐王朝雖然沒有窮兵黷武,但一直用兵不斷,哪來多餘財富輸血周邊,更何況,那還是一片新征服的地方,那裏的老百姓,還沒有完全臣服,代價花的太大,要是打了水漂,豈不是竹籃子打水一場空。
正基於這個原因,大唐朝廷內有識之士方才絕口不提謝岩“行政策略”,皇帝李治盡管隱約也感覺到了不妥,卻也沒有明確指出,而是在今日,詢問賀蘭敏之,以希望有一個明確的答案。
事實不出皇帝所料,通過馮寶曾經告訴賀蘭敏之的話,證實了乃刻意為之。那麽,謝岩向朝廷提出的兩個請求,就值得仔細思量了。
這一次謝岩命安舉來“洛陽”,除去帶家書,另外有三件公務,其一是呈遞奏疏給“政事堂”;其二去“吏部”核準自己任命的一些官員名單;其三是通過“戶部”向朝廷索要一個批複,即——在大唐勞作十年者,可舉家入唐,成為唐人,且可由朝廷出資,落戶於“荊、襄”一帶!謝岩給出的理由是,能夠安心勞作十年,朝廷應當認可其唐人身份,給予獎賞,再者,“荊、襄”一帶,地廣人稀,但那裏氣候適宜,土地肥沃,非常適合“稻米”種植,雖說水患頻發,但那是人少緣故,真下決心治理,不難成事。
皇帝李治聽聞“戶部”稟奏,征詢過幾位宰相,意見雖不統一,但有一點卻清楚的很,謝岩此法乃“謀國良策”!
可這個決定,真是不好做。大唐地域廣闊,周邊征服了諸多蠻夷,若對“遼東三國”開了落戶口子,那“突厥”、“安南”等地百姓,又當如何?一視同仁誰也沒話說,厚此薄彼卻容易出亂子。
賀蘭敏之可不知道皇帝心思,他說完之後,沒有等來一句話,卻見到皇帝姑父裝若有所思,腳步不停,負手緩行,還時不時佇立片刻,顯然在思考。
賀蘭敏之不敢打擾,隻能默默跟隨……
李治想事情,自然不會在意自己走的是哪條路,於是走著走著,居然又迴轉到了那座涼亭前。
或許是聽到賀蘭敏月“咯咯”笑聲,李治從思慮中走出,跟著進入涼亭,問道:“何事令月兒如此開心?”
“還能有什麽,自是小虎子(賀蘭敏月之子小名)樂事。”武皇後一旁接話道。
李治微微一笑,坐下又問:“月兒難得入宮,不妨多住些時日,也好陪陪皇後。”
“謝陛下恩典。”賀蘭敏月先是行禮,而後道:“小虎子尚年幼,離不開月兒,待過些時日,再入宮陪姑母可好?”
“好好好!”武皇後根本就不希望自己這個貌美如花的侄女留下,她可清楚自家皇帝夫君“德行”,向來好色,不給其機會,才是正道。不僅接過話,還看向皇帝道:“陛下,月兒適才說,謝卿家冀望弟子王勃承繼學問,以便日後報效朝廷,妾身以為,王勃隨謝卿家時日尚短,學之有限,不妨等等。”
李治聞言一怔,繼而恍悟賀蘭敏月為何入宮,既然皇後言之“等等”,他自己也沒下定決心,幹脆應了一句:“等等也好,待謝卿家歸朝,用心教上數年,此子或可堪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