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日後,大唐朝廷常朝。
皇帝李治當殿任免幾個地方官,並且接受宰相建言,黜置一些地方賑災事務……
賀蘭敏之位列朝班,可他對於這些事情既不感興趣又無心插話,微微閉著眼睛,神遊天外……直到,他感覺周圍有了些動靜,方迴過神,此刻已是謝恩退朝。
和往常一樣,賀蘭敏之沒有被留下“議政”,於是邁開大步徑直走出宮門。正當他準備招唿自己親衛時,卻看到一張熟悉的臉孔,當下心念一動,又迴轉宮中。
“汝可知‘水師衙門’所在?”賀蘭敏之隨意找了一個小宦官問道。
“知道,在……”
“甚好,帶路。”賀蘭敏之懶得自己找,直接吩咐了一句。
皇宮裏,那些沒有品級的小宦官,本就和仆役差不多,哪裏敢說“不”字,隻能應允。
如今“水師衙門”可比過去氣派多了,不僅門開得大了點,就連“水師官衙”匾額也是新做的,而且題字落款乃是“司空”李績。
“敢問上官……?”守在門口的兩名胥吏並不認識賀蘭敏之,是以行禮相問。
“本官‘羽林左衛中郎將’,拜會馮都督。”賀蘭敏之嘴裏說著話,腳步卻沒有停下,反正胥吏也不敢攔阻。
“拜見將軍,請容吾等通傳。”一名胥吏恭聲說完,見賀蘭敏之沒有停下意思,趕緊對同伴使了一個眼色,示意他趕緊去稟報,而自己則小心翼翼在後跟隨。
“水師官衙”正堂,馮寶高坐上位,堂下站著四名中低級官員,而其身側則有一名胥吏隨侍。
“稟大都督,‘廣州’上報,護航商賈出海,得資財三萬貫,沿途緝盜得髒銀折八萬餘貫……”
“此有常例,不必細說,快馬傳令‘廣州’,從今往後,護航一事不得收取任何錢財,專注靖海、緝盜,非軍務,不得參與,違者嚴懲不怠。”馮寶隨即又想起什麽,再道:“此令行文水師各部,不得有誤。”
“喏!”旁邊那名胥吏趕緊迴應,且用筆記下。
“以‘水師’護佑商船,得錢財而建大船,此乃互利之事,馮兄緣何改了主意?”賀蘭敏之很是不解。因為在他記憶中,當初在“廣州”,馮寶可不是現在這個說法。
“此一時彼一時也。”馮寶先前已經注意到賀蘭敏之進屋,此刻見其發話,便迴應道:“‘水運司’自籌護衛船隊已然就緒,此等民間事,朝廷不宜過度插手,況大軍遠離錢財,乃強軍之道。”
“確也如此。”賀蘭敏之早就聽馮寶與謝岩提過“軍隊經商”害處,是以讚同。
“都退下吧,有事明日再議。”馮寶一言打發下屬離去,而後邀賀蘭敏之來到自己“公事房”裏。
落座,上茶。
馮寶這才問:“賀蘭兄怎知吾今日來此?”
“汝之親衛宮外候著,一望便知。”
馮寶恍悟,隨即頷首,又道:“聽聞‘中書’許公上表,稱‘陛下平突厥、滅遼東,一統華夏,如此盛世,當祭告天地,行泰山封禪!’,不知陛下意欲何時?”
自從滅了“遼東三國”,大唐皇帝陛下想要去“泰山封禪”這件事,那在朝廷裏早就不是秘密。
然賀蘭敏之知道,馮寶關心此事,還有另外原因。
“上元節”逛“遊春園”期間,馮寶曾請托賀蘭敏之打聽皇帝“封禪”之期,因為他非常想借遠行奏請皇帝巡閱“水師”。因為他非常清楚,強大海軍對於大唐王朝意味深遠!隻不過,此事光靠嘴說,大唐皇帝及各位宰相乃至諸多朝臣們,誰都沒有見過一支強大艦隊出現在海麵上時的那份壯觀景象!
在大唐朝臣的認知當中,“水師”不過是一些士兵操弄大一些的漁船,即便前隋鼎盛時期“水師”船隻,實際也不過大兩號漁船罷了。雖然朝中都知道“長安號”和“洛陽號”,可真正見過的人幾乎沒有,耳聞遠不如目睹。
尤其是“五千料”大船建造速度很快,預計兩年內必定完成船體,那麽,要是能夠由皇帝陛下主持下水儀式,順便再賜個船名,最後來一場海上閱兵,馮寶相信,絕對可以震撼帝心,如此當為日後“水師”發展,奠定基礎。所以,“封禪”日程,越早知道,越好安排。
賀蘭敏之可不知馮寶心中真正打算,故而拜見皇後姑母時,僅僅順口問了一句,沒下文便作罷。
馮寶聽聞賀蘭敏之言及“不明”,情知他並未放在心上。
好在馮寶對此多少有些心理準備,且根據所知道的曆史事實,張口言道:“陛下‘封禪’,告功業於‘天’,此乃舊儀!今大唐拓邊萬裏,疆域遠勝秦皇漢武,陛下文治武功乃史書未聞,故應有新儀也。”
賀蘭敏之聞言一怔,顯然不明所以,脫口而問:“‘封禪’禮製傳承已久,何需‘新儀’也?”
“天為‘乾’,地為‘坤’。陛下天子也,持禮‘祭天’理所應當,然曆來‘祭地’多有遜不足。今,皇後母儀天下,何不領命婦‘祭地’?天地萬物合‘陰陽之道’,‘陰陽互濟’實屬‘天道’,如此豈非善也。”
賀蘭敏之聽完馮寶這段話後,著實驚愕不已!原因並不是因為內容,而是提出讓皇後參與“封禪”,此舉完全符合皇後心意,可他又是怎樣知道的呢?
“泰山封禪”,皇帝陛下已經決定,之所以尚未定章程,最根本原因就是武皇後想要參與,但這事向來與皇後無關,故即便皇帝有心應允,那也需要考慮周詳,起碼得有一個光明正大的理由才行。
賀蘭敏之聽祖母楊老夫人提過,雖有心相助,這也不知從何下手。
可是他怎麽都沒想到,馮寶不僅猜出皇後心思,竟然還給出了解決方法,震驚之餘自然大喜過望。
賀蘭敏之與馮寶太熟了,因此連敷衍都免了,直接告訴馮寶:“茲事體大,上意未明,不可擅言。”然後借口不打擾其公務,匆匆離去。
馮寶很清楚,賀蘭敏之不會離開皇宮,急匆匆而去,定是拜見武皇後去了。於是再次迴到正堂,翻閱公文,他得盡快處理完公事,然後迴家。
“娘娘,賀蘭侯爺求見。”王福來遞了一條微濕手帕給武皇後,同時低聲稟道。
“宣”武皇後幾乎不作多想,而後用手帕擦拭一下雙手,再看了看自己眼前修剪過的一盆小花,露出頗為滿意的微笑。
如同往日,簡單見禮後,武皇後賜座。
武氏家族小門小姓,人丁不旺,加之武皇後素來厭惡兩個兄長,即便貴為皇後,也基本不理睬。然若安坐皇後寶座,娘家勢力大小是極為重要的一環,所以,武皇後多年以來,不斷設法提攜侄兒賀蘭敏之,寄予厚望。
幸好賀蘭敏之還算爭氣,遠行西域,南下出海,北征“遼東”,雖不是統兵大將,卻也混得累累功勳,如今掌軍中精銳“羽林左衛”,儼然已是朝堂重臣,武皇後欣慰之餘,更是看重。
“敏之,番外進貢奇珍,汝不妨挑幾件。”武皇後言語間,給了王福來一個眼神。
王福來當然是心領神會,急忙取出一份禮單,恭恭敬敬遞給賀蘭敏之,同時諂笑道:“侯爺,都是些稀罕物……”
“謝過姑母。”賀蘭敏之並沒有給王福來說完的機會,且接過禮單看都沒有看一眼,而是拿在手上,眼望武皇後道:“侄兒今日聽聞一事,特來稟明。”說著,微微轉首,目光掃視一旁諸多宮女、宦官。
“退下。”武皇後見賀蘭敏之有話要說,便淡淡吩咐一句。
轉眼間,絕大多數宦官和宮女退出,僅僅留下寥寥數人。
賀蘭敏之當然知道這些人都是皇後姑母的絕對親信,所以毫無保留將今日拜會馮寶之事和盤托出……
武皇後聽罷,麵色如常,隻眼中流露一抹訝然,蓋因馮寶所言,皆為其心中所想,隻是尚未思慮周詳,故未曾稟奏皇帝。換而言之,皇後欲領“封禪祭地大典”一事,根本無人知曉,也就是說,馮寶告知賀蘭敏之的話,是“建言”,是揣測上意且給出解決之道,隻是這個“上意”,不是皇帝,而是“皇後”。
每一個上位者都欣賞能夠解決自己棘手問題的下屬,哪怕自己有了方法,但那份“心”卻是極其難得,需要重視,更需要“褒獎”。
可是,即便武皇後有心,卻也不能隨隨便便賞賜一個外臣,更何況,她還不知道馮寶這麽做的目的何在?
心念電轉之下,武皇後很快有了主意,突然問了一句令賀蘭敏之意想不到的話:“敏之,‘榮安’可安好乎?”
“哪個‘榮安’?”賀蘭敏之一時間想不起來,脫口而問。
“侯爺,娘娘義女,‘榮安郡主’。”王福來趕緊小聲提醒。
賀蘭敏之聞言恍悟,急忙迴道:“聽聞一切尚好。”
“也該見見了。”武皇後微笑言道:“王福來,差人請馮狄氏與榮安入宮。”
“謹遵娘娘懿旨。”王福來毫不猶豫應道。
皇帝李治當殿任免幾個地方官,並且接受宰相建言,黜置一些地方賑災事務……
賀蘭敏之位列朝班,可他對於這些事情既不感興趣又無心插話,微微閉著眼睛,神遊天外……直到,他感覺周圍有了些動靜,方迴過神,此刻已是謝恩退朝。
和往常一樣,賀蘭敏之沒有被留下“議政”,於是邁開大步徑直走出宮門。正當他準備招唿自己親衛時,卻看到一張熟悉的臉孔,當下心念一動,又迴轉宮中。
“汝可知‘水師衙門’所在?”賀蘭敏之隨意找了一個小宦官問道。
“知道,在……”
“甚好,帶路。”賀蘭敏之懶得自己找,直接吩咐了一句。
皇宮裏,那些沒有品級的小宦官,本就和仆役差不多,哪裏敢說“不”字,隻能應允。
如今“水師衙門”可比過去氣派多了,不僅門開得大了點,就連“水師官衙”匾額也是新做的,而且題字落款乃是“司空”李績。
“敢問上官……?”守在門口的兩名胥吏並不認識賀蘭敏之,是以行禮相問。
“本官‘羽林左衛中郎將’,拜會馮都督。”賀蘭敏之嘴裏說著話,腳步卻沒有停下,反正胥吏也不敢攔阻。
“拜見將軍,請容吾等通傳。”一名胥吏恭聲說完,見賀蘭敏之沒有停下意思,趕緊對同伴使了一個眼色,示意他趕緊去稟報,而自己則小心翼翼在後跟隨。
“水師官衙”正堂,馮寶高坐上位,堂下站著四名中低級官員,而其身側則有一名胥吏隨侍。
“稟大都督,‘廣州’上報,護航商賈出海,得資財三萬貫,沿途緝盜得髒銀折八萬餘貫……”
“此有常例,不必細說,快馬傳令‘廣州’,從今往後,護航一事不得收取任何錢財,專注靖海、緝盜,非軍務,不得參與,違者嚴懲不怠。”馮寶隨即又想起什麽,再道:“此令行文水師各部,不得有誤。”
“喏!”旁邊那名胥吏趕緊迴應,且用筆記下。
“以‘水師’護佑商船,得錢財而建大船,此乃互利之事,馮兄緣何改了主意?”賀蘭敏之很是不解。因為在他記憶中,當初在“廣州”,馮寶可不是現在這個說法。
“此一時彼一時也。”馮寶先前已經注意到賀蘭敏之進屋,此刻見其發話,便迴應道:“‘水運司’自籌護衛船隊已然就緒,此等民間事,朝廷不宜過度插手,況大軍遠離錢財,乃強軍之道。”
“確也如此。”賀蘭敏之早就聽馮寶與謝岩提過“軍隊經商”害處,是以讚同。
“都退下吧,有事明日再議。”馮寶一言打發下屬離去,而後邀賀蘭敏之來到自己“公事房”裏。
落座,上茶。
馮寶這才問:“賀蘭兄怎知吾今日來此?”
“汝之親衛宮外候著,一望便知。”
馮寶恍悟,隨即頷首,又道:“聽聞‘中書’許公上表,稱‘陛下平突厥、滅遼東,一統華夏,如此盛世,當祭告天地,行泰山封禪!’,不知陛下意欲何時?”
自從滅了“遼東三國”,大唐皇帝陛下想要去“泰山封禪”這件事,那在朝廷裏早就不是秘密。
然賀蘭敏之知道,馮寶關心此事,還有另外原因。
“上元節”逛“遊春園”期間,馮寶曾請托賀蘭敏之打聽皇帝“封禪”之期,因為他非常想借遠行奏請皇帝巡閱“水師”。因為他非常清楚,強大海軍對於大唐王朝意味深遠!隻不過,此事光靠嘴說,大唐皇帝及各位宰相乃至諸多朝臣們,誰都沒有見過一支強大艦隊出現在海麵上時的那份壯觀景象!
在大唐朝臣的認知當中,“水師”不過是一些士兵操弄大一些的漁船,即便前隋鼎盛時期“水師”船隻,實際也不過大兩號漁船罷了。雖然朝中都知道“長安號”和“洛陽號”,可真正見過的人幾乎沒有,耳聞遠不如目睹。
尤其是“五千料”大船建造速度很快,預計兩年內必定完成船體,那麽,要是能夠由皇帝陛下主持下水儀式,順便再賜個船名,最後來一場海上閱兵,馮寶相信,絕對可以震撼帝心,如此當為日後“水師”發展,奠定基礎。所以,“封禪”日程,越早知道,越好安排。
賀蘭敏之可不知馮寶心中真正打算,故而拜見皇後姑母時,僅僅順口問了一句,沒下文便作罷。
馮寶聽聞賀蘭敏之言及“不明”,情知他並未放在心上。
好在馮寶對此多少有些心理準備,且根據所知道的曆史事實,張口言道:“陛下‘封禪’,告功業於‘天’,此乃舊儀!今大唐拓邊萬裏,疆域遠勝秦皇漢武,陛下文治武功乃史書未聞,故應有新儀也。”
賀蘭敏之聞言一怔,顯然不明所以,脫口而問:“‘封禪’禮製傳承已久,何需‘新儀’也?”
“天為‘乾’,地為‘坤’。陛下天子也,持禮‘祭天’理所應當,然曆來‘祭地’多有遜不足。今,皇後母儀天下,何不領命婦‘祭地’?天地萬物合‘陰陽之道’,‘陰陽互濟’實屬‘天道’,如此豈非善也。”
賀蘭敏之聽完馮寶這段話後,著實驚愕不已!原因並不是因為內容,而是提出讓皇後參與“封禪”,此舉完全符合皇後心意,可他又是怎樣知道的呢?
“泰山封禪”,皇帝陛下已經決定,之所以尚未定章程,最根本原因就是武皇後想要參與,但這事向來與皇後無關,故即便皇帝有心應允,那也需要考慮周詳,起碼得有一個光明正大的理由才行。
賀蘭敏之聽祖母楊老夫人提過,雖有心相助,這也不知從何下手。
可是他怎麽都沒想到,馮寶不僅猜出皇後心思,竟然還給出了解決方法,震驚之餘自然大喜過望。
賀蘭敏之與馮寶太熟了,因此連敷衍都免了,直接告訴馮寶:“茲事體大,上意未明,不可擅言。”然後借口不打擾其公務,匆匆離去。
馮寶很清楚,賀蘭敏之不會離開皇宮,急匆匆而去,定是拜見武皇後去了。於是再次迴到正堂,翻閱公文,他得盡快處理完公事,然後迴家。
“娘娘,賀蘭侯爺求見。”王福來遞了一條微濕手帕給武皇後,同時低聲稟道。
“宣”武皇後幾乎不作多想,而後用手帕擦拭一下雙手,再看了看自己眼前修剪過的一盆小花,露出頗為滿意的微笑。
如同往日,簡單見禮後,武皇後賜座。
武氏家族小門小姓,人丁不旺,加之武皇後素來厭惡兩個兄長,即便貴為皇後,也基本不理睬。然若安坐皇後寶座,娘家勢力大小是極為重要的一環,所以,武皇後多年以來,不斷設法提攜侄兒賀蘭敏之,寄予厚望。
幸好賀蘭敏之還算爭氣,遠行西域,南下出海,北征“遼東”,雖不是統兵大將,卻也混得累累功勳,如今掌軍中精銳“羽林左衛”,儼然已是朝堂重臣,武皇後欣慰之餘,更是看重。
“敏之,番外進貢奇珍,汝不妨挑幾件。”武皇後言語間,給了王福來一個眼神。
王福來當然是心領神會,急忙取出一份禮單,恭恭敬敬遞給賀蘭敏之,同時諂笑道:“侯爺,都是些稀罕物……”
“謝過姑母。”賀蘭敏之並沒有給王福來說完的機會,且接過禮單看都沒有看一眼,而是拿在手上,眼望武皇後道:“侄兒今日聽聞一事,特來稟明。”說著,微微轉首,目光掃視一旁諸多宮女、宦官。
“退下。”武皇後見賀蘭敏之有話要說,便淡淡吩咐一句。
轉眼間,絕大多數宦官和宮女退出,僅僅留下寥寥數人。
賀蘭敏之當然知道這些人都是皇後姑母的絕對親信,所以毫無保留將今日拜會馮寶之事和盤托出……
武皇後聽罷,麵色如常,隻眼中流露一抹訝然,蓋因馮寶所言,皆為其心中所想,隻是尚未思慮周詳,故未曾稟奏皇帝。換而言之,皇後欲領“封禪祭地大典”一事,根本無人知曉,也就是說,馮寶告知賀蘭敏之的話,是“建言”,是揣測上意且給出解決之道,隻是這個“上意”,不是皇帝,而是“皇後”。
每一個上位者都欣賞能夠解決自己棘手問題的下屬,哪怕自己有了方法,但那份“心”卻是極其難得,需要重視,更需要“褒獎”。
可是,即便武皇後有心,卻也不能隨隨便便賞賜一個外臣,更何況,她還不知道馮寶這麽做的目的何在?
心念電轉之下,武皇後很快有了主意,突然問了一句令賀蘭敏之意想不到的話:“敏之,‘榮安’可安好乎?”
“哪個‘榮安’?”賀蘭敏之一時間想不起來,脫口而問。
“侯爺,娘娘義女,‘榮安郡主’。”王福來趕緊小聲提醒。
賀蘭敏之聞言恍悟,急忙迴道:“聽聞一切尚好。”
“也該見見了。”武皇後微笑言道:“王福來,差人請馮狄氏與榮安入宮。”
“謹遵娘娘懿旨。”王福來毫不猶豫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