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這世界上,安國君算是幸福的一位,當然,也是極為不幸的一位!
老爹生病了,安國君當了這許多年的太子名頭總算是可以揭了,他還是在惶恐中有那麽一丟丟的不安的。
盡管老爹強勢,霸王姿勢地壓著他無法出頭,不過有這麽一位強勢的老爹在,給人的安全感也是爆棚的啊!
現在一朝病倒,讓人忍不住地就心生惶恐,安國君便是如此。
秦王一病不起,他又是歡喜,又是惶恐,總之心情複雜的不要不要的。
王俊生一邊地護著兒子,另一邊地出麵周旋各種事宜,好在這出身王室有個好處,一切都是有規矩可以遵循的。
而且還有很多的人手幫忙,否則啊,王俊生覺得,自己一定會被這些瑣碎的規矩給逼瘋了不可。
最後,得知自己大限已到的秦王將子(安國君)孫(子楚及其兄弟)們叫到了一起,說了幾句場麵話之後,就留下了安國君爺孫三人。
盡管安國君是繼承人,不過秦王對他一直不大滿意,歎了口氣之後,將兒子給支了出去。(分步走,也不嫌累的慌。)
王俊生父子倆跪坐在他的榻邊,有些強顏歡笑。
“……”
也不知道裏麵說了些什麽,外麵的宗室眾人和諸臣再次有反應時,已然是子楚父子的哭聲了。
大家立刻地奔了進去,秦王崩!
七十五歲的老人,誰能想到他是曆代秦君中在位時間最長的呢?
政治軍事方麵都有著屬於他的卓越功勳,為秦國的發展做出了極為傑出的貢獻。
秦昭襄王(諡號)病故,其子安國君繼位。
五十二歲的安國君成為了秦王,追封已故的母親唐八子為唐太後,與先王合葬。
立華陽夫人為王後,子子楚為太子。
秦王室進入了守喪期間,一年後,安國君服喪期滿,正式改元,加冕秦王。
可惜的是,可惜的是!這位即位僅僅三天,便因故去世!
這位不過是發布了幾道詔令,大赦罪人,善待先王功臣,厚賜宗室親戚,開放苑囿遊樂,走了這些過場之後,便沒了。
饒是早就知道這個結果,可是王俊生親曆時,還是覺得荒誕不已!
子楚繼位,又走了一遍先王走過的過場!大赦天下,按軍功表彰先王功臣,優待宗族親屬,布施於民。
哦,接下來便是不同啦,尊生母夏姬為夏太後,華陽夫人為華陽太後,封子政為太子,封呂不韋為文信侯。
這位即位之後,第一件事要麵臨的便是戰爭。
周王室聽說秦先後兩位國君去世,此刻定然是人心惶惶,百姓不寧的局麵,所以,這位糾結了一批烏合之眾,公然伐秦!
王俊生聽說之後,很是詫異,一臉“你特麽的是在逗我玩”的便秘表情,讓一旁的太子殿下很歡樂。
周王室目前是個什麽德行,誰不知道啊?
苟延殘喘之輩,到底是誰給他們的信心,讓他能覺得自己可以一口吞了秦國?
或者說,人家壓根兒就沒將自己給放在眼裏,當成了軟弱可欺的病貓?
要不說,腦補要不得呢?
太子殿下瞅著這位的表情跟變臉似的,瞬間很難看了,藍後這位小大人似的歎息一聲,腦補要不得哇!
呂不韋盡管隻是封了個文信侯,並沒有如同他自己腦補的那般,成為相邦。
不過顯然,呂不韋的地位有些超然,他有些類似於秦王秘書和幕僚的模樣了。
盡管沒能一步登天,成為人上人,不過目前看來,呂不韋在這個職位上做的挺開心的。
所以這次出兵,除了王翦之外,呂不韋也是其中一員,讓他去曆練曆練,積攢點軍功,然後再說其他。
一群烏合之眾,秦出兵十萬也算是對得起他們了。
果不其然,很快地就班師迴朝了。
作為秦王,大權在握的王俊生將紙張這個大殺器給放了出去,且在鹹陽設立集賢院,廣招天下賢士,而且還在鹹陽設立天下書樓,謄抄天下百家典籍。
希望各家各界人士積極響應,不要敝帚自珍,大家一起共襄盛舉!
左傳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與立言。”著書立言,傳世流芳,這是大殺器。
但凡有那麽點進取心的,都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的。當然,也不乏渾水摸魚的。
一時之間,鹹陽熱鬧了。
盡管如此,可是秦人打仗的腳步仍舊沒有停下來。
王翦、呂不韋帶領軍隊出去滅周了,蒙驁也是繼續征戰在前方。
秦國的統一腳步並沒有因為換了國君就放緩了。
太子贏來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個先生,身為小吏的李斯。
他並不覺得此人有什麽能力可以教導自己,既然父親已經派了過來,那就馬馬虎虎地跟著他學習一二吧。
李斯對於能教導太子也有些不爽的,他自認有大才,即便為相也不為過。
可惜,這朝堂上,還是沒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啊。
秦王竟然下令讓自己去教導太子,李斯一方麵的自傲,另一方麵又忍不住地歎息。
大材小用哇!
不過兩天之後,李斯便是一臉的菜色了。
太子殿下太過刁鑽難纏了。
問的問題盡管聽著直白,可是時常地讓李斯瞠目結舌,不知該如何開口。
日為何東升西落?
如何證明天圓地方,而不是天地都是圓的?
這種問題和李斯所學所思壓根兒就是兩個體係,讓他如何能答得上來?
當然了,太子也就知道這麽兩個問題,要是李斯再負隅頑抗一下,他就得舉手投降了。
好在李斯一臉羞愧地認錯了,他承認自己是小瞧了太子。
藍後麽,自然是李斯使出渾身解數要征服太子了。
這位的眼光之高,水平之深,若是自己不表現出點兒能耐手段來,惱不得這太子師的位置,他怕是要坐不穩了。
李斯頓時將自己之前的那些書生傲氣扔的幹幹淨淨的(這位本就不是什麽有骨氣之人),態度良好地和太子殿下說起了功課。
父親派了這位李斯來,果然是有道理的,太子有些想不明白,既然這個李斯這般有才,為何父親不用他!
王俊生給出的解答便是,越是有才之人,越是傲氣,所以隻有經過打磨之後,才能安生地聽命行事。
不過是泛泛而談,不過太子竟然有自己的一套理解。
王俊生也不多說,很多東西,隻有他自己揣摩出來的,了解到的才影響深刻,一個李斯,自然是難不倒祖龍的,盡管如今的祖龍還年幼。
他目前要麵臨的是,諸子百家的典籍抄錄問題,盡管集賢院已經是一擴再擴了,可是麵對蜂擁而至的讀書人,還是顯得有些小了。
這種盛況讓王俊生特別高興,祖龍放了大招“焚書坑儒”,這燒的可不僅僅是儒家經典,還有其他百家。
現在,自己有機會改善這種情況,讓老秦人嚐試兼容並蓄,如何能不放開手腳去幹呢?
至於如今的祖龍,王俊生保證,他對於諸子百家,絕對沒有偏見。
當然,這是經過了自己無數次的分析,解釋之後才得到的改變。
王俊生為自己的行為點讚。
真正地了解了諸子百家的思想之後,你才會將這些有益的部分雜糅起來,治理國家也好,疏導百姓也罷,總歸不會太過偏頗。
中庸之道能在中國盛行數千年,其實是有大智慧的。當然,這是閑話。
總之,秦王這次的大招,算是替老秦人洗去了幾分他們殘暴嗜殺的惡名。拿人手軟,吃人嘴短,除了某些無恥之尤外,中國的讀書人還是很質樸,很可愛的。
李斯學習的也是法家(所以才來秦國討前程),不過主張的是嚴刑峻法,隻要殺怕了,他們誰還敢犯?
這也有一定的道理,隻是過於偏頗而已。
有了李斯的教導,太子的進步很快,王俊生都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並沒有給太子形成體係性的東西。
李斯將這些東西串聯起來,讓他有了完整的認識,進步能不快嗎?
基礎打的牢固,本人又是勤奮好學,過目不忘的,等到王翦、呂不韋班師迴來之後,李斯就覺得自己基本上沒什麽可以教導太子的了。
老爹生病了,安國君當了這許多年的太子名頭總算是可以揭了,他還是在惶恐中有那麽一丟丟的不安的。
盡管老爹強勢,霸王姿勢地壓著他無法出頭,不過有這麽一位強勢的老爹在,給人的安全感也是爆棚的啊!
現在一朝病倒,讓人忍不住地就心生惶恐,安國君便是如此。
秦王一病不起,他又是歡喜,又是惶恐,總之心情複雜的不要不要的。
王俊生一邊地護著兒子,另一邊地出麵周旋各種事宜,好在這出身王室有個好處,一切都是有規矩可以遵循的。
而且還有很多的人手幫忙,否則啊,王俊生覺得,自己一定會被這些瑣碎的規矩給逼瘋了不可。
最後,得知自己大限已到的秦王將子(安國君)孫(子楚及其兄弟)們叫到了一起,說了幾句場麵話之後,就留下了安國君爺孫三人。
盡管安國君是繼承人,不過秦王對他一直不大滿意,歎了口氣之後,將兒子給支了出去。(分步走,也不嫌累的慌。)
王俊生父子倆跪坐在他的榻邊,有些強顏歡笑。
“……”
也不知道裏麵說了些什麽,外麵的宗室眾人和諸臣再次有反應時,已然是子楚父子的哭聲了。
大家立刻地奔了進去,秦王崩!
七十五歲的老人,誰能想到他是曆代秦君中在位時間最長的呢?
政治軍事方麵都有著屬於他的卓越功勳,為秦國的發展做出了極為傑出的貢獻。
秦昭襄王(諡號)病故,其子安國君繼位。
五十二歲的安國君成為了秦王,追封已故的母親唐八子為唐太後,與先王合葬。
立華陽夫人為王後,子子楚為太子。
秦王室進入了守喪期間,一年後,安國君服喪期滿,正式改元,加冕秦王。
可惜的是,可惜的是!這位即位僅僅三天,便因故去世!
這位不過是發布了幾道詔令,大赦罪人,善待先王功臣,厚賜宗室親戚,開放苑囿遊樂,走了這些過場之後,便沒了。
饒是早就知道這個結果,可是王俊生親曆時,還是覺得荒誕不已!
子楚繼位,又走了一遍先王走過的過場!大赦天下,按軍功表彰先王功臣,優待宗族親屬,布施於民。
哦,接下來便是不同啦,尊生母夏姬為夏太後,華陽夫人為華陽太後,封子政為太子,封呂不韋為文信侯。
這位即位之後,第一件事要麵臨的便是戰爭。
周王室聽說秦先後兩位國君去世,此刻定然是人心惶惶,百姓不寧的局麵,所以,這位糾結了一批烏合之眾,公然伐秦!
王俊生聽說之後,很是詫異,一臉“你特麽的是在逗我玩”的便秘表情,讓一旁的太子殿下很歡樂。
周王室目前是個什麽德行,誰不知道啊?
苟延殘喘之輩,到底是誰給他們的信心,讓他能覺得自己可以一口吞了秦國?
或者說,人家壓根兒就沒將自己給放在眼裏,當成了軟弱可欺的病貓?
要不說,腦補要不得呢?
太子殿下瞅著這位的表情跟變臉似的,瞬間很難看了,藍後這位小大人似的歎息一聲,腦補要不得哇!
呂不韋盡管隻是封了個文信侯,並沒有如同他自己腦補的那般,成為相邦。
不過顯然,呂不韋的地位有些超然,他有些類似於秦王秘書和幕僚的模樣了。
盡管沒能一步登天,成為人上人,不過目前看來,呂不韋在這個職位上做的挺開心的。
所以這次出兵,除了王翦之外,呂不韋也是其中一員,讓他去曆練曆練,積攢點軍功,然後再說其他。
一群烏合之眾,秦出兵十萬也算是對得起他們了。
果不其然,很快地就班師迴朝了。
作為秦王,大權在握的王俊生將紙張這個大殺器給放了出去,且在鹹陽設立集賢院,廣招天下賢士,而且還在鹹陽設立天下書樓,謄抄天下百家典籍。
希望各家各界人士積極響應,不要敝帚自珍,大家一起共襄盛舉!
左傳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與立言。”著書立言,傳世流芳,這是大殺器。
但凡有那麽點進取心的,都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的。當然,也不乏渾水摸魚的。
一時之間,鹹陽熱鬧了。
盡管如此,可是秦人打仗的腳步仍舊沒有停下來。
王翦、呂不韋帶領軍隊出去滅周了,蒙驁也是繼續征戰在前方。
秦國的統一腳步並沒有因為換了國君就放緩了。
太子贏來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個先生,身為小吏的李斯。
他並不覺得此人有什麽能力可以教導自己,既然父親已經派了過來,那就馬馬虎虎地跟著他學習一二吧。
李斯對於能教導太子也有些不爽的,他自認有大才,即便為相也不為過。
可惜,這朝堂上,還是沒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啊。
秦王竟然下令讓自己去教導太子,李斯一方麵的自傲,另一方麵又忍不住地歎息。
大材小用哇!
不過兩天之後,李斯便是一臉的菜色了。
太子殿下太過刁鑽難纏了。
問的問題盡管聽著直白,可是時常地讓李斯瞠目結舌,不知該如何開口。
日為何東升西落?
如何證明天圓地方,而不是天地都是圓的?
這種問題和李斯所學所思壓根兒就是兩個體係,讓他如何能答得上來?
當然了,太子也就知道這麽兩個問題,要是李斯再負隅頑抗一下,他就得舉手投降了。
好在李斯一臉羞愧地認錯了,他承認自己是小瞧了太子。
藍後麽,自然是李斯使出渾身解數要征服太子了。
這位的眼光之高,水平之深,若是自己不表現出點兒能耐手段來,惱不得這太子師的位置,他怕是要坐不穩了。
李斯頓時將自己之前的那些書生傲氣扔的幹幹淨淨的(這位本就不是什麽有骨氣之人),態度良好地和太子殿下說起了功課。
父親派了這位李斯來,果然是有道理的,太子有些想不明白,既然這個李斯這般有才,為何父親不用他!
王俊生給出的解答便是,越是有才之人,越是傲氣,所以隻有經過打磨之後,才能安生地聽命行事。
不過是泛泛而談,不過太子竟然有自己的一套理解。
王俊生也不多說,很多東西,隻有他自己揣摩出來的,了解到的才影響深刻,一個李斯,自然是難不倒祖龍的,盡管如今的祖龍還年幼。
他目前要麵臨的是,諸子百家的典籍抄錄問題,盡管集賢院已經是一擴再擴了,可是麵對蜂擁而至的讀書人,還是顯得有些小了。
這種盛況讓王俊生特別高興,祖龍放了大招“焚書坑儒”,這燒的可不僅僅是儒家經典,還有其他百家。
現在,自己有機會改善這種情況,讓老秦人嚐試兼容並蓄,如何能不放開手腳去幹呢?
至於如今的祖龍,王俊生保證,他對於諸子百家,絕對沒有偏見。
當然,這是經過了自己無數次的分析,解釋之後才得到的改變。
王俊生為自己的行為點讚。
真正地了解了諸子百家的思想之後,你才會將這些有益的部分雜糅起來,治理國家也好,疏導百姓也罷,總歸不會太過偏頗。
中庸之道能在中國盛行數千年,其實是有大智慧的。當然,這是閑話。
總之,秦王這次的大招,算是替老秦人洗去了幾分他們殘暴嗜殺的惡名。拿人手軟,吃人嘴短,除了某些無恥之尤外,中國的讀書人還是很質樸,很可愛的。
李斯學習的也是法家(所以才來秦國討前程),不過主張的是嚴刑峻法,隻要殺怕了,他們誰還敢犯?
這也有一定的道理,隻是過於偏頗而已。
有了李斯的教導,太子的進步很快,王俊生都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並沒有給太子形成體係性的東西。
李斯將這些東西串聯起來,讓他有了完整的認識,進步能不快嗎?
基礎打的牢固,本人又是勤奮好學,過目不忘的,等到王翦、呂不韋班師迴來之後,李斯就覺得自己基本上沒什麽可以教導太子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