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早就知道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沒幾年好活的,不過時間過的還是太快了些,王俊生存留了無盡的遺憾。
有幸能參與到這個波瀾壯闊的年代,其實比教導祖龍成才,替他肅清障礙有成就感多了。
(啊喂,本末倒置了啊,親!)
當然,這也不是說他和年幼的祖龍相處就不愉快了,恰恰相反,很愉快!
不過男人麽,有些事業上的追求,這也正常。
好生地發展改革秦國和教導祖龍並不相衝突就是了。
王俊生是真的手把手地教導祖龍的,不管是三觀還是各種的能力,手段,他能想到的,知道的,似乎都有些填鴨式地一股腦兒地灌輸給了祖龍。
當然,並沒有什麽太過超格的東西。
超越半步是天才,超越一步是瘋子,古今中外的教訓還少嗎?
尤其是一個國家的掌控者,又是後來大華夏一統的祖龍,自然是不能瘋狂的,他更加希望這位能少些奇思妙想,多點腳踏實地。
也許是老秦人的作風影響到了自己吧,總之,實幹精神相當重要。
祖龍十三歲了,王俊生的姓名也走到頭了,三十五歲的秦王,病倒了。
這幾年,秦國不僅少了嚴刑峻法,多了包容開放,而且民生上發展的很快,不斷地有逃民湧入秦國。
對於這些人,秦國也不是完全就接納的,總歸你要證明自己是有用的,至少是有一項自己擅長的技能或者特長,才會讓你入籍。
秦國和平強大,如今又多了包容的屬性,吸引力自然是比其他剩下的幾個國家強的多。
用這樣的法子,王俊生在祖龍麵前證明了如今的秦國已然不適合用嚴刑峻法來治理國家了。
慢慢地調整,轉型,讓這一切水到渠成地完成,然後反對者盡管有,秦王室和高層因為有太多的外來者和他們爭奪資源而產生了極大的不滿,不過這一切,不管是分化還是打壓,總之,王俊生用了好幾種不同的手段,和年幼的太子殿下演示了一番如何應對朝臣,應付宗室。
秦國唯能力論的傾向越發地嚴重,我可不管你之前是哪國人,隻要你有本事,咱就能重用你。
呂不韋盡管仍舊不是相邦,不過已然成為了九卿之一,為大秦斂財!
是的,王俊生略微有些恥感地將兒子曾經的政策提前拿了出來,三公九卿製,呂不韋憑借自己的能力和軍功成為了九卿之一,也算是光耀了門楣了。
而且他和秦王已經太子政的關係極熟稔,外加上圓滑的手段,在秦國混的那叫一個風生水起。
至於太子政,博學堅毅,在鹹陽書樓裏有的書籍,他幾乎都有所涉獵,甚至是一直讓人厭惡的儒家典籍,這位都是通讀過的。
秦國和諸子百家的關係倒是仍舊微妙,盡管王俊生已經努力地將秦國拔高到仲裁者的角色上麵,不過時間畢竟短,目前效果並不是很明顯。
他這般做的目的,好處,太子殿下自然是清清楚楚的,也不得不佩服自己的父親確實是個驚才絕豔的人物。
自己以前還是太過狹隘偏激了一些,祖龍的這些心思也唯有他自己知道。
看來治理國家是個大工程,自己盡管已經參與進去了,需要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
可惜的是,祖龍十三歲的時候,他的父親,秦國的君主,病倒了。
醫官查不出來任何的問題,若不是看著秦王一天天地虛弱下去,他都以為這是秦王在和自己開玩笑了。
當然了,祖龍也是這般想的,主要是因為秦王一點兒變化都沒有,隻是不停地瘦了下去。
知道自己沒多少時間的王俊生開始安排後事了,他將呂不韋,韓非,蔚繚,李斯,蒙驁,王翦等人叫到了自己的書房,然後讓他們發下了重誓,一定要忠心輔佐太子。
不可有貳心,不可有私心,如若不然,天打雷劈,不得好死,不得全屍!
幾人聞言,齊齊地變了臉色,這也太狠了。
不過王俊生也不得不這般做,太子還年幼,隻怕一時半會兒地無法親政,他死了,有些放心不下,所以隻能用這種法子了。
幾人賭咒發誓,絕不會背叛太子殿下,絕對會忠心耿耿之後,王俊生又安撫了幾句,重賞了幾人。
打發了幾人之後,紅著眼眶的太子從簾子後麵走了出來,王俊生摸摸他的腦袋,道,
“兒砸,該做的我都做了,不過人心異變,你也不能全寄望在這個上麵,所以隻有你自己努力成長,自己掌控一切了。”
“兒子記住了!”
略帶著幾分哽咽的聲音讓王俊生覺得心似乎是被什麽東西攥了一下,有些難受。
這些安排完成之後,王俊生就倒了下去,再也沒有爬起來過。
他安心養病,國政大事全都是由著太子殿下處理的,目前他還活著,朝臣們還算是老實,可是將來呢?
誰知道會是個什麽狀況!
祖龍還是年幼了一些,就算是大婚了也是無法親政的,所以王俊生並沒有替他安排婚事,一切由著他的性子罷。
勉強地一直撐著,撐著,代價便是失去了五感(形、聲、色、味、觸),王俊生如今除了還有唿吸之外,就跟僵屍沒啥差別了。
不過他仍舊還活著,為兒子多爭取一些時間。
這樣子的折磨持續了差不多半年之後,秦王終於停止了唿吸。
年幼的秦王果然如同很多年前父子倆的約定一般,將先王的遺體一把火給燒了,和趙姬的骨灰一起下葬。至於陪葬品,卻是寒酸非常,因為先王的遺願。
按著王俊生的說法,陪葬品越是豐盛,死後越是不得安寧,都便宜了盜墓賊。所以,隻能這般寒酸了。
別人都說先王是個奇葩,這也有道理。
秦國這幾年似乎一直都比較不順,點背的什麽似的,連續不過三五年的時間,竟然失去了三位秦王。
這下子,亂七八糟的什麽流言蜚語都出來了,什麽秦殺戮太盛,有違天和之類的屁話都出來了。
剛剛即位秦王的祖龍還沒從喪父的陰影走出來呢,就聽到了這種傳言,如何能忍?
立即地掀起了一場腥風血雨,傳播謠言之人被一股子神秘勢力精準地抓走了。
盡管老秦人這些年開始兼容並蓄,不過這並不包括他們會容忍別國奸細,好伐?
大名鼎鼎的黑冰台,第一次亮出了自己的獠牙。
黑冰台無比神秘,誰也不知道他們是什麽時候創建,又有哪些人組成的,隻有呂不韋大致地知道一些,曉得這些人便是當初隨著秦莊襄王一起去趙國的那些人有關係。
除此之外,即便是呂不韋自詡和先王親密無二,了解的也有限。
這種明晃晃的不信任,他還能說什麽?
有了這股子勢力的震懾,朝中的老臣,宗室的長輩,麵對如今略微顯得有些稚嫩的秦王,也不得不小心應對。
這位兇殘程度自然是比先王更上一層樓的,麵不改色地殺了幾十個所謂的探子之後,掛在城頭上曝屍。
盡管秦王並沒有親政,不過朝中大事,三公誰也不敢獨斷,都是交由他過目之後,才會做出決定。
這基本上和親政沒啥差別了,不過就是沒有名正言順罷了。
宗室對於這種情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盡管如今的秦王年幼,可時能和他對著幹的人還真沒有。
最起碼,表麵上是這樣的。
秦王十六歲,舉行了冠禮之後,他便在三公和宗室的主持下,親政了。
呂不韋一直找機會找機會往上爬,不過上麵的三個老家夥死死地占著位置不動,久而久之,盡管秦王對他一如既往的信任,他也沒那些心勁了。
喪氣的呂不韋告別了朝堂,招募了門客,去修書去了。弄了一本什麽《呂氏春秋》。
秦王笑的很歡喜,父親曾經告訴過自己,要提防呂不韋,所以他一直都壓著呂不韋無法升職,直到他自己主動離開朝堂。
這樣便好,至於其他人,他還真不擔心。
統一了六國之後,秦王終於成為了前所未有的皇帝,第一件事,頒布了秦律,而且還招募讀書人,在全國各地為普通百姓講解秦律,讓他們了解自己的權力和義務。
呃,提一句,這是先王的遺願,盡管不知道為什麽,不過始皇仍舊還是遵守了父親的遺願,每逢秦律又有什麽變化,便由書吏在全國講解秦律。
王俊生隻是覺得由著兩個法盲鼓動了一群法盲造反什麽,簡直莫名其妙,所以為了防止這種情況,他便留下了這種奇葩的遺願。
有幸能參與到這個波瀾壯闊的年代,其實比教導祖龍成才,替他肅清障礙有成就感多了。
(啊喂,本末倒置了啊,親!)
當然,這也不是說他和年幼的祖龍相處就不愉快了,恰恰相反,很愉快!
不過男人麽,有些事業上的追求,這也正常。
好生地發展改革秦國和教導祖龍並不相衝突就是了。
王俊生是真的手把手地教導祖龍的,不管是三觀還是各種的能力,手段,他能想到的,知道的,似乎都有些填鴨式地一股腦兒地灌輸給了祖龍。
當然,並沒有什麽太過超格的東西。
超越半步是天才,超越一步是瘋子,古今中外的教訓還少嗎?
尤其是一個國家的掌控者,又是後來大華夏一統的祖龍,自然是不能瘋狂的,他更加希望這位能少些奇思妙想,多點腳踏實地。
也許是老秦人的作風影響到了自己吧,總之,實幹精神相當重要。
祖龍十三歲了,王俊生的姓名也走到頭了,三十五歲的秦王,病倒了。
這幾年,秦國不僅少了嚴刑峻法,多了包容開放,而且民生上發展的很快,不斷地有逃民湧入秦國。
對於這些人,秦國也不是完全就接納的,總歸你要證明自己是有用的,至少是有一項自己擅長的技能或者特長,才會讓你入籍。
秦國和平強大,如今又多了包容的屬性,吸引力自然是比其他剩下的幾個國家強的多。
用這樣的法子,王俊生在祖龍麵前證明了如今的秦國已然不適合用嚴刑峻法來治理國家了。
慢慢地調整,轉型,讓這一切水到渠成地完成,然後反對者盡管有,秦王室和高層因為有太多的外來者和他們爭奪資源而產生了極大的不滿,不過這一切,不管是分化還是打壓,總之,王俊生用了好幾種不同的手段,和年幼的太子殿下演示了一番如何應對朝臣,應付宗室。
秦國唯能力論的傾向越發地嚴重,我可不管你之前是哪國人,隻要你有本事,咱就能重用你。
呂不韋盡管仍舊不是相邦,不過已然成為了九卿之一,為大秦斂財!
是的,王俊生略微有些恥感地將兒子曾經的政策提前拿了出來,三公九卿製,呂不韋憑借自己的能力和軍功成為了九卿之一,也算是光耀了門楣了。
而且他和秦王已經太子政的關係極熟稔,外加上圓滑的手段,在秦國混的那叫一個風生水起。
至於太子政,博學堅毅,在鹹陽書樓裏有的書籍,他幾乎都有所涉獵,甚至是一直讓人厭惡的儒家典籍,這位都是通讀過的。
秦國和諸子百家的關係倒是仍舊微妙,盡管王俊生已經努力地將秦國拔高到仲裁者的角色上麵,不過時間畢竟短,目前效果並不是很明顯。
他這般做的目的,好處,太子殿下自然是清清楚楚的,也不得不佩服自己的父親確實是個驚才絕豔的人物。
自己以前還是太過狹隘偏激了一些,祖龍的這些心思也唯有他自己知道。
看來治理國家是個大工程,自己盡管已經參與進去了,需要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
可惜的是,祖龍十三歲的時候,他的父親,秦國的君主,病倒了。
醫官查不出來任何的問題,若不是看著秦王一天天地虛弱下去,他都以為這是秦王在和自己開玩笑了。
當然了,祖龍也是這般想的,主要是因為秦王一點兒變化都沒有,隻是不停地瘦了下去。
知道自己沒多少時間的王俊生開始安排後事了,他將呂不韋,韓非,蔚繚,李斯,蒙驁,王翦等人叫到了自己的書房,然後讓他們發下了重誓,一定要忠心輔佐太子。
不可有貳心,不可有私心,如若不然,天打雷劈,不得好死,不得全屍!
幾人聞言,齊齊地變了臉色,這也太狠了。
不過王俊生也不得不這般做,太子還年幼,隻怕一時半會兒地無法親政,他死了,有些放心不下,所以隻能用這種法子了。
幾人賭咒發誓,絕不會背叛太子殿下,絕對會忠心耿耿之後,王俊生又安撫了幾句,重賞了幾人。
打發了幾人之後,紅著眼眶的太子從簾子後麵走了出來,王俊生摸摸他的腦袋,道,
“兒砸,該做的我都做了,不過人心異變,你也不能全寄望在這個上麵,所以隻有你自己努力成長,自己掌控一切了。”
“兒子記住了!”
略帶著幾分哽咽的聲音讓王俊生覺得心似乎是被什麽東西攥了一下,有些難受。
這些安排完成之後,王俊生就倒了下去,再也沒有爬起來過。
他安心養病,國政大事全都是由著太子殿下處理的,目前他還活著,朝臣們還算是老實,可是將來呢?
誰知道會是個什麽狀況!
祖龍還是年幼了一些,就算是大婚了也是無法親政的,所以王俊生並沒有替他安排婚事,一切由著他的性子罷。
勉強地一直撐著,撐著,代價便是失去了五感(形、聲、色、味、觸),王俊生如今除了還有唿吸之外,就跟僵屍沒啥差別了。
不過他仍舊還活著,為兒子多爭取一些時間。
這樣子的折磨持續了差不多半年之後,秦王終於停止了唿吸。
年幼的秦王果然如同很多年前父子倆的約定一般,將先王的遺體一把火給燒了,和趙姬的骨灰一起下葬。至於陪葬品,卻是寒酸非常,因為先王的遺願。
按著王俊生的說法,陪葬品越是豐盛,死後越是不得安寧,都便宜了盜墓賊。所以,隻能這般寒酸了。
別人都說先王是個奇葩,這也有道理。
秦國這幾年似乎一直都比較不順,點背的什麽似的,連續不過三五年的時間,竟然失去了三位秦王。
這下子,亂七八糟的什麽流言蜚語都出來了,什麽秦殺戮太盛,有違天和之類的屁話都出來了。
剛剛即位秦王的祖龍還沒從喪父的陰影走出來呢,就聽到了這種傳言,如何能忍?
立即地掀起了一場腥風血雨,傳播謠言之人被一股子神秘勢力精準地抓走了。
盡管老秦人這些年開始兼容並蓄,不過這並不包括他們會容忍別國奸細,好伐?
大名鼎鼎的黑冰台,第一次亮出了自己的獠牙。
黑冰台無比神秘,誰也不知道他們是什麽時候創建,又有哪些人組成的,隻有呂不韋大致地知道一些,曉得這些人便是當初隨著秦莊襄王一起去趙國的那些人有關係。
除此之外,即便是呂不韋自詡和先王親密無二,了解的也有限。
這種明晃晃的不信任,他還能說什麽?
有了這股子勢力的震懾,朝中的老臣,宗室的長輩,麵對如今略微顯得有些稚嫩的秦王,也不得不小心應對。
這位兇殘程度自然是比先王更上一層樓的,麵不改色地殺了幾十個所謂的探子之後,掛在城頭上曝屍。
盡管秦王並沒有親政,不過朝中大事,三公誰也不敢獨斷,都是交由他過目之後,才會做出決定。
這基本上和親政沒啥差別了,不過就是沒有名正言順罷了。
宗室對於這種情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盡管如今的秦王年幼,可時能和他對著幹的人還真沒有。
最起碼,表麵上是這樣的。
秦王十六歲,舉行了冠禮之後,他便在三公和宗室的主持下,親政了。
呂不韋一直找機會找機會往上爬,不過上麵的三個老家夥死死地占著位置不動,久而久之,盡管秦王對他一如既往的信任,他也沒那些心勁了。
喪氣的呂不韋告別了朝堂,招募了門客,去修書去了。弄了一本什麽《呂氏春秋》。
秦王笑的很歡喜,父親曾經告訴過自己,要提防呂不韋,所以他一直都壓著呂不韋無法升職,直到他自己主動離開朝堂。
這樣便好,至於其他人,他還真不擔心。
統一了六國之後,秦王終於成為了前所未有的皇帝,第一件事,頒布了秦律,而且還招募讀書人,在全國各地為普通百姓講解秦律,讓他們了解自己的權力和義務。
呃,提一句,這是先王的遺願,盡管不知道為什麽,不過始皇仍舊還是遵守了父親的遺願,每逢秦律又有什麽變化,便由書吏在全國講解秦律。
王俊生隻是覺得由著兩個法盲鼓動了一群法盲造反什麽,簡直莫名其妙,所以為了防止這種情況,他便留下了這種奇葩的遺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