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49 章 你方唱罷我登場
大明,我給老朱當噴子的那些年 作者:卿歲歲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事兒要是說得不好聽了,就是你在懷疑別人的人品。
別人好歹也是清白耕讀之家,知道自己的人品被質疑了了以後,怕是少不得要生氣。
“不會的爹,兒子都想好了。”顧衍勾著老爹爹的肩,低聲道:“到時候兒就說兒是怕家中的門第太高,嚇著她們不敢答應這門親事。”
“兒子害怕她們覺得兒子出身高門,是個吃不得苦的繡花枕頭,因此看不上不放心兒子。”
“所以兒子才去她們家幫忙,為的就是做活讓他們放心,兒子不怕門第低,兒子也不是什麽都不會的貴家子。”
“到時候這話一說出來,人家怕是感動都來不及。”
論會詭辯,誰能有他們顧家人能行?
總之他把自己的位置放低些,把自己說得很是自卑的樣子,全然不提自己怕她們嫌貧愛富的事兒。
憑著相處了許久的情誼,他不信她們能氣到哪裏去。
“黑!太黑了!”顧晨愣了半天,然後沉重地歎了口氣:“我顧光曦一生坦蕩,怎麽會有你這麽個黑心娃?”
明明就是怕人家乃是攀附權貴之家,怎麽到了這小子的嘴裏,這話聽著就那麽舒服呢?
顧衍:“……”
他爹坦蕩嗎?那為什麽二哥說什麽文人狡詐?
顧晨感歎完了以後,又大笑著拍著兒子的肩道。
“聰明娃,爹喜歡!”
這樣的娃他都不用看別的,官場上定然是順風順水。
小小年紀就能把話圓的這麽滿,以後長大了還得了?
新年的第一次朝會,朱標正式封顧修為永豐侯,世襲罔替,賜侯爵府,賜丹書鐵卷。
並令工部在東瀛建藩王府,著燕王朱棣攜全家同往鎮守。
雖然朱棣舍不得姚廣孝,可好歹如今藩地是確定了,而且還是有金山和銀山的地方。
這是不是代表,大哥依舊信任自己呢?
所以他也接受失去了姚廣孝,反正他也當不了皇帝了。
不如就把姚廣孝送給大哥唄,大哥用著也許更有用呢?
顧修的賜婚聖旨沒有下來,畢竟老朱死了後還有兩年的喪要守,顧家的孩子不守孝可朱家的娃要守啊。
隻不過朱若茵的封號定了下來,便是嘉興公主。
朱高熾嫡長女的封號,嘉興曆來又都是富庶之地,由此也可以看出朱標對這公主的重視。
“重視有啥好的?”顧修還不知好歹,居然私底下嘟囔道:“陛下越重視她,我以後倒越不好欺負她。”
“你這思想就不對。”聞言,顧舒寧皺著眉糾正道:“那是你妻子,你怎麽能想著欺負自己妻子呢?”
顧修卻似是恍若未聞一般,頗為生無可戀地道。
“命苦啊命苦啊,小時候被父母姐姐管長大了還要被老婆管著,這日子什麽時候是個頭啊?”
顧晨聽著兒子的碎碎念,還是沒有補一句等你以後老了,說不定還要被自己的孩子管呢。
永豐侯府離顧家一點兒不遠,就隔著十分鍾的腳程而已,就是沒有顧家大,隻不過標兒讓稍微將就將就。
說等以後遷都去北平就好了,那兒的宅子就大得很。
到時候應天府沒什麽機會住,所以不需要多大的宅子。
春天到來萬物複蘇,又到了萬物繁衍的季節。
藍玉喝了好幾月的米湯,餓得老眼昏花才等到廖永忠到來,待看到他帶來的糧食瞬間便熱淚盈眶。
“老哥哥,咱就知道還是你最好,知道咱沒糧了……”
他要早知道喝米湯這麽難熬,他就不把陛下給的過渡糧拿去換酒換肉吃了,好歹如今還能吃口幹的。
你問他為何不去打獵?
這還用問嗎?
自然是陛下不許他去打獵,陛下把他吃飯的家夥全都禁了,就留下一個他不擅長的種地。
說白了他隻能靠這三十畝地吃飯,別的什麽也不能幹。
“老弟你別高興得太早。”廖永忠可不是白來的這一趟,他是帶著任務來的:“陛下知道你將過渡糧謔謔幹淨了,所以如今叫我來看著你。”
“欸,你們十個人,若是半個月內將這三十畝的地挖好,那便獎勵糧食三石,幫你們渡過難關。”
“若你們在十天之內,把這小麥都給種下去就再獎勵糧食三石,而後除草施肥照料得好也酌情給予獎勵,直到種出了糧食為止。”
所以這糧食是要用勞動來換的,藍玉雖然覺得這獎勵有點少,可好歹能填飽大家夥的肚子不是?
所以他立刻扛起鋤頭,招唿著大家夥就往地裏跑。
“走了,挖地去。”
好好地表現表現,沒準兒陛下一高興就讓他提前迴去了呢?
奉天殿。
“藍玉這廝見天兒給我寫信……”朱標拿著信遞給顧晨,笑著道:“正事沒一件,全是賣可憐。”
“說自己已經知道錯了,甚至還引用了李紳的詩句。”
顧晨看了一眼信中的內容,不由地莞爾一笑道。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將軍能有此覺悟,確實不容易啊。”
這般努力堅持個三年,還有什麽臭脾氣是改不了的?
“可不是?”
自從有了內閣以後,朱標的工作量直接減少一半,最近這些日子心情還有氣色都跟著好了不少。
“今年真是個好年頭啊,太子妃如今有孕六個月了,蕭神醫說是個小皇孫,爹知道肯定高興。”
他也高興啊,他大明的第四代君王就要出世了。
時間過得真快,他如今也是早是當爺爺的人了。
倒是光曦還長自己兩歲,卻一個孩子都沒有成親。
“喲,那臣得恭賀陛下。”顧晨拱手祝賀朱標,然後才說起正事來:“永興二年臣說要分南北卷。”
“迴去細想後覺得不妥,這般會不會引起南北矛盾,造成政黨林立呢?導致黨爭不斷呢?”
在這裏,簡簡單單舉幾個例子:
以明朝後期浙江人沈一貫、姚宗文以及方從哲為首的“浙黨”。
以湖廣人官應震、吳亮嗣、黃彥士為首的“楚黨”。
還有以山東人亓詩教、周永春為首的“齊黨”。
還有就是以陝西官僚集團,為主體的“秦黨”。
還有以師生關係為主的,以正史纂修官顧天埈為首的“昆黨”。
以及以翰林院編修,湯賓尹為首的“宣黨”。
當然,也不能忘了以一眾江南士大夫為主體的“東林黨”。
最後的最後,就是還有以宦官集團為首的閹黨。
這些個黨派在明朝後期,你方唱罷我登場鬥得那叫一個熱鬧,這其中的源頭便是有南北中三卷的緣故。
分卷科舉仍乃利大於弊的事情,隻不過顧晨還想更細分一些,讓後期的地域矛盾別那麽激烈。
別人好歹也是清白耕讀之家,知道自己的人品被質疑了了以後,怕是少不得要生氣。
“不會的爹,兒子都想好了。”顧衍勾著老爹爹的肩,低聲道:“到時候兒就說兒是怕家中的門第太高,嚇著她們不敢答應這門親事。”
“兒子害怕她們覺得兒子出身高門,是個吃不得苦的繡花枕頭,因此看不上不放心兒子。”
“所以兒子才去她們家幫忙,為的就是做活讓他們放心,兒子不怕門第低,兒子也不是什麽都不會的貴家子。”
“到時候這話一說出來,人家怕是感動都來不及。”
論會詭辯,誰能有他們顧家人能行?
總之他把自己的位置放低些,把自己說得很是自卑的樣子,全然不提自己怕她們嫌貧愛富的事兒。
憑著相處了許久的情誼,他不信她們能氣到哪裏去。
“黑!太黑了!”顧晨愣了半天,然後沉重地歎了口氣:“我顧光曦一生坦蕩,怎麽會有你這麽個黑心娃?”
明明就是怕人家乃是攀附權貴之家,怎麽到了這小子的嘴裏,這話聽著就那麽舒服呢?
顧衍:“……”
他爹坦蕩嗎?那為什麽二哥說什麽文人狡詐?
顧晨感歎完了以後,又大笑著拍著兒子的肩道。
“聰明娃,爹喜歡!”
這樣的娃他都不用看別的,官場上定然是順風順水。
小小年紀就能把話圓的這麽滿,以後長大了還得了?
新年的第一次朝會,朱標正式封顧修為永豐侯,世襲罔替,賜侯爵府,賜丹書鐵卷。
並令工部在東瀛建藩王府,著燕王朱棣攜全家同往鎮守。
雖然朱棣舍不得姚廣孝,可好歹如今藩地是確定了,而且還是有金山和銀山的地方。
這是不是代表,大哥依舊信任自己呢?
所以他也接受失去了姚廣孝,反正他也當不了皇帝了。
不如就把姚廣孝送給大哥唄,大哥用著也許更有用呢?
顧修的賜婚聖旨沒有下來,畢竟老朱死了後還有兩年的喪要守,顧家的孩子不守孝可朱家的娃要守啊。
隻不過朱若茵的封號定了下來,便是嘉興公主。
朱高熾嫡長女的封號,嘉興曆來又都是富庶之地,由此也可以看出朱標對這公主的重視。
“重視有啥好的?”顧修還不知好歹,居然私底下嘟囔道:“陛下越重視她,我以後倒越不好欺負她。”
“你這思想就不對。”聞言,顧舒寧皺著眉糾正道:“那是你妻子,你怎麽能想著欺負自己妻子呢?”
顧修卻似是恍若未聞一般,頗為生無可戀地道。
“命苦啊命苦啊,小時候被父母姐姐管長大了還要被老婆管著,這日子什麽時候是個頭啊?”
顧晨聽著兒子的碎碎念,還是沒有補一句等你以後老了,說不定還要被自己的孩子管呢。
永豐侯府離顧家一點兒不遠,就隔著十分鍾的腳程而已,就是沒有顧家大,隻不過標兒讓稍微將就將就。
說等以後遷都去北平就好了,那兒的宅子就大得很。
到時候應天府沒什麽機會住,所以不需要多大的宅子。
春天到來萬物複蘇,又到了萬物繁衍的季節。
藍玉喝了好幾月的米湯,餓得老眼昏花才等到廖永忠到來,待看到他帶來的糧食瞬間便熱淚盈眶。
“老哥哥,咱就知道還是你最好,知道咱沒糧了……”
他要早知道喝米湯這麽難熬,他就不把陛下給的過渡糧拿去換酒換肉吃了,好歹如今還能吃口幹的。
你問他為何不去打獵?
這還用問嗎?
自然是陛下不許他去打獵,陛下把他吃飯的家夥全都禁了,就留下一個他不擅長的種地。
說白了他隻能靠這三十畝地吃飯,別的什麽也不能幹。
“老弟你別高興得太早。”廖永忠可不是白來的這一趟,他是帶著任務來的:“陛下知道你將過渡糧謔謔幹淨了,所以如今叫我來看著你。”
“欸,你們十個人,若是半個月內將這三十畝的地挖好,那便獎勵糧食三石,幫你們渡過難關。”
“若你們在十天之內,把這小麥都給種下去就再獎勵糧食三石,而後除草施肥照料得好也酌情給予獎勵,直到種出了糧食為止。”
所以這糧食是要用勞動來換的,藍玉雖然覺得這獎勵有點少,可好歹能填飽大家夥的肚子不是?
所以他立刻扛起鋤頭,招唿著大家夥就往地裏跑。
“走了,挖地去。”
好好地表現表現,沒準兒陛下一高興就讓他提前迴去了呢?
奉天殿。
“藍玉這廝見天兒給我寫信……”朱標拿著信遞給顧晨,笑著道:“正事沒一件,全是賣可憐。”
“說自己已經知道錯了,甚至還引用了李紳的詩句。”
顧晨看了一眼信中的內容,不由地莞爾一笑道。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將軍能有此覺悟,確實不容易啊。”
這般努力堅持個三年,還有什麽臭脾氣是改不了的?
“可不是?”
自從有了內閣以後,朱標的工作量直接減少一半,最近這些日子心情還有氣色都跟著好了不少。
“今年真是個好年頭啊,太子妃如今有孕六個月了,蕭神醫說是個小皇孫,爹知道肯定高興。”
他也高興啊,他大明的第四代君王就要出世了。
時間過得真快,他如今也是早是當爺爺的人了。
倒是光曦還長自己兩歲,卻一個孩子都沒有成親。
“喲,那臣得恭賀陛下。”顧晨拱手祝賀朱標,然後才說起正事來:“永興二年臣說要分南北卷。”
“迴去細想後覺得不妥,這般會不會引起南北矛盾,造成政黨林立呢?導致黨爭不斷呢?”
在這裏,簡簡單單舉幾個例子:
以明朝後期浙江人沈一貫、姚宗文以及方從哲為首的“浙黨”。
以湖廣人官應震、吳亮嗣、黃彥士為首的“楚黨”。
還有以山東人亓詩教、周永春為首的“齊黨”。
還有就是以陝西官僚集團,為主體的“秦黨”。
還有以師生關係為主的,以正史纂修官顧天埈為首的“昆黨”。
以及以翰林院編修,湯賓尹為首的“宣黨”。
當然,也不能忘了以一眾江南士大夫為主體的“東林黨”。
最後的最後,就是還有以宦官集團為首的閹黨。
這些個黨派在明朝後期,你方唱罷我登場鬥得那叫一個熱鬧,這其中的源頭便是有南北中三卷的緣故。
分卷科舉仍乃利大於弊的事情,隻不過顧晨還想更細分一些,讓後期的地域矛盾別那麽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