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50 章 給老朱打工費心髒,給朱標打工費頭發
大明,我給老朱當噴子的那些年 作者:卿歲歲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可能性很大,可眼下也沒有比這更好的法子。”
朱標早就考慮到了這個問題,可是他依舊覺得利大於弊,利大於弊的事兒就是能幹的事兒。
好歹眼下能緩和南北矛盾,先緩和等一些以後在說唄。
顧晨:“陛下,您看能不能這樣,咱們卷子不按南北卷來分,而按省份教育普遍和人口來決定考試的難度。”
“臣舉個例子,江浙士子要比旁的省份多一些,學問也要比旁人好一些,那咱們的卷子就定難一些,每科取仕多少也要有定例。”
“西北一帶民生艱難些,能讀得起書認得起字的少一些,那咱們便將卷子的難度降低一些,定下取仕的數量。”
“對於那些比較尋常的,既不算差也不能算多好的,比如四川、廣西、雲南等地便試卷難度定不難不低,也定下各省取仕定數多少。”
“一甲總共有三位,江南的取一位,西北的一位以及中間的取一位,以此達到平衡。”
如此一來每次科舉取仕,每個地方的人都能夠雨露均沾,這就不會再有什麽南北矛盾了。
像曆史上的建文二年,狀元榜眼探花全部出自江西。
而總共錄取的一百多名士子裏,隻有十一位北方的士子。
這像話嗎?
當然了,顧晨這樣整可能也會,導致分裂成各種小集體。
比如浙黨楚黨齊黨什麽的,可到底也不如南北黨那麽顯。
“陛下最後再調和調和,南邊中榜的仕子就往北地兒調,北邊兒中榜的仕子就調去南邊兒當官兒。”
“如今考成法那些已經實施,他們想多掙俸祿就得用心,隻要他們用心陛下就該提拔。”
“而且陛下要規定,各官員不能插手自己家鄉的事,更不能提減免賦稅,隻能要為自己的任地的百姓謀福,若有違者便從重處之。”
“南北兩邊互相治理自己的任地,互相給自己任地謀福,而不再隻關注自己家鄉好不好。”
“幾代下去自然就不會再分你我,陛下以為如何?”
黨政是為利益,而地域黨政的原因,自然是因為他們家鄉的利益,不允許官員為自己家鄉謀利。
那這還有什麽爭頭?
隻能安安心心把自己任地治理好,雖然依舊完全避免不了黨爭,但是怎麽說也會好一些的。
“京官便不一樣,南邊兒的京官兒管著在南方任職的北官兒,北邊兒的官員管著在北邊兒任職的南官,這起到一個監督和牽製的作用。”
若是京官兒也互調的話,難免會引起包庇的情況。
可不調的話就不會了!
憑顧晨這些個京官的了解,他們肯定個個都恨不得拿放大鏡,盯著底下這些"外地官"。
生怕他們在任地上,對自己家鄉有一絲的不利。
“甚好!”朱標聽得連連點頭,他連忙囑咐道:“你寫個詳細的劄子來,不必經過內閣私底下遞給我就是。”
聽著是很好,可這種大事,絕不能草率決定。
他得再仔細思量一番,看還能不能再完善一些。
“臣早備好了。”沒有準備的事,顧晨向來是不會幹的:“臣隻有一個腦子,有些事恐思慮不周,所以還得請陛下再辛苦辛苦。”
畢竟這事兒他是真不太懂,後世考學雖然還算是完備,可依舊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所以他隻能想到這些,至於到底怎麽做還是要看朱標的意思。
從奉天殿出來,顧晨摘下官帽,摸了摸越來越往上跑的發際線,忍不住搖頭感歎道。
“等再過個兩三年,我不會也去買假發來戴吧?”
這官兒當的,老朱在的時候費心髒,老朱死了以後又開始費頭發,不過想想還是費頭發要好點兒。
永興四年,三月桃花開得豔麗,曾棨迴鄉拜祭父母。
而今年準備鄉試的學子們,卻紛紛約他共同踏青賞桃花。
曾棨對這樣的場合本沒興趣,隻不過同鄉胡廣說得了好酒一壺,他便恭敬不如直接地來赴宴了。
“多年未見子棨兄,子棨兄瞧著是越發風度翩翩了。”
大家見到曾棨紛紛吹起了彩虹屁,而且還搶著為他倒酒,沒辦法,大家可都知道他是吏部尚書的女婿。
吉安有名的才子胡廣,更是主動同他說起了閑話。
“如今子棨孝也守完了,想必同顧家的喜事也將近了吧?”
曾棨為人本來就很是豪爽瀟灑,這會兒見了好酒更是心情舒爽,當即便笑眯地迴道。
“本是將近了,隻是我想著顧家姑娘乃高門之女,我本就是高攀,所以想著等金榜題名以後再成親。”
這酒入口香甜順滑,真是好東西,隻是到底不如顧大人的酒,隻是人家請客也不能過於挑剔。
見他愛喝這酒,胡廣更是高興,又忙給他添了一盞。
“喲,顧大姑娘年紀不小,顧大人怕是有些急了吧?”
“科舉這事兒可說不清,若此次不中那豈不是還得讓人姑娘再等上三年?顧大人也願意?”
其餘幾位學子也盯著他好,曾棨一聽這話便知是鴻門宴,暗道這些家夥該不是找他探考題的吧?
“顧大姑娘年紀不大。”曾棨喝下手中的酒盞,毫不猶豫地道:“顧家也不急,顧大人疼女兒得緊,沒什麽不願意的。”
他假裝沒聽出幾人的弦外之音,可這幾人卻不肯放過他。
“才不信呢。”春天涼颼颼的,李敦還拿著把扇子在那搖啊搖:“女大不能留,留來留去留成愁。”
“顧大人肯定是急的,想必顧大人肯定是格外盼著曾兄中榜,我等都聽聞顧大人乃是明年會試的主考官,曾兄你又住在顧家。”
“那麽顧大人平時同曾兄討論詩詞,不知有沒有提考題啊?”
“咱們大家可都是同鄉,曾兄可不能吝嗇啊。”
話已經說得這麽白了,曾棨這時候恨不得給自己兩個大嘴巴,叫你貪嘴,天下哪有白食給你吃?
“李兄說笑了,如今我連個舉人都沒有考上。”
“顧大人怎麽會同我說會試題,況且會試主考官還尚無定論,反正我是沒有聽見一個字兒的。”
“退一萬步來說,若是我有幸能過鄉試的話。”
“那明年會試我肯定得去,顧大人入仕以來一向公正清廉,若我在依顧大人的脾氣肯定會迴避的。”
“不管怎麽說,顧大人也不會同我論考題的。”
這些人想著走捷徑,還不如趁著有空多看看書。
“哪怕顧大人會迴避,那陳大人呢?”胡廣又接著問道:“陳大人乃禮部尚書,聽說同顧大人乃是至交好友,曾兄怕是也沒少見陳大人吧?”
會試絕對是少不了禮部的,顧大人不知道陳大人肯定知道,陳大人就不會提前和顧大人說幾句?
顧大人就當真有那麽清高,一點兒消息也不和自己女婿透露?
反正不管別人信不信,他們肯定是不相信的。
朱標早就考慮到了這個問題,可是他依舊覺得利大於弊,利大於弊的事兒就是能幹的事兒。
好歹眼下能緩和南北矛盾,先緩和等一些以後在說唄。
顧晨:“陛下,您看能不能這樣,咱們卷子不按南北卷來分,而按省份教育普遍和人口來決定考試的難度。”
“臣舉個例子,江浙士子要比旁的省份多一些,學問也要比旁人好一些,那咱們的卷子就定難一些,每科取仕多少也要有定例。”
“西北一帶民生艱難些,能讀得起書認得起字的少一些,那咱們便將卷子的難度降低一些,定下取仕的數量。”
“對於那些比較尋常的,既不算差也不能算多好的,比如四川、廣西、雲南等地便試卷難度定不難不低,也定下各省取仕定數多少。”
“一甲總共有三位,江南的取一位,西北的一位以及中間的取一位,以此達到平衡。”
如此一來每次科舉取仕,每個地方的人都能夠雨露均沾,這就不會再有什麽南北矛盾了。
像曆史上的建文二年,狀元榜眼探花全部出自江西。
而總共錄取的一百多名士子裏,隻有十一位北方的士子。
這像話嗎?
當然了,顧晨這樣整可能也會,導致分裂成各種小集體。
比如浙黨楚黨齊黨什麽的,可到底也不如南北黨那麽顯。
“陛下最後再調和調和,南邊中榜的仕子就往北地兒調,北邊兒中榜的仕子就調去南邊兒當官兒。”
“如今考成法那些已經實施,他們想多掙俸祿就得用心,隻要他們用心陛下就該提拔。”
“而且陛下要規定,各官員不能插手自己家鄉的事,更不能提減免賦稅,隻能要為自己的任地的百姓謀福,若有違者便從重處之。”
“南北兩邊互相治理自己的任地,互相給自己任地謀福,而不再隻關注自己家鄉好不好。”
“幾代下去自然就不會再分你我,陛下以為如何?”
黨政是為利益,而地域黨政的原因,自然是因為他們家鄉的利益,不允許官員為自己家鄉謀利。
那這還有什麽爭頭?
隻能安安心心把自己任地治理好,雖然依舊完全避免不了黨爭,但是怎麽說也會好一些的。
“京官便不一樣,南邊兒的京官兒管著在南方任職的北官兒,北邊兒的官員管著在北邊兒任職的南官,這起到一個監督和牽製的作用。”
若是京官兒也互調的話,難免會引起包庇的情況。
可不調的話就不會了!
憑顧晨這些個京官的了解,他們肯定個個都恨不得拿放大鏡,盯著底下這些"外地官"。
生怕他們在任地上,對自己家鄉有一絲的不利。
“甚好!”朱標聽得連連點頭,他連忙囑咐道:“你寫個詳細的劄子來,不必經過內閣私底下遞給我就是。”
聽著是很好,可這種大事,絕不能草率決定。
他得再仔細思量一番,看還能不能再完善一些。
“臣早備好了。”沒有準備的事,顧晨向來是不會幹的:“臣隻有一個腦子,有些事恐思慮不周,所以還得請陛下再辛苦辛苦。”
畢竟這事兒他是真不太懂,後世考學雖然還算是完備,可依舊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所以他隻能想到這些,至於到底怎麽做還是要看朱標的意思。
從奉天殿出來,顧晨摘下官帽,摸了摸越來越往上跑的發際線,忍不住搖頭感歎道。
“等再過個兩三年,我不會也去買假發來戴吧?”
這官兒當的,老朱在的時候費心髒,老朱死了以後又開始費頭發,不過想想還是費頭發要好點兒。
永興四年,三月桃花開得豔麗,曾棨迴鄉拜祭父母。
而今年準備鄉試的學子們,卻紛紛約他共同踏青賞桃花。
曾棨對這樣的場合本沒興趣,隻不過同鄉胡廣說得了好酒一壺,他便恭敬不如直接地來赴宴了。
“多年未見子棨兄,子棨兄瞧著是越發風度翩翩了。”
大家見到曾棨紛紛吹起了彩虹屁,而且還搶著為他倒酒,沒辦法,大家可都知道他是吏部尚書的女婿。
吉安有名的才子胡廣,更是主動同他說起了閑話。
“如今子棨孝也守完了,想必同顧家的喜事也將近了吧?”
曾棨為人本來就很是豪爽瀟灑,這會兒見了好酒更是心情舒爽,當即便笑眯地迴道。
“本是將近了,隻是我想著顧家姑娘乃高門之女,我本就是高攀,所以想著等金榜題名以後再成親。”
這酒入口香甜順滑,真是好東西,隻是到底不如顧大人的酒,隻是人家請客也不能過於挑剔。
見他愛喝這酒,胡廣更是高興,又忙給他添了一盞。
“喲,顧大姑娘年紀不小,顧大人怕是有些急了吧?”
“科舉這事兒可說不清,若此次不中那豈不是還得讓人姑娘再等上三年?顧大人也願意?”
其餘幾位學子也盯著他好,曾棨一聽這話便知是鴻門宴,暗道這些家夥該不是找他探考題的吧?
“顧大姑娘年紀不大。”曾棨喝下手中的酒盞,毫不猶豫地道:“顧家也不急,顧大人疼女兒得緊,沒什麽不願意的。”
他假裝沒聽出幾人的弦外之音,可這幾人卻不肯放過他。
“才不信呢。”春天涼颼颼的,李敦還拿著把扇子在那搖啊搖:“女大不能留,留來留去留成愁。”
“顧大人肯定是急的,想必顧大人肯定是格外盼著曾兄中榜,我等都聽聞顧大人乃是明年會試的主考官,曾兄你又住在顧家。”
“那麽顧大人平時同曾兄討論詩詞,不知有沒有提考題啊?”
“咱們大家可都是同鄉,曾兄可不能吝嗇啊。”
話已經說得這麽白了,曾棨這時候恨不得給自己兩個大嘴巴,叫你貪嘴,天下哪有白食給你吃?
“李兄說笑了,如今我連個舉人都沒有考上。”
“顧大人怎麽會同我說會試題,況且會試主考官還尚無定論,反正我是沒有聽見一個字兒的。”
“退一萬步來說,若是我有幸能過鄉試的話。”
“那明年會試我肯定得去,顧大人入仕以來一向公正清廉,若我在依顧大人的脾氣肯定會迴避的。”
“不管怎麽說,顧大人也不會同我論考題的。”
這些人想著走捷徑,還不如趁著有空多看看書。
“哪怕顧大人會迴避,那陳大人呢?”胡廣又接著問道:“陳大人乃禮部尚書,聽說同顧大人乃是至交好友,曾兄怕是也沒少見陳大人吧?”
會試絕對是少不了禮部的,顧大人不知道陳大人肯定知道,陳大人就不會提前和顧大人說幾句?
顧大人就當真有那麽清高,一點兒消息也不和自己女婿透露?
反正不管別人信不信,他們肯定是不相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