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八章 兩班辯鬥火耗(一)
重生之不甘零落身為塵 作者:西陵小珩g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戶部尚書又稱計相,四年前四十二歲的卓威上任,而他老子卓淇是當朝宰相,故人們常恭維卓家是‘一門出二相’。
別看外戚賈氏有烈火烹油之盛,實際上除了這幾年領了吏部缺的賈璜有點出息外,並無上進之人。
反而是靠著姻親攀附賈氏的卓家,經過兩代人的經營,如今反客為主,盤踞朝廷。
賈太後自有憂患意識,怕終一日卓氏翅膀硬了,如王莽篡漢般踢掉賈氏,後來者居上。
她擇選賈家氏族中眾多子弟,讓他們讀書上進,以備入朝。
可惜,賈家子弟隻願討個公侯爵位,一味享樂,並不願在那高位上操勞、賣命。
有願意謀官的,也都是賈敦之輩,為了摟錢罷了。
賈氏甚至還要看貶卓氏,說姓卓的無非都是賈家養的狗,賈家胯下的馬,為主子任勞任怨。
卻不知,卓家是賈家養出來的虎,終有一日將破除賈家的牢籠,威嚇朝野。
卓威甚至出過狂言——司馬炎立晉,然晉始於司馬懿。
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若不是俞愷在最後關頭立俞錚為帝,恐怕卓家這隻虎的翼早就添上,一飛衝天了。
哪裏還需要賈太後來震懾皇權,哪會出現賈家尾大不掉,朝中三方對立的局麵。
賈家掌控吏部,通過賣官鬻爵來斂財。
卓家盤踞戶部,專從火耗和賦稅上吸金。
至於之前圈地案牽出符家、汪家、解家等等,無非都是賈、卓兩家的嘍囉,其他撈錢的耙子罷了。
俞錚登基後先對準的就是卓賈兩家手下的嘍囉們,抄的抄、削的削。
雖然動靜大,但並沒有傷害到卓賈兩家的肯綮。
吏部和戶部都還在他們手中。
可這一迴輪到戶部了。
俞錚將目光對準熔銀折耗上,戶部裏最說不清,講不明,卻肥的最流油的一項。
俞珩奉旨入戶部,衝著火耗而來,卓家父子豈能不聞風聲。
這日,卓府內書房,卓淇正練字兒,兒子卓威在他身側侍奉研墨。
卓淇沒別的愛好,他自入仕以來,不好聽曲,也不戀美色風月,連凡夫俗子難戒的口腹之欲他也沒有,更別提什麽古玩字畫、金石篆刻之類。
他唯一消遣的就是寫字兒,卻也不是愛書法。
他不好任何名家巨擘的筆墨,就隻是這樣安靜、獨自的一篇篇寫楷書。
他寫出來的字就像別人眼中的他,規矩、方正,看不出任何玄妙,卻一橫一豎穩架不倒。
與卓淇共事過的官吏都說他是個靜水流深的人。
“爹,陛下在戶部、工部擬設監察司,吏部、諫院沒一個人提出異議,秘書閣擬出的詔到了門下省就這麽過了。”
卓威抬眸盯著卓淇。
“您說賈璜是什麽意思?”
陛下和俞珩的意思那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可賈璜身為卓家的盟友,卻絲毫不阻攔,意欲何為呢?
賈璜難道要看著陛下向卓家開刀,坐山觀虎鬥,學那捕螳螂的黃雀麽。
“吏部也好,諫院也罷,都為聖君謀事,陛下要設監察司行監察之責,那就該設,若無理據自然也沒有異議。”
即使在兒子麵前卓淇也是道貌岸人的偽君子模樣。
那張戴在他臉上的麵具,在任何人、任何事麵前都不會摘取下來。
或者戴的太久了,那張麵具與卓淇本來的麵目長在了一起罷。
卓威雖被外人誇成一朵花,什麽聰明絕頂、才貫東西,練達沉穩有宰輔之氣,真與他老子一比,道行差得遠。
實際是暴戾易怒、睚眥必較、恃才傲物之輩。
在卓威眼裏,俞珩要監察的火耗有貓膩、油水,所以他害怕。
但在卓淇眼裏,戶部為了降低各層官員在火耗裏的貪拿已做了諸多努力。
準許官銀在世麵直接流通,無需再熔鑄一遍就是其中一個,所以沒什麽可怕的。
不是卓淇老糊塗了,也並非掉以輕心,而是如卓淇這般篤信自己所行乃正道的偽君子已到一定的境界。
不論家中堆藏多少貪拿來的金銀財寶,朝廷裏多少靠裙帶、私情提拔起來的官員,卓淇都篤定自己是為了陛下好,為了陛下不得不這樣做。
所謂想先欺人,首先欺己。
“父親——”
卓淇撂了筆,也打斷了卓威的話。
“十三王爺上任後,你身為計相一定要多多配合,他若查火耗,就讓負責的張百齡去,若查鹽稅就讓林文海去,各司其職。”
張百齡和林文海都是卓淇的門生,他一手提拔起來送去戶部輔助兒子卓威的。
“你不要太出頭,身為計相過於鋒芒,會讓剛上任的監察令覺得你在抵觸,不配合,這樣不利於同僚間公務。”
卓威眨了眨眼,有些聽明白了。
既是螳螂來捕蟬,蟬又想活命,就脫了自己的殼給他。
“兒子明白,明日部內會我會特地囑咐眾侍郎。”
卓淇起身,將自己剛寫的幾頁小楷拿給卓威,說:“威兒,這是為父剛寫的魏其武安侯列傳,你迴去看看吧。”
“父親,為何要給兒子看《史記》中田蚡誅殺竇嬰這一篇?”
卓淇仍是麵無表情,隻負手說:“田蚡這個人,後人隻說他奸佞好權、喪盡天良,殊不知他背後是姐姐王太後。”
皇帝覺得火耗有問題,派人來查,那就讓他好好地查。
若查出來這些火耗銀最後都花在了太後身上,賈家身上,不知陛下該如何處置。
是處置太後還是處置賈家,如果隻處置奉命辦事的官員,那他們可就不服了。
“兒子明白。”
……
然而卓淇父子的三板斧俞珩也有預料。
他才不會傻乎乎的捧著聖旨,以監察令的身份入戶部查個底朝天。
戶部那幾本爛賬他心裏有數,火耗貪了幾分銀,這些銀子都流到哪裏去他心裏更有數。
不隻俞珩有數,連俞錚也有數。
俞珩深知陛下設監察司不是為了查貪腐的,那是諫院和吏部該做的事情。
要他來是要他想出降低火耗的辦法。
就像圈地案最終的目的不是抄了撫寧公府,而是立均田律。
所以領了監察令一職的俞珩,跟戶部沾邊的地方他都沒去,反而先去了國子監、博士館舍、太學等地,還廣發請帖,請天下之鴻儒學士討論學問。
朝野上下討論的話題立刻從陛下設立監察司,變成了長寧王領陛下旨意,選拔天下飽學之士登殿辯論火耗。
一時間熱鬧起來。
別看外戚賈氏有烈火烹油之盛,實際上除了這幾年領了吏部缺的賈璜有點出息外,並無上進之人。
反而是靠著姻親攀附賈氏的卓家,經過兩代人的經營,如今反客為主,盤踞朝廷。
賈太後自有憂患意識,怕終一日卓氏翅膀硬了,如王莽篡漢般踢掉賈氏,後來者居上。
她擇選賈家氏族中眾多子弟,讓他們讀書上進,以備入朝。
可惜,賈家子弟隻願討個公侯爵位,一味享樂,並不願在那高位上操勞、賣命。
有願意謀官的,也都是賈敦之輩,為了摟錢罷了。
賈氏甚至還要看貶卓氏,說姓卓的無非都是賈家養的狗,賈家胯下的馬,為主子任勞任怨。
卻不知,卓家是賈家養出來的虎,終有一日將破除賈家的牢籠,威嚇朝野。
卓威甚至出過狂言——司馬炎立晉,然晉始於司馬懿。
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若不是俞愷在最後關頭立俞錚為帝,恐怕卓家這隻虎的翼早就添上,一飛衝天了。
哪裏還需要賈太後來震懾皇權,哪會出現賈家尾大不掉,朝中三方對立的局麵。
賈家掌控吏部,通過賣官鬻爵來斂財。
卓家盤踞戶部,專從火耗和賦稅上吸金。
至於之前圈地案牽出符家、汪家、解家等等,無非都是賈、卓兩家的嘍囉,其他撈錢的耙子罷了。
俞錚登基後先對準的就是卓賈兩家手下的嘍囉們,抄的抄、削的削。
雖然動靜大,但並沒有傷害到卓賈兩家的肯綮。
吏部和戶部都還在他們手中。
可這一迴輪到戶部了。
俞錚將目光對準熔銀折耗上,戶部裏最說不清,講不明,卻肥的最流油的一項。
俞珩奉旨入戶部,衝著火耗而來,卓家父子豈能不聞風聲。
這日,卓府內書房,卓淇正練字兒,兒子卓威在他身側侍奉研墨。
卓淇沒別的愛好,他自入仕以來,不好聽曲,也不戀美色風月,連凡夫俗子難戒的口腹之欲他也沒有,更別提什麽古玩字畫、金石篆刻之類。
他唯一消遣的就是寫字兒,卻也不是愛書法。
他不好任何名家巨擘的筆墨,就隻是這樣安靜、獨自的一篇篇寫楷書。
他寫出來的字就像別人眼中的他,規矩、方正,看不出任何玄妙,卻一橫一豎穩架不倒。
與卓淇共事過的官吏都說他是個靜水流深的人。
“爹,陛下在戶部、工部擬設監察司,吏部、諫院沒一個人提出異議,秘書閣擬出的詔到了門下省就這麽過了。”
卓威抬眸盯著卓淇。
“您說賈璜是什麽意思?”
陛下和俞珩的意思那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可賈璜身為卓家的盟友,卻絲毫不阻攔,意欲何為呢?
賈璜難道要看著陛下向卓家開刀,坐山觀虎鬥,學那捕螳螂的黃雀麽。
“吏部也好,諫院也罷,都為聖君謀事,陛下要設監察司行監察之責,那就該設,若無理據自然也沒有異議。”
即使在兒子麵前卓淇也是道貌岸人的偽君子模樣。
那張戴在他臉上的麵具,在任何人、任何事麵前都不會摘取下來。
或者戴的太久了,那張麵具與卓淇本來的麵目長在了一起罷。
卓威雖被外人誇成一朵花,什麽聰明絕頂、才貫東西,練達沉穩有宰輔之氣,真與他老子一比,道行差得遠。
實際是暴戾易怒、睚眥必較、恃才傲物之輩。
在卓威眼裏,俞珩要監察的火耗有貓膩、油水,所以他害怕。
但在卓淇眼裏,戶部為了降低各層官員在火耗裏的貪拿已做了諸多努力。
準許官銀在世麵直接流通,無需再熔鑄一遍就是其中一個,所以沒什麽可怕的。
不是卓淇老糊塗了,也並非掉以輕心,而是如卓淇這般篤信自己所行乃正道的偽君子已到一定的境界。
不論家中堆藏多少貪拿來的金銀財寶,朝廷裏多少靠裙帶、私情提拔起來的官員,卓淇都篤定自己是為了陛下好,為了陛下不得不這樣做。
所謂想先欺人,首先欺己。
“父親——”
卓淇撂了筆,也打斷了卓威的話。
“十三王爺上任後,你身為計相一定要多多配合,他若查火耗,就讓負責的張百齡去,若查鹽稅就讓林文海去,各司其職。”
張百齡和林文海都是卓淇的門生,他一手提拔起來送去戶部輔助兒子卓威的。
“你不要太出頭,身為計相過於鋒芒,會讓剛上任的監察令覺得你在抵觸,不配合,這樣不利於同僚間公務。”
卓威眨了眨眼,有些聽明白了。
既是螳螂來捕蟬,蟬又想活命,就脫了自己的殼給他。
“兒子明白,明日部內會我會特地囑咐眾侍郎。”
卓淇起身,將自己剛寫的幾頁小楷拿給卓威,說:“威兒,這是為父剛寫的魏其武安侯列傳,你迴去看看吧。”
“父親,為何要給兒子看《史記》中田蚡誅殺竇嬰這一篇?”
卓淇仍是麵無表情,隻負手說:“田蚡這個人,後人隻說他奸佞好權、喪盡天良,殊不知他背後是姐姐王太後。”
皇帝覺得火耗有問題,派人來查,那就讓他好好地查。
若查出來這些火耗銀最後都花在了太後身上,賈家身上,不知陛下該如何處置。
是處置太後還是處置賈家,如果隻處置奉命辦事的官員,那他們可就不服了。
“兒子明白。”
……
然而卓淇父子的三板斧俞珩也有預料。
他才不會傻乎乎的捧著聖旨,以監察令的身份入戶部查個底朝天。
戶部那幾本爛賬他心裏有數,火耗貪了幾分銀,這些銀子都流到哪裏去他心裏更有數。
不隻俞珩有數,連俞錚也有數。
俞珩深知陛下設監察司不是為了查貪腐的,那是諫院和吏部該做的事情。
要他來是要他想出降低火耗的辦法。
就像圈地案最終的目的不是抄了撫寧公府,而是立均田律。
所以領了監察令一職的俞珩,跟戶部沾邊的地方他都沒去,反而先去了國子監、博士館舍、太學等地,還廣發請帖,請天下之鴻儒學士討論學問。
朝野上下討論的話題立刻從陛下設立監察司,變成了長寧王領陛下旨意,選拔天下飽學之士登殿辯論火耗。
一時間熱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