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中旬,劉曜率領三萬大軍,進入洛陽。當他得知敵軍已經撤迴函穀關,臉色不由大變。當即訓斥洛陽守備無能,命人將其鞭撻五十後,方才息怒。
此次率領大軍,從太原,日夜兼程趕來,為的便是出其不意,切斷對方的後路,再慢慢將其圍困致死。
可沒想到,對方竟然短短時日,便已經達成目的,正在撤離。一路數百裏急行軍,最終還是遲了一步。如今對方駐守函穀關,想要攔截對方,何其之難?
劉曜取來輿圖,目光落在函穀關以西,眼中露出一絲期盼。如今唿延平和趙染兩人,各自率領一萬兵馬,從河東郡南下弘農郡,若是能夠成功截斷對方的後路,那函穀關,便可從容應對。
有了一絲希望,劉曜也不耽擱,立即率領三萬人馬,兵臨函穀關。
望著函穀關上人影綽綽的守軍,劉曜眉頭緊皺,敵軍兵力充足,想要拿下函穀關,實在不易。
他可不想把自己手下這點兵馬,在關下拚光了。根據洛陽守備的探查,敵軍來時有一萬多人,去時猛漲至三萬多人。
如果隻是這樣,劉曜並沒有太多擔憂。可對方竟然還有一支上萬騎兵,這就不得不引起他的警惕了。
他也知道關中有一支所謂的征北軍,但並未放在眼裏。以為不過是殘晉朝廷手下的一個小軍閥而已。
可萬萬沒有想到,這支征北軍,竟然擁有上萬騎兵。實力竟如此強悍,僅僅用了十餘日,便打穿了弘農郡和河南郡兩地,前往滎陽郡,深入近千裏。
劉曜並未立即下令進攻,而是在關下紮起營盤,一麵趕製攻城器械,一麵撒出斥候,收集情報。同時,也是在等其他兩路兵馬的來報,
但不到一日,函穀關的消息尚未獲知,倒是從滎陽郡傳來的消息,讓劉曜大吃一驚。
敵軍竟然硬生生的從石虎手中,把十數萬流民救走。並且,還一舉擊潰羯族騎兵。便是一向以勇猛著稱的石虎,也被征北軍軍主李戩擊敗受傷。
對於石虎,劉曜是知道的,在石勒手下,號稱勇冠三軍,且驍勇善戰,是其手下頭號猛將。
就是這麽一位猛將,竟然被征北軍的李戩,給擊敗了。這李戩,劉曜也有耳聞,當年,唿延平率軍追捕漢民,便是被其擊敗,損失慘重,成為他一生之辱。
劉曜此時不得不謹慎起來,連石虎都敗了,那便說明,這支征北軍,及其不易對付。
第二日,劉曜立即下令攻打函穀關,試探對方的實力和部署。
戰至日暮,在付出了三千多人的死傷後,劉曜隻能恨恨的下令撤軍。
函穀關駐有敵軍萬人,戰力不俗,想要強攻破關,非十萬大軍不可行,劉曜頓時絕了攻破函穀關的心思。
很快,繞過崤山的斥候,終於帶了了函穀關以西的情報。征北軍已在兩處津口布下重兵,兩路兵馬並未能順利渡過黃河。
劉曜眉頭緊皺,猶豫不決。如今,他隻帶了兩萬騎兵,其中一半,分散在其餘兩路兵馬那邊。
手頭隻有一萬騎兵,這讓他有些顧忌。對方連石虎都能擊敗,若是自己與對方上萬騎兵交戰,隻怕輸多贏少。
盡管對李戩十分忌憚,但劉曜依然不肯作罷。若是任由征北軍,肆無忌憚的劫掠他們境內的百姓,那漢國威嚴何在?
一番深思後,劉曜決定避開函穀關,選擇從宜陽繞到關後,即便不能阻止十數萬流民的逃亡。但隻要殲滅關中一萬守軍,那也值了。
若是對方選擇逃跑,那就更合劉曜的心意了。沒有了函穀關為依靠,對方又如何能夠阻擋他三萬大軍的追擊?
隻是,從宜陽繞道,沿途都是崎嶇山路。若是為敵所趁,那就糟糕了。
劉曜當即分兵兩萬南下,留下一萬兵馬,留駐函穀關下。他已經算過,對方如今兵馬最多三萬,函穀關一萬,兩處津口加起來至少也要一萬,護送流民至少數千,能夠對他們進行伏擊的,兵力最多也隻有數千而已。
他分兵兩萬迂迴,其中騎兵八千。縱然遭埋伏,也無法撼動大軍。
就在劉曜南下兩日後,崤山之中,三千潛伏了六七日的騎兵,終於動了。
李戩得到對方分兵南下後,不由露出果然如此的笑容。當即下令全軍開拔,重施故技。
一日後,三千騎兵突然出現在匈奴軍大營後方,一舉突入其中,大肆廝殺。
留下來的兩千騎兵奮力抵抗,終於稍微滯緩了征北軍騎兵的衝勢。然而,就在這時,函穀關城門打開,近萬步騎兵馬蜂擁而至,
被兩麵夾擊的匈奴大營,頓時陷入崩潰,殘兵敗將,四散潰逃。
一路追殺至洛陽城下,征北軍僅死傷不到兩千人,殲滅敵軍四千多人,俘虜三千多人,隻剩不到兩千人,逃入洛陽城中。
李戩率軍在洛陽城下耀武揚威之後,便率軍返迴函穀關。僅休整半日後,便攜帶繳獲物資,押送著三千俘虜,棄守函穀關。
當劉曜得知這個消息,整個人頓時懵住了。他千算萬算,就沒算到,對方竟然在崤山內,埋伏了一支伏兵。
可對方是怎麽知道,自己一定會分兵的?若是他三萬大軍聚在一起,僅憑那三千騎兵,根本無法偷襲得手。
這就是那李戩的手段?竟然能夠預判他的心思,若是如此的話,這場仗還怎麽打?
劉曜望著前方,頓時有些躊躇了。對方若是真能猜測人心,那他會不會在前方設下埋伏?或者在他撤退的途中,安置伏兵?
劉曜頓時不敢動了,趕緊派遣大量偵騎,前後數十裏,仔細的搜尋了一遍。
最終劉曜還是決定繼續前行,但速度卻隻能每日不到三十裏。隻有在無數偵騎仔細搜尋之後,才敢行軍。
五日後,劉曜終於率軍抵達新安縣,但此時,李戩已經率軍前往陝縣。
劉曜不敢單獨派遣騎兵追擊,隻能讓兩萬兵馬,繼續趕路。目前還有機會,隻要抵達陝縣,便能接應茅津北岸的兵馬。到時候,他的兵力將增至三萬,再也無懼對方的威脅。
此次率領大軍,從太原,日夜兼程趕來,為的便是出其不意,切斷對方的後路,再慢慢將其圍困致死。
可沒想到,對方竟然短短時日,便已經達成目的,正在撤離。一路數百裏急行軍,最終還是遲了一步。如今對方駐守函穀關,想要攔截對方,何其之難?
劉曜取來輿圖,目光落在函穀關以西,眼中露出一絲期盼。如今唿延平和趙染兩人,各自率領一萬兵馬,從河東郡南下弘農郡,若是能夠成功截斷對方的後路,那函穀關,便可從容應對。
有了一絲希望,劉曜也不耽擱,立即率領三萬人馬,兵臨函穀關。
望著函穀關上人影綽綽的守軍,劉曜眉頭緊皺,敵軍兵力充足,想要拿下函穀關,實在不易。
他可不想把自己手下這點兵馬,在關下拚光了。根據洛陽守備的探查,敵軍來時有一萬多人,去時猛漲至三萬多人。
如果隻是這樣,劉曜並沒有太多擔憂。可對方竟然還有一支上萬騎兵,這就不得不引起他的警惕了。
他也知道關中有一支所謂的征北軍,但並未放在眼裏。以為不過是殘晉朝廷手下的一個小軍閥而已。
可萬萬沒有想到,這支征北軍,竟然擁有上萬騎兵。實力竟如此強悍,僅僅用了十餘日,便打穿了弘農郡和河南郡兩地,前往滎陽郡,深入近千裏。
劉曜並未立即下令進攻,而是在關下紮起營盤,一麵趕製攻城器械,一麵撒出斥候,收集情報。同時,也是在等其他兩路兵馬的來報,
但不到一日,函穀關的消息尚未獲知,倒是從滎陽郡傳來的消息,讓劉曜大吃一驚。
敵軍竟然硬生生的從石虎手中,把十數萬流民救走。並且,還一舉擊潰羯族騎兵。便是一向以勇猛著稱的石虎,也被征北軍軍主李戩擊敗受傷。
對於石虎,劉曜是知道的,在石勒手下,號稱勇冠三軍,且驍勇善戰,是其手下頭號猛將。
就是這麽一位猛將,竟然被征北軍的李戩,給擊敗了。這李戩,劉曜也有耳聞,當年,唿延平率軍追捕漢民,便是被其擊敗,損失慘重,成為他一生之辱。
劉曜此時不得不謹慎起來,連石虎都敗了,那便說明,這支征北軍,及其不易對付。
第二日,劉曜立即下令攻打函穀關,試探對方的實力和部署。
戰至日暮,在付出了三千多人的死傷後,劉曜隻能恨恨的下令撤軍。
函穀關駐有敵軍萬人,戰力不俗,想要強攻破關,非十萬大軍不可行,劉曜頓時絕了攻破函穀關的心思。
很快,繞過崤山的斥候,終於帶了了函穀關以西的情報。征北軍已在兩處津口布下重兵,兩路兵馬並未能順利渡過黃河。
劉曜眉頭緊皺,猶豫不決。如今,他隻帶了兩萬騎兵,其中一半,分散在其餘兩路兵馬那邊。
手頭隻有一萬騎兵,這讓他有些顧忌。對方連石虎都能擊敗,若是自己與對方上萬騎兵交戰,隻怕輸多贏少。
盡管對李戩十分忌憚,但劉曜依然不肯作罷。若是任由征北軍,肆無忌憚的劫掠他們境內的百姓,那漢國威嚴何在?
一番深思後,劉曜決定避開函穀關,選擇從宜陽繞到關後,即便不能阻止十數萬流民的逃亡。但隻要殲滅關中一萬守軍,那也值了。
若是對方選擇逃跑,那就更合劉曜的心意了。沒有了函穀關為依靠,對方又如何能夠阻擋他三萬大軍的追擊?
隻是,從宜陽繞道,沿途都是崎嶇山路。若是為敵所趁,那就糟糕了。
劉曜當即分兵兩萬南下,留下一萬兵馬,留駐函穀關下。他已經算過,對方如今兵馬最多三萬,函穀關一萬,兩處津口加起來至少也要一萬,護送流民至少數千,能夠對他們進行伏擊的,兵力最多也隻有數千而已。
他分兵兩萬迂迴,其中騎兵八千。縱然遭埋伏,也無法撼動大軍。
就在劉曜南下兩日後,崤山之中,三千潛伏了六七日的騎兵,終於動了。
李戩得到對方分兵南下後,不由露出果然如此的笑容。當即下令全軍開拔,重施故技。
一日後,三千騎兵突然出現在匈奴軍大營後方,一舉突入其中,大肆廝殺。
留下來的兩千騎兵奮力抵抗,終於稍微滯緩了征北軍騎兵的衝勢。然而,就在這時,函穀關城門打開,近萬步騎兵馬蜂擁而至,
被兩麵夾擊的匈奴大營,頓時陷入崩潰,殘兵敗將,四散潰逃。
一路追殺至洛陽城下,征北軍僅死傷不到兩千人,殲滅敵軍四千多人,俘虜三千多人,隻剩不到兩千人,逃入洛陽城中。
李戩率軍在洛陽城下耀武揚威之後,便率軍返迴函穀關。僅休整半日後,便攜帶繳獲物資,押送著三千俘虜,棄守函穀關。
當劉曜得知這個消息,整個人頓時懵住了。他千算萬算,就沒算到,對方竟然在崤山內,埋伏了一支伏兵。
可對方是怎麽知道,自己一定會分兵的?若是他三萬大軍聚在一起,僅憑那三千騎兵,根本無法偷襲得手。
這就是那李戩的手段?竟然能夠預判他的心思,若是如此的話,這場仗還怎麽打?
劉曜望著前方,頓時有些躊躇了。對方若是真能猜測人心,那他會不會在前方設下埋伏?或者在他撤退的途中,安置伏兵?
劉曜頓時不敢動了,趕緊派遣大量偵騎,前後數十裏,仔細的搜尋了一遍。
最終劉曜還是決定繼續前行,但速度卻隻能每日不到三十裏。隻有在無數偵騎仔細搜尋之後,才敢行軍。
五日後,劉曜終於率軍抵達新安縣,但此時,李戩已經率軍前往陝縣。
劉曜不敢單獨派遣騎兵追擊,隻能讓兩萬兵馬,繼續趕路。目前還有機會,隻要抵達陝縣,便能接應茅津北岸的兵馬。到時候,他的兵力將增至三萬,再也無懼對方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