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貸款 小額借貸 線上貸款 汽車貸款 手機貸 瘋正妹 橘子影城 古蹟交流社 東森新聞手機板 東森新聞 港書館 super娛樂城 23win 金鈦城娛樂城 信用版娛樂城 贏家娛樂城 WG娛樂城

    但是先秦時候的道家,老莊的時代,是不信命的,很難說清楚那個時代的道家對於命的看法是如何的,不能說不信命,又不能說信命,隻能說是否有命運,對於那個時代的道家來說,好像沒有太大的影響。


    道家追逐的是大道,是逍遙於萬物之外,不為世間一切塵勞所擾的逍遙自在,一切世事變遷,一切人間輪換,乃至生死,都不能束縛道家人的心,那是絕對的超脫,絕對的逍遙,即使是上天和命運,也不能掌控道家的人。


    而人之所以畏懼命運,總是心有牽絆,心經裏說,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因為在乎生死榮辱,在乎家人朋友,在乎的東西越多,牽絆越多,則越敬畏和恐懼命運。


    但是信命和西方的絕對的宿命論又不完全相同,宿命論是認為,一切是有主宰的,是注定的,人的努力和人的行為也隻是這注定之中的撲騰,當有一天你垂垂老去,命當盡終的時候,迴首一看,發現人生有一種奇妙的巧合,好像一切都那麽的巧合,那麽的夢幻,這就是命運。


    儒家講,樂天知命,告訴人要接受命運,但是儒家不會說,人要拜服命運而喪失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儒家很在意努力的過程,但也告誡諸學子,不要強求結果,人不能決定一切,人隻能管好自己手上能管好的部分,就像是買彩票的時候,你能選擇買不買彩票,而命運決定你中不中彩票,但是如果你買都不買,命運也沒法讓你中彩票。


    具體點就是說,人要努力刻苦,但結果未必盡如人意,但如果自己都放棄了,命運也不會有意的憐憫某個人,所謂天道酬勤就是這個道理。


    很多人看到天道酬勤的天道兩字,就以為這是道家的話,其實這是儒家的話,孔子給易做十翼的時候,講乾卦的時候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在乾卦裏,九五,飛龍在天,九六亢龍有悔,這裏也可以講是儒家對天命的看法,儒家認為冥冥中自有命數,但不是絕對不變的,甚至可以說,每時每刻都在變化,以人的行止,德行等等,而不斷的變化。


    在孟子的時候,儒家在這點上還和墨家一樣,認為有一個德性的上天,他對人間賞善罰惡,也指導人間事物的變幻,如果順之,就可得福,如果不順,就會有災禍。


    荀子的時代,結合道家的思想,提出了新的認知,就是之前說的,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不是上天刻意懲罰你,而是你要去逆上天的意思,所以有了災禍,好比火是燙的,你非要把自己的手放上去燒,燒疼了反罵火焰炙熱,實際上是自己湊上去的。


    這也是後來一句話”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後來的佛教帶來了一種新的思想,就是因緣觀,佛教認為,這世間的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成,緣起則生,緣盡則滅,這個過程是無常的,是不以人的意誌而轉移的,但當人們經曆這緣起緣滅的時候,就會產生喜怒哀樂,悲恐憂傷、也可以說是人的煩惱。


    以前有一個朋友說,道教是講人與自然的關係,儒家是說,人與社會的關係,佛教是講,人與自我的關係。


    至於墨家,墨家出現的時間太短,還沒有更好的發展和完善就已經消亡在曆史的長流裏了,所留下來的典籍也相對貧乏,所以隻能盡量還原其思想的原貌了。


    佛教所說的因果,在很多時候會讓人覺得消極,甚至將其等同於宿命論了,其實這種解釋是相對膚淺的,在印度教的時候,確實是這樣解釋因果的,就是每個人要順命,要安於種姓的現狀,來世才可以得到好報。


    而佛教思想則認為,雖然認可因果,但是不認為人應該順命,如果說現在的境況是過去是因緣所帶來的,那麽將來的境遇,則是現在所行而決定的,也就是說,佛教認為,過去的已經過去,不要過多的懊悔,將來的還未到來,也不要覺得就安然等待,把握當下才是最重要的,把握現在的所思所行,將會決定將來的所得所失。


    也就是說,三教的思想,都接受某種命運的存在,但是不認為這是主宰,而認為這些其實都出自人的選擇,所以儒家會所,人要有誌,佛家說,要能發大願,道教則說,我命由我不由天。


    也是後來民間勸善會說的“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到頭終有報”等等。


    而墨家不同,墨家的思想裏絕對的否定了命運的存在,認為命運是由人創造的,這有點像我們講的,人定勝天,或者與天鬥,與地鬥,其樂無窮一樣。


    而墨家批判儒家,太信命了,而這種信可能會形成一種阻礙,會限製人的心和人的潛力,如果連想都不敢想,那何必說能做到呢?


    非命一章,墨子否定了有命運的不公,也否認了有人注定貧困,有人注定富貴,認為人的貧窮富貴在於人的努力和不努力,如果一個人出生貧窮,加以努力就能衣食豐足,如果一個人出生富貴,而不能把持自己,恣意浪費,就會家道敗亡。


    其實這些看起來好像儒、釋、道、墨、宿命論看起來都差不多,但是仔細分是有差別的。


    差別就在於,墨家認為,如果你覺得自己不夠富,那是你努力的還不夠,不僅不努力還說這是命中注定為自己開脫,真是無可救藥。


    儒家認為,努力致富是一方麵,盡其所能而終不能得到最想要的結果,這是天命,人要坦然接受。


    道家認為,富不富啥的別擋著我逍遙,命不命啥的跟我沒關係。


    佛家認為,從起心到所行,都有因果,如果結果不盡如人意,比如說行善了,但是沒看到有好報,那是因緣還不夠成熟,總有一天因緣和合,一定可以成熟,善惡種子都是如此,都在等待機緣巧合的時候成熟,就像種下種子,種子什麽時候開花結果,要看陽光雨露,氣候等等諸多因素,當然也有可能就不長出來,或者可能開的花,結的果或多或少,但是種西瓜一定得西瓜不會得黃瓜。


    這也是定業的含義,所以佛教告訴人,做了惡事,要真心懺悔,發願不再做,然後修福行善,那麽這個惡業可能就不會結果,或者即使結果卻不會太大,比如說落入地獄,刹那間就出來了,升上天堂,刹那間就掉下來了等等,但是無論善惡之業,如果堅定心意,打死都不悔改,那麽結的果可能會越來越大,越來越盛,這也是為什麽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緣故。


    但是善惡是不相抵的,也就是如果一個小偷,偷了錢把錢捐到廟裏或者捐給窮人,也就是我們講的劫富濟貧,在佛教來說,這是兩個業,行善布施會得果,偷盜也會得果。


    但總的來說,都要把握當下,如果有做了後悔的事,可以懺悔後努力改過,如果覺得現在的人生不夠滿意,可以努力去改變。


    而宿命論則認為,富和窮都是神的意誌,人們應該禱告和讚美神,感謝神的恩賜,神會賜予人福的,但是如果你作惡,是因為神同時也賜予了人自由意誌,人可以選擇墮落還是奉道,當然也有爭論自由意誌是否神也可以主宰,等等。


    “非樂”、“節葬”、“節用”


    這三個部分,在這裏連在一起來說,因為雖然在墨子篇章裏有幾篇來講這部分,但是說起來,核心也就一個,就是“節用”墨子裏說“故子墨子曰:“去無用之費,聖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


    說的簡單點,就是不要浪費,要一切都拿到實用上來講,尤其是反對儒家所說的禮樂。


    墨家不反對儒家提出的那些匡扶社會正義的禮,但是反對儒家很多彰顯權勢的禮,而這部分也可以說是儒家講的樂。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先秦百家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靈椿八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靈椿八千並收藏先秦百家談最新章節

xxfse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