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很推崇禮樂,不僅是其實質內涵的禮法,同時還推崇由禮所衍生出來,表示社會和諧的樂,而且早在孔子的時代,就認為樂是非常重要的。
那麽什麽是樂?禮記裏這麽解釋”樂者,天地之和也。夫樂者,先王之所以飾喜也“
古人認為,美妙的音樂並非出自人之手,而是天地之氣和合而成,是正氣的體現,隻有在天下太平的時候,才會出現樂舞,出現慶祝等活動,所以可以說,終孔子一生,都在追逐恢複一個禮樂清明的盛世,當然終其一生都沒能實現這個目的。
論語裏說”: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孔子愛吃肉,之前說孔子收徒弟,要學生交十條幹肉當學費,但是當孔子在齊地聽聞韶樂的時候,三月不知道肉的味道,完全沉浸在美妙莊嚴的韶樂之中了。
後來朱熹老夫子做解的時候,說孔子這是”蓋心一於是“也就是佛家講的係心一緣,則萬緣摒棄,說的是孔子太專心了,專心在一件事的時候,就忘記了周圍的事,實際上朱熹的時代,很多思想已經加入老莊,佛道等部分,但是朱熹老夫子即反佛教也反道教,但是從佛教道教借走的東西一點都不少。
樂是六藝之一,在古代是君子必學的,我們現在想象的酸腐秀才大多是民國時候,新文化運動以後所呈現出來的形象,實際上在古代,六藝所要求的士子其實要求蠻高的,不僅要文武雙全,還要懂樂、畫、書法、數學,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
那麽儒家為什麽會重視樂?相比我們今天,藝術主要是作為一種審美的部分出現,但是我們今天聽的主要是流行歌曲,看的是漫畫之類的,對於真正的經典之作,古今中外的經典,其實能靜下心來去欣賞的並不多。
實際上在國家安排的課程裏,一直到高中,都有這部分,像是音樂鑒賞、書法。美術、還有語文選修會有一本講詩歌的,其實這些課程如果有心,靜下心來學習一下,對於審美的培養和鑒賞品味是有好處的。
當然這部分現在都是選修課,除了藝體生,這些是不加入高考的,當然也不可能加入高考,不然的話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也不公平,但也因為這個緣故,學校是不會開課的,會被主課占掉。
樓主記得以前高中的時候,學校受教育部門要求開書法課,當時學校竟然找不到老師,最後隻能讓美術老師來代,美術老師是學西方畫起家,對於國畫不能說不懂,但是了解並不深入,對於書法基礎的體,落筆,鋒藏之類的其實了解不多,也就是教一下握筆,然後寫兩張字之類的,能不手抖就很不錯了,至於說臨帖啥的,是完全不教的。
而在孔子的時代,樂往往是伴隨禮而出現的,而且是莊嚴的大禮才有,也就是說那個時候,禮是神聖的,樂也是神聖的,要懷著特別的心去領會和聽。
而同時,禮樂一定要伴隨一個太平的時代,才可能出現,在一個混亂紛爭的時代,人人吃不飽穿不暖的時候,誰還有心去追求精神享受呢?
在孔子的要求中,一個君子的行止是要合度的,張嘴就罵娘是不行的,修身養性,陶冶情操都是必須的,除了祭禮所用的樂,在六經裏還有個部分,就是《詩》我們今天詩是拿來朗誦的,在更早的時候,詩其實是拿來唱的,配合一些韻律唱出來。
這部分其實不僅儒家有,有興趣的話,去道觀聽早課,法事,這些法事不要看隻是道士在那轉圈圈,念咒啥的,實際上道士唱的叫”經韻“不同的地區,不同的門派,有不同的韻,像是樓主這裏,四川的廣成韻,還有北方的全真正韻,江西的靈寶正韻等等,仔細聽的話,會覺得很古樸悠揚。
這其實是道教在傳播過程中,為了方便傳誦而出現的,古時候僧道都要出門雲遊,而僧道一般住的地方,就是在各地的寺觀中掛單,一般掛單的時候你不能光吃飯不幹事啊,一般來說,要跟著道觀裏的道眾一起做功課,做法事等等,在這個時候,就需要誦經科儀,而各地的道士,方言未必相同,那這時候誦經聲不齊,就不夠莊嚴,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所以有了統一的經韻,在師父給弟子過經的時候會一並傳給弟子,這樣唱出來的經是完整莊嚴的。
佛教也有自己的梵唄,等等禮誦的方式,而這些其實都是音樂的表現形式,如果有心的可以去參訪,深入了解這些樂曲,都有特別的韻味,陶冶情操都是很不錯的。
中國古稱華夏,後來叫漢人,在曆史的開端,我們並非是一個血脈構成的單一民族,更準確點說,是一個文化共同體,也就是說是文化連結起來的民族,那這個文化的部分,其實也可以說是儒家講的禮。
華夏這個詞,便是如此而來,實際上在周以前,華夷之辨並不嚴,我們看封神演義,說西岐伐紂,和八百諸侯共商,那這八百諸侯裏有很多是我們後來說的,蠻、夷、戎、狄,甚至在學術界還在爭論,周當時是漢人血統還是其他部族。
實際上周才有了華夏這個稱謂,而這個稱謂是伴隨周公定禮而出現的,但是真正形成我們今天所講的漢族,華夏族,其實是始皇帝時候的事了,而在春秋時期,孔子所在的今天山東一代,也屬於夷的範圍,隻是那時候蠻夷不是貶義詞,隻是一種稱謂,在秦以後才出現爭論。
而華夏這個詞,在後世注解裏說”夏,大也。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中國人在早期時候,應該叫夏人,夏是大的意思,有大國之意,《說文》裏說華,榮也。夏,中國之人也,珿中原之人。
也就是在孔子所確立的思想中,延續周禮的部分認為,華夏所區別蠻夷的地方,就是禮樂,用我們今天的話講,是文明,是穩定的社會秩序和體係,是高貴大氣華麗的彰顯,這裏麵包含一種文化的沉澱,和美學的闡發。
今天有很多讀經學校和恢複漢服的運動,但是真正去了解那種禮樂的核心思想,以及傳統文化的大氣雅正的,並不多,形式大於實質的更多
古人認為,如果人無禮,衣服再華美,是衣冠禽獸,華服衣冠,要配的是禮法之正,君子之風,道德之先,不是說穿上漢服,念兩句經典就可以叫複興傳統文化的,這裏麵的底蘊是很深的。
之前有人問說,如果要學先秦的經典,是不是應該去學繁體字?能更好的理解原意。
其實學繁體字的不必要的,如果真的想學先秦經典,得學篆文,倒不是樓主迂腐要追古,主要是在篆文的時候,字意和後來哪怕唐宋的字意都有變化,也就是相同的一句話,不同時代的意思可能是不同的,同樣一個字,不同時代可能含義都不同。
那麽想要學先秦經教,說文解字、爾雅等書都是必備的,這些往往是從字意來詮釋。
當以後人的意思來讀經的時候,會出現兩個極端,一個是反古派,會以現在的思想去理解古人,同時加以批判古人的經教,比如說說儒家讓人喪失獨立思想,要控製人的思想方便統治,等等。
這個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其實是不錯的,但是在孔子的年代,這是不現實的,在孔子以前,學習知識是貴族的特權,平民是沒有資格學習的,這不僅僅是王公貴族為了維持統治,也是那個時候根本做不到普及教育。
後來孔子開私學風,提倡有教無類,受教育權是平等的,但僅僅是這樣,一直到清,乃至民國,整個社會識字的人數可能都不會超過百分之十,根本沒有足夠受教育的能力。
我們今天說民國出大師,民國的無數大師,是因為庚子賠款等方式,學貫中西,而供出這些大師幾乎是舉國之力,所以整個民國時期,教育普及和識字率,都沒有突破百分之三十。
更不要說古代了,那麽我們以今天的眼光去看古人,對古人公平嗎?
而另一個極端則是以現代人的眼光去詮釋古人的意思,甚至將其美化。
比如說前段時間有一句話”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這句話當年拿來批孔,說儒家的腐朽可見一斑,社會的不公可見一斑,那前段時間,有人出新解,說不是這樣的,這句話的含義實際上是”刑不尊大夫,禮不卑庶人,為什麽呢?因為上和下同時也有尊和卑的含義。
那麽這種開解其實是不必要,也是曲解古意的,首先古語裏用的是上下,不是尊卑,這兩個字在古意裏差別其實很大,尊和卑都是一種酒器,本身有表自身階級的作用。
而說文裏解釋“上,高也:”下,底也“
相近,但並不等同,那麽用到這句話的時候,也不會用尊卑類替代上下,實際上曆代大儒,自鄭玄開始,解釋也絕對沒有用尊卑來解釋的。
刑不尊大夫,是說即使大夫犯了法,有罪,刑罰不會因為他身份高貴而尊他,會讓他一樣受刑,禮不卑庶人是說,禮的普適,不會因為庶人身份低微而鄙視,會等同而視之。
這種解釋以今天的人來看,挺好的,畢竟人生而平等,天賦人權,王子犯法與民同罪。
但是在古代,並非這樣的,王子犯法與民同罪這句話,先秦就有,史記商君列傳裏就提到,商鞅變法的時候,太子作死,於是被商鞅拿出來做典型了,但是在史記裏也明確提到,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
也就是說太子尊貴,不能隨便弄掉他,於是把太子周圍的人施刑了。
古人確實認為,達官顯貴如果犯法,和百姓一樣,都是有罪的,但是有罪是一迴事,受罰是另一迴事,在儒家的解釋說,士子要知禮義廉恥,尤恥之一項,尤為重要。
所以刑不上大夫這句話,實際上是說,那些位高的大臣,犯了罪,不會直接公開處死,讓你體麵一點,自裁吧,別給天下讀書人丟臉,也別給孔聖人丟臉。
在漢的時候,叫八辟,就是八種人犯法,一般機構不能審理,”其犯法,則在八議輕重,不在刑書“
這是給這些人留下體麵,倒不是說不罰了,當然在執行來說,因為執行更困難,一般小錯,也不會太處置他們,除非太過分了,又遇到一個較真的審理官員,例如包拯、之類的,才會去較真。
像是包拯斬陳世美,大家拍手稱讚,這也是小說創作,但是即使在文學創作裏,包拯是以欺君之罪斬的他,而不是他負心漢,就可以見到,其實對於這些貴族階級,是有減免的。
當然孔子的要求是,君子要慎獨,暗室虧心尚會有天譴,要是犯了錯,自己都該主動請罰,當時實際上,自覺的人還是不多。
至於禮不下庶人,同樣是鄭玄解釋”為其遽於事且不能備物“就是說,對於大部分平頭百姓來說,根本不可能備禮,那王公貴族有點啥事,請客吃飯,還得要唱歌跳舞,還要送禮啥的,那平頭百姓根本沒有這個能力去準備,你要求他合禮就不合理了,大家聚在一起歡歡喜喜吃頓飯多好?其實這在古代是很人性化的一件事。
非要解釋成,對於庶人也平等以禮,那對於庶人來說其實是一種負擔,就像我們今天結婚禮金一樣,攀比成風最後的結果其實是大家都為難,不送禮沒麵子,送禮負擔太大,過苛的平等其實不是真正的平等,是平均,因人而異,善待每一個人,才是最難也是最可貴的。
那麽什麽是樂?禮記裏這麽解釋”樂者,天地之和也。夫樂者,先王之所以飾喜也“
古人認為,美妙的音樂並非出自人之手,而是天地之氣和合而成,是正氣的體現,隻有在天下太平的時候,才會出現樂舞,出現慶祝等活動,所以可以說,終孔子一生,都在追逐恢複一個禮樂清明的盛世,當然終其一生都沒能實現這個目的。
論語裏說”: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孔子愛吃肉,之前說孔子收徒弟,要學生交十條幹肉當學費,但是當孔子在齊地聽聞韶樂的時候,三月不知道肉的味道,完全沉浸在美妙莊嚴的韶樂之中了。
後來朱熹老夫子做解的時候,說孔子這是”蓋心一於是“也就是佛家講的係心一緣,則萬緣摒棄,說的是孔子太專心了,專心在一件事的時候,就忘記了周圍的事,實際上朱熹的時代,很多思想已經加入老莊,佛道等部分,但是朱熹老夫子即反佛教也反道教,但是從佛教道教借走的東西一點都不少。
樂是六藝之一,在古代是君子必學的,我們現在想象的酸腐秀才大多是民國時候,新文化運動以後所呈現出來的形象,實際上在古代,六藝所要求的士子其實要求蠻高的,不僅要文武雙全,還要懂樂、畫、書法、數學,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
那麽儒家為什麽會重視樂?相比我們今天,藝術主要是作為一種審美的部分出現,但是我們今天聽的主要是流行歌曲,看的是漫畫之類的,對於真正的經典之作,古今中外的經典,其實能靜下心來去欣賞的並不多。
實際上在國家安排的課程裏,一直到高中,都有這部分,像是音樂鑒賞、書法。美術、還有語文選修會有一本講詩歌的,其實這些課程如果有心,靜下心來學習一下,對於審美的培養和鑒賞品味是有好處的。
當然這部分現在都是選修課,除了藝體生,這些是不加入高考的,當然也不可能加入高考,不然的話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也不公平,但也因為這個緣故,學校是不會開課的,會被主課占掉。
樓主記得以前高中的時候,學校受教育部門要求開書法課,當時學校竟然找不到老師,最後隻能讓美術老師來代,美術老師是學西方畫起家,對於國畫不能說不懂,但是了解並不深入,對於書法基礎的體,落筆,鋒藏之類的其實了解不多,也就是教一下握筆,然後寫兩張字之類的,能不手抖就很不錯了,至於說臨帖啥的,是完全不教的。
而在孔子的時代,樂往往是伴隨禮而出現的,而且是莊嚴的大禮才有,也就是說那個時候,禮是神聖的,樂也是神聖的,要懷著特別的心去領會和聽。
而同時,禮樂一定要伴隨一個太平的時代,才可能出現,在一個混亂紛爭的時代,人人吃不飽穿不暖的時候,誰還有心去追求精神享受呢?
在孔子的要求中,一個君子的行止是要合度的,張嘴就罵娘是不行的,修身養性,陶冶情操都是必須的,除了祭禮所用的樂,在六經裏還有個部分,就是《詩》我們今天詩是拿來朗誦的,在更早的時候,詩其實是拿來唱的,配合一些韻律唱出來。
這部分其實不僅儒家有,有興趣的話,去道觀聽早課,法事,這些法事不要看隻是道士在那轉圈圈,念咒啥的,實際上道士唱的叫”經韻“不同的地區,不同的門派,有不同的韻,像是樓主這裏,四川的廣成韻,還有北方的全真正韻,江西的靈寶正韻等等,仔細聽的話,會覺得很古樸悠揚。
這其實是道教在傳播過程中,為了方便傳誦而出現的,古時候僧道都要出門雲遊,而僧道一般住的地方,就是在各地的寺觀中掛單,一般掛單的時候你不能光吃飯不幹事啊,一般來說,要跟著道觀裏的道眾一起做功課,做法事等等,在這個時候,就需要誦經科儀,而各地的道士,方言未必相同,那這時候誦經聲不齊,就不夠莊嚴,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所以有了統一的經韻,在師父給弟子過經的時候會一並傳給弟子,這樣唱出來的經是完整莊嚴的。
佛教也有自己的梵唄,等等禮誦的方式,而這些其實都是音樂的表現形式,如果有心的可以去參訪,深入了解這些樂曲,都有特別的韻味,陶冶情操都是很不錯的。
中國古稱華夏,後來叫漢人,在曆史的開端,我們並非是一個血脈構成的單一民族,更準確點說,是一個文化共同體,也就是說是文化連結起來的民族,那這個文化的部分,其實也可以說是儒家講的禮。
華夏這個詞,便是如此而來,實際上在周以前,華夷之辨並不嚴,我們看封神演義,說西岐伐紂,和八百諸侯共商,那這八百諸侯裏有很多是我們後來說的,蠻、夷、戎、狄,甚至在學術界還在爭論,周當時是漢人血統還是其他部族。
實際上周才有了華夏這個稱謂,而這個稱謂是伴隨周公定禮而出現的,但是真正形成我們今天所講的漢族,華夏族,其實是始皇帝時候的事了,而在春秋時期,孔子所在的今天山東一代,也屬於夷的範圍,隻是那時候蠻夷不是貶義詞,隻是一種稱謂,在秦以後才出現爭論。
而華夏這個詞,在後世注解裏說”夏,大也。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中國人在早期時候,應該叫夏人,夏是大的意思,有大國之意,《說文》裏說華,榮也。夏,中國之人也,珿中原之人。
也就是在孔子所確立的思想中,延續周禮的部分認為,華夏所區別蠻夷的地方,就是禮樂,用我們今天的話講,是文明,是穩定的社會秩序和體係,是高貴大氣華麗的彰顯,這裏麵包含一種文化的沉澱,和美學的闡發。
今天有很多讀經學校和恢複漢服的運動,但是真正去了解那種禮樂的核心思想,以及傳統文化的大氣雅正的,並不多,形式大於實質的更多
古人認為,如果人無禮,衣服再華美,是衣冠禽獸,華服衣冠,要配的是禮法之正,君子之風,道德之先,不是說穿上漢服,念兩句經典就可以叫複興傳統文化的,這裏麵的底蘊是很深的。
之前有人問說,如果要學先秦的經典,是不是應該去學繁體字?能更好的理解原意。
其實學繁體字的不必要的,如果真的想學先秦經典,得學篆文,倒不是樓主迂腐要追古,主要是在篆文的時候,字意和後來哪怕唐宋的字意都有變化,也就是相同的一句話,不同時代的意思可能是不同的,同樣一個字,不同時代可能含義都不同。
那麽想要學先秦經教,說文解字、爾雅等書都是必備的,這些往往是從字意來詮釋。
當以後人的意思來讀經的時候,會出現兩個極端,一個是反古派,會以現在的思想去理解古人,同時加以批判古人的經教,比如說說儒家讓人喪失獨立思想,要控製人的思想方便統治,等等。
這個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其實是不錯的,但是在孔子的年代,這是不現實的,在孔子以前,學習知識是貴族的特權,平民是沒有資格學習的,這不僅僅是王公貴族為了維持統治,也是那個時候根本做不到普及教育。
後來孔子開私學風,提倡有教無類,受教育權是平等的,但僅僅是這樣,一直到清,乃至民國,整個社會識字的人數可能都不會超過百分之十,根本沒有足夠受教育的能力。
我們今天說民國出大師,民國的無數大師,是因為庚子賠款等方式,學貫中西,而供出這些大師幾乎是舉國之力,所以整個民國時期,教育普及和識字率,都沒有突破百分之三十。
更不要說古代了,那麽我們以今天的眼光去看古人,對古人公平嗎?
而另一個極端則是以現代人的眼光去詮釋古人的意思,甚至將其美化。
比如說前段時間有一句話”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這句話當年拿來批孔,說儒家的腐朽可見一斑,社會的不公可見一斑,那前段時間,有人出新解,說不是這樣的,這句話的含義實際上是”刑不尊大夫,禮不卑庶人,為什麽呢?因為上和下同時也有尊和卑的含義。
那麽這種開解其實是不必要,也是曲解古意的,首先古語裏用的是上下,不是尊卑,這兩個字在古意裏差別其實很大,尊和卑都是一種酒器,本身有表自身階級的作用。
而說文裏解釋“上,高也:”下,底也“
相近,但並不等同,那麽用到這句話的時候,也不會用尊卑類替代上下,實際上曆代大儒,自鄭玄開始,解釋也絕對沒有用尊卑來解釋的。
刑不尊大夫,是說即使大夫犯了法,有罪,刑罰不會因為他身份高貴而尊他,會讓他一樣受刑,禮不卑庶人是說,禮的普適,不會因為庶人身份低微而鄙視,會等同而視之。
這種解釋以今天的人來看,挺好的,畢竟人生而平等,天賦人權,王子犯法與民同罪。
但是在古代,並非這樣的,王子犯法與民同罪這句話,先秦就有,史記商君列傳裏就提到,商鞅變法的時候,太子作死,於是被商鞅拿出來做典型了,但是在史記裏也明確提到,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
也就是說太子尊貴,不能隨便弄掉他,於是把太子周圍的人施刑了。
古人確實認為,達官顯貴如果犯法,和百姓一樣,都是有罪的,但是有罪是一迴事,受罰是另一迴事,在儒家的解釋說,士子要知禮義廉恥,尤恥之一項,尤為重要。
所以刑不上大夫這句話,實際上是說,那些位高的大臣,犯了罪,不會直接公開處死,讓你體麵一點,自裁吧,別給天下讀書人丟臉,也別給孔聖人丟臉。
在漢的時候,叫八辟,就是八種人犯法,一般機構不能審理,”其犯法,則在八議輕重,不在刑書“
這是給這些人留下體麵,倒不是說不罰了,當然在執行來說,因為執行更困難,一般小錯,也不會太處置他們,除非太過分了,又遇到一個較真的審理官員,例如包拯、之類的,才會去較真。
像是包拯斬陳世美,大家拍手稱讚,這也是小說創作,但是即使在文學創作裏,包拯是以欺君之罪斬的他,而不是他負心漢,就可以見到,其實對於這些貴族階級,是有減免的。
當然孔子的要求是,君子要慎獨,暗室虧心尚會有天譴,要是犯了錯,自己都該主動請罰,當時實際上,自覺的人還是不多。
至於禮不下庶人,同樣是鄭玄解釋”為其遽於事且不能備物“就是說,對於大部分平頭百姓來說,根本不可能備禮,那王公貴族有點啥事,請客吃飯,還得要唱歌跳舞,還要送禮啥的,那平頭百姓根本沒有這個能力去準備,你要求他合禮就不合理了,大家聚在一起歡歡喜喜吃頓飯多好?其實這在古代是很人性化的一件事。
非要解釋成,對於庶人也平等以禮,那對於庶人來說其實是一種負擔,就像我們今天結婚禮金一樣,攀比成風最後的結果其實是大家都為難,不送禮沒麵子,送禮負擔太大,過苛的平等其實不是真正的平等,是平均,因人而異,善待每一個人,才是最難也是最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