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貸款 小額借貸 線上貸款 汽車貸款 手機貸 瘋正妹 橘子影城 古蹟交流社 東森新聞手機板 東森新聞 港書館 super娛樂城 23win 金鈦城娛樂城 信用版娛樂城 贏家娛樂城 WG娛樂城

    墨家提倡節儉,準確的說墨家提倡的是最實用的,把那些不必要的部分都去掉,這是墨家所希望的。


    這和墨家大部分人的社會地位的有關係的,墨家從最早的墨子開始,都是屬於有技術的工人和農民占多數,尤其是那些因為戰亂流離失所的孤兒和可憐人,這是墨家最大的組成部分。


    這是墨家和其他百家最大的不同之處,實際上除了墨家,還有一家也就是提倡耕作的農家,這一家以許由為首,奉神農為祖,但是這一家沒有任何一部經典流傳下來,隻能從其他諸子的經典裏看到些許的思想痕跡,但也可以看出,很注重節儉,認為要舍去浮華的部分。


    在孟子裏,有一個儒家弟子因為見了許行非常高興,於是舍了儒家跟隨許行,後來遇見孟子,和孟子進行了一番辯論,當然最後孟子贏了,而且在孟子這部經典來看,許行的思想有一定缺陷,但是就像墨子裏批判儒家一樣,很多東西是不全麵也不等於儒家思想的,所以不能完全下定論,如果將來哪一天在考古裏發現了農家思想的典籍,或許會更貼近曆史事實,根據記載,農家有《神農》二十篇,還有各種經典共一百多篇,無一流傳。


    在孟子裏記載,對許行思想有一個大的概括“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


    大概意思是說,真正的聖賢,應該和百姓一樣一同耕作,種地和治理天下並行不悖。


    孟子反問對方,許先生戴的帽子,穿的衣服,燒飯的鐵鍋是不是自己做的,對方迴答是用糧食換的,借此孟子解釋說,既然如此,那許先生不會損害鐵匠的利益嗎?鐵匠,紡織的人也是用自己的勞動來換取糧食,那許先生為什麽什麽都必須要自己做呢?那樣不是很煩惱嗎?


    對方迴答,這世上不可能一個人兼幹所有人的活,互相會有分工,孟子借此說,如此官員就一定要種地嗎?官員做的事是管理和治理天下“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在這裏分出了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這個劃分我們今天還在用,很多家長教育孩子的時候說,要努力學習,不然將來就得去搬磚,如果努力學習就能坐辦公室。


    當然孟子這裏其實沒有說哪種更好哪種更不好,隻是說這是一種分工,且能夠治理天下的聖賢是很罕見的,他們要做大事,如果即要求其賢明有才,又要求他會種地,是不現實的,就像讓一個鐵匠又要打鐵又要自己種地一樣。


    並且舉了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


    在後麵對方提出,如果能照著許子的思想去做,社會就會公平,布匹和絲織品全國統一價,隻按大小來計價,絲和麻應該等價,隻按多少來計價。


    孟子反駁說“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萬。子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


    表示物品的價值有本身的市場決定,刻意將其平均對等,才是對市場最大的破壞。


    總的來說,農家和墨家一樣,提倡節儉,以及相對平均的社會屬性,但農家要溫和很多,也沒有太高尚的理想,其思想的核心還是在耕種上,人皆有田,人人都能吃飽飯,這可以說就是農家最高的理想了,樸素但很最有價值,也最基礎。


    儒家提倡禮樂,是因為在儒家看來,禮和樂都與當時春秋戰國最大的問題有關,就是戰亂。


    儒家認為,天下失序,戰亂不休在於失去了禮的協調,禮的作用是為天下的和諧,如果說儒家推崇禮樂,不如說禮樂是為了令天下令人與人達到“和”的方法和手段。


    中庸裏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儒家的修身到平天下,都是要達到一種和諧的境地,從自我的和諧,到天下的和諧,甚至不止儒家,道家闡述的人與自然,天人合一,佛家講的自性,法性,乃至後來在中國產生的“禪”這些都是一種和的大化之境。


    人之所以有種種煩惱,社會之所以有種種問題,都是因為失和了,人如果能達到絕對的玄同狀態,儒家講這是聖人,道家說這是真人。


    而針對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為了要讓社會迴歸到和諧,遠離紛爭,孔子提出了一個解決的方法,就是興複周禮。


    為什麽是周禮呢?到民國以後很多人批孔孟,就說孔子提倡的階級是壓迫勞苦大眾的,是不平等的。


    但實際上,仔細想一想,在那個年代,孔子所能找到最完備的社會製度,就是周禮,夏商時期實際上是還沒有建立出禮的,那時候還在用活人祭祀,還在講神授君權,而到了孔孟的時代,反對人祭,並且不認為神授君權是授予的血脈,認為是授予的君王的德行,仁德的君王才能成為天下擁戴成為天子,不仁的君王都會被消滅。


    當然有人說這是刻意美化周武王,但實際上如果看儒家典籍,儒家並不反商,孔子的先祖是商湯,實際上在當時的社會氛圍下可以看出,當時的史觀和我們今天看到的其實是差不多的,包括墨家,道家都承認這點,大禹之子啟立夏,夏末暴桀出世,於是商湯應天道推翻了暴桀,在之後一直到最後,商紂王又無道昏君,於是周武王反商,建立周。


    我們今天比較喜歡追究到底周武王是篡位奪權誅了紂王然後再美化自己的行為,還是周武王真的如傳說裏一樣是仁德的君子,玄機正好有部武庚紀,講的正是這麽個故事。


    這是因為,我們現代社會建立的時期,就受文藝複興的影響,有了一種反威權的思想,就是反對和懷疑以前人們普遍認可的一個事實。


    到底事實怎麽樣樓主是沒法給個答案了,隻能說孔子的時代還沒有這樣反威權,大家都是相信那個時代的史料的,相信周武王是仁德的天子,商紂王是無道暴君,當然即使那個時代也同樣有人懷疑,隻不過沒有成為曆史的主流。


    而且從時代來看,孔子的時代,正好是人類剛剛從蠻荒蒙昧中走出後的第一個曙光的時代,自那個時代開始,奴隸開始有了生存權,就是說雖然可以買賣奴隸,但是不能隨意打殺,在這以前,奴隸的生命是奴隸主掌握的。


    當然說是這麽說,但事實上活人殉葬的習俗一直都有,殺害奴隸對貴族來說也就是交個罰款,執行不嚴格,但至少在思想上已經有了提升。


    孟子裏有句話”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孟子裏這句話說是孔子說的,前段時間樓主一個朋友還提到這句話,說孔子假仁假義,為什麽呢?因為這句話講,那些用人俑替代活人祭祀的人,現在都沒有後人了,意思是說孔子認為應該要用活人祭祀,不能用人俑替代。


    這句話這樣解釋的人很多,但是首先,這句話不出自論語,是出自孟子,是孟子的轉述,而且這句話單看是不全的,這句話結合整段來看。


    這段是孟子對梁惠王的對話,全文很長,樓主就不貼了,大致說一下,大概是講孟子問梁惠王”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就是說用棍子打死人和用刀子砍死人有什麽區別嗎?梁惠王說,沒有區別。


    孟子又問,如果以苛政讓百姓而死,和用刀子直接殺人有什麽不同嗎?梁惠王還是迴答,沒有什麽不同。


    孟子於是開始說,廚房裏有上好的肉食,而沿途的百姓麵露饑色,隨時都會餓死,這樣與帶著野獸來吃人有什麽區別?為政者身為父母官,對待子民卻用這種殘忍的方式施政,這和帶著野獸吃人有什麽區別?


    再然後就是那句話了”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


    這句話在這裏,無論怎麽看也不像是罵那些人用人俑替代人的人不遵守禮製,恰恰相反,孟子這裏要表達的意思,是借孔子的口,說那些用人俑來陪葬的人,都是不仁的,為什麽呢?因為人俑長的像人,這種人怎麽會有後呢?


    換句話說這裏的意思應該是說,用像人的人俑殉葬尚且不仁,更不要說以活人殉葬了,怎麽能讓饑民餓死呢?


    也就是說孟子口中的孔子,確實反對用人俑殉葬,因為人俑長得像人,所以這是不仁的事。


    後來的大儒朱熹做注解說”古之葬者,束草為人以為從衛,謂之芻靈,略似人形而已。中古易之以俑,則有麵目機發,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惡其不仁,而言其必無後也。“


    以現代考古來看,至少商的時候,在文獻裏對活人祭祀還是很讚成的,但是到春秋諸子來看,百家中沒有一家認同的,而儒家更是說,早在周公的周禮裏就明確反對了這一行為。


    大概總結一下,儒家提倡禮樂,而禮樂是圍繞和而來的,禮可以維持和,而天下和以後,才能出現熏陶人的樂。


    這一點在唐宋的時候,發展到極致,今天我們提到茶道、插花都會提到日本,實際上這部分是延續自宋的禪茶,跟隨佛學一起東傳,在日本又發展出自己的思想和一整套儀範,但之後這部分,在中國基本上是沒有了,茶館變成了人際交往的上好場所,在集市裏的某個地方談天說地,講評書,那種悠閑的生活才是我們後來所提倡的茶道。


    日本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提出茶道要有四大原則”和、敬、清、寂“,後人又提出核心也可以歸納為”禮、和、靜、樂“。


    古人講道,是一個特別的字眼,貫上道這個字的時候,就不是簡單的這件事本身的含義了,像是茶道,所包含的是一種藝術和思想的集成,將藝術的美,人的思考和自然摻雜在一起,然後通過一種形式將其表現出來。


    這是古人表達精神的形式,精神是玄妙的,是不可說的,但是可以用一些形式闡述表現出來,比如書畫,文以載道,又比如茶道、詩歌、乃至道教的科儀演教,乃至我們說的漢服衣冠。


    這些形式都是在闡述和表達一種內涵的精神,一種把人格和精神升華出來的部分,直觀的表示出來的形式,像是央視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二裏有一集叫”心傳“


    那這部分可以說自孔子的時代開始,就變成中國文化裏的一個精髓了,藝術、文化種種表現都是為了載道,都有那種跨越時空精神不滅的傳遞。


    蘭亭序最後一段說”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嚐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所闡述的也是這種感慨,如果能契合王羲之的心境,就會發現雖然曆經千年,但仿佛王羲之還在你麵前一樣。


    所以我們今天看樂,看詩的時候,如果沒有相應的心境,讀也就是讀了,看也就是看了,喜歡流行音樂的一定多於喜歡經典樂曲的,今天還知道廣陵散的人一定沒有知道雙截棍的人多。


    不過這種美感和意境,如果真的有心傳統文化的,要從文化本身去體會,而不隻是形式的表示。


    而儒家推崇和追求的部分,在墨家看來,是不必要的,墨家認可儒家對禮的部分看法,但墨家不認可儒家對禮樂死板的那一部分,比如祭禮,墨家相對更實在,要解決天下的問題,讓人人都能吃飽更實在。


    這點莊子就更直白了,你弄那麽多花裏胡哨的玩意,終有一日會消亡,與其去留戀那些虛幻憂傷的美感,不如踏踏實實的吃飽肚子。


    所以具體的概括一下,墨家所提的節儉,其實是物盡其用,就是讓事物發揮出其最大的效能,那這樣,天下是均的,也隻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達到兼愛的目的。


    所以墨家的人都很像死士,苦行僧那樣,為了心中的理想,將生死榮辱置之度外,後世的俠士可以說都是這種精神的縮影如果將百家的思想濃縮成人的話,儒家的君子是朝堂上死諫忠君,愛民如子的大臣,道家是深山隱居,超然物外而智慧超絕的隱士,兵家是縱橫沙場保家衛國的將軍,墨家就是行走江湖每每隻留下背影的俠士,哪裏需要就出現在哪裏,義薄雲天,不畏生死,為了自己的理想可以舍棄一切的大俠。


    後來的水滸傳裏,宋江叫及時雨,懲惡揚善,像墨家所形容的鬼神一樣,在世上遊走。


    那像一個夢一樣,在每一個人們覺得不公的時代,都希望有這樣的人出現,代表最弱勢的人發話,從墨子開始,到我們今天的武俠,這個夢和故事,從來都沒有結束,雖然墨家本身已經逐漸消逝在時代的長河裏,但這種精神,藏在每個人心底,若機緣相合,總是會發芽長出,然後繼續演繹這些傳說和故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先秦百家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靈椿八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靈椿八千並收藏先秦百家談最新章節

xxfse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