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貸款 小額借貸 線上貸款 汽車貸款 手機貸 瘋正妹 橘子影城 古蹟交流社 東森新聞手機板 東森新聞 港書館 super娛樂城 23win 金鈦城娛樂城 信用版娛樂城 贏家娛樂城 WG娛樂城

    如果要說貫穿中國五千年曆史傳統文化思想的部分,大概就得從三教開始說起,諸子百家的時代,百家大多是曇花一現,秦漢以後要不經典亡佚,要不後繼無人,大部分的思想在此後並入儒、道、釋,再產生新的部分,但總的來說都被三教並入了。


    如果講道家的話,很難說從哪裏開始講起,因為自老子作道德後,兩千多年的時光裏,這個思想被闡述發揚的太多了,多到龐雜到一個人終其一生都很難觸及其一二。


    這裏先從對道家思想的一些誤解開始講起,也可以說是從道家對社會和人的生死態度開始講。


    雖然現代網文的興盛,道德經的很多經文也被融入了網文之中,其中最廣為流傳的一句大概就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尤其是有時候,拿這一句來形容天道的殘酷,有意無意的導向這種解釋。


    但實際道德經裏可不隻有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一句,本身在道家思想裏,護生是其中的一部分,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之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餘。


    天道至均,如陽光普照,不分善惡而照,雨露恩澤萬物,不以恭惡而分。


    道家說的平等不是說其沒有存在的價值,而是說天道不會因為人們恭敬就特意降下恩澤,也不會因為人們罵天或者不敬就毀滅你,平等的施與萬物,令其自然的運作,生發萬物而不據為己有,不以己而強加其行,在這個角度才能說平等。


    道家經典中,除了道德以外,還有兩本,一本叫黃帝陰符經,另一本是莊子,一般黃老指的黃老就是這本和道德經,還有一派叫老莊派,以老子和莊子這兩本經典為基礎。


    之所以指這兩派,是因為這兩派在曆史上相對較大,且思想上有一定的辯證性,老莊一派更注重自我的超脫與自然的均衡,追求的是“逍遙於天地之間,獨與精神往來。”是一種無拘無束的超脫,甚至連生死和時間都不能羈絆的逍遙。


    而黃老一派,更注重對人的側重,追求積極入世,發揮道家的治國理念,這個治國的理念其實類似我們現在說的經濟發展,讓百姓休養生息,減少紛爭和政令的繁複,治大國如烹小鮮,,多動則濫,尤其反對無道之爭,認為過度的戰爭損耗生命,也是在破壞國家的根基。包括黃帝四經這些也是屬於黃老經典。


    亂世黃老道,太平儒家生,在漢初和唐初都曾用黃老的思想,讓國家休養生息,建立一個牢固的經濟基礎,為之後的強盛打下基礎,但是物極必反,一旦國家強盛,就避免不了對外擴張與爭執的出現,而此時就會開始走向一條下坡路,直到完成一個循環。


    黃老一派曾經在齊國大興,建立稷下學宮,荀子曾任祭酒,像是荀子吸收了黃老道的思想,認為天道是自然的,而不是人文屬性所決定,不會因為人的好惡而改變,荀子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但是荀子在這基礎上,加上了儒家的思想,“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認為天地有自己的運行規律,人類雖然不能淩駕於其上但是卻可以順應並使用這些規律為自己做事。


    這其實類似我們現代的科學,在研究了物理化學這些基礎法則之後,在此基礎上創造和發展人類自己,但是這種應用本身並未改變自然的規律,如果妄想改變自然的規律就會自食惡果。


    而黃老道家自身則認為,人應該順應自然之勢,順應而發展,而不要過度去改變,也不要欲望過剩的去管理國家,應該符合老子說的,兩村相鄰,雞犬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當然這一部分在現代是被看作反智主義的,樓主在這裏說這種理解是膚淺的,但是要說起來太多了,有興趣的可以討論下,這裏著重說黃老和老莊的生死觀。


    陰符經說“天生天殺,道之理也。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


    這裏的天生天殺,其實表述的是一種自然的思想,什麽意思呢?就是說牛羊出生就要吃草,虎狼則吃牛羊,萬物得天道恩澤而生,這是盜,用我們現代的生物學來說,能量的來源都是太陽,草木進行光合作用是生產者,這便是盜,盜天地之機,而草木盜日月之澤,牛羊則盜草木之用,人則盜萬物以為己用。


    這是自然的規律,也是一種循環,所以說天生天殺,道之理也,但是這裏又說,三盜既宜,三才既安。也就是說宜才安,而如果不宜,那就會出現災禍,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生態係統失去平衡。


    也就是說你吃肉吃飯可以,但是不要浪費,不要奢侈,吃飯是為了吃飽活命,如果還吃出花來了,帶來的浪費這是在破壞自然本身的循環。也就是說既不會刻意避免就不活了,也不會說心安理得的享用自然的資源。


    這裏也可以說是對”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的發散,因為就仁來說,天地是無所偏袒的,芻狗是草紮的祭祀用品,來之前是路邊之草,紮好了又放在祭祀台上受人禮拜,用完了就燒了或者丟了,其實這裏是在表示一種用,人們把野草取來用,而於天地來說,萬物各有其用,各自都是世界的組成部分,絕對不能說一個部分就能自己運行下去,一定是一個大的循環,莊子裏有句話說,天地一指,萬物一馬,換句話說,萬物都是一體的,你能說頭比手重要就不要身體手腳了嗎?一個人由很多細胞組成,每一部分各司其職,任何一部分出了問題,都會使得整體受到影響,由此來說,也可以說是一種至均的平等。


    後麵又說“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至樂性餘,至靜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製在氣。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


    天地無恩,是因為人們生存在天地間,其實多不會感覺到天地的作用,就好像我們無時不刻不在唿吸空氣,但是絕對不會有人去在意空氣,但是一旦離開又離不開,無恩而有大恩。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老子裏麵說天地所以長且久者也,以其不自生而長生,是故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這裏其實就從天道引入人道,無論是治國還是統兵,隻有後其身而身先,才能取得成功,也是古人所說的有德之人,這裏的德不光是我們現代所說的道德的德,是厚德之德。


    易有雲:”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這一句對應道德經裏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裏的法意可多解,這裏可解為效法之意,人效法地,地之德,在於載物,什麽是載物呢?你在地上拉大便,大便臭晦,但是對於地來說,不會退避,你往地上丟金子丟人民幣,這是有價值的東西,地不會說迎合,於君子來說,則是不迎恩而避辱,客觀公正的麵對。“


    地則效法於天,天行以健,自強不息,這裏也可以說比之地的不迎不拒,天更注重施與,就像之前說的,陽光普照,雨露恩澤,疾風暴雷,春風化雨,皆是自然之道,平等而應其所需的施於萬物,絕對不會因為你給天上了貢品他就偏袒你,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之不足,隻是在調整著循環本身。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生與死,恩與害,如陰陽之輪轉,互為其根,在這裏不多說,後麵講老莊的時候著重說。


    黃老一派提倡入世,在自然的基礎上,對於生死是超脫但是護生的”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誌於天下矣。


    在道德經裏是不讚成天下的混亂紛爭的,而這帶來的殺戮是無道的,因為這種戰爭與殺戮的混亂是緣於人們過剩的欲望,所以黃老道提倡積極入世,要化解這種不正確的混亂紛爭,使天下能休養生息,複歸太平,而杜絕這些的最好辦法就是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也就是說讓人們不再有過剩的欲望。


    這裏提到幾次過剩,也就是過度的欲望,所謂過度就是超出本身正常的範圍,而不知足的去追求,家財萬貫,日食不過三餐,廣廈千間,夜眠僅需六尺。你如果不幹,非要吃十幾餐就會把自己撐壞,但是如果你不吃飯,就會餓死,所以說道家說的無為,其實不是消極避世,而是把握一個度,不過也不損。


    而這個度,就是最貼合自然的,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也就是順應自然的規律而建立人類社會的秩序與良性循環。


    總的來說這就是黃老道家提倡的入世和對生死的態度。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先秦百家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靈椿八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靈椿八千並收藏先秦百家談最新章節

xxfse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