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眾抬頭見太後臉色發白,不放心地道:“太後,您是不是累了,要不我叫小白姑娘來,陪著您。”
“不、不。”太後聽了,忙堅決地擺手道,“我不累,你接著說。”
鄭眾見了,目光中閃過一絲驚訝,但立刻低頭應是。就在太後麵前站著,他想了一會,苦著臉道:“太後,我真得隻記得先帝請過慧智禪師,知道的事也就這些,那道人的事,我是一點都不知情。”
“嗯。”太後隻哼了一聲。鄭眾聽了,忙繼續往下說道:“太後,想起來了,那日你在問我前,還宣過陳寵來見。陳寵?”
聽到這裏,太後又是一驚,心想陳寵不是在我得病那晚死了嗎?我還一直感慨,若不是我得病,必當送下陳寵。沒想到我竟然在得病前,還宣召過他。想到這裏,微微歎道:“陳寵就三朝元老了,隻可惜孤家得病的了,沒看上他最後一麵。”
鄭眾聽了,感激地道:“太後對陳寵如此恩重,他在地下,也感恩太後的。不過他也值了,能在死前頭一天,得太後開恩見賞。”
“哦,那我是在八月十五請的他嗎?”
“是,老奴記得清楚,那天正是八月十五下午。”
“你還記得我召他,都說了什麽嗎?”
“老奴隻記得將陳寵大人請來後,隻有玉蘭姑娘在一旁陪著,我等都在外麵候著。據玉蘭姑娘說,是太後對佛道兩家的故事感興趣,想起陳大人見多識廣,特宣他來的。但是當時您曾告訴過我,說是陳大人說,在那慧智失蹤之前,曾留下了個包袱給先帝。”
“哦。”太後聽了,心想玉蘭小妮子這些事俱沒與我說過,看來等她迴來,還要好好地問她一番。不過我得先搞明白,免得再讓她搪塞過去。當下又問道:“我知道了,陳寵說的在那慧智失蹤之前,曾留下了個包袱給先帝的事,你給我繼續說,隻要是和那慧智有關的,都仔細講與我聽。”
“這個多虧陳大人提醒了,老奴這才想起來,是先帝派老奴取的。我還記得當時先帝讓我去找慧智一次,說是要賞他為朝廷誦經之功。因慧智不受金錢功名,是以先帝特地讓禦膳房做了一盒壽桃,讓我帶與他,還特意讓我叮囑他,此仍皇恩於他,命他隻得獨享,並以白馬寺僧眾為重。”
太後聽到這裏,微半的雙眼霍然睜開,神情也是一震,因為這句話她最明白,仍是朝廷要殺某人時,卻又讓那人休麵死去時,所用的委婉說法。她心中更是疑惑,心是那慧智縱是沒治好先帝之病,但也有功無過呀!為何先帝要致他於死地呢!還說讓他以白馬寺僧眾為重。
她望向鄭眾,目光中帶有疑慮。鄭眾在宮中這麽多年,對他轉述的話自然是心知肚明,但隻作不知罷了,則又怎麽在宮中做到總管之職呢。他見太後目光投向自己,當下慢慢地道:“太後,慧智禪師精通佛法,在三日後,就、就圓寂了。”
“嗯。”太後歎了一口氣,繼續問道,“我知道了,那你見到慧智時,可聽他說過些什麽?”
“我見到慧智時,隻見他正在屋中坐著誦經,神情有些呆滯,對我也是不理不睬。我招唿了他幾聲,他這才睜開眼看了看我,我命旁人退下,低聲將先帝旨意傳達給了他。他隻是望了下那盒壽桃,還是沒有說話。但是當我臨出門前,卻聽他清清楚楚地道:‘三日後,你再來見我。’
我迴宮後,向先帝迴了旨意。先帝也是什麽都沒說,隻是讓我三日後再去白馬寺。可是當我三日後再到白馬寺時,見到慧智已坐化了,他圓寂前,留下了個包裹,說是要呈給皇帝的。我親自祭奠了慧智遺體,目送他遺體火化,這才帶著那包裹迴宮,呈給了先帝。”
“那包裹裏麵都有什麽,你知道嗎?”
“迴太後,裏麵是一部佛經,一個如意和一件小孩穿的用金縷衣做的褲子。”
太後聽到這裏,心情甚是激動,道:“金縷衣做的褲子?小孩穿的,你給我說清楚點。”
鄭眾道:“太後,那一部佛經都是梵文,老奴不認得,應該就是您案前這個。如意,先帝經常拿在手中把玩。但那金縷衣,我也隻是在打開包袱時見了一眼,就被先帝喝我下去了。但老奴記得清楚,當年先帝駕崩之際,遺旨中就有著那件金縷衣做的褲子陪葬。”
鄧太後聽到這裏,身子向龍椅上一靠,不再言語。
鄭眾等了一會,見太後始終不語,一時也不知說什麽好,最後又鼓起勇氣,對太後道:“太後,當日你與老奴的對話,就是到這裏,你聽我說完此事後,也是靠著椅子不說話,過了一會,便讓老奴下去了。”
“哦!是嗎?”太後此時已將當時先帝去世的情景迴想了一遍,那時的自己,雖然已是無夫無子,可是卻肩負著先帝托付的天下,自己當時一是悲傷,二來又得操勞國事,對先帝的後事,隻是叮囑太臣們用心去半,對於什麽陪葬品,卻沒有一一過目。所以那條金縷玉衣的做的小孩褲子,自己確實沒怎麽注意。估計去年八月十五那天,自己聽鄭眾說起這些,自己的所思所想,與現在差不了多少。而事關為先帝治病的道人一事,鄭眾雖是先帝的心腹,但在先帝病重之際,自然是陰皇後主持宮中一切,鄭眾被排除在知曉內情之外,他對這些事一無所知,也是很自然的。想到這裏,她又問鄭眾道:“我得病前那天,除了問過你這事,宣見陳寵之外,還做過什麽?”
“這個,”鄭眾撓著頭想了一會,終於搖了搖頭,迴道:“迴太後,沒有別的什麽事了。”
“你好好想想,有一點不尋常的地方,都給我說出來。”
“是,太後。”鄭眾又低頭想了一會,這才想起一事,又對太後道:“我隻記得在八月十五晚上,你不顧夜寒,帶著玉蘭,在外麵賞月著。”
“是嗎?”太後聽了,一迴想起,自己自打先帝走後,從未在八月十五,萬家團圓的日子裏賞過月,去年自己,怎麽有此雅致呢?當下問道:“我們賞月時,你也在一旁著吧。”
“是,老奴在一旁伺候著。老奴記得,太後興致很高,還命玉蘭作詩著。”
“你將賞月的事,給我迴憶下,盡量說全了。”
“是。”鄭眾當下又將去年八月十五時的情景敘述了一遍。聽完鄭眾的敘述,太後問道:“那晚我和玉蘭除了說牛郎織女星的故事,沒有別的事情嗎?你不再好好想想。”
“老奴當時坐得遠,隻是見太後您興致很好,還讓玉蘭做了首詩著,可是那詩,那詩老奴沒記住啊!”
“嗬嗬。”太後聽了,微微一笑,示意他繼續說。
鄭眾又想起一事,對太後道:“對了,太後,您和玉蘭,曾一起數星星著,老奴不懂星相,也隻是陪著一起看著,但也沒看出什麽來。但是您當時說了句話,我卻記得。”
“我說什麽了?”
“您說什麽九星映五台。”
“九星映五台?什麽九星,五台的?”
“九星,我記著玉蘭姑娘當時數星星著,還說牛郎父子三顆星加上六顆連起來像織布榴子的星星,正好是九顆,想來指得就是這九星。而且玉蘭姑娘還說,南天上的九顆星星,連起來像一隻正在夜空中展翅翱翔的蒼鷹。”
“九顆星星,按說對的應是五個什麽台了。”太後心中暗道,但卻沒有說出來,隻是問道:“還有嗎?”
“老奴這時正打算勸太後早點迴去休息,走的近些,聽太後問玉蘭姑娘,這五台是何物。玉蘭姑娘也說不知,還說什麽大師父也太愛出啞迷了,真是難猜。然後太後就迴宮休息去了。老奴記得,當時玉蘭姑娘也陪著,到後來玉蘭姑娘迴去休息,到了夜間,太後您、您就。”
“哦。”聽到這裏,太後終於點點頭,對鄭眾道,“那好,今日之事,便當沒發生過,過去的事,你可以忘掉了。”
“老奴年紀大了,什麽事都是說過去就忘了。”
“好,你下去吧!”
鄭眾聽了,心中終於鬆了口氣,起身謝恩欲退,卻又止住腳,對太後道:“太後,久思傷神,請太後保重身體。”
“放心吧。對了,可有玉蘭的消息了。”
“迴太後,相關各地,還沒有上報玉蘭姑娘的訊息。不過有張道長在,玉蘭姑娘定能找到親人。”
“嗯!對了,你下去後,查一下九顆星是怎麽迴事。”
“是。”
太後聽了,閉上雙眼,似想似睡。鄭眾見了,忙輕輕地退出殿外,輕聲叮囑宮女們,打起精神,隨時聽太後招唿。
太後一個人靜靜在靠在龍椅上,聞著那熟悉的龍涎香味,心中卻是百感交集,聽到這裏,太後心中已弄明白了大概,那就是先帝當年,為了治病,曾做下了一件極隱秘的事情,事後還將知曉的人都除去了。自己在去年的八月十五,得病之前,必是在查找這些事情,因為這些事情,很可能與自己的孩子夭折有關。可問題是,先帝不告訴自己這些事情,但是玉蘭她,當時她在一旁,也一定知曉了許多事情,可為何她對自己一個字也不提呢。對了,她必是怕我病情複發,這才壓下來的。哎!可憐的孩子,難道她眉目間總有一絲惆悵呢!想來小白她們,也是因為這個緣故才瞞著我的。咦!還有些不對,以我現在的身體,比得病前還要好得多,又有張道長在,這些事情,告訴我,想來我也能扛得住啊!難道她們是太謹慎了不成。想到這裏,太後又迴想剛才鄭眾說的話,心想那大師父會不會是慧智呢。玉蘭說大師父會出啞謎,是不是指的佛經中的這首詩藏著什麽秘密。哎!沒準佛經中還藏著另一首詩,詩中有九星映五台一句,我們當時猜想的,是另一首詩。都怪我腦袋不好使了,那日的事,竟然一點也想不起來了。
九星、五台、五台。咦!五台山,我記得這次龍兒來,還與我講過清涼山的一個傳說,說是清涼山上,有五個山頂如平台的山峰,於是當地人也有管清涼山叫五台山的。龍兒還與我說了一個文殊菩薩借歇龍石的傳說。難道那日我與玉蘭說起的五台,指得就是清涼山嗎?要是這樣的話,那麽九顆像老鷹的星星,又所指為何呢?
正當太後思索之際,鄭眾又來稟報,說是經問管星相的太史令張衡道,以牛郎星為中心,四周圍繞的八顆亮星連線,組成的形狀,有如一隻在空中展翅翱翔的蒼鷹。
聽到這裏,太後眼前一亮,心想金蟬來自清涼山大靈鷲寺,清涼為五台,靈鷲不也是蒼鷹嗎?想通此節,太後心情大好,揮手讓鄭眾退下。
她站起身來,在殿中來迴踱步,心想要是自己猜的沒錯的話,那金蟬必是先帝遺失在民間的孩子,這孩子被慧智送到清涼山大靈鷲寺。可是,玉蘭她們知道這些事,為何不告訴我呢!她們怕是我容不下金蟬嗎?不能啊!別人不了解我,玉蘭她還不知道我的心嘛!哦,那還有一種可能,就是金蟬也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可他不願別人知曉,所以不讓玉蘭她們知道的人說出來。這就難怪玉蘭小白她們有口難言,常常對我麵帶難色了。哈哈,這也怪不得她們。金蟬不願進宮見我,其實是不想麵對他的身世。
一想到這裏,太後頓時感覺這些天圍繞自己的疑惑一一而解,心想這不是玉蘭她們告訴我的,而是我自己猜出來的,到時見到金蟬小師父,他不見也得見了。對了,還有一事,我還未查明。
當下太後將蔡倫召來,叮囑他將當年懷過先帝的孩子的妃子,還有受到過先帝臨幸的妃子,無論是死是活,都將她們的畫像找來,與她過目。
蔡倫領命而去,太後則麵帶微笑,去找小白,看她的畫功進展去了。
“不、不。”太後聽了,忙堅決地擺手道,“我不累,你接著說。”
鄭眾見了,目光中閃過一絲驚訝,但立刻低頭應是。就在太後麵前站著,他想了一會,苦著臉道:“太後,我真得隻記得先帝請過慧智禪師,知道的事也就這些,那道人的事,我是一點都不知情。”
“嗯。”太後隻哼了一聲。鄭眾聽了,忙繼續往下說道:“太後,想起來了,那日你在問我前,還宣過陳寵來見。陳寵?”
聽到這裏,太後又是一驚,心想陳寵不是在我得病那晚死了嗎?我還一直感慨,若不是我得病,必當送下陳寵。沒想到我竟然在得病前,還宣召過他。想到這裏,微微歎道:“陳寵就三朝元老了,隻可惜孤家得病的了,沒看上他最後一麵。”
鄭眾聽了,感激地道:“太後對陳寵如此恩重,他在地下,也感恩太後的。不過他也值了,能在死前頭一天,得太後開恩見賞。”
“哦,那我是在八月十五請的他嗎?”
“是,老奴記得清楚,那天正是八月十五下午。”
“你還記得我召他,都說了什麽嗎?”
“老奴隻記得將陳寵大人請來後,隻有玉蘭姑娘在一旁陪著,我等都在外麵候著。據玉蘭姑娘說,是太後對佛道兩家的故事感興趣,想起陳大人見多識廣,特宣他來的。但是當時您曾告訴過我,說是陳大人說,在那慧智失蹤之前,曾留下了個包袱給先帝。”
“哦。”太後聽了,心想玉蘭小妮子這些事俱沒與我說過,看來等她迴來,還要好好地問她一番。不過我得先搞明白,免得再讓她搪塞過去。當下又問道:“我知道了,陳寵說的在那慧智失蹤之前,曾留下了個包袱給先帝的事,你給我繼續說,隻要是和那慧智有關的,都仔細講與我聽。”
“這個多虧陳大人提醒了,老奴這才想起來,是先帝派老奴取的。我還記得當時先帝讓我去找慧智一次,說是要賞他為朝廷誦經之功。因慧智不受金錢功名,是以先帝特地讓禦膳房做了一盒壽桃,讓我帶與他,還特意讓我叮囑他,此仍皇恩於他,命他隻得獨享,並以白馬寺僧眾為重。”
太後聽到這裏,微半的雙眼霍然睜開,神情也是一震,因為這句話她最明白,仍是朝廷要殺某人時,卻又讓那人休麵死去時,所用的委婉說法。她心中更是疑惑,心是那慧智縱是沒治好先帝之病,但也有功無過呀!為何先帝要致他於死地呢!還說讓他以白馬寺僧眾為重。
她望向鄭眾,目光中帶有疑慮。鄭眾在宮中這麽多年,對他轉述的話自然是心知肚明,但隻作不知罷了,則又怎麽在宮中做到總管之職呢。他見太後目光投向自己,當下慢慢地道:“太後,慧智禪師精通佛法,在三日後,就、就圓寂了。”
“嗯。”太後歎了一口氣,繼續問道,“我知道了,那你見到慧智時,可聽他說過些什麽?”
“我見到慧智時,隻見他正在屋中坐著誦經,神情有些呆滯,對我也是不理不睬。我招唿了他幾聲,他這才睜開眼看了看我,我命旁人退下,低聲將先帝旨意傳達給了他。他隻是望了下那盒壽桃,還是沒有說話。但是當我臨出門前,卻聽他清清楚楚地道:‘三日後,你再來見我。’
我迴宮後,向先帝迴了旨意。先帝也是什麽都沒說,隻是讓我三日後再去白馬寺。可是當我三日後再到白馬寺時,見到慧智已坐化了,他圓寂前,留下了個包裹,說是要呈給皇帝的。我親自祭奠了慧智遺體,目送他遺體火化,這才帶著那包裹迴宮,呈給了先帝。”
“那包裹裏麵都有什麽,你知道嗎?”
“迴太後,裏麵是一部佛經,一個如意和一件小孩穿的用金縷衣做的褲子。”
太後聽到這裏,心情甚是激動,道:“金縷衣做的褲子?小孩穿的,你給我說清楚點。”
鄭眾道:“太後,那一部佛經都是梵文,老奴不認得,應該就是您案前這個。如意,先帝經常拿在手中把玩。但那金縷衣,我也隻是在打開包袱時見了一眼,就被先帝喝我下去了。但老奴記得清楚,當年先帝駕崩之際,遺旨中就有著那件金縷衣做的褲子陪葬。”
鄧太後聽到這裏,身子向龍椅上一靠,不再言語。
鄭眾等了一會,見太後始終不語,一時也不知說什麽好,最後又鼓起勇氣,對太後道:“太後,當日你與老奴的對話,就是到這裏,你聽我說完此事後,也是靠著椅子不說話,過了一會,便讓老奴下去了。”
“哦!是嗎?”太後此時已將當時先帝去世的情景迴想了一遍,那時的自己,雖然已是無夫無子,可是卻肩負著先帝托付的天下,自己當時一是悲傷,二來又得操勞國事,對先帝的後事,隻是叮囑太臣們用心去半,對於什麽陪葬品,卻沒有一一過目。所以那條金縷玉衣的做的小孩褲子,自己確實沒怎麽注意。估計去年八月十五那天,自己聽鄭眾說起這些,自己的所思所想,與現在差不了多少。而事關為先帝治病的道人一事,鄭眾雖是先帝的心腹,但在先帝病重之際,自然是陰皇後主持宮中一切,鄭眾被排除在知曉內情之外,他對這些事一無所知,也是很自然的。想到這裏,她又問鄭眾道:“我得病前那天,除了問過你這事,宣見陳寵之外,還做過什麽?”
“這個,”鄭眾撓著頭想了一會,終於搖了搖頭,迴道:“迴太後,沒有別的什麽事了。”
“你好好想想,有一點不尋常的地方,都給我說出來。”
“是,太後。”鄭眾又低頭想了一會,這才想起一事,又對太後道:“我隻記得在八月十五晚上,你不顧夜寒,帶著玉蘭,在外麵賞月著。”
“是嗎?”太後聽了,一迴想起,自己自打先帝走後,從未在八月十五,萬家團圓的日子裏賞過月,去年自己,怎麽有此雅致呢?當下問道:“我們賞月時,你也在一旁著吧。”
“是,老奴在一旁伺候著。老奴記得,太後興致很高,還命玉蘭作詩著。”
“你將賞月的事,給我迴憶下,盡量說全了。”
“是。”鄭眾當下又將去年八月十五時的情景敘述了一遍。聽完鄭眾的敘述,太後問道:“那晚我和玉蘭除了說牛郎織女星的故事,沒有別的事情嗎?你不再好好想想。”
“老奴當時坐得遠,隻是見太後您興致很好,還讓玉蘭做了首詩著,可是那詩,那詩老奴沒記住啊!”
“嗬嗬。”太後聽了,微微一笑,示意他繼續說。
鄭眾又想起一事,對太後道:“對了,太後,您和玉蘭,曾一起數星星著,老奴不懂星相,也隻是陪著一起看著,但也沒看出什麽來。但是您當時說了句話,我卻記得。”
“我說什麽了?”
“您說什麽九星映五台。”
“九星映五台?什麽九星,五台的?”
“九星,我記著玉蘭姑娘當時數星星著,還說牛郎父子三顆星加上六顆連起來像織布榴子的星星,正好是九顆,想來指得就是這九星。而且玉蘭姑娘還說,南天上的九顆星星,連起來像一隻正在夜空中展翅翱翔的蒼鷹。”
“九顆星星,按說對的應是五個什麽台了。”太後心中暗道,但卻沒有說出來,隻是問道:“還有嗎?”
“老奴這時正打算勸太後早點迴去休息,走的近些,聽太後問玉蘭姑娘,這五台是何物。玉蘭姑娘也說不知,還說什麽大師父也太愛出啞迷了,真是難猜。然後太後就迴宮休息去了。老奴記得,當時玉蘭姑娘也陪著,到後來玉蘭姑娘迴去休息,到了夜間,太後您、您就。”
“哦。”聽到這裏,太後終於點點頭,對鄭眾道,“那好,今日之事,便當沒發生過,過去的事,你可以忘掉了。”
“老奴年紀大了,什麽事都是說過去就忘了。”
“好,你下去吧!”
鄭眾聽了,心中終於鬆了口氣,起身謝恩欲退,卻又止住腳,對太後道:“太後,久思傷神,請太後保重身體。”
“放心吧。對了,可有玉蘭的消息了。”
“迴太後,相關各地,還沒有上報玉蘭姑娘的訊息。不過有張道長在,玉蘭姑娘定能找到親人。”
“嗯!對了,你下去後,查一下九顆星是怎麽迴事。”
“是。”
太後聽了,閉上雙眼,似想似睡。鄭眾見了,忙輕輕地退出殿外,輕聲叮囑宮女們,打起精神,隨時聽太後招唿。
太後一個人靜靜在靠在龍椅上,聞著那熟悉的龍涎香味,心中卻是百感交集,聽到這裏,太後心中已弄明白了大概,那就是先帝當年,為了治病,曾做下了一件極隱秘的事情,事後還將知曉的人都除去了。自己在去年的八月十五,得病之前,必是在查找這些事情,因為這些事情,很可能與自己的孩子夭折有關。可問題是,先帝不告訴自己這些事情,但是玉蘭她,當時她在一旁,也一定知曉了許多事情,可為何她對自己一個字也不提呢。對了,她必是怕我病情複發,這才壓下來的。哎!可憐的孩子,難道她眉目間總有一絲惆悵呢!想來小白她們,也是因為這個緣故才瞞著我的。咦!還有些不對,以我現在的身體,比得病前還要好得多,又有張道長在,這些事情,告訴我,想來我也能扛得住啊!難道她們是太謹慎了不成。想到這裏,太後又迴想剛才鄭眾說的話,心想那大師父會不會是慧智呢。玉蘭說大師父會出啞謎,是不是指的佛經中的這首詩藏著什麽秘密。哎!沒準佛經中還藏著另一首詩,詩中有九星映五台一句,我們當時猜想的,是另一首詩。都怪我腦袋不好使了,那日的事,竟然一點也想不起來了。
九星、五台、五台。咦!五台山,我記得這次龍兒來,還與我講過清涼山的一個傳說,說是清涼山上,有五個山頂如平台的山峰,於是當地人也有管清涼山叫五台山的。龍兒還與我說了一個文殊菩薩借歇龍石的傳說。難道那日我與玉蘭說起的五台,指得就是清涼山嗎?要是這樣的話,那麽九顆像老鷹的星星,又所指為何呢?
正當太後思索之際,鄭眾又來稟報,說是經問管星相的太史令張衡道,以牛郎星為中心,四周圍繞的八顆亮星連線,組成的形狀,有如一隻在空中展翅翱翔的蒼鷹。
聽到這裏,太後眼前一亮,心想金蟬來自清涼山大靈鷲寺,清涼為五台,靈鷲不也是蒼鷹嗎?想通此節,太後心情大好,揮手讓鄭眾退下。
她站起身來,在殿中來迴踱步,心想要是自己猜的沒錯的話,那金蟬必是先帝遺失在民間的孩子,這孩子被慧智送到清涼山大靈鷲寺。可是,玉蘭她們知道這些事,為何不告訴我呢!她們怕是我容不下金蟬嗎?不能啊!別人不了解我,玉蘭她還不知道我的心嘛!哦,那還有一種可能,就是金蟬也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可他不願別人知曉,所以不讓玉蘭她們知道的人說出來。這就難怪玉蘭小白她們有口難言,常常對我麵帶難色了。哈哈,這也怪不得她們。金蟬不願進宮見我,其實是不想麵對他的身世。
一想到這裏,太後頓時感覺這些天圍繞自己的疑惑一一而解,心想這不是玉蘭她們告訴我的,而是我自己猜出來的,到時見到金蟬小師父,他不見也得見了。對了,還有一事,我還未查明。
當下太後將蔡倫召來,叮囑他將當年懷過先帝的孩子的妃子,還有受到過先帝臨幸的妃子,無論是死是活,都將她們的畫像找來,與她過目。
蔡倫領命而去,太後則麵帶微笑,去找小白,看她的畫功進展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