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不負如來不負卿
小黑得龍兒吩咐,過來打探事情詳情。她見金蟬與這僧人一起念經,就奉張道陵之命還魂告訴龍兒,免得她們擔心,這次再迴來,聞聽此言,也是驚奇無比,當下俯到金蟬身旁側耳細聽。
隻聽張道陵笑道:“大師父莫急,自大師父為漢和帝譯經之後,到現在已十五年了,這段公案,也應了了。大師父,你可知麵前這小和尚是誰?”
“他是誰?”慧智被張道陵問的一怔,迴頭望向金蟬,仔細觀察金蟬麵龐,他看了一陣,神情竟然一震,竟然顫巍巍地站了起來,對著金蟬走來,口中還喃喃道:“你是誰,你是,你是誰?你可是大孚靈鷲寺的那個小和尚?”
金蟬聽張道陵如此一說,將事情一一對照,前思後想後,雖對這人就是慧智確信無疑,便心中也有無數的疑問,想要問眼前這個人,當下迴道:“小僧法名金蟬,自幼出家,修行在大孚靈鷲寺。”
那慧智聽了,身形一晃,險些摔倒。金蟬忙上前攙扶。慧知在他的攙扶下,又向屋門外拜下,口中念道:“你就是金蟬,我佛慈悲,讓我今日得遇,難道這一切都是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不成?”
張道陵聽慧智這樣說,心知自己和金蟬的一切推斷,都沒有錯。隻不過本以為太後之魂,就在這瓶中,可出來的竟然是慧智之魂,看來這些事情太過曲折,想來從慧智這裏,必能有所收獲。當下對慧智道:“大師,你所說何意?能不能與我等詳說。”
慧智聽了,點點頭道:“好吧,這些事在我心中藏了這麽多年,是該說出來了。”說完他又長歎一聲,道:“我罪孽深重,終生不見天日也是罪有應得,如今被你二人將我從瓶中救出,我就將事情說與你們聽。金蟬,你今年多大了?”
“小僧一十四了。”
“想不到你都長這麽大了,算來我這魂魄,也被關了十四年了,當年的事,我要從那說起呢?讓我想想,我想想。也罷,就從我小時說起。我年方五歲,因母親病故,家中窮困,父親無力撫養我,便將我送給了別人,後又流落到洛陽街頭,靠乞討為生。天可憐見,一天我遇到了兩位恩師,一名攝摩騰、一名竺法蘭,仍是天竺國有名的高僧,被漢明帝請來東土傳教。他們見我可憐,便收了我為徒,法號慧智,成為他們的關門弟子。從此我便隨二位恩師,在白馬寺修行。
我天性喜愛佛經,為佛法癡迷,二位恩師見此,對我著意培養,他們本想立我為掌門弟子,可我不願為俗事所擾,緊辭不受,仍是一心服侍二位恩師,向他們學習佛法。二位恩師對我也是愈加喜歡,待他們即將圓寂之際,將我叫到身邊,告訴了我齊雲塔之秘。金蟬,我現已成這個樣子,這齊雲塔之秘,就由我傳給你了,維護佛門之托,就靠你了。”
金蟬聽了,淒涼地道:“慧智師父,齊雲塔已倒了。”
慧智聞聽齊雲塔倒,大驚,也不知從那裏來的力氣,一下子站了起來,旋又摔倒。
金蟬忙上前攙扶,卻被慧智一把抓住,顫聲問道:“你剛才說什麽?塔倒了?”
金蟬扶住慧智,點點頭道:“慧智師父,齊雲塔倒了,這事還賴我呢!”
慧智聽了,猶自不信,又問道:“什麽?金蟬,你不是在大孚靈鷲寺出家嗎?這是怎麽迴事?”
金蟬聽了,當下將自己如何自大孚靈鷲寺出來尋經,一路上從延古寺到白馬寺,自己如何在齊雲塔掃塔時,無意中念了塔身上的七佛滅罪真言,這才解了佛門禁錮,放走了無當聖母,又被無當聖母抓走後放出一事與慧智說了。
金蟬說到最後,跪倒在慧智身前,也是淚流滿麵,哭道:“弟子釀成的大禍,無比悔恨,求大師父指點迷津,好求改過。”
慧智聽了,臉上驚得毫無人色,過也好半天,才道:“你是無心之過,又有何罪。我卻是罪孽深重,無罪可恕。我有違師命,也不敢奢求佛祖寬恕。不過金蟬你莫要自責。那無當聖母雖是出了地牢,但隻要不思改過,作惡於世的話,必招報應。但是你們倆要以我為戒,在修行中,切記不可犯戒。”說到這些,慧智嘴唇蠕動了幾下,卻沒說出一句話來,反而是雙眼竟然流下淚來。
過了半晌,慧智歎道:“一念成佛,一念又成魔,想不到這些因果,竟然全著落在我身上。你們什麽也不要問了,隻聽我說就是了。你們二人聽明白後,能幫我做些事情,我良心上能少受些譴責,我就知足了。”
金蟬和張道陵聽他慢慢說起當年往事,心想這些事竟然將在這裏的所有人,都牽連到了一起,誰也不敢出大聲,全都屏氣凝神,聽慧智慢慢道來。
隻聽慧智繼續道:“哎,說起齊雲塔之秘,我二位恩師告訴我,這塔下關押的無當聖母,仍是一位藐視天規,與天庭作對的大魔頭,她被我佛抓獲後,本應被殺,可我佛念她一身修為不易,特意饒她一命,那知她又從靈山逃走,潛到洛陽城外,我佛特派觀世音菩薩前來,苦勸她皈依佛門。但那無當聖母卻甚是倔強,她寧死不願皈依我佛,觀世音菩薩與她論了三天三夜法,仍不能勸服她。觀世音菩薩劃地為牢,將她關入地牢之中,並許百年之後,看她表現,再做決定。菩薩將此事稟報了佛祖,佛祖特派降龍伏虎二羅漢,降世化為二位恩師,到此建寺造塔,一來傳播佛法,二來也有點化無當聖母之意。這才有了白馬寺,建了齊雲塔,因為二位恩師以凡人之形降世,是以待完成佛祖使命後,又從眾人中選中了我,傳我衣缽。”
張道陵聽到此處,不由奇道:“慧智禪師,那無當聖母作惡多端,且屢教不改,為什麽非要感化她呢。要是知道縱惡即是行惡,以德報怨,則何以報德?”
慧智聽了,望向張道陵看了一會,歎道:“我當時也是你這麽想的,但恩師道,此人身上獨具一種戾氣,若不能用佛法消去,縱是這無當聖母魂飛魄散,那戾氣仍存,留於世上,必將後患無窮。且佛門與天庭有約,三定未解之前,不再許任何佛門中人降世臨凡,凡間一切之事,均由凡間之人處理。我因這些話是恩師所說,所行之事又是奉佛祖之命,我雖感責任重大,但卻不敢有一絲懈怠。恩師還千萬叮囑我,我若尋到楞嚴經全部,就可到齊雲塔下,日夜誦經,說與無當聖母聽。二位恩師圓寂前,還留下了一柄如意,仍是用神龜之甲所製。二位恩師道:‘此物有招魂之功,可用剛死之人其血,招之還魂。但因此物邪氣過重,是以用佛法禁之,也唯佛法可解其所受禁錮,讓我小心收藏,待無當聖母皈依我佛後,才能將如意與她見麵。隻是想不到我後來竟貪迷美色而不能自拔,將恩師的叮囑都忘到了腦後,齊雲塔倒,無當聖母出逃,實則與你無關,其罪在我。”
慧智說到這裏,見二人聽得是瞠目結舌,又歎了口氣,才道:“本來我在白馬寺中修行,心想的是先將寺中所存諸經都參得悟透,再外出尋經問法。那知樹欲靜而風不止,漢和帝登基後。因身得得重病,聽聞有佛法能祛病,這才命人宣我入宮。我再三推辭不得,隻得入宮為漢和帝誦經說法。我不會治病,本以我此去不過是例行公事罷了,那知這一去,竟將我多年修行毀於一旦,還犯下了滔天罪孽。”
“這是為何?”張金二人聽了,齊聲問道。
慧智歎了口氣,麵上現出了無比羞愧之色。過了好半晌,才道:“我已是待死之人,又怕什麽醜事。哎,我入宮後,先是為和帝念經,並與和帝探討佛法。漢和帝當時也是身患重病,心情煩燥,聽了我誦的四十二章經後,心情微感好轉,又得知我通梵文,是以又將宮中秘藏的三部佛經交與我,讓我為他譯出來。
這三部經書,經我查看,竟然是失蹤已久的《金剛經》、《大悲咒》和二位恩師讓我尋找的《楞嚴經》殘本,我得之無比驚喜,日夜不休,先是譯出了《金剛經》,這時漢和帝病更加重了,我隻得先放下譯經一事,先為皇帝誦念《金剛經》。漢和帝聽了《金剛經》之後,果然覺得病情有所轉輕,他對我大加讚賞,並同我共討佛法,想從佛法中找到祛病延壽之法。我不懂皇帝之心思,反而說佛法雖是無邊,但卻不度無緣之人,隻有禮敬三寶,吃齋念佛,戒葷戒色,誠心事佛,方得長壽。可漢和帝仍為天下共主,對此那裏能聽得進去。他與我論了幾次佛法,見我隻會譯經誦佛,對我態度也就不如之前了。後來他的一名鄧貴妃,有了身孕待產,心情也是非常煩燥,和帝便讓我為她誦念《金剛經》。”
說到這裏,慧智再也控製不住自己情緒,竟然掩麵失聲痛哭,邊哭邊道:“哎,想不到我修行多年,本以為已經心靜如水,意堅如鋼,那知隻是到後宮見了鄧貴妃一麵,自此便陷入相思之中,再也無法自拔,當真是罪孽深重啊!二位恩師,弟子無顏卻見你們啊!我佛慈悲,求我佛保佑他們二人,不要再重蹈我的覆轍。”說完又俯地哭了起來。
金蟬和張道陵聽了,麵麵相覷,一時間誰也不知道如何勸起。
(本章完)
小黑得龍兒吩咐,過來打探事情詳情。她見金蟬與這僧人一起念經,就奉張道陵之命還魂告訴龍兒,免得她們擔心,這次再迴來,聞聽此言,也是驚奇無比,當下俯到金蟬身旁側耳細聽。
隻聽張道陵笑道:“大師父莫急,自大師父為漢和帝譯經之後,到現在已十五年了,這段公案,也應了了。大師父,你可知麵前這小和尚是誰?”
“他是誰?”慧智被張道陵問的一怔,迴頭望向金蟬,仔細觀察金蟬麵龐,他看了一陣,神情竟然一震,竟然顫巍巍地站了起來,對著金蟬走來,口中還喃喃道:“你是誰,你是,你是誰?你可是大孚靈鷲寺的那個小和尚?”
金蟬聽張道陵如此一說,將事情一一對照,前思後想後,雖對這人就是慧智確信無疑,便心中也有無數的疑問,想要問眼前這個人,當下迴道:“小僧法名金蟬,自幼出家,修行在大孚靈鷲寺。”
那慧智聽了,身形一晃,險些摔倒。金蟬忙上前攙扶。慧知在他的攙扶下,又向屋門外拜下,口中念道:“你就是金蟬,我佛慈悲,讓我今日得遇,難道這一切都是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不成?”
張道陵聽慧智這樣說,心知自己和金蟬的一切推斷,都沒有錯。隻不過本以為太後之魂,就在這瓶中,可出來的竟然是慧智之魂,看來這些事情太過曲折,想來從慧智這裏,必能有所收獲。當下對慧智道:“大師,你所說何意?能不能與我等詳說。”
慧智聽了,點點頭道:“好吧,這些事在我心中藏了這麽多年,是該說出來了。”說完他又長歎一聲,道:“我罪孽深重,終生不見天日也是罪有應得,如今被你二人將我從瓶中救出,我就將事情說與你們聽。金蟬,你今年多大了?”
“小僧一十四了。”
“想不到你都長這麽大了,算來我這魂魄,也被關了十四年了,當年的事,我要從那說起呢?讓我想想,我想想。也罷,就從我小時說起。我年方五歲,因母親病故,家中窮困,父親無力撫養我,便將我送給了別人,後又流落到洛陽街頭,靠乞討為生。天可憐見,一天我遇到了兩位恩師,一名攝摩騰、一名竺法蘭,仍是天竺國有名的高僧,被漢明帝請來東土傳教。他們見我可憐,便收了我為徒,法號慧智,成為他們的關門弟子。從此我便隨二位恩師,在白馬寺修行。
我天性喜愛佛經,為佛法癡迷,二位恩師見此,對我著意培養,他們本想立我為掌門弟子,可我不願為俗事所擾,緊辭不受,仍是一心服侍二位恩師,向他們學習佛法。二位恩師對我也是愈加喜歡,待他們即將圓寂之際,將我叫到身邊,告訴了我齊雲塔之秘。金蟬,我現已成這個樣子,這齊雲塔之秘,就由我傳給你了,維護佛門之托,就靠你了。”
金蟬聽了,淒涼地道:“慧智師父,齊雲塔已倒了。”
慧智聞聽齊雲塔倒,大驚,也不知從那裏來的力氣,一下子站了起來,旋又摔倒。
金蟬忙上前攙扶,卻被慧智一把抓住,顫聲問道:“你剛才說什麽?塔倒了?”
金蟬扶住慧智,點點頭道:“慧智師父,齊雲塔倒了,這事還賴我呢!”
慧智聽了,猶自不信,又問道:“什麽?金蟬,你不是在大孚靈鷲寺出家嗎?這是怎麽迴事?”
金蟬聽了,當下將自己如何自大孚靈鷲寺出來尋經,一路上從延古寺到白馬寺,自己如何在齊雲塔掃塔時,無意中念了塔身上的七佛滅罪真言,這才解了佛門禁錮,放走了無當聖母,又被無當聖母抓走後放出一事與慧智說了。
金蟬說到最後,跪倒在慧智身前,也是淚流滿麵,哭道:“弟子釀成的大禍,無比悔恨,求大師父指點迷津,好求改過。”
慧智聽了,臉上驚得毫無人色,過也好半天,才道:“你是無心之過,又有何罪。我卻是罪孽深重,無罪可恕。我有違師命,也不敢奢求佛祖寬恕。不過金蟬你莫要自責。那無當聖母雖是出了地牢,但隻要不思改過,作惡於世的話,必招報應。但是你們倆要以我為戒,在修行中,切記不可犯戒。”說到這些,慧智嘴唇蠕動了幾下,卻沒說出一句話來,反而是雙眼竟然流下淚來。
過了半晌,慧智歎道:“一念成佛,一念又成魔,想不到這些因果,竟然全著落在我身上。你們什麽也不要問了,隻聽我說就是了。你們二人聽明白後,能幫我做些事情,我良心上能少受些譴責,我就知足了。”
金蟬和張道陵聽他慢慢說起當年往事,心想這些事竟然將在這裏的所有人,都牽連到了一起,誰也不敢出大聲,全都屏氣凝神,聽慧智慢慢道來。
隻聽慧智繼續道:“哎,說起齊雲塔之秘,我二位恩師告訴我,這塔下關押的無當聖母,仍是一位藐視天規,與天庭作對的大魔頭,她被我佛抓獲後,本應被殺,可我佛念她一身修為不易,特意饒她一命,那知她又從靈山逃走,潛到洛陽城外,我佛特派觀世音菩薩前來,苦勸她皈依佛門。但那無當聖母卻甚是倔強,她寧死不願皈依我佛,觀世音菩薩與她論了三天三夜法,仍不能勸服她。觀世音菩薩劃地為牢,將她關入地牢之中,並許百年之後,看她表現,再做決定。菩薩將此事稟報了佛祖,佛祖特派降龍伏虎二羅漢,降世化為二位恩師,到此建寺造塔,一來傳播佛法,二來也有點化無當聖母之意。這才有了白馬寺,建了齊雲塔,因為二位恩師以凡人之形降世,是以待完成佛祖使命後,又從眾人中選中了我,傳我衣缽。”
張道陵聽到此處,不由奇道:“慧智禪師,那無當聖母作惡多端,且屢教不改,為什麽非要感化她呢。要是知道縱惡即是行惡,以德報怨,則何以報德?”
慧智聽了,望向張道陵看了一會,歎道:“我當時也是你這麽想的,但恩師道,此人身上獨具一種戾氣,若不能用佛法消去,縱是這無當聖母魂飛魄散,那戾氣仍存,留於世上,必將後患無窮。且佛門與天庭有約,三定未解之前,不再許任何佛門中人降世臨凡,凡間一切之事,均由凡間之人處理。我因這些話是恩師所說,所行之事又是奉佛祖之命,我雖感責任重大,但卻不敢有一絲懈怠。恩師還千萬叮囑我,我若尋到楞嚴經全部,就可到齊雲塔下,日夜誦經,說與無當聖母聽。二位恩師圓寂前,還留下了一柄如意,仍是用神龜之甲所製。二位恩師道:‘此物有招魂之功,可用剛死之人其血,招之還魂。但因此物邪氣過重,是以用佛法禁之,也唯佛法可解其所受禁錮,讓我小心收藏,待無當聖母皈依我佛後,才能將如意與她見麵。隻是想不到我後來竟貪迷美色而不能自拔,將恩師的叮囑都忘到了腦後,齊雲塔倒,無當聖母出逃,實則與你無關,其罪在我。”
慧智說到這裏,見二人聽得是瞠目結舌,又歎了口氣,才道:“本來我在白馬寺中修行,心想的是先將寺中所存諸經都參得悟透,再外出尋經問法。那知樹欲靜而風不止,漢和帝登基後。因身得得重病,聽聞有佛法能祛病,這才命人宣我入宮。我再三推辭不得,隻得入宮為漢和帝誦經說法。我不會治病,本以我此去不過是例行公事罷了,那知這一去,竟將我多年修行毀於一旦,還犯下了滔天罪孽。”
“這是為何?”張金二人聽了,齊聲問道。
慧智歎了口氣,麵上現出了無比羞愧之色。過了好半晌,才道:“我已是待死之人,又怕什麽醜事。哎,我入宮後,先是為和帝念經,並與和帝探討佛法。漢和帝當時也是身患重病,心情煩燥,聽了我誦的四十二章經後,心情微感好轉,又得知我通梵文,是以又將宮中秘藏的三部佛經交與我,讓我為他譯出來。
這三部經書,經我查看,竟然是失蹤已久的《金剛經》、《大悲咒》和二位恩師讓我尋找的《楞嚴經》殘本,我得之無比驚喜,日夜不休,先是譯出了《金剛經》,這時漢和帝病更加重了,我隻得先放下譯經一事,先為皇帝誦念《金剛經》。漢和帝聽了《金剛經》之後,果然覺得病情有所轉輕,他對我大加讚賞,並同我共討佛法,想從佛法中找到祛病延壽之法。我不懂皇帝之心思,反而說佛法雖是無邊,但卻不度無緣之人,隻有禮敬三寶,吃齋念佛,戒葷戒色,誠心事佛,方得長壽。可漢和帝仍為天下共主,對此那裏能聽得進去。他與我論了幾次佛法,見我隻會譯經誦佛,對我態度也就不如之前了。後來他的一名鄧貴妃,有了身孕待產,心情也是非常煩燥,和帝便讓我為她誦念《金剛經》。”
說到這裏,慧智再也控製不住自己情緒,竟然掩麵失聲痛哭,邊哭邊道:“哎,想不到我修行多年,本以為已經心靜如水,意堅如鋼,那知隻是到後宮見了鄧貴妃一麵,自此便陷入相思之中,再也無法自拔,當真是罪孽深重啊!二位恩師,弟子無顏卻見你們啊!我佛慈悲,求我佛保佑他們二人,不要再重蹈我的覆轍。”說完又俯地哭了起來。
金蟬和張道陵聽了,麵麵相覷,一時間誰也不知道如何勸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