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吏科給事中劉漢儒,低一等的帝師,沒什麽卵用
重生崇禎,魏忠賢沒死,挺急的 作者:韌竹萬杆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文官裏麵也有好有壞,你們倆代表不了全部文官。
所以朕為了公平,為了看看真正的皇莊情況,就需要親自實地考察一下。
放心,不要大驚小怪。
朕就在京畿周圍轉轉,巡視一下自己的皇莊。
保證不跑遠路,也不會去薊鎮邊關看看。
料想外麵沒人敢說朕。”
皇帝都這樣說了,下麵的人都是圓滑之人,也就不好再說什麽。
他們不是言官,皇帝說啥都行。
於是一行人就敲定了明日一早,微服出巡的事宜。
隻是宮中就像篩子一樣,再高再結實的紅牆它也漏風。
這個消息不出意外的話,很快就傳到了禦史言官的耳朵裏。
這種明顯違背祖製,皇帝怠於政務的行為,刺激了他們敏銳的神經。
幾個給事中一臉義憤填膺,同仇敵愾地站在一起。
“諸位,陛下正值衝齡,在皇城內任性胡鬧也就罷了。
如今竟然不顧聖體安危,意欲微服出巡,仿效英宗武宗故事。
若聖上有不測,則大明危在旦夕。
肯定是宮中有奸人作祟,蒙蔽聖聽,吾等仗義死節,犯顏直諫,正在明日。”
“唉,兄台所言極是,隻是擔心崔總憲大人責怪······”
“嘖嘖嘖,這位大人請速出此地。
道不同,不相為謀,不想閣下竟是畏懼權勢之輩。”
“胡說,爾竟敢汙我清白。
本官隻是有些顧慮,要是本官是趨炎附勢之輩。
還當什麽言官,做什麽給事中?
明日一早禦前第一諫,本官願為先鋒。”
“好,劉兄不愧帝師之名,膽氣可照日月。”
“善哉善哉,大善,到時吾等願為兄台搖旗呐喊,以助聲威······”
第二日巳時三刻,六科給事中劉漢儒、鍾炌、楊時化,閻可陞、仇維貞、彭祖壽、張鼎延總計七人。
他們寅時就守在了端門外,由於不知道崇禎具體的出行時間,隻能選擇這個笨辦法。
在穿洞寒風中,苦等了兩個時辰的他們。
終於順利堵住了,微服出巡的崇禎和他的隨從們。
此時崇禎正和他的隨從們有說有笑的,憧憬著,下大明皇莊基層,冬季一日遊的美好時光。
穿越到現在,這是崇禎第一次走出紫禁城,去看看外麵的世界。
看看十七世紀的大明農村,是什麽樣的景象,會不會給自己一些別樣的感受。
“陛下,您不能出去!”七品吏科給事中劉漢儒,像一團藍光一樣冒出來,直挺挺跪在地上,大聲說道。
這個劉漢儒身份不簡單,曾經是朱由檢當信王時期的老師。
後來崇禎登基了,嫌他水平低,沒有繼續用他當日講官。
可中國人講究尊師重道,這是一脈相承的傳統。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劉漢儒憑借著帝師的身份,在六科給事中衙門裏,甚至在整個言官體係中,都是可以橫著走的存在。
可惜他權欲熏心,一心想往上爬,自身不能持正。
往往遇到崔呈秀這樣的上司,還沒怎麽滴,身子骨已經軟了三分。
此番劉漢儒敢開口,也是不願自絕同僚,打算靠此一舉,贏得更高的士林聲譽。
另一方麵他也篤定了,崇禎不能把他怎麽樣。
廷杖?
學生能脫老師的褲子打屁股嗎?
他一開口,果然如他所想。
朱由檢後麵的隨從,無論是王承恩還是崔呈秀,那是沒人敢嗬斥這個曾經的帝王老師。
崇禎一臉慍怒地迴頭,看向崔呈秀和李夔龍。
那表情意思很明顯,在責怪兩人辦事不力。
之前不是將六科給事中暗地裏,交給兩位愛卿管理了嗎?
怎麽還有這幾個給事中出來,攪和朕的興致?
崔呈秀和李夔龍,他們兩人則是一臉委屈巴巴的衰樣,迴敬給了崇禎。
這兩貨那表情,那眼神似乎在說。
陛下,臣妾做不到啊。
您皇上都沒有明旨,要求都察院和六科給事中合並,隻讓俺倆暗地裏管理。
這樣讓俺倆很難做啊。
這任務難度也太大了。
誰都知道,這年輕的禦史言官都是刺頭。
都是剛剛考中進士,個個都是大明的上進好青年。
這些人平時沒事幹,就巴望著有機會落落皇帝的麵子。
科道言官,都察院禦史監察百官。
六科給事中的主要職責就是規諫皇上。
他們這些給事中是明朝,限製皇權的頭把利器。
六科給事中但凡有一個帶頭的,其他人都熱血上頭了。
崔李二人去了六科給事中的衙門,也是白搭。
他倆頂多站在衙門院子裏,幹巴巴說說場麵話。
這時候或許,有幾個資曆深的給事中,等著後麵要升遷。
他們會過來給他倆捧捧場,其餘給事中根本是不理崔李二人的。
崇禎心想,看來還得自己下場處理。這六科給事中下一步必須改革。
他遇事不決問雍正,現代的管理雖然更好,卻不是最合適明朝的。
雍正是實打實的掐住了,這群讀書人的痛腳。
他記得雍正時期,老四也是嫌六科給事中礙事礙眼的。
索性把這些給事中並入了都察院,以後不準這些人監督約束皇上。
崇禎看著眼前的劉漢儒,心情很複雜,這又是一個貳臣。
如果是舊時空,他的兒子還是孫子,會做到清朝的刑部尚書,他本人則是可以做到明朝的四川巡撫。
後來在四川巡撫上,照貓畫虎,按著葫蘆畫瓢。
學著孫承宗,袁崇煥那套,“以川人治川”,徹底惹怒了崇禎,被擼成了白身。
劉漢儒是個清瘦的中年人,是傳說中的帝師。
崇禎就是再有火氣,也是慢慢壓下來。
他溫聲細語問道。
“劉愛卿,這是為何啊?”
“陛下,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如今城外不太平,您微服出訪,安全得不到保證。
再說也是違背祖製。
身為大明皇帝,一國之君,應該留在宮中安心處理政務。
而不是被一群小人奸臣慫恿,輕易離開京師,置社稷江山於不顧。”
劉漢儒說完話,還斜眼瞅了一下,崇禎後麵的一大幫人。
那意思是再明顯不過了。
崇禎身後的人群中,別人還沒怎麽著。
所以朕為了公平,為了看看真正的皇莊情況,就需要親自實地考察一下。
放心,不要大驚小怪。
朕就在京畿周圍轉轉,巡視一下自己的皇莊。
保證不跑遠路,也不會去薊鎮邊關看看。
料想外麵沒人敢說朕。”
皇帝都這樣說了,下麵的人都是圓滑之人,也就不好再說什麽。
他們不是言官,皇帝說啥都行。
於是一行人就敲定了明日一早,微服出巡的事宜。
隻是宮中就像篩子一樣,再高再結實的紅牆它也漏風。
這個消息不出意外的話,很快就傳到了禦史言官的耳朵裏。
這種明顯違背祖製,皇帝怠於政務的行為,刺激了他們敏銳的神經。
幾個給事中一臉義憤填膺,同仇敵愾地站在一起。
“諸位,陛下正值衝齡,在皇城內任性胡鬧也就罷了。
如今竟然不顧聖體安危,意欲微服出巡,仿效英宗武宗故事。
若聖上有不測,則大明危在旦夕。
肯定是宮中有奸人作祟,蒙蔽聖聽,吾等仗義死節,犯顏直諫,正在明日。”
“唉,兄台所言極是,隻是擔心崔總憲大人責怪······”
“嘖嘖嘖,這位大人請速出此地。
道不同,不相為謀,不想閣下竟是畏懼權勢之輩。”
“胡說,爾竟敢汙我清白。
本官隻是有些顧慮,要是本官是趨炎附勢之輩。
還當什麽言官,做什麽給事中?
明日一早禦前第一諫,本官願為先鋒。”
“好,劉兄不愧帝師之名,膽氣可照日月。”
“善哉善哉,大善,到時吾等願為兄台搖旗呐喊,以助聲威······”
第二日巳時三刻,六科給事中劉漢儒、鍾炌、楊時化,閻可陞、仇維貞、彭祖壽、張鼎延總計七人。
他們寅時就守在了端門外,由於不知道崇禎具體的出行時間,隻能選擇這個笨辦法。
在穿洞寒風中,苦等了兩個時辰的他們。
終於順利堵住了,微服出巡的崇禎和他的隨從們。
此時崇禎正和他的隨從們有說有笑的,憧憬著,下大明皇莊基層,冬季一日遊的美好時光。
穿越到現在,這是崇禎第一次走出紫禁城,去看看外麵的世界。
看看十七世紀的大明農村,是什麽樣的景象,會不會給自己一些別樣的感受。
“陛下,您不能出去!”七品吏科給事中劉漢儒,像一團藍光一樣冒出來,直挺挺跪在地上,大聲說道。
這個劉漢儒身份不簡單,曾經是朱由檢當信王時期的老師。
後來崇禎登基了,嫌他水平低,沒有繼續用他當日講官。
可中國人講究尊師重道,這是一脈相承的傳統。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劉漢儒憑借著帝師的身份,在六科給事中衙門裏,甚至在整個言官體係中,都是可以橫著走的存在。
可惜他權欲熏心,一心想往上爬,自身不能持正。
往往遇到崔呈秀這樣的上司,還沒怎麽滴,身子骨已經軟了三分。
此番劉漢儒敢開口,也是不願自絕同僚,打算靠此一舉,贏得更高的士林聲譽。
另一方麵他也篤定了,崇禎不能把他怎麽樣。
廷杖?
學生能脫老師的褲子打屁股嗎?
他一開口,果然如他所想。
朱由檢後麵的隨從,無論是王承恩還是崔呈秀,那是沒人敢嗬斥這個曾經的帝王老師。
崇禎一臉慍怒地迴頭,看向崔呈秀和李夔龍。
那表情意思很明顯,在責怪兩人辦事不力。
之前不是將六科給事中暗地裏,交給兩位愛卿管理了嗎?
怎麽還有這幾個給事中出來,攪和朕的興致?
崔呈秀和李夔龍,他們兩人則是一臉委屈巴巴的衰樣,迴敬給了崇禎。
這兩貨那表情,那眼神似乎在說。
陛下,臣妾做不到啊。
您皇上都沒有明旨,要求都察院和六科給事中合並,隻讓俺倆暗地裏管理。
這樣讓俺倆很難做啊。
這任務難度也太大了。
誰都知道,這年輕的禦史言官都是刺頭。
都是剛剛考中進士,個個都是大明的上進好青年。
這些人平時沒事幹,就巴望著有機會落落皇帝的麵子。
科道言官,都察院禦史監察百官。
六科給事中的主要職責就是規諫皇上。
他們這些給事中是明朝,限製皇權的頭把利器。
六科給事中但凡有一個帶頭的,其他人都熱血上頭了。
崔李二人去了六科給事中的衙門,也是白搭。
他倆頂多站在衙門院子裏,幹巴巴說說場麵話。
這時候或許,有幾個資曆深的給事中,等著後麵要升遷。
他們會過來給他倆捧捧場,其餘給事中根本是不理崔李二人的。
崇禎心想,看來還得自己下場處理。這六科給事中下一步必須改革。
他遇事不決問雍正,現代的管理雖然更好,卻不是最合適明朝的。
雍正是實打實的掐住了,這群讀書人的痛腳。
他記得雍正時期,老四也是嫌六科給事中礙事礙眼的。
索性把這些給事中並入了都察院,以後不準這些人監督約束皇上。
崇禎看著眼前的劉漢儒,心情很複雜,這又是一個貳臣。
如果是舊時空,他的兒子還是孫子,會做到清朝的刑部尚書,他本人則是可以做到明朝的四川巡撫。
後來在四川巡撫上,照貓畫虎,按著葫蘆畫瓢。
學著孫承宗,袁崇煥那套,“以川人治川”,徹底惹怒了崇禎,被擼成了白身。
劉漢儒是個清瘦的中年人,是傳說中的帝師。
崇禎就是再有火氣,也是慢慢壓下來。
他溫聲細語問道。
“劉愛卿,這是為何啊?”
“陛下,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如今城外不太平,您微服出訪,安全得不到保證。
再說也是違背祖製。
身為大明皇帝,一國之君,應該留在宮中安心處理政務。
而不是被一群小人奸臣慫恿,輕易離開京師,置社稷江山於不顧。”
劉漢儒說完話,還斜眼瞅了一下,崇禎後麵的一大幫人。
那意思是再明顯不過了。
崇禎身後的人群中,別人還沒怎麽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