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7章 東江鎮的分裂和登萊水師的新戰艦
重生崇禎,魏忠賢沒死,挺急的 作者:韌竹萬杆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可這種行為充滿了高風險和多種不確定性,公司的董事會一定不會為了一個貧窮的韃靼部落,去得罪富有四海的明國皇帝。
這些野蠻人雖然現在刀鋒銳利,但如果長期得不到貿易的支持,早晚都會變得遲鈍。
隻要英明的大皇帝陛下不出意外的話,這個韃靼部落最終還是會迴到大明的懷抱,當然這中間少不了鐵與血的征服。”
“在旅順和皮島這兩個地方,我都觀察過明軍的情況。
他們都是明軍的精銳水師。
不過,兩者之間還是有所不同。
旅順的明軍看起來更像一支正規的職業軍隊,紀律嚴明,裝備精良;
而皮島的明軍則更像我們一樣,是一支武裝起來的商隊,靈活性更強。”
此外,皮島的明軍似乎還擁有一些特殊的船隻,這些船隻可能被用於特定的任務或戰術。
這使得皮島的明軍在海上具有更大的機動性和適應性,可以更好地應對各種情況。
相比之下,旅順的明軍更注重整體的防禦和攻擊能力,其艦隊規模較大,武器裝備也更為先進。
當然以上都是我個人的猜測,也可能是當地明軍故意展現出來的雄壯一麵,他們並不願意讓我們荷蘭人看到他們虛弱的一麵。
我不知道哪一種更好,但從兩支軍隊的持久性來看,皮島的軍隊似乎更具優勢。
皮島的軍隊更是一支支會做生意的小商隊,他們中的一些小軍頭甚至趁著夜色的掩護,駕駛著小船來到我們這裏與我們做生意。
這種冒險精神和違背他們軍令的行為讓我印象深刻。
他們帶來了高麗參和各種名貴的動物毛皮,若不是他們的小船容積有限,他們說一定會扛上來幾根原木看看能不能交易。
不得不說,這些毛文龍的軍隊是一些天生的商人。
聽說前幾年他們最困難的時候,朝廷的補給根本就沒有,他們隻能敲詐勒索朝鮮王國, 順便再打劫落單的女真人,這才能勉強過活。
然而,現在的情況有所不同。
隨著時間的推移,朝廷對皮島軍隊的補給逐漸恢複正常,這使得他們不再需要通過敲詐勒索和打劫來維持生計。
相反,他們開始利用自己的資源和商業頭腦,發展起了貿易活動。
當然他們的貿易活動隻是一種走私活動,並沒有得到大明官府的承認。
“遺憾的是,在接下來的半個月時間裏,我們的船沿著遼東半島的海岸線一直航行,但始終沒有在海岸線上見到傳說中的大金女真人。
這些被大明人視為野蠻人的家夥,確實如大明官員所說,已被牢牢地封鎖在了遼東半島,無法對我們構成威脅。”
當聯合船隊駛過威海衛劉公島時,他們偶遇了三艘登萊水師的戰船。
這三艘戰船都是典型的福船構造,長約八九丈,船舷高聳,具有明顯的明國特色。
德佛裏斯先生在他的遊記和航海日誌中詳細記錄了這次偶遇,他用生動的語言描繪了當時緊張而刺激的場麵。
“那是一天清晨,陽光明媚,金色的光芒灑在海麵上,閃爍著耀眼的光輝。
太陽的方向指引著我們龐大的艦隊,讓我們知道自己並未偏離航線。
實際上,隻要沿著西麵隱隱可見的海岸線航行,就無需擔心迷失航向的問題。
然而,就在這時,三艘大明海軍的戰艦突然出現在我們的前方,擋住了我們的去路。
作為一名經驗豐富的航海士,我敏銳地察覺到這三艘戰艦與以往的大明戰艦存在明顯差異。
它們的舷窗敞開著,裝備了不少於三十門的大炮,顯得威風凜凜。
這種設計顯然借鑒了佛郎機人的技術,而佛郎機人正是那些狡猾的伊比利亞半島人。
他們與大明的交好要早於我們整整一個世紀。
套用一句大明人的話來說:“真是一步晚,步步晚。
伊比利亞的兩兄弟——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利用這一個世紀的時間,將新世界的地盤搶占得差不多了。
當我們荷蘭人登場時,無論在無形還是有形之中,都受到了西班牙和葡萄牙人所製定的各種規則的限製和束縛。
即便如今我們荷蘭人的實力已然超過了他們,不僅成功地奪走了南洋的門戶馬六甲海峽,更是徹底掌控了南洋的香料貿易,讓那群葡萄牙人隻能在明人的香澳、暹羅國等小據點苟延殘喘,但有些時候卻還是不得不遵循他們在當地流傳已久的規矩。
這一點在明國人這裏,也能得到深刻的體現。
即使我們做了很多次的解釋,可是這群頑固的東方人還是想當然認為我們是一個國家的人,都是叫佛朗機人,最多我們歐洲的情形就是他們的春秋戰國時期,打打鬧鬧之後還是要歸於統一的。
這一點實在是無法理解。
身為一名見習理事,在返迴巴達維亞後,我會向公司董事會提出一條建議:向大明朝推薦我們荷蘭人的武器和大炮,它們絕對不會比那些葡萄牙人的差。
那麽現在,就讓我們迴到正題吧。
聽說負責管理這支登萊水師的總督叫做袁可立,他可是個名副其實的清流文官呢!
對大明大皇帝陛下的內侍天使似乎並不怎麽友好。
文官對內侍天然能夠接近皇帝,並輕易影響皇帝的決策,顯得很不滿。
文官厭惡太監內侍,在這裏是一件政治正確的事情。
而這樣的態度,顯然也被他的手下們所繼承。
率領著那三支戰船的遊擊將軍,在仔細查驗了我們聯合船隊的身份之後,便用一種非常生硬的態度將我們趕出了他的防區。
那位遊擊將軍似乎對魏老人臉上已經變得鐵青的表情毫無察覺,這讓我不禁感到有些驚訝。
麵對這種情況,我暗自期待能更多地見到類似的場景,因為隻有這樣才能更全麵、真實地了解大明朝的現狀。”
時光既漫長又短暫,劉公島上發生的不愉快瞬間消逝。
荷蘭人德佛裏斯錯失了親眼目睹大明新海軍劉公島基地的機會。
這些野蠻人雖然現在刀鋒銳利,但如果長期得不到貿易的支持,早晚都會變得遲鈍。
隻要英明的大皇帝陛下不出意外的話,這個韃靼部落最終還是會迴到大明的懷抱,當然這中間少不了鐵與血的征服。”
“在旅順和皮島這兩個地方,我都觀察過明軍的情況。
他們都是明軍的精銳水師。
不過,兩者之間還是有所不同。
旅順的明軍看起來更像一支正規的職業軍隊,紀律嚴明,裝備精良;
而皮島的明軍則更像我們一樣,是一支武裝起來的商隊,靈活性更強。”
此外,皮島的明軍似乎還擁有一些特殊的船隻,這些船隻可能被用於特定的任務或戰術。
這使得皮島的明軍在海上具有更大的機動性和適應性,可以更好地應對各種情況。
相比之下,旅順的明軍更注重整體的防禦和攻擊能力,其艦隊規模較大,武器裝備也更為先進。
當然以上都是我個人的猜測,也可能是當地明軍故意展現出來的雄壯一麵,他們並不願意讓我們荷蘭人看到他們虛弱的一麵。
我不知道哪一種更好,但從兩支軍隊的持久性來看,皮島的軍隊似乎更具優勢。
皮島的軍隊更是一支支會做生意的小商隊,他們中的一些小軍頭甚至趁著夜色的掩護,駕駛著小船來到我們這裏與我們做生意。
這種冒險精神和違背他們軍令的行為讓我印象深刻。
他們帶來了高麗參和各種名貴的動物毛皮,若不是他們的小船容積有限,他們說一定會扛上來幾根原木看看能不能交易。
不得不說,這些毛文龍的軍隊是一些天生的商人。
聽說前幾年他們最困難的時候,朝廷的補給根本就沒有,他們隻能敲詐勒索朝鮮王國, 順便再打劫落單的女真人,這才能勉強過活。
然而,現在的情況有所不同。
隨著時間的推移,朝廷對皮島軍隊的補給逐漸恢複正常,這使得他們不再需要通過敲詐勒索和打劫來維持生計。
相反,他們開始利用自己的資源和商業頭腦,發展起了貿易活動。
當然他們的貿易活動隻是一種走私活動,並沒有得到大明官府的承認。
“遺憾的是,在接下來的半個月時間裏,我們的船沿著遼東半島的海岸線一直航行,但始終沒有在海岸線上見到傳說中的大金女真人。
這些被大明人視為野蠻人的家夥,確實如大明官員所說,已被牢牢地封鎖在了遼東半島,無法對我們構成威脅。”
當聯合船隊駛過威海衛劉公島時,他們偶遇了三艘登萊水師的戰船。
這三艘戰船都是典型的福船構造,長約八九丈,船舷高聳,具有明顯的明國特色。
德佛裏斯先生在他的遊記和航海日誌中詳細記錄了這次偶遇,他用生動的語言描繪了當時緊張而刺激的場麵。
“那是一天清晨,陽光明媚,金色的光芒灑在海麵上,閃爍著耀眼的光輝。
太陽的方向指引著我們龐大的艦隊,讓我們知道自己並未偏離航線。
實際上,隻要沿著西麵隱隱可見的海岸線航行,就無需擔心迷失航向的問題。
然而,就在這時,三艘大明海軍的戰艦突然出現在我們的前方,擋住了我們的去路。
作為一名經驗豐富的航海士,我敏銳地察覺到這三艘戰艦與以往的大明戰艦存在明顯差異。
它們的舷窗敞開著,裝備了不少於三十門的大炮,顯得威風凜凜。
這種設計顯然借鑒了佛郎機人的技術,而佛郎機人正是那些狡猾的伊比利亞半島人。
他們與大明的交好要早於我們整整一個世紀。
套用一句大明人的話來說:“真是一步晚,步步晚。
伊比利亞的兩兄弟——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利用這一個世紀的時間,將新世界的地盤搶占得差不多了。
當我們荷蘭人登場時,無論在無形還是有形之中,都受到了西班牙和葡萄牙人所製定的各種規則的限製和束縛。
即便如今我們荷蘭人的實力已然超過了他們,不僅成功地奪走了南洋的門戶馬六甲海峽,更是徹底掌控了南洋的香料貿易,讓那群葡萄牙人隻能在明人的香澳、暹羅國等小據點苟延殘喘,但有些時候卻還是不得不遵循他們在當地流傳已久的規矩。
這一點在明國人這裏,也能得到深刻的體現。
即使我們做了很多次的解釋,可是這群頑固的東方人還是想當然認為我們是一個國家的人,都是叫佛朗機人,最多我們歐洲的情形就是他們的春秋戰國時期,打打鬧鬧之後還是要歸於統一的。
這一點實在是無法理解。
身為一名見習理事,在返迴巴達維亞後,我會向公司董事會提出一條建議:向大明朝推薦我們荷蘭人的武器和大炮,它們絕對不會比那些葡萄牙人的差。
那麽現在,就讓我們迴到正題吧。
聽說負責管理這支登萊水師的總督叫做袁可立,他可是個名副其實的清流文官呢!
對大明大皇帝陛下的內侍天使似乎並不怎麽友好。
文官對內侍天然能夠接近皇帝,並輕易影響皇帝的決策,顯得很不滿。
文官厭惡太監內侍,在這裏是一件政治正確的事情。
而這樣的態度,顯然也被他的手下們所繼承。
率領著那三支戰船的遊擊將軍,在仔細查驗了我們聯合船隊的身份之後,便用一種非常生硬的態度將我們趕出了他的防區。
那位遊擊將軍似乎對魏老人臉上已經變得鐵青的表情毫無察覺,這讓我不禁感到有些驚訝。
麵對這種情況,我暗自期待能更多地見到類似的場景,因為隻有這樣才能更全麵、真實地了解大明朝的現狀。”
時光既漫長又短暫,劉公島上發生的不愉快瞬間消逝。
荷蘭人德佛裏斯錯失了親眼目睹大明新海軍劉公島基地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