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1章 迴家?
農家小子的古代上進日常 作者:冬眠中的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那個孩子呢?”王茂平深吸了一口氣,看著眼前的張溝田,語氣保持著平靜的問道。
從阜安州到肇原府,幾年的時間,他終於知道了當年太子死亡的細節,心情沒有任何輕鬆,反而覺得胸口堵的厲害。
在聽過細節之後,心中對張家的憎惡,憤怒,與對太子的惋惜之情混合在一起。讓他很難保持平靜,隻能深唿吸來控製自己的情緒。
不得不說,當年的張家,或者說張杵應該也是去賭擁有賢名的太子會停下來,隻要太子停了下來,就極有可能與喬裝打扮的外族人有接觸,或者麵對麵交談兩句。
而對張家來說,更加保險一些的做法就是不僅喬裝打扮的掃壁人是染疾的,那個孩子也是染疾的。隻要症狀不明顯,就沒有辦法輕易察覺。
太子殿下如果下馬的話,就一定會與孩子交談或者接觸。而如果能夠送上準備的東西,那麽他們的計劃,就算是取得成功,隻需要靜待結果就好。
王茂平覺得,如果他身處於當時的情景之下,那麽他也會選擇停下,下馬詢問。一方麵,與性格有關,也與身份以及身份所帶來的責任有關。
另一方麵,那麽多百姓在場的情況之下,又是代表朝廷,來到林江賑災,安穩人心。主動關心所帶給百姓的觀感,自然是要遠遠好於視而不見。
再加上,即使有考慮過安全問題,恐怕也很難想到,會是這般陰險的計劃吧。
而那個孩童很小,為什麽能夠配合,張家以及外族,實施計劃呢。是從小培養的嗎?所以演技過人?但沒聽張溝田說起,張杵帶的人中有小孩子,況且這是臨時起意的計劃才對。
所以那個孩子是張杵從哪裏找來的。
麵對王茂平的問題,張溝田迴憶片刻,才開了口:“據張杵說,那個孩子是從人牙子手中買來的,遭受水患的百姓中,有些為了活下去,有些為了讓孩子活下去,就會選擇賣兒賣女,張杵從中挑了一個。”
聽到這裏,王茂平知道那個孩子的結局如何,早已注定。
“繼續!”即使知道,他也需要張溝田說出來。
“那個孩子……”
……
“爺爺,小牛已經按照你說的,將禮物交給太子殿下了,是不是很快就能迴家了。”
小牛躺在地上,無力的抬起頭,小聲的說道。這個爺爺把他從壞人那裏救了迴來,讓他填飽了肚子,是個大好人。
可明明如此,卻讓他有些害怕。
“爺爺,小牛好難受,殿下說,家很快就能夠迴來,小牛想自己的爺爺,想迴家了。”
“咳,咳,好難受,爺爺,小牛好難受!”
“你很快就能見到自己的爺爺了!”
“真的嗎?”
男孩強撐著眼睛,伸出手試圖與麵前這個老人,做一個約定。隻可惜,最後,手無力垂下之時,還是沒有能夠等到勾手的約定。
……
“那些掃壁人呢?”
“死了!”
“張杵帶過去的人呢?”
“也死了。”
“那麽,張杵呢?”據王茂平所知,張杵並不是啟元十七年死掉的,而是在幾年之後病死。如果張杵死於啟元十七年的話,那麽他應該就能更早懷疑張家。
“死掉了。”
“他是怎麽死掉的?”
張溝田抿了抿嘴唇,開口道:“他平日的飯食裏,被下了藥,變得越來越虛弱——”
“你做的?”
對方臉上的愧疚,王茂平自然不可能忽略。張暯是不可能讓直接參與計劃的張杵活下來的,隻不過沒有直接殺人滅口,而是讓對方在沒有防備的情況下,閉上了嘴巴。
“嗯。”
張溝田在迴答的同時,眼睛隨之閉上。看來在他所交代的事情中,最為恐懼的,是太子之事,最為愧疚的,是殺死張杵之事。
“有關張家,你還有什麽要說的嗎?”
“沒有了!”張溝田搖了搖頭。
王茂平起身離開,在他的身影消失之後,張溝田仿佛失去了所有力氣,整個人蜷縮在地上,靜靜的閉上了眼睛,被拖迴了牢房。
而王茂平並沒有直接離開大牢,下了台階,走在昏暗的長廊上,隨後在一間牢房前停了下來。
張暯之前已經聽到了腳步聲,但與在巡撫大牢遇到的情況一樣,無論自己怎麽喊冤,也無人應答。獄卒除了給食物與水,也從來不會停留。
現在的他,已經沒有了力氣。
所以,當腳步聲再次響起的時候,他已經不會再衝到欄杆邊為自己喊冤了。隻是這一次腳步聲卻在牢門口停了下來。
陰影中的張暯看向欄杆的方向,有一個身著官服的人站在那裏,遠處昏暗的火光下,看不清對方的樣子,不過還是能夠辨認出官服是緋色的。
扶牆站起身來,張暯以最快的速度,衝到欄杆邊,臉上帶著焦急:“大人,大人,我是冤枉的!冤枉的呀!”
這種話他喊了很多次,喊多了,連他都覺得自己沒有任何罪過。張家所隱藏的秘密,官府怎麽可能輕易發現呢。
盡管身陷囹圄,張暯仍然抱著這樣的僥幸,因為隻有這樣,他才能繼續堅持下去而不會露出馬腳。
張家雖然已經出現在王茂平視野中很長時間,他對於張耘,張植二人也頗多關注。但這還是他第一次見到張暯。
如今一看,張耘長得還是很像他父親張暯的。無論是臉部的輪廓,還是鼻子,嘴巴,都有相似之處。
隻不過張暯身子更單薄一些,臉上因為年齡的關係,棱角更分明一些。
此時喊冤的表情,看起來還真的有幾分無辜。想來已經練習過很多次,恐怕練習的連他本人都相信了吧。
王茂平從張溝田那裏已經得知了當年的細節,再看牢房裏張暯的神情,不自覺的露出諷刺:“冤枉?”
“是啊,大人,我是冤枉的!”王茂平觀察張暯的時候,張暯也在觀察麵前之人。
即使身處在慶綏府,他也沒少聽到關於眼前之人的消息。有些是傳聞傳到了他的耳中,有些則是信上提起的。
從阜安州到肇原府,幾年的時間,他終於知道了當年太子死亡的細節,心情沒有任何輕鬆,反而覺得胸口堵的厲害。
在聽過細節之後,心中對張家的憎惡,憤怒,與對太子的惋惜之情混合在一起。讓他很難保持平靜,隻能深唿吸來控製自己的情緒。
不得不說,當年的張家,或者說張杵應該也是去賭擁有賢名的太子會停下來,隻要太子停了下來,就極有可能與喬裝打扮的外族人有接觸,或者麵對麵交談兩句。
而對張家來說,更加保險一些的做法就是不僅喬裝打扮的掃壁人是染疾的,那個孩子也是染疾的。隻要症狀不明顯,就沒有辦法輕易察覺。
太子殿下如果下馬的話,就一定會與孩子交談或者接觸。而如果能夠送上準備的東西,那麽他們的計劃,就算是取得成功,隻需要靜待結果就好。
王茂平覺得,如果他身處於當時的情景之下,那麽他也會選擇停下,下馬詢問。一方麵,與性格有關,也與身份以及身份所帶來的責任有關。
另一方麵,那麽多百姓在場的情況之下,又是代表朝廷,來到林江賑災,安穩人心。主動關心所帶給百姓的觀感,自然是要遠遠好於視而不見。
再加上,即使有考慮過安全問題,恐怕也很難想到,會是這般陰險的計劃吧。
而那個孩童很小,為什麽能夠配合,張家以及外族,實施計劃呢。是從小培養的嗎?所以演技過人?但沒聽張溝田說起,張杵帶的人中有小孩子,況且這是臨時起意的計劃才對。
所以那個孩子是張杵從哪裏找來的。
麵對王茂平的問題,張溝田迴憶片刻,才開了口:“據張杵說,那個孩子是從人牙子手中買來的,遭受水患的百姓中,有些為了活下去,有些為了讓孩子活下去,就會選擇賣兒賣女,張杵從中挑了一個。”
聽到這裏,王茂平知道那個孩子的結局如何,早已注定。
“繼續!”即使知道,他也需要張溝田說出來。
“那個孩子……”
……
“爺爺,小牛已經按照你說的,將禮物交給太子殿下了,是不是很快就能迴家了。”
小牛躺在地上,無力的抬起頭,小聲的說道。這個爺爺把他從壞人那裏救了迴來,讓他填飽了肚子,是個大好人。
可明明如此,卻讓他有些害怕。
“爺爺,小牛好難受,殿下說,家很快就能夠迴來,小牛想自己的爺爺,想迴家了。”
“咳,咳,好難受,爺爺,小牛好難受!”
“你很快就能見到自己的爺爺了!”
“真的嗎?”
男孩強撐著眼睛,伸出手試圖與麵前這個老人,做一個約定。隻可惜,最後,手無力垂下之時,還是沒有能夠等到勾手的約定。
……
“那些掃壁人呢?”
“死了!”
“張杵帶過去的人呢?”
“也死了。”
“那麽,張杵呢?”據王茂平所知,張杵並不是啟元十七年死掉的,而是在幾年之後病死。如果張杵死於啟元十七年的話,那麽他應該就能更早懷疑張家。
“死掉了。”
“他是怎麽死掉的?”
張溝田抿了抿嘴唇,開口道:“他平日的飯食裏,被下了藥,變得越來越虛弱——”
“你做的?”
對方臉上的愧疚,王茂平自然不可能忽略。張暯是不可能讓直接參與計劃的張杵活下來的,隻不過沒有直接殺人滅口,而是讓對方在沒有防備的情況下,閉上了嘴巴。
“嗯。”
張溝田在迴答的同時,眼睛隨之閉上。看來在他所交代的事情中,最為恐懼的,是太子之事,最為愧疚的,是殺死張杵之事。
“有關張家,你還有什麽要說的嗎?”
“沒有了!”張溝田搖了搖頭。
王茂平起身離開,在他的身影消失之後,張溝田仿佛失去了所有力氣,整個人蜷縮在地上,靜靜的閉上了眼睛,被拖迴了牢房。
而王茂平並沒有直接離開大牢,下了台階,走在昏暗的長廊上,隨後在一間牢房前停了下來。
張暯之前已經聽到了腳步聲,但與在巡撫大牢遇到的情況一樣,無論自己怎麽喊冤,也無人應答。獄卒除了給食物與水,也從來不會停留。
現在的他,已經沒有了力氣。
所以,當腳步聲再次響起的時候,他已經不會再衝到欄杆邊為自己喊冤了。隻是這一次腳步聲卻在牢門口停了下來。
陰影中的張暯看向欄杆的方向,有一個身著官服的人站在那裏,遠處昏暗的火光下,看不清對方的樣子,不過還是能夠辨認出官服是緋色的。
扶牆站起身來,張暯以最快的速度,衝到欄杆邊,臉上帶著焦急:“大人,大人,我是冤枉的!冤枉的呀!”
這種話他喊了很多次,喊多了,連他都覺得自己沒有任何罪過。張家所隱藏的秘密,官府怎麽可能輕易發現呢。
盡管身陷囹圄,張暯仍然抱著這樣的僥幸,因為隻有這樣,他才能繼續堅持下去而不會露出馬腳。
張家雖然已經出現在王茂平視野中很長時間,他對於張耘,張植二人也頗多關注。但這還是他第一次見到張暯。
如今一看,張耘長得還是很像他父親張暯的。無論是臉部的輪廓,還是鼻子,嘴巴,都有相似之處。
隻不過張暯身子更單薄一些,臉上因為年齡的關係,棱角更分明一些。
此時喊冤的表情,看起來還真的有幾分無辜。想來已經練習過很多次,恐怕練習的連他本人都相信了吧。
王茂平從張溝田那裏已經得知了當年的細節,再看牢房裏張暯的神情,不自覺的露出諷刺:“冤枉?”
“是啊,大人,我是冤枉的!”王茂平觀察張暯的時候,張暯也在觀察麵前之人。
即使身處在慶綏府,他也沒少聽到關於眼前之人的消息。有些是傳聞傳到了他的耳中,有些則是信上提起的。